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辭域外地名與外來文化
- 湯洪
- 1910字
- 2020-03-06 11:07:00
二 文獻典籍所載“懸圃”與昆侖關系緊密
《山海經·西山經》載:“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實惟帝之平圃……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依《山海經》所記,此“平圃”與昆侖有緊密關聯。郭璞注曰:“平圃,即玄圃也。”
郭璞所據何典,我們不得而知。郭璞《注山海經敘》又曰:“穆王享王母于瑤池之上,賦詩往來,辭義可觀。遂襲昆侖之丘,游軒轅之宮,眺鐘山之嶺,玩帝者之寶,勒石王母之山,紀跡玄圃之山,乃取其嘉木艷草奇鳥怪獸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燭銀之寶,歸而殖養之于中國。”
從郭璞的記述中,我們照樣可以得知,“玄圃”與昆侖關系異常密切。對《西山經》以及郭璞的注解,袁珂也有自己的看法:“玄圃,《穆天子傳》《淮南子·墬形篇》作縣圃,玄、縣聲同,古字通用。”
袁珂贊同郭璞解“平圃”為“玄圃”,與李善、金開誠等認為的“玄”“縣”為古今通假的說法相同,其誤亦為簡單通假,沒能聯系昆侖作深入的文化闡釋。
《穆天子傳》記載:“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孳木□華不畏雪。’天子于是取孳木華之實,持歸種之。曰:‘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圃。'……曰:天子五日觀于舂山之上。乃為銘跡于縣圃之上,以詔后世。”理解此段材料的關鍵為“舂山”一語。依筆者揣摩,“舂山”即為今之“蔥嶺”,即帕米爾高原,是西域和中亞的分界嶺,位于中國、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邊境,號稱“亞洲屋脊”,“北絲綢之路”有一條就是越蔥嶺西去波斯和羅馬的。“舂”“蔥”一音之轉,也可能本為音譯的外來詞,當時的翻譯用了不同文字記錄這一語音而已。
穆天子姬滿在位第十七年,命造父駕八駿、率六師,遠涉昆侖山拜會西王母,他們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抵達蔥嶺,即帕米爾高原,但是,周穆王一行卻認為已經到達了昆侖。為什么名為蔥嶺,會是該山長滿青蔥?此蔥被帶回中原,為了和中原本土蔥相區別,名之為胡蔥。《后漢書·西域傳》載“蔥嶺”,李賢注曰:“蔥嶺,山名也。《西河舊事》云:‘其山高大,生蔥,故名。'”《爾雅翼》《太平御覽》《本草綱目》等典籍皆載有“胡蔥”,“胡蔥”當是異于中原“蔥”的一種近似物種,此“胡蔥”可能即原產于蔥嶺。又有典籍認為“蔥”當指顏色。《爾雅·釋器》曰:“青謂之蔥。”郭璞注曰:“淺青。”
昆侖本兼青黑之義(詳后論),兩相印證,似乎蔥嶺當與昆侖有密切關聯。王褒《九懷》就謂“朝發兮蔥嶺,夕至兮明光”
,王褒此句明顯模擬《離騷》“朝發蒼梧、夕至懸圃”以及“朝發天津、夕至西極”的用語形式。我們知道,《離騷》中屈原的幾次神游活動都是以昆侖為中心,王褒正是依據對《離騷》文脈大意的理解來創作擬騷作品的,揣摩王褒詩句,他似乎就認為昆侖即為蔥嶺。
《淮南子·墬形》篇的記載對解開懸圃和昆侖之謎極有價值:“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里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衡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內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此說多為后世楚辭注家廣為援引,特別是昆侖三層之說,影響甚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聯系《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依閶闔而望予”句,可知《離騷》與《淮南子》的昆侖神話可能同出一源。依《墬形》所記,昆侖與“懸圃”的關系正如人體之與頭頂,不可分離。
東方朔《海內十洲記》也記載了懸圃與昆侖:“昆侖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昆侖宮。”《淮南子》記昆侖有三層,《海內十洲記》卻說昆侖有三角,那么,昆侖到底是三層還是三角?恐怕已難于考訂。但是,酈道元《水經注》曰:“三成為昆侖丘。《昆侖說》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酈道元引《昆侖說》為證,認為昆侖大山由三層組成,這與《淮南子》所記相合,所不同者為三層的具體名目。《淮南子》與《水經注》皆從縱向立體角度認為昆侖層疊相加,直插云霄,上達天庭,這似更符合昆侖作為神話通天大山的特質。而《海內十洲記》從橫向平面寫實的角度描述昆侖山不同方位的三個高峰,似與神話昆侖具有的通天功能相去甚遠。
從《山海經》《穆天子傳》《淮南子》《海內十洲記》《水經注》等諸多文獻典籍對“懸圃”的記載來看,懸圃與昆侖關系異常緊密。昆侖與懸圃的關系正如人體與頭部,是整體與局部間不可分離的依存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