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易》經傳的流傳和演變
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材料看,《易經》作為占筮的依據,在春秋時期已經十分流行。據《左傳》和《國語》記載,當時人以《周易》占問吉兇,共有二十余條,且講論《周易》的情況,涉及周、陳、晉、魯、齊、秦、鄭、衛等國,足證春秋時代《周易》流傳之廣泛。這說明,當時人已經把《周易》奉為神圣的典籍。
春秋時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對《周易》也頗有研究。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馬王堆帛書《要》篇也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之說。《論語》中有兩處講到《周易》,視其為道德修養的重要典籍。《論語·子路》引述南人的話“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解釋恒卦九三爻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強調卦爻辭道德修養的含義,認為善于學易的人,不必去占筮。《論語·述而》又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認為《周易》對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意義,予以高度評價。
西晉太康二年,在魏襄王(前318—前296)墓中出土了一批有關《周易》的著作,有《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爻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可以代表戰國時期《周易》流傳的情況。這說明,戰國前期和中期,人們已經開始系統地研究和解釋《周易》。而以“陰陽”觀念解說《周易》,似出于道家和陰陽家,因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從孔子到孟子,乃至孔子的孫子子思,其著作《論語》、《孟子》、《中庸》中,皆無陰陽說。
隨著人們對《易經》的推崇和研究,陸續形成了一批系統解《易》的著作,即《易傳》,使這部用于占筮的迷信之書,成為一部講哲理的哲學著述。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自孔子授《易》,傳承不斷,六代而至漢初經師田何。由于統治者表彰儒家,提倡經學,《周易》被尊為《五經》之首。無論官方和民間,都有一大批經師和學者,以治《易》為己任,使人們對它的解說,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即易學。田何傳《易》于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王同又傳授給楊何。丁寬傳《易》于田王孫,田王孫又傳給施讎、孟喜、梁丘賀,稱為“施、孟、梁丘之學”。孟喜又傳于焦延壽,焦的學生是京房,于是又產生了“京氏之學”。其易學敢于創新,獨樹一幟,不同于田何易學的傳統,被視為“異黨”。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易學屬于今文經學系統,皆立于學官。此外,還有一個易學傳授系統,以費直為代表。其以《易傳》解釋經文,注重義理,無章句,被稱為費氏易,屬于古文經學系統,未立博士,乃民間易學。
后漢時期,范升傳孟氏易,以授楊政,而陳元、鄭眾皆傳費氏易,其后馬融又授鄭玄,鄭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皆為費氏之學。自此,費氏之學大盛,而京氏之學遂衰。但傳費氏易者,也都受了京房易學的影響,如鄭玄解經,雖屬古文經學的傳統,但又精通今文經學,以注緯書而聞名。荀爽雖不大講陰陽災變,但亦主卦氣說。繼承費氏易學的傳統,排斥京房易學影響的是曹魏時期的王肅,成為義理派王弼易學的先導。
漢人解《易》的顯著特點是注重象數,以陰陽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說《周易》,宋人稱之為象數之學。并同當時的天文歷法相結合,以卦氣說解釋《周易》原理。漢代易學提出了許多新的體例,如卦變、互體、納甲、飛伏、爻辰等,以此解說卦爻辭的意義,非常煩瑣。
三國時代,王弼開創易學新風。他注重義理,有意識地排斥取象、互體、卦變、納甲等說,一掃漢易象數之學的煩瑣解《易》學風,是易學史上一個重大變革。另一方面,又以老莊玄學觀點解釋卦爻辭,對《周易》原理的理解,抽象化、邏輯化了。其《周易注》只注解了《易經》上下篇和《彖》、《象》、《文言》等傳,而未及《系辭》傳。后來,晉人韓康伯補注了《系辭》等傳。唐孔穎達將此二注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義》中,成為玄學派易學的代表作。此后,王學大盛,而漢學漸衰。
