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屈辭“懸圃”原義再探索

既然“懸圃”與昆侖關系如此緊密,那么,我們若要探析“懸圃”真義,就不能越過昆侖這一文化語境。我們在考察昆侖這一文化語詞時,無意間洞悉了歷來楚辭注家糾纏不清的“玄圃”與“縣圃”“懸圃”這一校勘難題。

正如前述,“縣圃”與“懸圃”為古今字形不同所致,當無異議。但歷來注家如李善、洪興祖、金開誠、林庚等俱認為“玄圃”與“縣圃”亦同,原因為“玄”“縣”通假。此種解說,未免失于草率,皆因注家未能從文化語境深層洞察“昆侖”一語所致。昆侖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理語詞,如果在考察與昆侖有關聯的文化意象時,僅僅從自然地理角度出發,那么只可能是盲人摸象,各執一端,郢書燕說而穿鑿附會。故我們從與昆侖相關的文化信息去解析“玄圃”之秘。

《晉書》卷三十二《后妃下·孝武文李太后傳》載:“時后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昆侖。”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981頁。色黑之人謂之昆侖。又《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蠻傳》載:“后大臣及國人感思舊主,乃廢婆羅門而立頭黎之嫡女為王。自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為昆侖。”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第5270頁。又《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慕容彥超傳》載:“慕容彥超……嘗冒姓閆氏,體黑麻面,故謂之閆昆侖。”薛居正等:《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第1716頁。唐代裴铏所著傳奇《昆侖奴》講述一位名叫磨勒的黑皮膚家奴昆侖如何促成了主人崔生與紅綃之間的一段情緣。此外,唐人張籍有《昆侖兒》一詩:“昆侖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游。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郁林洲。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拳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張籍:《張司業集》,載《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78冊,第41頁。張籍所寫昆侖兒肌膚特征亦為顏色漆黑。宋人陶谷《清異錄》卷上《蔬菜門》載:“甘蔗盛于吳中,亦有精粗。如昆侖蔗、夾苗蔗、青灰蔗、皆可煉糖。”陶谷:《清異錄》,載《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47冊,第864頁。昆侖蔗即現今之羅漢甘蔗,此蔗外皮黑紅。《蔬菜門》又載:“落蘇本名茄子,隋煬帝緣飾為昆侖紫瓜,人間但名昆味而已。”陶谷:《清異錄》,載《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47冊,第864—865頁。隋煬帝把茄子妙稱為昆侖紫瓜,正是著眼于茄子的黑紅外皮,茄子皮和羅漢甘蔗皮極其相似,故都以昆侖稱之。

從以上所引文獻我們可得如下結論:凡被稱為“昆侖”的人和物,其外貌都具有色黑特征。如此多的材料證據告訴我們,“昆侖”一語兼有“黑色”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昆侖山即為黑色之山。當“世界大山”神話傳入中土后,可能是蔥嶺的土著,也可能是中原人將此神話與當地大山結合,遂產生出了中國昆侖神話,中原人又根據昆侖神話去找尋現實地理大山與之匹配,于是昆侖歧說就層出而不窮。昆侖山在中國實際地望的混亂簡直就像層層霧嶂,令人頭暈目眩,大致計來,有昆侖祁連山說、昆侖瑪沁雪山說、昆侖巴顏喀拉山說、昆侖岡底斯山說、昆侖喜馬拉雅山說、昆侖于闐說、昆侖敦煌說、昆侖天山說、昆侖蔥嶺說、昆侖喀喇科龍山說等眾多異見歧說。如果我們僅從昆侖具有“黑色”之義著眼考察昆侖,那么地理昆侖山很有可能是巴顏喀拉山。《辭海》于“巴顏喀拉山”條釋為“蒙古語意為富饒青黑色的山”《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第103頁。。巴顏喀拉山位于雪線以上,青藏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使山石大多呈黑紫色,這或為“昆侖”一語義含黑色的現實地理來源。總之,不論昆侖到底指實為何山,昆侖山遠遠望去,應該具有青黑色的外表特征,此為以昆侖命名的大山的一個共性,這一點當無疑義。況且,“昆侖”一語還極有可能為藏緬語“黑色”的音譯詞宋金蘭:《“昆侖”本義探源》,《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至此,我們可以抽絲剝繭,來探尋“玄圃”一詞的本來面目了。

