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史文庫)
- 楊公驥
- 3744字
- 2020-12-11 19:30:48
第八篇 貧窮田舍漢
貧窮田舍漢①,
庵(俺)子(自)(真)孤棲(凄),
兩共前生種,
今世作夫妻②。
婦即客舂禱(擣)③,
夫即客扶犁④,
黃昏到家里,
無米復無柴,
男女空餓肚⑤,
狀似一食齋⑥。
里正追庸調⑦,
村頭相催□(迫?)。(原文此處為□)(襆)頭巾子路(露)⑧,
衫(角)
(衫)皮(裨)開⑨,
體上無褌袴⑩,
足下復無鞋。
〔考釋〕
①“貧窮田舍漢”
“漢”即“漢子”?!疤锷釢h”猶同“莊家漢”,是勞動人民間的稱謂,與前首詩中的“田舍兒”,在語義和語氣上有些不同。
唐宋時代,農民或市民往往互以“漢子”相稱,妻子有時也稱丈夫為“漢子”。
但由于官僚文人和地主老爺對農民的輕視,因此在他們口中,這一稱謂卻成了表示輕蔑的罵人話。
劉餗《國史異纂》:
“李昭德為內史,婁師德為納言,相隨入朝。婁體肥行緩,李屢顧待不即至,乃發怒曰:‘可耐殺人田舍漢!’”
陸游《老學庵筆記》:
“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
②“兩共前生種,今世作夫妻”
佛教俗言:“二生種因,一生受果?!痹姳敬?,故稱“兩共前生種,今世作夫妻”,意為“前兩世共同種因,故今世配作夫妻”。
③“婦即客舂擣”
“客”是自“客作”衍出?!翱妥鳌奔垂凸?,因為是給別人工作,故稱“客作”?!翱妥鳌币辉~,由來已古。
《西京雜記》:
“匡衡家貧勤學,邑人大姓文不訣,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p>
《三國志》魏志:
“焦先,……饑則出,為人客作,飽食而已,不取其直。”
《北史》邢邵傳:
“刑家小兒??妥髡卤??!?/p>
《五行記》:
“譙郡縣袁雙,家貧客作?!?/p>
《輟耕錄》:
“今人之指雇工者曰客作?!?/p>
“妻即客舂擣”,意為“田舍漢之妻作雇工給人舂米”。當時,貧窮婦女給人作雇工是很普遍的。
王仁裕《玉堂閑話》:
“齊州劉十郎……壯年時窮賤至極,與妻傭舂自給。忽一宵舂未竟,其杵忽然有聲,視之已中折矣。夫婦相顧愁嘆,久之方寐?!?/p>
《廣古今五行志》:
“長安中,……汝陽縣婦人,年二十二三許,造一大家門曰:‘新婦不知所適;此須人養蠶,故來求客作?!?/p>
《靈怪集》:
“鄆州司法關某,有傭婦人姓鈕。關給其衣食,以充驅使。”
《酉陽雜俎》:
“有一婦人,容色慘悴,服裝雅素,方向燈紉縫?!唬骸厩厝?,姓張氏,……常造雨衣與胡氏傭作。’”
④“夫即客扶犁”
此句意為“貧窮田舍漢當雇工給人種地”。這說明,這位“田舍漢”是個失去“口分田”和“永業田”的雇農。
唐初實行授田制。封建國家授給十八歲以上的丁男田地一百畝,丁男則每年向國家交納“租”若干、“調”若干,并服勞役若干日。
《新唐書》食貨志一:
“(唐)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老及篤疾、廢疾者,人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者增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其余為口分,……死者收之,以授無田者?!?/p>
這種“按口授田”的制度,被后人稱作“均田制”。
武后時,由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土地兼并日益劇烈。到玄宗即位之后,這一制度已無法維持。就在開元、天寶年間在廣大農村中出現了眾多的大地主,而廣大的貧苦農民失去田地,淪為雇農。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七:
“天下編戶,貧弱者眾,亦有傭力客作,以濟糇糧?!保ò福簳r為武后長安四年,公元704年。)
《金唐文》卷三百一:
“國家……倉廩未實,流庸未返,俗困兼并。……寒而無衣,饑而無食,庸賃自資者,窮苦之流也?!保ò福簳r為開元元年,公元713年。)
唐玄宗《置勸農使詔》:
“百姓逃散,……旋被兼并,……積此艱危,遂成流轉,或因人而止,或傭力自資?!?/p>
唐玄宗《綬逋賦詔》:
“貧下百姓有傭力買賣與富兒及王公已下者。”
唐玄宗《聽逃戶歸首敕》:
“黎氓失業(產業),戶口凋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傭賃取給,浮窳求生。”
本詩所描寫的正是這時期的社會情況。
⑤“男女空餓肚”
“男女”,意為“孩子”、“兒女”(考釋見第四篇《窮漢村》注①)。
⑥“狀似一食齋”
佛教戒律:“不過中(中午)食,為齋?!鄙衔绲娘埫小褒S食”;上午吃畢,下午絕食,名叫“吃齋”。其用意,是為了防止和尚或尼姑飽暖思淫欲,所以戒律規定晌午之后便不許再吃食物,以免夜間想入非非不能收其放心焉。從而,和尚們用自我挨餓的手段,保證對如來的皈依??嘈猩畡t更變本加厲,不僅過午不食,而且一天只吃一頓飯,名為“奉行一食齋”。
《涅槃經》:
“菩薩當以苦行自誡其身,日食一胡麻。”
《翻譯名義集》:
“今釋氏以不過中食為齋,亦取其防邪訖欲?!薄胺鹧栽恢泻蟛皇秤形甯#簧僖偎?,三得一心,四無有下風,五身得安隱?!?/p>
《舊唐書》李憕傳:
“憕子源乃依寺僧,寓居一室,依僧齋戒……隨僧一食,已五十年?!?/p>
牛肅《紀聞》:
“涇縣尉馬子云……逃于南陵僧寺中,常一食齋。天寶十年卒于涇縣。”
《舊唐書》馮元常傳:
“元淑,則天時為清漳令,……所乘馬,午后則不與,云:‘令其作齋?!砑芭停咳?span id="ytz1dp6" class="kindle-cn-underline">一食而已?!?/p>
