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7 為什么說《三國演義》中的那些馬上戰斗大多是虛構的

兩軍相遇,列陣叫罵。雙方大將出馬,在陣前斗上一二十個回合,然后某一員大將手起刀落,斬敵將于馬下。接下來就是得勝一方的大軍趁勢猛沖,取得勝利。

這樣的場景,在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很多古典小說中都常常出現。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古代的戰斗不可能如此簡單,更不可能幾萬大軍的勝負就由兩個大將的斗武來決定。而那些馬上戰斗的描寫,也大多是不真實的。

中國早期的騎兵,是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的,但是也可以用一些比較輕巧的格斗兵器,他們所用的盔甲也相對簡單。后來騎兵們的裝備升級,出現了使用重型矛、甚至大刀、大斧等武器,而且還出現了裝備重鎧甲的騎兵。出現這樣的轉變,是因為馬鐙的發明。

漢代騎士俑,策馬持槍,但腳下缺乏使騎士保持平穩的重要器物馬鐙,僅此足以使得騎士馬上比武難以實現。

最早于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馬鐙,騎士可以用雙腳保持身體的平衡,從而把雙手解放出來,用來使用更多樣化的重型格斗武器,格斗的動作也可以變得更加復雜多樣。

馬鐙是掛在馬鞍兩邊的一對腳踏,可以幫助騎士方便地上下馬。馬鐙在軍事上的重要意義,在于可以支撐騎兵的雙腳,使之可以在馬上發揮自身的全力,而不至于跌下馬來。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腹,還要用手握住韁繩,這樣才能保證不掉下馬。

西晉就出現了一種單邊的馬鐙,但是這種馬鐙是用來上下馬的,對于馬上的戰斗影響不大。根據考古發現,可以雙腳踩踏、在馬上支撐身體的真正馬鐙,大概發明于公元3~4世紀。

馬鐙發明之后,騎士可以用雙腳保持身體的平衡,從而把雙手解放出來,用來使用更多樣化的重型格斗武器,格斗的動作也可以變得更加復雜多樣。但是在《三國演義》那個時代,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馬鐙的出現,所以那些馬上戰斗,是不符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的。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在馬鐙發明并且普遍應用之后,大將陣前斗個幾百回合的場面,也不大可能出現。古今中外的騎兵,主要作戰方式無外乎利用馬的速度與沖擊力,在奔馳行進中斬殺目標。如果像小說中那樣兩人纏斗,那就失去了騎馬的意義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宣恩县| 绥阳县| 德安县| 镇平县| 长子县| 阿拉善盟| 永康市| 马龙县| 客服| 凌云县| 和林格尔县| 鄯善县| 孟州市| 普格县| 仁布县| 扎鲁特旗| 井冈山市| 武安市| 和平区| 伊吾县| 大宁县| 务川| 陈巴尔虎旗| 扬州市| 衢州市| 沐川县| 泸溪县| 华宁县| 栖霞市| 关岭| 封丘县| 如东县| 宁乡县| 安图县| 朝阳区| 湖北省| 彝良县| 永安市| 密云县|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