前引《說文》謂:“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謂玄。”那么,“玄圃”即為黑色的花園,但是,這怎么能和“懸圃”扯上關系?“懸圃”一詞源于兩河流域亞述帝國尼尼微城的皇家空中花園,這一事物可能從“北絲綢之路”傳入中亞,再經新疆傳至中土,中土便將它與昆侖大山結合起來,這恐怕就是《山海經》《穆天子傳》《淮南子》等文典中的相關記錄。即是說,這一事物開始是作為意譯詞“懸圃”流傳到中原的,當和昆侖大山結合后,因為昆侖山本為黑色之山,那么,懸掛于昆侖山上的空中花園就演變為“黑色的花園”,再進而演化為“玄圃”。

至此,我們認為,在中國典籍中雜糅出現的“縣圃”“懸圃”與“玄圃”三詞本指同一事物,它們都是指昆侖大山上的一個地名,即位于昆侖之顛的空中花園。這個地名直接使用外來事物的意譯借詞,就是“懸圃”。將此外來事物與昆侖山色黑之外貌特征相結合,即為“玄圃”。由于“懸”“玄”同音,純屬巧合,讓楚辭注家一葉障目,總在同音通假的思維定式中兜圈子,拘于成見,遂使懸案迷霧千古。

“縣圃”“懸圃”與“玄圃”文字上的疑惑已經解開,那么,接下來我們會問,懸圃這一文化語詞源自何處?

酈道元《水經注》曰:“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昆侖山也’……而今以后,乃知昆侖山為無熱丘,何云乃胡國外乎?余考釋氏之言,未為佳證。”酈道元:《水經注》,岳麓書社,1995年,第3—10頁。《西域記》認為阿耨達山即昆侖,酈道元以《山海經》和《淮南子》所載進行駁斥,并說“阿耨達六水,蔥嶺、于闐二水之限,與經史諸書,全相乖異”酈道元:《水經注》,岳麓書社,1995年,第11頁。。雖然酈道元不太同意昆侖山為阿耨達山,但其所引《西域記》的說法甚為可觀,我們可知在印度也有一昆侖存在,此足可引發我們轉換視角作進一步思索。朱熹《楚辭集注》曰:“昆侖,據《水經》在西域,一名阿耨達山,河水所出,非妄言也。”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7頁。朱熹似亦相信昆侖山可能為阿耨達山的說法。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3060頁。句張守節正義曰:“姚丞云:《大荒西經》云昆侖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括地志》云:弱水有二原,俱出女國北阿傉達山,南流會于國北,又南歷國北,東去一里,深丈余,闊六十步,非乘舟不可濟,流入海。阿傉達山,一名昆侖山,其山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萬五千三百七十里。”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3061頁。依張守節的解說,阿耨達山在雍州西南15370里,這是個較為模糊的地理位置。《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周以前300步為1里,秦至隋亦為300步1里。”《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第13冊,第574頁。《說文解字》云:“六尺為步,步百為畝。”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90頁。“戰國時一尺約合今23厘米。”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61頁。那么,周秦1里=300×6×0.23=414米。這15370里就相當于今天6363180米。1里按500米計算,6363180米即為12726.36里,6363.18公里。那么,這阿耨達昆侖即位于雍州西南6363.18公里處。又考《欽定大清一統志·西藏·岡底斯山》曰:“在阿里之達克喇城東北百十里……今阿里為藏中極西南地,近古天竺境……疑此(按:指岡底斯山)即阿耨達山也。”和珅等:《欽定大清一統志》,載《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3冊,第559—560頁。綜合以上材料,似乎可以證明《西域記》以及朱熹所謂的阿耨達山可能即為岡底斯山。岡底斯山地處青藏高原與印度次大陸的邊緣地帶,昆侖怎么會遠離中原視域,跑到中印邊境去了?不僅如此,朱駿聲《離騷賦補注》謂:“昆侖山即……釋典之須彌山。”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2頁。這昆侖又已經完全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世界大山須彌山了。

為什么中國和印度都有昆侖山存在?是巧合還是文獻誤記?抑或有其他更為遙遠而古老的文化因緣?對此,蘇雪林《昆侖之謎》已有詳細考證,蘇氏認為,世界昆侖神話同出一源,即兩河流域的阿拉拉特山,印度源于此,中國亦源于此。那么,與昆侖關系緊密的“懸圃”是否亦如昆侖具有域外文化因素呢?