當然,詩中的“狀似一食齋”,是形容雇農夫婦的兒女長年累月的在忍受饑餓。
⑦“里正追庸調”
“庸”、“調”是唐前期賦役的名目。唐前期,根據“授田制度”采用“租、庸、調”稅法。
《新唐書》食貨志一:
“(唐)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出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折合)為絹三尺,謂之庸。”
不難看出,所謂“租”(征糧)、“調”(征絹布)、“庸”(勞役代金),都是附隸于授田制上的,是據戶口“籍帳”征收的。
隨著土地兼并的日漸劇烈和授田制的破壞,天寶十四年(755)之后,“租調庸”稅法已無法推行。肅宗、代宗朝(756—779)官府另征新稅,稅名繁多,各地不一,正稅有“畝稅”、“青苗稅”、“地頭稅”;雜稅則不可勝計,甚至征茄子稅。代宗廣德元年(763),“始以畝定稅”,到德宗建中元年(780),明令實行兩稅法。
《新唐書》食貨志一:
“廣德元年,……凡畝稅二升,……又率戶以給軍糧。至大歷元年(766),……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號青苗錢。又有地頭錢,每畝二十。又詔,上都秋稅分二等,……五年(770)始定法:夏,上田畝稅六升,下田畝稅四升;秋,上田畝稅五升,下田畝稅三升?!嗝珏X,畝加一倍。”
《新唐書》食貨志二:
“德宗相楊炎遂作兩稅法,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戶無主客,以居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薄白庥拐{之法,以人丁為本。自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口轉死,田畝易賣,貧富升降不實。其后國家侈費無節,而大盜(安祿山)起。兵興,財用益屈,而租庸調法弊壞。自代宗時(763)始以畝定稅。”
《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
“天寶季歲,羯胡亂華,海內波搖,兆庶云擾,版圖墮于避地,賦法壞于奉軍?!x役舊法,乃受圣祖典章,行之百年,人以為便。兵興之后,供億不恒,乘急誅求,漸墮經制……掃庸調之成規,創兩稅之新制。”(案:陸贄,唐玄宗天寶十三載生,德宗時宰相。)
由此證明,天寶十四載之后,租庸調稅法實際上已被廢除。
本篇民歌所描寫的“貧窮田舍漢”夫婦,已失去“口分田”和“永業田”,靠雇耕賃舂維持生活(這符合開元后的農村一般情況),卻仍須交納“租庸”:顯然,這是天寶末期之前的舊稅制。以此論斷,本篇民歌當是玄宗開元、天寶時代的作品。
⑧“襆頭巾子露”
“襆”應作“幞”?!搬ヮ^巾子”是包頭布。
劉肅《大唐新語·厘堇》:
“用全幅皁向后幞發,謂之幞頭,周武帝才為四腳,武德(唐高祖年號)以來,始加巾子。”
趙彥衛《云麓漫鈔》:
“幞頭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絹向后裹發。晉宗曰幕后。后周武帝遂裁出四腳,名曰幞頭,逐日就頭裹之。又名折上巾,唐馬周(太宗時相)請以羅代絹。”
俞琰《席上腐談》:
“幞頭起于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曰幞頭。幞字(音伏),與幞被之幞同,今訛為仆?!?/p>
《集韻》:
“幞,帕也。幞頭即帊首,即今包頭。”
唐時,一般勞動人民也扎“幞頭巾子”。
《唐六典》卷六:
“丁奴(二十以上六十以下男奴),春,(發給)頭巾一?!?/p>
《夢溪筆談》:
“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span id="m4596hy" class="kindle-cn-underline">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后,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系于頂上?!?/p>
“幞頭巾子露”,意為“包頭布破露”。
⑨“衫角衫裨開”
唐時,人民夏穿“衫”冬穿“襖”。當時的衫近似后世的袍,帷較短,長僅掩膝。唐朝“服制”規定:勞動人民穿白布做的“四袴衫”,前后左右各開一直縫,以便于勞作。
《新唐書》車服志:
“太宗時,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有深衣,請加襴、袖、褾、襈,為士人上服;開骻,名缺骻衫,庶人服之?!?span id="t5hayk0" class="kindle-cn-underline">即今之四袴衫也,蓋自馬周始?!?/p>
《新唐書》車服志:
“太宗時,……一命以黃,再命以黑,三命以,四命以綠,五命以紫。士服短褐,庶人以白。”
《新唐書》車服志:
“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皁?!?/p>
韓愈《賽神》:
“白布長衫紫領巾,差科未動是閑人?!?/p>
“衫角”即衫下擺。“衫裨”即布衫的接連縫合處。
唐時庶人布衫本已有四袴(四個開縫),當“衫角衫裨開”之后,已無衫的形狀,成了布條流蘇。這是形容“貧窮田舍漢”衣服的襤褸。
⑩“體上無褌袴”
“褌”是有襠的褲子?!把F”是套褲,只有褲腿,無褲襠,無褲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