宋朝講《周易》同漢人和王弼又有不同。他們不再追求《周易》經傳文字訓詁方面的考證,而注重探討其中的義理。追求《周易》中的哲理,將《周易》原理高度哲理化,是宋易各派的共同特征之一。張載的《易說》用氣學的觀點解釋《周易》,根據《系辭》傳發揮自己的哲學思想。邵雍繼承道教易學的傳統,著《皇極經世》,提出先天、后天之學。程頤依王弼易學作《程氏易傳》,以理或天理為易學的最高范疇,成為宋代占統治地位的易學。朱熹又繼承程傳的傳統,并吸收周敦頤、邵雍、張載的思想,作《周易本義》,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官方教科書。
元明兩代,是宋易深入發展的時期。明朝頒布《周易大全》,意味著程朱易學,特別是朱熹易學取得了統治地位。元明兩代的象數之學提倡以圖像解《易》,又形成了易圖學,是宋代圖書之學的新發展。象數派易學還同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相結合,并形成了醫易學派,成為易學發展的新特點。明清之際,方以智父子對以前的象數之學作了一次總結;而王夫之則從義理學派的角度,對宋明易學進行了總結,并建立起自己的易學體系。
清朝人解《易》,一方面反對宋人的易學,另一方面也反對王弼派的易學,而要求恢復漢人解《易》的傳統,注重文字訓詁和考據。其代表人物是惠棟和張惠言。而焦循著《易學三書》,并不惟漢易是從,而是依漢人解《易》的精神,獨辟蹊徑,建立自己的體系。
“五四”運動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人們對《周易》的研究也開創了新的局面:一反過去以傳解經的傳統,力求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將《周易》經傳放在其所處的歷史條件下,分別進行研究,開拓了從哲學、史學、社會學、古文字學方面研究《周易》的新領域。
關于《周易》經傳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記載,施、孟、梁丘三家講解《周易》的本子都是十二篇。《周易》的經和傳,是由經師分別傳授的。又據《漢書·儒林傳》和《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紀》,漢代經師費直和鄭玄為了便于查閱,使人“尋省易了”,開始以傳附經,后傳至王弼。現在通行本《周易》經分上下篇,《彖》、《象》及《文言》分系各卦經文之后,即是王弼的傳本。孔穎達將王弼和韓康伯《易》注收集在一起,并為之作疏,稱為《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這是《周易》流傳下來影響最大的版本。
朱熹用呂祖謙所定《古周易》本,經和傳仍分為十二篇,撰為《周易本義》。后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 “以程子在前,遂割裂朱子之書,散附程傳之后。沿及明永樂中,胡廣等纂《周易大全》,亦仍其誤。至成矩專刻《本義》,亦用程傳之次序。鄉塾之士遂不復知有古經”(《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周易本義》是宋代以后通行本。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又有《周易》。帛書《周易》與通行本《周易》大不相同。六十四卦的卦名與通行本有很大差異,其排列次序與通行本完全不一樣,其卦辭和爻辭也有出入。帛書《周易》中又有《系辭》傳,共約六千七百余字,較通行本為多。其中無“大衍之數”章,但包括通行本《說卦》的前三節,有兩千余字為今本《系辭》所無。帛書《周易》沒有《彖》、《象》、《文言》,但卷后抄有《二三子》、《易之義》、《要》、《繆和》、《昭力》諸篇,為通行本所沒有。帛書《周易》抄寫于漢文帝初年。這說明《周易》在漢初就有不同的寫本,不僅是田何的傳本。帛書《周易》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
在中國古典文獻中,關于《周易》經傳的注釋,歷代有史可查的就有數百家,可謂浩如煙海。現在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有以下幾種:
《周易注疏》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四庫全書》本,清刻本,《叢書集成》本。
《程氏易傳》宋程頤,《二程全書》本,《四庫全書》本,清刻本,中華書局《二程集》本。
《周易本義》朱熹,《四庫全書》本,清刻本。
《周易集注》明來知德,虎林刻本,《四庫全書》本。
《周易述》清惠棟,《四庫全書》本,清刻本,《四部備要》本。
《周易集解》清孫星衍,清刻本,《叢書集成》本。
《周易古經今注》高亨,中華書局刊本。
《周易大傳今注》高亨,齊魯書社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