《天問》“昆侖縣圃,其尻安在”一語對探源“懸圃”多有補益,順帶考證如下。

王逸《楚辭章句》洪興祖補注本作“昆侖縣圃,其凥安在?”洪氏校語曰:“凥,一作居。《天對》云:‘積高于乾,昆侖攸居。'”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92頁。朱熹《楚辭集注》、《楚辭章句》明正德十三年(1518)黃省曾本、《楚辭章句》明隆慶五年(1571)朱多煃本、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毛晉綠君亭校刊《屈子》本、《楚辭章句》日本寬延三年(1750)莊允益本、《楚辭章句》明翻宋本俱同洪興祖《楚辭補注》本“凥”,各本校語亦相同。姜亮夫《屈原賦校注》甚至認為:“‘凥’、‘居’古今字。‘凥’象形,《說文》所謂‘得幾而止’也。‘居’則形聲字矣。”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7頁。

也有不同文字版本紀錄作“昆侖縣圃,其尻安在”的。屈復《楚辭新集注》、戴震《屈原賦注》、馬其昶《屈復微》等皆然。丁晏《天問箋》對戴震“其尻”的認識進行了駁斥,但是劉永濟和游國恩等楚辭注家又對丁晏所論進行了再反駁。劉永濟《屈賦通箋》認為:“戴君博通雅故,其注屈多用古義。此字舍凥從尻者,尻引申之亦有居止義也。丁氏非笑,未免太過。”劉永濟:《屈賦通箋》,中華書局,2007年,第123—124頁。游國恩《天問纂義》認為:“凥當作尻。《漢書·東方朔傳》:‘結股腳,連脽尻。'……陸氏謂凥當為脊骨盡處之尻,諸家多從之,其說甚確。而丁氏反以為非,是說泥于成說之過矣。”游國恩:《天問纂義》,中華書局,1982年,第129—130頁。

考《說文·尸部》:“尻,月隼也。”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174頁。按《說文》的解釋,“月隼”就是“髀”,檢《漢語大字典》,“髀”就是“臀”《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第881頁。。《說文·幾部》曰:“凥,處也。從尸得幾而止。《孝經》曰:‘仲尼凥。’凥謂閑居如此。”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99頁。看來,“凥”“尻”分屬不同文字部類,當各有其字源意義。

以上所舉不同版本所載《天問》“其凥”與“其尻”文字聚訟如此。同樣,注家們對“昆侖縣圃,其尻安在”的語意解釋也一樣異見紛紜,大致計來,有以下兩派不同的說法。

王逸《楚辭章句》曰:“(昆侖)其巔曰縣圃,乃上通于天也。”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92頁。李陳玉《楚辭箋注》謂:“縣,古懸字。懸圃者,神人之圃,懸于中峰之上,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故凥字最奇。凥,尾骨所坐處也。既是懸圃,則所坐當于何處?”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7頁。高懸于半空的空中花園,上不粘天,下不粘地,看來是有些難于理解,難怪屈原要發出“昆侖縣圃,其尻安在”的疑問。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謂:“縣圃,神人之圃。下無所系,懸空而居,故問其所坐何處也。”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0頁。聞一多《天問疏證》謂:“縣者,系也。言其上系于天也……山上系于天,則縣空而居,下不著地,故問其基阯安在也。”聞一多:《天問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頁。

黃文煥《楚辭聽直》:“人身背后,脊骨盡處,謂之凥。昆侖之頂既峻起天半,則其凥必深入地中。凥可安屬乎?背既未易見,凥愈未易知矣。”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7頁。屈復《楚辭新集注》謂:“問昆侖至高,其下必有托根之所,今安在乎?”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7頁。《漢語大字典》據屈復的釋義給“尻”字別立義項為“托根之處”《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第406頁。。姜亮夫《屈原賦校注》謂:“此言昆侖、縣圃之大山,尾麓何在也。”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8頁。金開誠《屈原集校注》謂:“昆侖山的縣圃,它的地址究竟在哪里?”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8頁。

