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鄉手記
- 王慧敏
- 973字
- 2020-03-13 14:58:30
15.變來變去卻為誰
我曾3次到過D村。
D村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很難找到一塊像樣的耕地,百十來戶人家散落在避水土臺上,彼此聯系靠船。
六七十年代村里出了一位遐邇聞名的姓楊的勞動模范,帶領群眾排水造田,愣是從爛泥塘中整出了200畝旱澇保收田,且產量高,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成為各種農業現場會觀摩的樣板。
我第一次到D村是1988年秋,當時我在蘇南一家報社當記者。記得那是一次農業工作會議召開之前,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撂荒地現象,市里布置宣傳一批重視農業的典型。我和一位老記者來到了D村。村支書還是那位楊勞模,他領我們去看那200畝樣板田。此時,稻穗已經泛黃,微風吹過,金波蕩漾,一派豐收景象。談到撂荒地現象,楊勞模很氣憤,說:“農民農民,種地為本。把地撂荒,那是敗家子!”
1991年春,我再次來到D村采訪。但見那200畝樣板田全種上了桃樹。村支書是位姓牛的中年人,他告訴我,光靠種莊稼,永遠富不起來。他上臺后,將村里的大部分耕地種上了水蜜桃。牛支書滿懷信心地說:“過幾年你再來,村里面貌一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p>
此后,我離開了那家報社,但對D村一直惦記著。1995年秋,我到蘇南開會,專程拐到了D村。令我失望的是,村里面貌依舊。變化的只是樣板田里的桃樹不見了,代之以一方方魚塘;村支書也換了個姓周的年輕人。周支書說:“要想致富,必須搞高附加值的東西。”他上任后,重點抓水產養殖,200畝水面全養了羅氏沼蝦。他給我算了一筆賬:“現在賓館一公斤羅氏沼蝦一百四五十元,一畝水面,每年以100公斤算就是一萬四五千元?!?/p>
這筆賬,乍聽真讓人振奮。1997年,我在河南掛職時,縣里一漁場場長到蘇南出差,我特意囑他到D村取經。誰想他回來后告訴我:D村早已不搞養殖了,支書換了,樣板田上現在建了一座造船廠。他還告訴我,聽村民講村里欠銀行很多錢。
如果要為D村經濟號脈的話,癥結其實并不復雜:10年間,4任支書,4套政策。正所謂“一個和尚一個磬,一個將軍一道令”。各人自有新政出,各自管用兩三年。政策如此走馬燈般換,不將發展的步驟打亂才怪!
這個道理,我想支書們不會不清楚。那么為什么偏要各唱各的調,各念各的經呢?這恐怕與他們片面追求“政績”不無關系。蕭規曹隨,曹就是累得滿頭汗,仍是拾人家蕭的牙慧。與其罩在人家的光環下,不如重打鑼鼓另開腔。
不過,這些支書們不知想過沒有,重打鑼鼓,要付出多少代價?D村的問題,只有D村才有嗎?
(199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