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1344字
- 2021-03-03 17:26:45
二十三年
【經(jīng)】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齊。
【譯文】
【經(jīng)】莊公二十三年,春天,魯莊公從齊國回來告祭祖廟。
【經(jīng)】祭叔來聘[211]。
【傳】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內(nèi)臣也[212]。不正其外交,故不與使也。
【注釋】
[211]祭(zhài)叔:周天子的大夫。
[212]內(nèi)臣:宮廷內(nèi)的臣僚。
【譯文】
【經(jīng)】祭叔來魯國訪問。
【傳】經(jīng)文不說使臣,為什么呢?因?yàn)榧朗迨翘熳油跏覂?nèi)的大臣。他的外交不合正道,所以不給他使臣的身份。
【經(jīng)】夏,公如齊觀社[213]。
【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觀,無事之辭也,以是為尸女也[214]。無事不出竟。
【注釋】
[213]社:祭祀土地神。
[214]尸:主持。
【譯文】
【經(jīng)】夏天,魯莊公到齊國觀看祭祀土地神。
【傳】符合慣例的事情就說“視”,不合慣例的就說“觀”。觀,是表示沒有要事的說法,認(rèn)為這是為了去看主持儀式的女子。沒有重要的事情是不應(yīng)該離開國境的。
【經(jīng)】公至自齊。
【傳】公如[215],往時(shí),正也。致月,故也。如,往月、致月,有懼焉爾。
【注釋】
[215]如:去,往。
【譯文】
【經(jīng)】魯莊公從齊國回來告祭祖廟。
【傳】魯莊公出行,去的時(shí)候記載季節(jié),是符合常例的。歸來告祭祖廟的時(shí)候記載月份,是表示有變故。出行,去的時(shí)候記載月份、歸來告祭祖廟也記載月份,是表示有所擔(dān)憂。
【經(jīng)】荊人來聘[216]。
【傳】善累而后進(jìn)之[217]。其曰人,何也?舉道不待再[218]。
【注釋】
[216]荊人:楚國人。
[217]善:善行。累:積累。進(jìn)之:指褒揚(yáng)。
[218]舉:奉行。這句話指對于夷狄來說,只要奉行正道就要表彰,不必等待第二次。
【譯文】
【經(jīng)】楚國人來訪問。
【傳】善行有所積累然后褒獎(jiǎng)他。經(jīng)文說“人”,為什么呢?因?yàn)榉钚姓啦槐氐却诙巍?/p>
【經(jīng)】公及齊侯遇于谷[219]。
【傳】及者,內(nèi)為志焉爾。遇者,志相得也。
【注釋】
[219]谷:齊國地名,在今山東東阿境。
【譯文】
【經(jīng)】魯莊公和齊桓公在谷地會(huì)面。
【傳】“及”,是說這次會(huì)面是出于魯國的意愿。“遇”,就是說彼此的愿望十分投合。
【經(jīng)】蕭叔朝公[220]。
【傳】微國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來,于外也。朝于廟,正也,于外,非正也[221]。
【注釋】
[220]蕭:宋的附屬國,在今安徽蕭縣一帶。
[221]朝于廟,正也,于外,非正也:在廟堂朝見,是符合禮制的。在國外朝見,是不合禮制的。
【譯文】
【經(jīng)】蕭國國君來訪問魯莊公。
【傳】小國的國君,沒有得到周天子冊封的爵位。經(jīng)文不說“來”,因?yàn)槭窃趪鈺?huì)面。在廟堂朝見,是符合禮制的。在國外朝見,是不合禮制的。
【經(jīng)】秋,丹桓宮楹[222]。
【傳】禮:天子、諸侯黝堊[223],大夫倉[224],士黈[225]。丹楹,非禮也。
【注釋】
[222]丹:朱色。這里用作動(dòng)詞,涂為朱色。桓宮:魯桓公之廟。楹(yíng):廳堂前部的柱子。
[223]黝(yǒu):黑色,指把柱子涂成黑色。堊(è):白土,指把墻壁涂成白色。
[224]倉:涂為青色。
[225]黈(tǒu):涂為黃色。
【譯文】
【經(jīng)】秋天,把魯桓公寢廟的柱子涂為朱色。
【傳】按禮,天子和諸侯用黑柱白墻,大夫的涂為青色,士涂為黃色。將柱子涂為朱色,不合禮制。
【經(jīng)】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226]。
【注釋】
[226]曹伯射姑:曹國國君,姓姬,名射(yì)姑,謚莊,即曹莊公。
【譯文】
【經(jīng)】冬天,十一月,曹莊公姬射姑去世。
【經(jīng)】十有二月,甲寅[227],公會(huì)齊侯,盟于扈[228]。
【注釋】
[227]甲寅:當(dāng)為該年十二月的初五日。
[228]扈(hù):齊地名,疑在今山東觀城廢縣境內(nèi)。
【譯文】
【經(jīng)】十二月,甲寅(初五)日,魯莊公和齊桓公會(huì)面,在扈地締結(jié)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