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戰壘先生紀念集
- 吳蓓 吳敢
- 2006字
- 2020-03-13 11:02:09
《西湖散曲選》前言
散曲是元代新興的一種詩體,它是在金代“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后來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吸取了傳統詩詞的豐富滋養,使散曲具有既同于詩詞,又超過詩詞的一些特色。例如用韻可以平仄通押,不避重韻,可以加襯字甚至增句等等,在形式上顯得更為自由和靈活,在語言上更接近口語,從某種意義上不妨看作詩詞的解放和發展。

元代散曲大體上可以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為斷,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創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創作中心在臨安(今杭州)。前期許多著名的作家,如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盧摯、鄭光祖等都到過杭州,并留下了吟詠杭州和西湖的優秀篇章。后期的代表作家張可久,則專力從事散曲創作,傳世作品八百余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數量之多首屈一指。其中吟詠西湖的篇章占了很大比重,他的一個散曲專集就名為《西湖漁唱》。他的代表作《南呂一枝花·湖上晚歸》套曲,最為后人激賞,被譽為“千古絕唱”,對明清曲壇影響很大。另一位后期的重要作家喬吉,流寓杭州,傾心于西湖的美麗景色,曾作《梧葉兒》一百首,可惜死后稿子散失,但還是留下了不少描寫西湖的優美小令。其他著名作家如貫云石、徐再思、任昱等,都寫了相當數量吟唱西湖的佳作。
這些西湖散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杭州的都市風貌、人情習俗,以及這些活躍于杭州的散曲作家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對身世坎坷的不平;當他們寄情山水,陶醉在美麗的湖光山色中時,便忘卻了人世的憂愁和煩惱,因而這些作品多少帶有一點消極避世的意味。但是從審美的觀點來看,它們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從不同角度,對西湖的山水之美作了多姿多彩的藝術反映,在對自然美的感受和表現上達到了歷史的新水平。這一點與元代山水畫所創造的杰出成就有其一致之處。個中消息,頗耐人尋味。而過去研究山水詩的人,大都忽視了這一點,令人感到遺憾。
從西湖散曲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兩位古人常常在作品中被提及,一位是林逋,另一位是蘇軾。前一位隱居孤山,妻梅子鶴;后一位放浪湖山,縱情詩酒;這正好成為元代許多仕途失意、不滿現實的知識分子效法的榜樣。他們在吟唱湖光山色的同時,也撫慰著自己痛苦的心靈;他們的歌聲優美而略帶凄楚,曠放而不掩牢騷,只是因人因境而有隱顯之異罷了。
元代散曲作家對于山水的審美態度與魏晉六朝的名士有所不同,他們不是淡然的幽棲和無所動心的觀照;也有別于唐宋寫景詩詞的含蓄蘊藉;而是敞開胸懷,歌哭于斯,使山水染上強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們對于自然的審美感,已有了更高的自覺,并已發現藝術美與自然美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一位少數民族作家薛昂夫寫道:“一樣煙波,有吟人景便多。”(《殿前歡·秋》)這就是說,同樣的自然景色,一經詩人的發現和吟詠,就可以使風景增色,使游覽者增添不少觀賞的意趣。這是一條重要的審美規律。在元代西湖散曲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小詩,對后人欣賞西湖的審美規范作用是何等巨大;而元代散曲作家,又如何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發現,在新的角度上加以豐富和發展。作為外化了的典型審美感受,他們的作品也足以使湖山增色,并有助于啟迪和提高人們對自然美的鑒賞力。
從西湖散曲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山水美的藝術折光和詩人的抒情面影,還可以發現審美心理的歷史積淀;盡管西湖散曲在思想內容上不免顯得狹窄,但仍有其獨特之處。作為西湖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它不可掩蓋的光輝。
元人散曲在風格上有所謂“本色派”和“清麗派”之分,大致上前期北方作家以“本色派”為主,后期南方作家則以“清麗派”為宗。“本色派”豪爽潑辣,有一股“蒜酪味”;“清麗派”則典雅清新,風格較為接近詩詞。西湖散曲中雖然不乏豪爽本色之作,但多數則屬于“清麗派”,這是當時環境和風氣使然。明清散曲基本上繼承了元代“清麗派”的余風,大都以張可久、喬吉為宗,詩詞化的傾向愈來愈明顯(只有少數例外),在總的成就上不如元人散曲。
本書選元人散曲一百七十七首,明清散曲六十六首,凡二百四十三首。作為一個專題性的選本,在取舍標準上較一般選本要顯得寬一些。元人散曲中,除了遴選大量吟詠西湖自然風物、歷史掌故的篇什外,還酌選了幾首以杭州為背景的抒情寫景之作,以及描寫后期杭州散曲作家生活狀況和思想志趣的作品,以求從幾個不同的側面反映元代西湖散曲的全貌。明清西湖散曲,以出于浙派作家者為多,所選亦可見一斑。
本書為一般讀者著想,注釋較詳,舉凡典故出處、難解詞語,以及融化前人詩詞成句等,均盡量注明;并對每首曲作了賞析性的說明,希望有助于讀者的理解,并增加欣賞的興趣。
選注既竟,漫吟一絕,聊抒所感,曰:
三吳勝概說錢塘,濃淡相宜西子妝。一曲元人新樂府,湖風湖水更清涼。
自知學識有限,疏失在所不免,敬希高明有以教之。
吳戰壘
1982年初秋于杭州東城
(香港《大公報》1984年2月27日刊登孟衡《西湖散曲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