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臺灣漢語音韻學史文獻盤點一:通論

第一節 臺灣漢語音韻學史文獻匯集

一、臺灣學者研究臺灣漢語音韻學史

李方桂《語言學在臺灣》(2012,作于1967)是較早總結臺灣語言學成果的論著之一,涉及臺灣漢語音韻學,評述了董同龢《中國語音史》以及周法高《玄應反切》研究成果,認為其學術影響深遠。鄧臨爾也曾提出過《臺灣的語言學有什么問題》的思考見《綜合月刊》1974年第79期,14—21頁。

對臺灣漢語音韻學成果進行總結、回顧、展望的臺灣學者很多,主要有董同龢、陳新雄、周法高、何大安、姚榮松、竺家寧、王松木、董忠司、林炯陽、江俊龍、吳瑾瑋、李存智、顏靜馨、曾進民、吳曉琪等。在這些學者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何大安、竺家寧與姚榮松,后兩位先生的總結有很多看法值得借鑒。

將臺灣地區音韻學成果劃分成七個方面的框架始見于何大安《近五年來臺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1983),這吹響了檢討五年研究成績以策來茲的號角。到了20世紀90年代,何大安受臺灣“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的委托,主持了“中文學門語言文字學核心科目: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的成果評估”專題計劃,擔任總工程師。因此可以說,有意識地研究臺灣漢語音韻學史,何大安初創之功不可沒參姚榮松《六十年來(1950—2010)臺灣聲韻學研究成果之評述與展望》。。

竺家寧《五十年來臺灣的聲韻學研究》(2006)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帶有總結性質的長篇論文。竺家寧認為,臺灣五十年漢語音韻學發展在三個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果:第一是敦煌資料的運用;第二是斷代研究的日趨精密;第三是復聲母研究的進展。對上古音的研究,從古韻部、古聲母、復聲母、古聲調、音值的擬定及其他幾方面論述,并列有重要論著目錄;對中古音的研究,從韻書及韻部的研究、反切的研究、等韻學與重紐問題的研究、中古聲母、其他幾方面論述,并列有重要論著目錄;對近代音的研究,從宋代音的研究、元代聲韻資料的研究、明代的語音發展、清代音系及語料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語料、研究方法、音韻學專書近代音部分幾方面論述,并列有重要論著目錄;對通論性質的音韻學研究,涉及音韻學者貢獻、論著選介、音韻著作序跋、音韻研究進展介紹、音韻學會議紀要、音韻研究理論與方法等內容;對音韻學學位論文概況介紹,除了列有博士論文作者題目、指導教師外,還重點簡要介紹了一些博士論文的內容;對音韻學教科書的編寫,主要介紹了林尹、董同龢、謝云飛、陳新雄、潘重規、竺家寧、何大安、林慶勛、黃耀堃等著作內容;對聲韻學會的成立,介紹了其建立過程,還將《聲韻論叢》每一輯的篇目加以列舉;最后是“結論”,含有對未來的展望、教科書的編纂、聲韻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內容。

姚榮松《六十年來(1950—2010)臺灣聲韻學研究成果之評述與展望》(2014)“前言”介紹說,這個報告是臺灣“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中文學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文字學、聲韻學及訓詁學研究成果評估”專題計劃成果報告的一部分,該專題計劃由何大安主持,姚榮松本人負責“漢語聲韻學之評估”。作者聲稱,自己寫作的重點放在補足對前26年臺灣音韻學者篳路藍縷、辛勤灌溉期薪傳期的成果評述上,我們如果對比姚榮松(2014)與他之前的學者綜述,就會知道這個特點十分突出。此外,該文對音韻學研究成果的關注具有別人所論而不及的地方。比如13頁“總論”,除了強調林尹、董同龢“音韻學通論”作為大學教科書所發揮的培養學生作用之外,還提到了民間對漢語音韻學傳承的問題,列舉了葉芝生《古韻左證表》(1957)和葉夢麟《廣古韻左證表》以及《古音蠡測》(1961),觀察細致入微。作者的“講述大綱”分為A、B兩大部分:A部分是對1950—2000年臺灣漢語音韻學研究成果的評述,分為前言、總論、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方言、比較音韻幾部分;而B部分則是對21世紀初始10年的漢語音韻學研究成果的匯集及評述,還融入了作者對21世紀漢語音韻學研究趨勢展望與期待。在觀察與總結的視野范疇上,姚榮松參照竺家寧(1993)進行篩選及增補,并對1977年以后的研究成果目錄進行了匯集。姚文比竺家寧(2006)增加了方言、比較音韻兩部分,顯然是在有意地豐富漢語音韻學學術研究的內涵,與人們對傳統漢語音韻學研究范疇的認知視野明顯不同,這很值得注意。

二、本書調查、盤點以及論述依據

在參照中國臺灣地區學者們全面介紹、評介、引述的基礎上,我們的論述融入了筆者親自調查研究所得,由此而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漢語音韻學成果文獻盤點。其資料來源,除了根據臺灣漢學研究中心出版的《〈漢學研究通訊〉期刊學術論文選目》、臺灣圖書館印行的《期刊論文索引》、臺灣聲韻學會編輯的《聲韻學會通訊》及臺灣博碩士論文網等論文索引;林炯陽與董忠司主編《臺灣五十年來聲韻學暨漢語方音學學術論著目錄初稿(1945—1995)》(1996),竺家寧《臺灣四十年來的音韻學研究》(1993)、《五十年來臺灣的聲韻學研究》(2006),姚榮松《六十年來(1950—2010)臺灣聲韻學研究成果之評述與展望》(2014)以及李無未主持編纂《音韻學論著提要與總目》(2007)等文獻之外,還面向中國臺灣和大陸,以及日本、法國等地各個大學圖書館和個人,逐一收集,力求全面。讀者可以通過這個盤點與論述了解到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發展歷史的基本事實。須要說明的是,我們對許多學者漢語音韻學成果不厭其煩地大段引述,目的是盡力保持論著原來的基本面貌,希望不至于因為我們的轉述和概括而失真。同時,也盡量以“按斷”形式融入了我們的一些看法,盡管有的看法并不成熟,甚至是不合理的,但我們還是希望這些看法能夠引起讀者們的注意,至少是給關心臺灣漢語音韻學史議題的學者以一定的啟迪。這里所評述的漢語音韻學論著,從學術批評標準角度盡量做到科學而公正,并且希望“面面俱到”,但因為個人精力有限、閱讀面狹窄,有很多重要的學術論著被遺漏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個人看法和取舍意見不一樣而造成忽略的情況也會時有發生,但我們認為,這個盤點和論述大體上符合臺灣漢語音韻學研究歷史的基本事實。我們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通過本書的介紹,使感興趣的讀者對臺灣漢語音韻學史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掘歷史事實,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来安县| 彰武县| 汶川县| 平和县| 金乡县| 枣庄市| 尚义县| 沧州市| 弥勒县| 安化县| 泰州市| 霍州市| 巴林左旗| 项城市| 宁强县| 定陶县| 安丘市| 绿春县| 阆中市| 大新县| 温州市| 华坪县| 高密市| 宁阳县| 兴仁县| 丽江市| 莒南县| 当涂县| 黔西县| 沁阳市| 长顺县| 固阳县| 遂平县| 鸡东县| 龙岩市| 同心县| 普兰店市| 乐至县| 长沙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