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漢語音韻學史(全二冊)
- 李無未
- 857字
- 2020-12-24 12:09:55
第八節 臺灣聲韻學會設置優秀青年學人獎
從第四屆國際暨第十三屆臺灣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臺灣師范大學1995)開始,臺灣聲韻學會設置優秀青年學人獎。根據《優秀青年學人獎設置辦法》,每年獎勵一名40歲以下,職級在副教授以下(含副教授)的優秀青年學者;候選人須經評選委員會審查入選為當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人;就候選人之論文內容及于研討會中宣讀該論文時之表現按程序進行嚴格評審。各屆獲獎者如下:第一屆(1995),吳圣雄《日本漢字音能為重紐的解釋提供什么線索》;第二屆(1996),金鐘贊《由“右文說”論〈說文〉亦聲字》;第三屆(1997),宋韻珊《試論〈五方元音〉與〈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編排體例》;第四屆(1998),張屏生《東勢客家話的超陰平聲調化》;第五屆(1999),程俊源《保守與創新——臺灣閩南語陽聲韻“熊”的音韻歷史變化》;第六屆(2000),黃金文《方言接觸中的規律面向——從音變規律的“條件項”論閩北方言陽平乙調清化送氣音》;第七屆(2001),李存智《介音對漢語聲母系統的影響》;第八屆(2002),江敏華《閩西客語音韻的保守與創新》;第九屆(2003),王松木《明清韻圖所顯現的語音逆流——論河南方音入聲分陰陽》;第十屆(2004),邱彥遂《論高本漢的復聲母B式》;第十一屆(2009),周美慧《梵漢對譯“二合”“三合”構音方式與上古漢語關系》;第十二屆(2010),李柏翰《競奇與清麗——大小謝山水詩韻律風格之異同》;第十三屆(2011),李長興《談構擬上古漢語復聲母的幾個原則》;第十四屆(2012),杜佳倫《閩語韻讀層次系統與古漢語音韻的歷史關系》;第十五屆(2013),江佳璐《析論越南漢字音魚虞分韻的歷史層次》;第十六屆(2014),何純惠《中古日母在明清時期的演變類型》;第十七屆(2015),吳瑞文《從比較閩語的觀點論古江東方言蟹攝開口二等字的擬測》;第十八屆(2016),曾若涵《〈韻學階梯〉管窺——論文雄學派的韻學研究與韻學教育》。優秀青年學人獎的設立,極大地鼓舞了優秀音韻學青年學人的“士氣”,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所獲獎勵學人,后來逐漸成為臺灣漢語音韻學研究的極為重要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