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職官類

職官類的書,今所存最古的自推《周禮》,一向入經部,實際上是戰國時人根據現行列國官制加以系統化、理想化的作品,其中不僅講設什么官,還詳述官所職掌,是一種政治設施藍圖。以后漢魏六朝有“官儀”、“百官名”、“百官階次”、“百官簿狀”之類實際行用的職官書,都已失傳。唐令中的“官品令”、“三師三公臺省職員令”、“寺監職員令”、“衛府職員令”、“東宮王府職員令”、“州縣鎮戍岳瀆關津職員令”也近于上述性質。專門模仿《周禮》體制編成職官專書則是玄宗時的《大唐六典》。

《大唐六典》三十卷 唐張說、張九齡、李林甫遞監修

此書也可省稱《唐六典》,當時則徑稱《六典》。今本無序、無進書表,記述其纂修情況則有《新唐書》等書。《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六典》原注:“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詔集賢院修《六典》,玄宗手寫六條曰理典(案:即治典,唐人避高宗諱易‘治’為‘理’)、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張說知院,委徐堅,經歲無規制,乃命毋煚、余欽、咸廙業、孫季良、韋述參撰,始以令、式象《周禮》六官為制。蕭嵩知院,加劉鄭蘭、蕭晟、盧若虛。張九齡知院,加陸善經。李林甫代九齡,加苑咸。二十六年書成。”劉肅《大唐新語》卷九“著述”:“時張說為麗正學士,以其事委徐堅,沉吟歲余,謂人曰:‘堅承令已曾七度修書,有憑準皆似不難,惟《六典》歷年措思,未知所從。’說又令學士毋煚等檢前史職官,以令、式分入六司,以今朝《六典》像周官之制,然用功艱難,綿歷數載。”《直齋書錄解題》輯本卷六《唐六典》條引韋述《集賢記注》:“上手寫白麻紙凡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典,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張說以其事委徐堅,思之歷年,未知所適。又委毋煚、余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象《周禮》六官之制,其沿革并入注,然用功艱難。其后張九齡又以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書(案‘書’應作‘直’)院,亦不行。”《唐會要》卷三六“修撰”:“〔開元〕二十七年二月,中書令張九齡等撰《六典》三十卷成,上之,百官稱賀。”從這幾條記載并看今存《大唐六典》實際內容,可知:(1)玄宗的所謂理、教、禮、政、刑、事六典,本出《周禮》大宰,鄭眾以為即《周禮》六官,最多相當于唐尚書省屬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門下及其他職官無從容納進去,故慣修官書如徐堅者亦思之歷年不知所適。(2)張說令毋煚改變辦法,仿照前史職官志,把唐代頒行的令、式分入職官名下,除按《周禮》六官把六部比附上去外,其余不屬六部無法比附者則與六官并列,借《周禮》六官之名仍名其書為《六典》,以敷衍玄宗,實則全書并不分為六個典,不符玄宗的原意。歷代及本朝沿革則入小注。(3)此后先后監修者為歷任知集賢院事的張說、蕭嵩、張九齡、李林甫。張說發凡起例,李林甫書成進上,故今傳本題“臣李林甫等奉敕注上”。進上的時間韋述、劉肅說是開元二十六年,《唐會要》說是二十七年二月,或是二十六年年終進上二十七年二月宣示其事百官致賀。新志、《新語》都說張九齡委陸善經,李林甫委苑咸,獨韋述說“張九齡委苑咸”,無李林甫姓名,似“張九齡委”下脫去“陸善經,李林甫委”七字。然《會要》也說“中書令張九齡等撰《六典》三十卷成”,則監修之功當以張九齡為多,張九齡二十四年罷政事,尋謫荊州,故李林甫以繼知院監修而進上(其中或據開元二十五年新頒令校改過)。因此此書如循其實,當曰張說、張九齡、李林甫遞監修。(4)此書修成后如韋述所說“亦不行”,即并不像唐令的官品等令那樣施行。《四庫提要》亦謂:“考《呂溫集》有代陳相公請刪定施行《六典》、《開元禮》狀一篇,稱‘宣示中外,星紀六周,未有明詔施行’……與韋述之言相合,唐人所說當無訛誤。”但此書所述既為現行職官,不同于《周禮》之多設想成分,而所引令、式又為當時的正式法令,故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道州民”條引白居易《道州民》“城云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謂“《六典》一書,自大歷后公式文中可以征引,與現行法令同一效力”。(5)惟此書中確有準備辦而實未辦之事。如卷五兵部郎中條謂“凡天下之節度使有八,其一曰關內朔方節度使,……其二曰河東節度使,……其三曰河北幽州節度使,……其四曰河西節度使,……其五曰隴右節度使,……其六曰劍南節度使,……其七曰磧西節度使,……其八曰嶺南節度使,……”此與《通典》卷一七三州郡典、《舊唐書》地理志所列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九節度多寡名目皆有不同,嶺南在安史亂前一直是嶺南五府經略使,從未升格成節度,可見《六典》此處所說只是準備照此調整的擬議,并未付諸實施。

