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易經》的內容和性質

古書一般都由篇或章來構成,《周易》則不同,它的基本構成單位是卦。卦也相當于其他書的一篇或一章。《易經》整部書共由六十四卦組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這種分法至少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從魏襄王墓中挖出的《易經》就分為兩篇。

《易經》由六十四卦組成,六十四卦的內容包括卦象、卦名、卦辭和爻辭。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符號(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圖像。卦中六畫的排列自下而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序位,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初、二、三爻為下卦,亦稱內卦;四、五、上爻為上卦,亦稱外卦。這樣的三畫卦共有八種,分別叫做乾(卦形是?)、坤(卦形是?)、震(卦形是?)、巽(卦形是?)、坎(卦形是?)、離(卦形是?)、艮(卦形是?)、兌(卦形是?),稱為八經卦。八經卦兩兩相重,便構成六十四別卦。解說一卦的基本內容的詞句為卦辭,系于卦象之下;卦辭起初被稱為“彖辭”,唐以后改稱卦辭,更加通俗易懂。說明每一爻的性質和內容的詞句稱為爻辭,列于卦辭之后。例如《易經》的第一卦,為卦象,其卦名為《乾》,卦辭為“元亨,利貞”。六畫皆為陽爻,均稱九,下第一畫為初九,爻辭為“潛龍勿用”;第二畫為九二,爻辭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余為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各爻皆系有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就卦辭和爻辭的內容說,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20世紀20、30年代以來的學者們,就從文句體例、社會史和哲學思想等方面進行過探討。例如高亨、李鏡池先生就將卦爻辭歸納為:記事之辭、取象之辭、說事之辭、占斷之辭四類;郭沫若、李鏡池、聞一多先生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卦爻辭的內容,又將卦爻辭區(qū)分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科技知識三類。

如果從哲學思想的角度對卦爻辭的內容進行分析,大致也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如《大過》卦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漸》卦九五爻辭說:“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離》卦九三爻辭說:“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尤其是《乾》卦爻辭,更以龍象的變化來表現人的政治生涯的起伏升降。這些比喻,都是將自然現象的變化同人事活動聯系起來進行考察,試圖在自然現象和人事之間尋找某種共同的東西,或借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人事活動的規(guī)則。這是認為,天道與人道具有一致性,對于以后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說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

第二,講人事的得失可以轉化。《周易》卦爻辭涉及到許多對立的事物,如泰否、損益、既濟未濟、大人小人、夫婦、吉兇、往來、得喪等。難能可貴的是,《易經》認為,這些對立面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例如《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平陂、往復是兩對對立面,但它們之間都可以轉化,平的會變成陂的,往可以變成復。因此,雖處于艱難不利之境,也可以無咎。又如《乾》卦九五爻辭為“飛龍在天”,上九爻辭為“亢龍有悔”。這是以《乾》之第五畫為龍飛的極限,認為超過此極限,至第六畫就要走下坡路,即向反面轉化,亦即后來所說的“物極則反”。因為吉兇、得失可以轉化,所以通過人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如《乾》卦九三爻辭所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種認為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轉化的觀念,在卜辭中是沒有的。

第三,提出了某些行為準則,對人有勸誡之意。有些卦爻辭不僅示人以吉兇,同時予人以教訓,令人的行為按某種規(guī)范而行動。如《謙》卦卦辭說:“謙:亨,君子有終。”初六爻辭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強調人有謙卑的品德,則可以取得好的結果。又如《恒》卦六五爻辭說:“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認為做妻子的德行有恒,遇事吉利;做丈夫的恒守其德,不能隨時應變,當機立斷,遇事則兇。又如《益》卦九五爻辭說:“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對人誠信,有慈惠之心,自然吉利,因為別人也以慈惠之心待我。所有這些,都強調兇吉悔吝是同人的道德品質聯系在一起的。這種認為人事吉兇對人有勸誡之意,突出所占問之事的道德教訓的意義的思想,也是卜辭所不可比擬的。

以上三點說明,《易經》卦爻辭中,含有某些邏輯思維,反映了當時人的世界觀,對后來易學的發(fā)展起了深刻的影響。《周易》被認為是講天人之道即世界根本原理的學問,被認為是講事物變易法則的學問,被認為是講人生修養(yǎng)的典籍,都是由此推衍出來的。但是,從卦爻辭總的內容看,它仍然是用于占筮的典籍,并不是哲學著作。

關于《易經》一書的性質,從古到今,歷來有著不同的說法,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傾向于把它看成是義理之書,即主要是講天道和人事教訓的著作。這種認識從戰(zhàn)國時期的《易傳》就開始了。如《系辭》所說:“《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又說:“《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認為《易經》廣大悉備,天道、地道、人道,無所不包,乃“窮理盡性”之書。后來,無論是象數學派,還是義理學派,都有把《易經》一書哲理化的傾向。這種情況,直到朱熹那里,才有了根本的改變。他反復強調,“《易》本卜筮之書”, “《易》本為卜筮而作”,認為《易經》原本是周朝人用來占筮的典籍,不是講哲理的著作,賦予其哲理的解釋,是孔子《易》即《易傳》的任務。此說頗有眼力,難以反駁。因為他依據先秦文獻,如《左傳》、《國語》、《周禮》等有關記載,作了詳細論證。這也就是歷史上關于《易經》性質的第二種主要看法。當然,《易經》雖為卜筮之書,但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生活智慧,正如前面所說。這也是《易經》一書逐漸擺脫卜筮之書的本來面目,能夠不斷被哲理化的根據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静宁县| 吴旗县| 华池县| 长泰县| 吴桥县| 德安县| 日喀则市| 朝阳区| 上虞市| 栾城县| 融水| 宁晋县| 舞钢市| 德保县| 芦山县| 台江县| 福鼎市| 垦利县| 都江堰市| 鹤山市| 莱西市| 彰武县| 高清| 梅州市| 黎平县| 瑞安市| 敖汉旗| 师宗县| 洪泽县| 余庆县| 漳浦县| 叶城县| 珠海市| 景东| 衡山县| 满洲里市| 金坛市| 仙居县| 建始县|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