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出版說明

一、自尼采進入莊子

《莊子淺說》(原名《莊子哲學》),是我于半個世紀之前,正好剛讀完臺大哲學研究所并寫成《悲劇哲學家尼采》之后,經由必然中的偶然而接觸到莊子,在細心觀賞之余寫就的一本小書。這兩本書象征著我學術人生的起點。

尼采提出,在希臘的悲劇藝術中激蕩著兩種精神,一種是激情而飽含沖創意志的酒神精神,另一種是寧靜而蘊藏清明心智的日神精神。正如方東美先生所言,前者代表感性和創造力,而后者代表理性和秩序感。就我的學思歷程而言,《悲劇哲學家尼采》和《莊子淺說》似可與上述兩種精神相對應,它們仿佛預示著我的學術人生逐漸由尼采轉向莊子,由西方轉向東方,由酒神精神轉向日神精神。

我與莊子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就讀于臺大文學院之時。那時,教授大一國文課的是王叔岷老師,他在《莊子》文本的校勘、訓詁領域享譽學林,這或許于不經意間為我日后進入《莊子》埋下伏筆。在大學期間,我雖也曾選修過吳康教授的《老莊哲學》,但從未被老師引導去閱讀過原著,也并未被激發起對文本的興趣,更未嘗進入老莊的精神世界。在研究所期間,對《莊子》最為推崇的方東美先生也主要講授西方古典哲學的課程。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我才偶然地由尼采及存在主義轉入莊子,但此種偶然實則寓于必然之中。

二、由文學過渡到哲學

六十年代初期,我沉浸在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田園中,其以散文詩體延伸哲理,使我由對存在主義文學的注目逐漸轉入對存在主義哲學的思索,并進而寫作《悲劇哲學家尼采》。此后,我亦流連于卡夫卡《變形記》、《城堡》,加繆《異鄉人》、《瘟疫》以及薩特《墻》、《間隔》的意象里。它們對現實與理想之間張力的刻畫,比如《變形記》中彰顯出時間的逼迫感、空間的囚禁感以及現實生活的壓力感,《墻》中表露出的人與外界的割離感、人群之間的距離感以及精神的空虛感,無不激蕩起我的內心與白色恐怖的沉悶時代之間的濃郁的疏離感,亦不免觸發我希求在學術領域上借助原著和典籍超拔“少年維特之煩惱”。

值此之時,《莊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氣象、寬廣的意境洞徹出一番遼闊的視界,投射下一片寧靜的光輝并散發著快意自適的情態,使我再次由對存在主義文學的徘徊直接跨入對莊子哲學的領悟,進而寫作這本小書。顯然,對于青年時代的我而言,接觸到《莊子》,宛如跨進一座巍峨而深奧的殿堂,我恍然找尋到精神的家園和心靈的故鄉。這種寄托之感于中年以后便愈加強烈。因而,潛藏于這兩種轉變背后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寧靜,由狂飆到內斂,由沖創意志到清明心智的緩慢調適,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漸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著偶然的必然的一面。

三、印行溯源及重排說明

本書最早以《莊子哲學》之名,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91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再度出版時更名為《莊子淺說》。2012年,北京三聯書店發行了同名的簡體本。這次,我將《莊子淺說》與新增的文稿《莊子思想散步》合為一書,收到我的著作集里,仍定名為“莊子淺說”。新增的這部分稿件是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往來于兩岸三地之間所做的有關莊子思想的演講文字的匯編。

嚴格說來,本書并不算是一本學術著作,卻能呈現出我學術人生中的微細而重要的環節。其一,它是我進入中國哲學,尤其是道家哲學的開端;其二,它是我在概念哲學與想象哲學之間,明顯地傾向于詩意乃至文學性哲學的反映;其三,它是我將時代和人生的感悟結合文本議題的抒發,于我的學術人生中亦折射出我現實人生的路痕。

是為序。

陳鼓應口述,苗玥整理

2014年5月27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内乡县| 池州市| 黎平县| 哈尔滨市| 江津市| 宜兴市| 望城县| 乌什县| 肇源县| 南溪县| 花莲县| 托里县| 彩票| 长泰县| 营口市| 邢台市| 中山市| 咸丰县| 河源市| 绥中县| 遵化市| 彰化市| 东台市| 韶关市| 临江市| 华坪县| 平乡县| 宿迁市| 紫阳县| 汤原县| 徐闻县| 陆良县| 吐鲁番市| 克拉玛依市| 平顺县| 砀山县| 双柏县| 习水县| 惠水县|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