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再版序言

李學勤

《十三經說略》、《二十五史說略》由中華書局修訂再版,這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好事。

兩部書雖不厚,卻是體大思精之作。對作為傳統文化核心文獻的《十三經》、《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清史稿》)逐一介紹。執筆的二十幾位學者,都是學養甚深的專門名家,堪稱一時之選。現有幾位先生已經故去,令人不禁感嘆,只能讀其文而念其人。

全書各篇,既有系統的敘述,又有獨到的見解,在行文上更注意深入淺出,便利學人。對于這樣的好書,我是不敢隨意講話的,所能說的,首先是我自己一定會仔細繹讀,其次是向廣大讀書界竭誠推薦。

古代學者對經史一貫推重。不少人自立課程,規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古人用干支紀日,日干值甲、丙、戊、庚、壬的為剛日,值乙、丁、己、辛、癸的為柔日),堅持多年不廢。這表明經史是當時文化的基本內容,為有教養的人所必須掌握了解。經過近百年的社會變革,今天我們的教育已有根本的改變,但是如果想認識傳統的歷史文化,還不能不對經史有概要的理解。這兩部書就是為適應這種需要來設計的。

“經”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經”字的本義是布帛的經線,經線貫穿于整幅布帛之間,從而“經”引申而有常、本的意思。被尊為基本典籍,常相傳授的書,便叫做“經”。那些解釋或發揮經義的,則稱為“傳”、“記”、“說”、“解”,后來還有“訓”、“詁”、“注”、“箋”等名。

諸子作品也有稱“經”的,如《墨子》有《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管子》有《經言》和《解》,《韓非子》的《內儲說》、《外儲說》也有“經”。不過這些文獻,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得到普遍的尊崇,真正稱得上是“經”的,只有《六經》。

《六經》見于戰國,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的《天運》和《天下》、《商君書》的《農戰》、《荀子》的《儒效》等篇都有記載。其中《天下篇》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文史知識》編輯部編《經書淺談》楊伯峻《導言》,中華書局1984年版)可見《六經》不是儒家所特有。

曾有學者以為《莊子》等記述或系晚出,戰國時的“樂”本來沒有成文,質疑是否有《六經》存在。在荊門郭店楚簡里發現了《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名,次序與《莊子》等全然一致,這種懷疑便消除了。

秦火以后,《樂經》亡佚,漢朝只有《五經》立于學官。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谷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共為《十二經》。宋明又增添《孟子》,于是定型為《十三經》。宋代有人提到把《大戴禮記》收入,合為“十四經”,但沒有成功。

經被宣布為神圣不可侵犯,像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就講:“經稟圣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事實上,歷代學者的注疏詮釋,還是各抒己見,順應時代的潮流,疑經、改經的事例也復不少,使經學有了豐富多彩的內涵。無論怎樣,經在歷史上的影響十分重大,不了解經與經學,實不足與言中國學術文化的流變。

和《十三經》類似,《二十五史》的形成也有相當復雜的過程。據文獻記載,唐朝試士,以《史記》、《漢書》、《后漢書》為《三史》。北宋時刻書,增加《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唐書》和《五代史》,稱作《十七史》。明代再加《宋史》、《遼史》、《金史》、《元史》,為《二十一史》。至清加以《明史》,稱《二十二史》;武英殿本又有《舊唐書》、《舊五代史》,合成《二十四史》。民國時開明書店印行《二十五史》,是于《二十四史》外增收《新元史》一種。但在《清史稿》印行流布后,人們又逐漸將《清史稿》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新元史》慢慢就很少有人提到了。今天人們所言《二十五史》就是指《二十四史》加《清史稿》。

《二十五史》以西漢司馬遷《史記》居首,然而中國修史的起源要更古遠得多。我們看商代甲骨文已有“史”這一職官,又稱“作冊”,專司文書記述之事。西周史職分工更細,金文如史墻盤詳敘國史,史惠鼎引據《詩》文,都可看出當時史官的博學。至于《左傳》、《國語》所載東周各國史官秉筆直書,不畏強權,尤其是眾所周知的佳話。周代的史多為世襲,史墻一家即其明證。直到秦朝,法律仍然規定不是史的兒子不準去培養史的學室讀書(參看李學勘《試說張家山簡〈史律〉》,《文物》2002年第4期)。司馬遷也是繼承父業而任太史令的。此后公私修史,歷代不絕,《二十五史》正是這一傳統積累的主要成果。

在目錄學上,《二十四史》稱為“正史”。《四庫總目》認為“正史體尊,義與經配”,廣泛流行的《書目答問》也主張“事實先以正史為據”。這些正統的看法自然帶有偏見,貶低了所謂“別史”、“雜史”等的作用。連四庫館臣也以《資治通鑒》編纂時兼收博采為例,承認各類史書并存的必要(《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97年版)。不過《二十四史》中,有的如《史記》、《漢書》等是不朽名作,就是《宋史》、《明史》之類,也屬集體撰修,取材宏富,規模恢遠,仍為研究者所必讀。

我們不能要求人人都通讀《十三經》、《二十五史》,但是希望大家對這兩部最重要的文獻有基本的知識,而且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怎樣去閱讀和使用。《十三經說略》、《二十五史說略》正是幫助讀者取得這方面知識的良好指導。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于清華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蓝田县| 上虞市| 洞头县| 华坪县| 芜湖县| 美姑县| 灵台县| 沾化县| 隆安县| 横山县| 久治县| 漳浦县| 济源市| 上思县| 句容市| 修水县| 平顺县| 庆阳市| 南乐县| 桦南县| 南和县| 北川| 南投市| 长治市| 阳山县| 乌拉特前旗| 敦煌市| 钟山县| 彩票| 洛川县| 大安市| 龙门县| 绥德县| 临西县| 木兰县| 宜都市| 娱乐| 辽阳市| 蓝田县|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