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不變其法而變其意”:因之五代

五代時期,相比于漢、唐,盡管是一個政權走馬燈般更迭的亂世,但卻歷史性地初步解決了“內輕外重”的問題,各政權無一例外地都擁有了一支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人組成的、常備性的、強大的、主要屯駐于京師的中央禁軍,時人稱之為“京城諸軍”《五代會要》卷一二《京城諸軍》,第156頁。。“京城諸軍”即中央禁軍的實力,已經全然壓倒了地方方鎮。對此,聶崇岐先生在《論宋太祖收兵權》名文中即曾指出,唐末的三十馀家方鎮:


唐亡前夕,群魔經二十年之吞噬,存者之不逾半數。用開五代諸國竊號自娛之局,而以碭山朱溫勢力為尤大,故能終移唐祚,肇興梁室。五代初年,為患烈而久之河北諸鎮,盧龍、義武已見并于朱邪,魏博、橫海則折而入于朱氏。馀若割據魯、豫、陜、隴者,亦率隸于梁之領域。洎后唐滅梁,下迄晉、漢,中朝兵力日強,新藩鎮雖因武夫得時,有增無減,驕蹇之氣亦未稍殺,但根柢淺露,難敵廟堂,較之唐代外重內輕情形,已迥乎不同。聶崇岐:《論宋太祖收兵權》,《宋史叢考》,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4—275頁。


張其凡先生亦云:“后梁時已經改變了唐末內輕外重的局面,禁軍的力量,完全壓倒了方鎮軍”,“后唐時,中央的軍力完全壓倒了地方,控制了地方,禁軍成了基本的戰斗隊伍”張其凡:《五代禁軍初探》,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92—93頁。。中央禁軍的中高級將校,即所謂的“宿衛諸將”群體,已然是凌駕于地方方鎮之上,成為決定政治走向和政權命運的主要力量,五代“各朝興亡,多視禁軍向背”聶崇岐:《論宋太祖收兵權》,《宋史叢考》,第268頁。

在此基礎之上,侍衛親軍司、殿前司等指揮京師禁軍的新的軍事強力部門陸續得以組建,當然是水到渠成。侍衛親軍司成型于后唐明宗朝,而后唐明宗李嗣源就是五代第一位從禁軍統帥由禁軍擁戴而登上帝位的皇帝,這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一望可知。

宋代的三衙禁軍,完全是從五代累朝相承的“京城諸軍”脫胎而來的,建隆三年(962)宋太祖在檢閱殿前司和侍衛司所部時,即對群臣有言:“晉、漢以來,衛士不下數十萬,然可用者極寡。朕頃案籍閱之,去其冗弱,又親校其擊刺騎射之藝,今悉為精銳,故順時令而講武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建隆三年十一月甲子”,第74頁。相應地,若僅就制度的直接承襲關系而言,宋代的三衙管軍制度毫無疑問地是承襲五代制度而來。南宋三衙管軍郭倪曾就馬軍司具體地說:“侍衛馬軍司蓋創于后梁,至后唐為侍衛親軍,后周改為龍捷左右軍。”《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官守志三·侍衛馬軍司題名記》,第1762頁。朱熹也談到:


今之三衙,即舊日之指揮使。朱溫由宣武節度使篡唐,疑忌他人,自用其宣武指揮使為殿前指揮使,管禁衛諸軍。以至今日,其權益重。[宋]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一二八《本朝二·法制》,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076頁。“三衙”,點校本誤作“二衙”,此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正。


南宋史家李燾撰有《五代三衙將帥年表》《宋史》卷二〇三《藝文志二》,第5101頁。一卷,該書今已失傳,然顧名思義,李氏當僅將宋代三衙管軍制度追溯至五代。另一學者呂中亦有言:


國初繼唐末、五代之后,此正制作之一機。而我太祖創法立制,不務名而務實,不變其法而變其意,一轉移之間,事體頓異矣。

侍衛起于后唐,而我朝因之;殿前司起于周,而我朝因之。皇城司起于梁,而我朝因之。[宋] 呂中撰,張其凡、白曉霞整理:《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卷一《制度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頁。


呂氏是語,較遠追漢、唐諸說,可謂最為平實客觀。王曾瑜先生《宋朝軍制初探》指出:


總的說來,五代初出現的侍衛親軍,至后晉時已擴充為中央軍,至后周時,中央軍又分成殿前司軍和侍衛司軍兩支。北宋初期,又開始了自兩司到三衙的演變。《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第8頁。


此可謂不易之論。正如南宋王應麟所言:“昭宗之末,禁旅盡矣。朱梁以方鎮建國,遂以鎮兵之制,用之京師。”《玉海》卷一三九《宋朝四廂軍》。五代是由唐末方鎮發展而來的,后梁與后唐分別是以開封宣武和太原河東兩大方鎮為核心,“以方鎮建國”。后漢、后晉與后周三朝,也程度不同地具有河東鎮和天雄軍的背景。五代的禁軍,同樣主要是由宣武、河東等方鎮軍直接脫胎而來的,其指揮模式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重的唐代“方鎮之制”、“鎮兵之制”的色彩,至于殿前諸班直,其淵源當為方鎮節度使私人之牙兵、牙隊。宋代三衙由五代而來,方鎮之制的痕跡,仍然較為明顯。

宋代三衙管軍當中的都指揮使之職即“本方鎮軍校之名”,所謂“當唐之末,方鎮之兵多矣,凡一軍有指揮使一人,而合一州之諸軍,又有馬步軍都指揮使一人,蓋其卒伍之長也。自梁以宣武軍建國,因其舊制,有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后唐因之,至明宗時,始更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都指揮使,本方鎮軍校之名。自梁起宣武軍,乃以其鎮兵,因仍舊號,置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而自將之”《新五代史》卷二七《康義誠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97—298頁。《石林燕語》卷六,第80頁;《群書考索》后集卷四七《三衙》。

都虞候之職亦然,唐代方鎮“凡主兵將領都置虞候,上到整個藩鎮軍的都虞候,下到某一軍將的虞候(稱將虞候),所以虞候名目、員數均甚多”、“藩鎮有馬步都虞候、左右廂都虞候,而且每軍、每將皆有虞候,故又有馬軍左右虞候、步軍左右虞候。更有左右二將虞候、左三將虞候、右四將虞候等,這就是所謂 ‘將虞候’”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00頁。。三衙都虞候當由整個方鎮軍的都虞候發展而來,方鎮將虞候則發展成為殿前司諸班直以及三衙下轄諸軍的都虞候。兩者之間的歷史淵源關系,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宋代三衙管軍制度可謂淵源與雛形自中唐以降方鎮、五代之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喀则市| 临泽县| 保德县| 驻马店市| 长治县| 依兰县| 山东省| 金川县| 大港区| 乌海市| 海阳市| 沈丘县| 柳河县| 北票市| 精河县| 璧山县| 南澳县| 磐石市| 尚义县| 永年县| 眉山市| 泰安市| 武城县| 左权县| 左权县| 双流县| 友谊县| 平阴县| 广元市| 呼伦贝尔市| 天台县| 英吉沙县| 沂水县| 枝江市| 砚山县| 资溪县| 宝丰县| 福海县| 额尔古纳市| 郴州市|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