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2341字
- 2021-03-03 17:26:34
四年
【經】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111],取牟婁[112]。
【傳】傳曰:言伐言取,所惡也。諸侯相伐取地于是始,故謹而志之也。
【注釋】
[111]杞:商、周諸侯國,姒姓,因弱小常遭大國攻伐而屢屢東遷,初在雍丘(今河南杞縣),杞成公遷都緣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七十里),杞文公又遷淳于(今山東安丘東北三十余里),后為楚所滅。
[112]牟婁:杞地,在今山東新泰境內。
【譯文】
【經】魯隱公四年,春天,周王的二月,莒國討伐杞國,奪取了牟婁。
【傳】《傳》說:稱“伐”稱“取”,表示對所記行為的厭惡。諸侯之間相互攻伐來奪取領地從這時開始,所以慎重地記載下來。
【傳】大夫弒其君,以國氏者[115],嫌也[116],弒而代之也。
【注釋】
[113]戊申:魯隱公四年二月無戊申,本條經文未記月,疑為三月,當為三月十六日。
[114]祝吁:也叫州吁,衛國大夫,衛莊公之子,衛桓公姬完之弟。據《史記》,祝吁乃衛莊公寵妾所生,衛莊公去世后衛桓公立,祝吁驕奢,桓公絀之,祝吁出奔,又聚集衛國逃亡之人襲擊了衛桓公,自立為君。開春秋以來臣殺君、子殺父、弟殺兄篡奪君位的先例。完:衛國國君,姬姓,衛氏,名完,謚桓,為衛桓公,公元前734年—前719年在位。
[115]以國氏:冠以國名,即姓名前加上國名。
[116]嫌:有篡奪君位的嫌疑。
【譯文】
【經】戊申(三月十六)日,衛國的祝吁殺死了他的國君姬完。
【傳】大夫殺國君,記載時在他的名字前冠以國名,表示有篡奪君位的嫌疑,殺了國君取而代之。
【經】夏,公及宋公遇于清[117]。
【傳】及者,內為志焉爾[118]。遇者,志相得也。
【注釋】
[117]宋公:宋殤公,子姓,名與夷,公元前719年—前710年在位。遇:會盟的意思。對于其內涵,本條傳文說是“志相得也”。后隱公八年的傳文說“不期而會曰遇。遇者,志相得也”。杜預則認為“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也”。清:衛國地名,約在今山東東阿南。
[118]內:指魯國,《春秋》以魯史為據,故稱魯為內,它國為外。
【譯文】
【經】夏天,隱公和宋國國君在清會盟。
【傳】“及”,是說這次會面是出于魯國的意愿。“遇”,就是說彼此的愿望十分投合。
【經】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119]。
【注釋】
[119]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據《左傳》,衛、鄭世有爭奪,祝吁自立為君之后為了討好諸侯,相與伐鄭。宋公,宋殤公。陳侯,陳桓公,媯(guī)姓,名鮑,公元前744年—前707年在位,因陳國是五等爵位中的侯爵,故稱陳侯。陳,國名,故城在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周武王克商紂,求帝舜之后,得媯滿封之于陳,以奉帝舜之祀。蔡人、衛人,蔡國人和衛國人,因為領軍的不是國君,故稱蔡人、衛人。蔡,國名,姬姓,侯爵。周武王同母弟叔度所封。叔度因與管叔挾武庚作亂,被周公旦承成王命討伐,殺管叔,放逐叔度(蔡叔)。后續封其子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子孫以國為氏。蔡國始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蔡平侯時徙新蔡(今河南新蔡),后蔡昭侯時又徙州來(今安徽鳳臺)。
【譯文】
【經】宋國國君、陳國國君、蔡國人、衛國人討伐鄭國。
【經】秋,翚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120]。
【傳】翚者何也?公子翚也。其不稱公子,何也?貶之也。何為貶之也?與于弒公[121],故貶之也。
【注釋】
[120]翚(huī):公子翚,字羽父,魯國宗室大夫。據《左傳》,諸侯再次伐鄭,宋國前來請求魯國出兵,隱公不同意,公子翚堅決要求帶兵前去,于是出兵,經文記載“翚帥師”是貶低他。
[121]與(yù)于弒公:指后來公子翚與桓公合謀殺害魯隱公的事。與,參與。
【譯文】
【經】秋天,翚率軍與宋國國君、陳國國君、蔡國人、衛國人會合攻打鄭國。
【傳】翚是誰?是公子翚。經文里不稱他為公子,是為什么呢?是貶低他。為什么要貶低他呢?因為他參與了殺害隱公的事情,所以要貶低他。
【經】九月,衛人殺祝吁于濮[122]。
【傳】稱人以殺[123],殺有罪也。祝吁之挈[124],失嫌也[125]。其月,謹之也。于濮者,譏失賊也[126]。
【注釋】
[122]濮:陳地,即夷濮,不是衛國的濮水,在今安徽亳州東南。
[123]稱人:單書國名為稱國,國名加一“人”字為稱人。
[124]挈(jiá):提,指特用其名,稱名不稱族。這里是說提到祝吁的名。
[125]失嫌:《春秋穀梁傳注疏》說是祝吁有“失當國之嫌”。就是說他篡位失敗。
[126]失賊:是指衛國沒有及時除掉祝吁,而讓他逃離了衛國,在衛國之外的地方才除掉他。據《左傳》,衛國殺祝吁于陳,其實是衛國大夫石碏(què)計劃好的,或許祝吁在衛國勢力頗大,誘使其離開衛國更容易將之除掉。《穀梁傳》認為記載地點是為了諷刺衛國讓亂賊逃到了國外。
【譯文】
【經】九月,衛國在陳國的濮地殺掉了祝吁。
【傳】經文稱以“人”的名義來殺,表示被誅殺者是有罪的人。提到祝吁的名,是說他篡位失敗而失去了主持國政的權力。經文記載月份,是鄭重地對待這件事。說“于濮”,是譏諷衛國人失誤,讓殺害國君的賊子逃出了國境。
【經】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127]。
【傳】衛人者,眾辭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晉之名,惡也。其稱人以立之,何也?得眾也。得眾,則是賢也。賢則其曰不宜立,何也?《春秋》之義,諸侯與正而不與賢也[128]。
【注釋】
[127]立:立為國君的意思,《春秋穀梁傳注疏》認為《春秋》里面,用“立”、“納”、“入”來記錄國君即位,都有暗示是篡位的意思,即名不正言不順。晉:公子晉,衛桓公之弟,衛宣公,曾因衛國混亂出奔邢國。據《左傳》,衛人殺了祝吁之后,從邢國迎立公子晉,此處即為記此迎立之事。
[128]正:嫡系正傳。
【譯文】
【經】冬天,十二月,衛國人立晉為國君。
【傳】說“衛人”,是說人數眾多的意思。說“立”,表示不適合“立”的意思。稱晉的名,是表示憎惡。經文中說“人”立他,為什么呢?說明他得到眾人的擁護。得到眾人的擁護,那么說明他是賢能的。既然賢能那經文又說不適合立為國君,為什么呢?因為《春秋》的大義,是諸侯的位置應該依據其是否嫡系正傳而不應依據其是否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