以上是對楚辭注家就“昆侖縣圃,其尻安在”的不同釋義所作的簡單清理,那么,孰是孰非,我們需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方能進行下面的討論。王逸等諸家多從神話角度出發,其解釋懸圃更具語義與文化上的合理性;黃文煥等諸家要么將昆侖與懸圃割裂,造成各自獨立為兩山的誤讀;要么拘泥于“凥”的釋義,解析往往囿于成見,不能洞悉其中的神話意象。無論是“其凥”與“其尻”的文字校訂,還是其語意解析的判別,我們若能跳出成見,轉換視角,從源頭上闡釋“懸圃”的文化意象,問題或能得以冰釋。

要考察“懸圃”一語,我們需穿越美索不達米亞的遠古文明。素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稱的“空中花園”,一說為巴比倫帝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倫城所建造,一說為比他早100多年的亞述帝國國王辛那赫瑞布在尼尼微城所建造,不論是何人在什么地方所建,關于“空中花園”的描述卻大致相同。“空中花園”約于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座四角椎體的建筑,由瀝青及磚塊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頂石柱支承著。臺階種有全年翠綠的樹木,植有名花異卉,姹紫嫣紅,澆灌花木之水,通過引水系統取之于流經旁邊的河水,遙望極似花園半懸于空中。當然,空中花園從來就不可能懸掛于空,這個名字的由來可能為當時輾轉翻譯所致,即是說,這個新鮮事物流傳到中土可能被翻譯成了“懸圃”。程嘉哲《天問新注》謂:“縣圃意為高懸在空中的花園。”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校集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78頁。空中花園在建造之時,臺上還建有七星壇,除了滿足帝王們觀賞娛樂的需求外,筑臺還具有祭天通天的神秘功能,高聳的建筑,遠遠望去,有直插云霄的神秘感。筑高臺以通天的神話功能,《圣經》巴別塔也相類似。神話昆侖大山本也有通天的功能,那么,將昆侖大山最高層稱之為“懸圃”,這也是極為完美的結合。正如蕭兵所言:“縣(懸)圃,神話世界大山‘昆侖’的頂端,好像高懸著的空中花園。可以從此登天。”蕭兵:《楚辭全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頁。此言不差,這或許也正是屈原要飛升至昆侖并取道昆侖懸圃上登天庭的真正原因所在。

至此,關于“懸圃”的文化淵源以及文獻的來龍去脈,我們已作了以上清理與探索。這里,順帶對《淮南子》“乃維上天”稍作解釋,以便我們更好理解懸圃語義。《淮南子·墬形》曰:“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第328頁。由于“空中花園”翻譯成漢語為“懸圃”,“懸”為“懸掛”之意,懸掛必有繩索方可進行。位于昆侖最高層的“懸圃”,懸掛它的繩索在哪里呢?《淮南子》的記載正好給出了完滿答案。“維”者,繩索也。《墬形》認為經“懸圃”登天只有唯一的途徑,那就是沿著懸掛“懸圃”的繩索向上攀登而至天庭,這也正是屈原朝發舜帝所居之蒼梧,夕至昆侖“懸圃”后,需要稍作停留,重整車馬,以待飛升天庭的原由所在。由“乃維上天”的記載可知,從“懸圃”往上到達天庭已經沒有坦途,僅憑自己的手腳恐難完成使命,這一只有幾條繩索連接天庭的路程就只有依賴“望舒”“飛廉”“鳳鳥”“飄風”之屬的幫助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海门市| 舟曲县| 寿宁县| 分宜县| 水城县| 随州市| 嘉禾县| 兴仁县| 芦山县| 乐至县| 乡宁县| 禄丰县| 武定县| 内乡县| 东丰县| 博湖县| 五莲县| 东乌| 双桥区| 讷河市| 佛冈县| 丹东市| 新津县| 保德县| 鄢陵县| 电白县| 云南省| 辽宁省| 崇阳县| 桂平市| 和田县| 大宁县| 永泰县| 修水县| 瑞昌市| 汉川市| 西充县| 吴旗县| 额敏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