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簡史(國民閱讀經典)
- 馮友蘭
- 728字
- 2020-03-13 14:57:29
中華民族的經濟背景
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哲學家們不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還生活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之中。中國是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依靠農業來維持生存。直到今日,中國的農業人口還在全體人口中占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個農業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一切社會、經濟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為中心。
在一個農業國家里,無論和平時期或戰爭時期,農業都同樣重要。中國歷史上,公元前四八〇至前二二〇年是戰國時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頗為相似。當時中國分裂為許多封建的小王國。每個小國都把“耕戰之術”作為國家的要務。最后,“七雄”中的秦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占優勢,得以戰勝其他六國,從而使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政治統一。
中國哲學家們的社會經濟思想都強調要區別“本”和“末”,農業生產被認為是立國之本,而商業則被看為是立國之末端,因為經濟生產主要靠農業,而商業只關系到產品的交換。商品的交換終究要以生產為前提,在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里,農產品是主要的產品,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各種社會、經濟的理論和政策都重農輕商。
在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家里,商人自不免受到輕視。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把民眾按行業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士通常是來自地主階級,農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這兩種行業受到社會的尊重,任何人出身于“耕讀世家”,往往引以為傲。
讀書人通常并不親自耕地,但他們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庭的興衰和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聯系在一起:農業收成好,他們受益;農業收成壞,他們也受連累。因此,他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都主要反映了農民的思想。再加上他們受過教育,使他們得以表達農民自己沒法表達的思想,這種表達在中國就采取了哲學、文學和藝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