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8 如何區分“輕騎”與“鐵騎”

在很多古典小說中,我們都能看到“輕騎一日奔襲數百里”、“鐵騎三千”等類似的說法。何為輕騎、何為鐵騎,二者有什么區別呢?

漢騎兵俑。騎兵身穿比較輕便的盔甲,使用鋒利而又不失小巧靈活的武器。戰馬沒有盔甲裝備相對簡單,以弓箭遠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這樣的騎兵就是輕騎。

南北朝具裝騎兵俑。兩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中,出現了這種人穿全身鐵甲、馬披全身皮甲的鐵騎。騎士頂盔穿甲,鎧甲一直覆蓋到膝蓋部位。騎士使用重型的矛,或者刀、斧之類的武器。馬則從頭到尾都被保護在皮甲之下。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騎兵,是通過學習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早期的騎兵,裝備相對簡單,以弓箭遠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騎兵身穿比較輕便的盔甲,使用鋒利而又不失小巧靈活的環首刀等武器。戰馬只有馬鞍、韁繩等裝備,沒有盔甲,也沒有馬鐙。這樣的騎兵就是輕騎。

按照先秦兵書《六韜》的記載,那個時候的騎兵,主要負責突襲敵軍陣地、擾亂敵人陣型、騷擾兩翼、追擊潰敵、截斷糧道等任務,當然,任何時代的輕騎兵都有偵查、警戒的任務。總的來說,在那個時候,戰車還是主要突擊兵種,步兵是主戰兵種,而騎兵則起輔助作用。當然漢代出擊匈奴的戰爭,是以騎兵為主,但這是當時中原王朝模仿游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帶有一定的特殊性。

這些早期的騎兵都是輕騎兵,他們沒有裝備厚重的盔甲,而且由于沒有馬鐙,所以攻擊力也有限。但是輕騎兵卻擁有出色的機動能力,這使得他們可以執行很多特殊任務。

隨著戰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人們開始重視騎兵的防護,騎兵的鎧甲由僅僅覆蓋前胸后背,向著覆蓋全身的方向發展。而馬匹,也開始裝備鎧甲。漢末三國時期,這種人和馬都裝備鎧甲的騎兵已經投入戰場。官渡之戰時,曹操就說過,袁紹有全套的馬甲三百具,而曹操自己則連十具都沒有。這說明當時的一部分輕騎兵已經開始使用重型防護裝備。

宋代《大駕鹵簿圖》中的宋代具裝騎兵,較之南北朝,馬鎧更加華麗,但用于實戰的不多,多用于儀仗。

兩晉十六國時期,馬鐙被發明并廣泛應用,騎兵即使穿上再重的盔甲,也不會從馬上掉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真正意義上的鐵騎,也就是重騎兵出現了。

所謂的鐵騎,就是穿鐵甲的騎兵。兩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中,出現了這種人穿全身鐵甲、馬披全身皮甲的鐵騎。根據出土文物的描繪,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那個時候的鐵甲重騎兵的樣子。騎士頂盔貫甲,鎧甲可以一直覆蓋到膝蓋部位。騎士使用重型的矛,或者刀、斧之類的武器。馬則從頭到尾都被保護在皮甲之下,只露出眼睛、鼻子、耳朵、尾巴和四蹄。

這樣的重裝甲騎兵具有很強的防御力和沖擊力,可以作為戰場上正面突破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重騎兵的機動性差,作戰的適應性也不好,所以中原王朝到了唐代就很少見到重騎兵了。可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權,依然重視發展重騎兵,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就有“鐵浮屠”、“拐子馬”這樣的重騎兵,并且因為和岳家軍的大戰而為人們熟知。

宋元之后,重騎兵很少見于戰場,但是仍有“鐵騎”這樣的說法。但那只是一種騎士裝備鐵甲,而馬匹不披甲的騎兵,和之前的重騎兵不可同日而語。而裝備簡易盔甲的輕騎兵,因為其優良的機動性和戰場適應能力,則一直是戰場上的重要兵種,甚至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很多年,騎兵這個兵種才被取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屯留县| 延津县| 榆树市| 冷水江市| 义乌市| 罗定市| 蓝田县| 卢龙县| 金门县| 来宾市| 关岭| 磐安县| 临西县| 澎湖县| 城固县| 刚察县| 平罗县| 怀集县| 巫山县| 吴川市| 资溪县| 曲沃县| 永吉县| 绥德县| 郸城县| 泗洪县| 怀安县| 曲麻莱县| 桂平市| 宁南县| 平原县| 海淀区| 常德市| 东丰县| 木里| 柳江县| 阿勒泰市| 冷水江市| 花莲县|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