image

宋紹興四年溫州州學刻、遞修本《大唐六典》,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博物館藏。引自《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00545、00546、00547號。

《十七史商榷》卷八一有“新舊官志皆據開元《六典》”條,謂:“舊書職官志總論云:自高宗之后,官名品秩屢有改易,今錄永泰二年官品,其改易品秩者,注于官品之下,若改官名及職員有加減者,則各附之于本職云。……杜佑《通典》第十九卷職官門官制總序,歷說上古至唐制,而終之云,至開元二十五年,刊定職次,著為格、令。注云:此格皆武德、貞觀之舊制,永徽初已詳定之,至開元二十五年再刪定焉。據此則《通典》全以開元二十五年為定矣。而舊志于‘兵部郎中’一條云凡天下節度使有八,此開元制也……然則舊志雖言據永泰,其實仍據開元。……官制之明備,莫過于九齡之《六典》,《通典》本之,舊書亦本之,則知其均據開元也。新志雖不言其所據何時,要新〔書〕官志皆本《六典》、《通典》,則必亦以開元為據。”同卷“《六典》外官無節鎮”條也說:“新、舊官志之所以多同者,以其皆用《六典》為藍本,而稍增損之故也。”案《商榷》此說實有邏輯混亂之病。《舊唐書》職官志明謂“錄永泰二年官品”,講“天下節度使有八”自是根據《六典》,但這和志中注上大歷、元和、會昌等改易官名秩是同樣的辦法,都是以永泰二年為主,附記其他時間的情況,如何能以偏概全,據此“節度使有八”一點就說《舊唐書》職官志是據《六典》、用《六典》為藍本。《通典》則據唐先后幾次頒布的格、令記述職官,是否一以開元二十五年頒布的格、令為定尚待對勘研究。即使如《商榷》所說“全以開元二十五年為定”,也和開元二十七年進上的《六典》是兩回事,不能因《六典》和《通典》同樣根據這些格、令就說《通典》本諸《六典》。至于《新唐書》百官志既“不言其所據何時”,更不能想當然地說它出于《六典》。《商榷》此說實不能成立。

版本 (1)南宋紹興四年溫州州學刻本,殘存一至三、七至一五、二八至三○共十五卷,原分藏北京圖書館及李盛鐸、傅增湘處,今分藏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南京博物院。(2)明正德十年席書、李承勛刻本。(3)明嘉靖二十三年浙江按察司刻本。(4)清嘉慶五年掃葉山房刻本。(5)清光緒二十一年廣雅書局刻本。(6)日本享保九年(雍正二年)近衛家熙刻本,據正德本又用嘉靖本及《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通典》等書校補,尚稱精審,缺點是未得宋本參校,致卷七“屯田郎中”條有大段脫文。(7)日本縮印享保本。(8)日本廣池千九郎訓點、內田智雄補訂本,1973年刊行。此本在享保本上用北圖所藏宋殘本校注,脫文也據宋本補入,成為目前較完善之本。(6)1983年中華書局《古逸叢書三編》影印現存的十五卷殘宋本。(7)1992年中華書局出版陳仲夫點校本,書名用《唐六典》,校勘頗精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昌县| 濮阳县| 四子王旗| 马公市| 湖南省| 新野县| 台南市| 伊春市| 灯塔市| 故城县| 丰宁| 江山市| 来安县| 枞阳县| 衡水市| 合阳县| 江川县| 铜鼓县| 安宁市| 古田县| 普兰店市| 洪江市| 清徐县| 辉县市| 晋中市| 兴文县| 稷山县| 廊坊市| 岳普湖县| 宿松县| 灵宝市| 安溪县| 伊川县| 东丰县| 延边| 新源县| 太保市| 拜城县| 开封市| 读书|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