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全二冊)
- 范學輝
- 778字
- 2020-03-13 15:01:48
第二章 北宋三衙與管軍
三衙管軍制度,肇始于唐末五代,從后梁開端,以后唐、后晉侍衛親軍司的形成為關鍵性的發展節點,經過后周殿前司、侍衛親軍司二司并立,在宋代繼續沿著三衙長官級別遞減和三衙鼎峙、互不統屬兩個基本趨勢,至宋仁宗朝方定型為“管軍八位”的三衙四廂體制。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隨著“將兵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的推行,三衙管軍出現了較明顯的闕員現象。三衙管軍制度,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成熟的職業軍隊的管理體制,發揮了強化皇權和保障宋代政局穩定的重要作用。
正如南宋學者呂中撰《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所言:“侍衛起于后唐,而我朝因之;殿前司起于周,而我朝因之。”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鼎峙并立的宋代三衙管軍制度,從唐末五代以來,與侍衛親軍、殿前軍的發展同步,經歷了一個百馀年的較長的發展演變過程。
另一南宋學者章如愚在所撰《群書考索》之后集卷十二《官制門·三衙類》、卷四十七《兵門·三衙》,更綜合了王溥撰《五代會要》、錢若水修《太宗皇帝實錄》、熊克撰《職略》、葉夢得撰《石林燕語》等相關史籍記載和眾家之說,對三衙的制度淵源及其發展演變的脈絡,進行了較為清晰的梳理和概括:
宋沿五代之制,有侍衛親軍及殿前兩司。蓋侍衛親軍起于后唐,殿前始于周世宗顯德元年。宋初,侍衛親軍置都指揮使,雖都虞候,亦在殿前都指揮使上。自王超罷職,無復任者,而侍衛司馬軍、步軍遂分為二,并殿前,號三衙,而馬、步二軍始居殿前司之下焉。
在同書之續集卷四十四《兵制門·宋朝兵》中,章氏又有云:宋仁宗朝之后“兵則管于三衙四廂”、“惟殿前、馬軍、步軍都副指揮使,三軍都虞候,天武捧日、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為管軍掌兵之職”。
筆者主要根據以上呂、章二氏的敘述,對北宋三衙管軍制度進行宏觀的把握,認為可以將其發展和演變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五代雛形期、宋初三朝發展期和宋仁宗朝之后定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