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
- 劉戈
- 1822字
- 2020-12-04 18:21:18
序言二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北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的結項成果,《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一書出版在即,著者劉戈教授將寫序的任務交給了我。我雖與絲綢之路及新疆的歷史文化研究有緣,卻完全不識回鶻文,從未涉足古代回鶻文契約的研究;只是曾經擔任過劉戈《回鶻文買賣文書譯注》一書(中華書局,2006)的審讀編輯,對她多年來孜孜不倦進行探索的內容與精神都有些許了解,加之她的夫君郭平梁研究員生前在一次電話通話中曾囑托我繼續關注她的研究工作,所以勉力試撰此文,以充代序。
八年前《回鶻文買賣文書譯注》一書出版后,中外學界的反應是積極的,曾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和該省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兩項優秀成果獎。對該書的價值,中央民族大學的張鐵山教授曾發表文章予以評介,頗為中肯、詳細,茲不贅述。我這里僅就著者從事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的意義及方法談一點粗淺的感受。
我國西北地區出土的古回鶻文文書是研究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的歷史文獻,也是認識新疆歷史文化、了解民族交融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由于歷史的原因,其中相當數量的文書流散海外,俄、德、法、日等國專家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早,而我國各族學者主要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才急起直追。多年來,中外學者都有一些重要成果發表。其中,辨識作為記載當時該地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情感的書面形式——古回鶻文字,應當是這項研究不可或缺的最基礎的工作。但是,歷史變遷,世事滄桑,古回鶻文在現實社會中已經消失,它和現代維吾爾語言文字在字形拼寫和語匯、音讀、語法等方面有了很大不同;另一方面,語言的傳承性又使得古回鶻文與現代維吾爾文有許多相通之處。研究古今文字之通、變便成為民族語言文字、文化、歷史研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記得1997年我訪問法國巴黎時,著名回鶻文研究專家哈密頓教授曾邀請我與古麗比亞研究員去他居所小敘,他所談的中心內容便是辨識古、今維吾爾語言文字的異同是一道“門坎”,如果邁不過這道“坎兒”,就很難真正進入研究古回鶻文文書的殿堂。因此,中外一些專家,都將古回鶻文書體形態特征與年代的關系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如q形態問題,加點與x、γ區分的問題,t、d、s、z的混用問題,“楷體”“半楷體”問題,這些特征與書寫年代的判斷問題等,盡管有些共識,但基本上還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我以為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頗難掌握回鶻人于公元九世紀中西遷之后,其語言文字傳承變異的規律。現存的文書資料,書寫人不同,風格、年代、地域各異,似乎很難尋找出一條普遍適用的標準來衡量。
依我淺見,劉戈教授的優勢,一在于她對所掌握的中外各位專家的研究成果做了細心、完整的歸納和比較、分析,既不盲從,也不輕易否決,而是注意吸收其中合理成分,又善于發現其中的矛盾因素;二在于她是在整理(譯注)回鶻文契約文書的基礎工作中,采用了親自摹寫大量文書的方法,力圖體會與恢復古回鶻人的書寫實踐,琢磨其書寫的習慣與形態特性,這就比單純的辨圖識字又進了一層。本書附錄三的原契約復印件與摹寫本的對照圖,便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以上兩點,我認為都是應該贊許與值得提倡的。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交際最重要、基本的工具,與社會進步密切相關。因此,某一時期、某個民族、某片地域使用的語言文字,應該會體現出特定時代與區域的風貌、風格、風尚,這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但是,有個性特征的“人”是使用語言文字的主體,他們也必然會受到社會變動、族群和人群交流、地域侵潤的影響,受到心理、學養、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呈現出“異?!爆F象。如果絕對化地一以律之,便不免產生差池。例如用筆書寫文字(而非標準化刊?。渥中问欠瘛耙幏丁?,與書寫者的文化水準、性格、習俗,與書寫工具以及書寫時的情緒、環境等等,都有相當大的關系,自創有之,出格有之,錯訛亦不免有之。尤其是古人的情狀,今人很難揣摩,這就會給研究者帶來許多不便與困惑。劉戈教授摹寫文書的過程,自然也是努力靠近古回鶻文書書寫者的一種嘗試。所以說,文書年代的判斷,主要應依據其所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包括法律制度、經濟特征、人物關系、地理環境),而不是單純的憑借其書寫形態與語法特征,更不是今人主觀套用、評定的“書體”。
昆山識玉,玉汝于成。總之,劉戈教授在古回鶻文契約的整理研究上,已經做出了讓學界矚目的成績,也正在繼續艱苦探索之中。我在衷心祝賀她取得許多進展的同時,也期待著她有更多更新的成果不斷問世。
柴劍虹
201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