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年

【經】三年,春,王二月,己巳[80],日有食之[81]

【傳】言日不言朔[82],食晦日也[83]。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84],食者內壤[85]。闕然不見其壤[86],有食之者也。有,內辭也[87];或,外辭也。有食之者[88],內于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89]

【注釋】

[80]己巳:當年當月的初一日。

[81]日有食之:《漢書·五行志》推測此次日食發生在朔日,并說“貫中央,上下竟而黑”,可見是日全食。食,通“蝕”,即日食。

[82]朔:每月初一稱朔日。

[83]晦:每月最后一天稱晦日。

[84]壤:土地,東西。此處指太陽。

[85]內(nà):通“納”,納入,吞食。

[86]闕然不見其壤:殘缺不見完整的太陽。闕,殘缺,虧損。

[87]有,內辭也;或,外辭也:此處意思即是說,如果是納入,用“有”字,如果是排出,用“或”字。辭,言辭。

[88]有食之者:表示下文對經文中“有食之”這三個字的解釋。

[89]知其不可知,知也:前兩個“知”是知道的意思,第三個“知”通“智”,明智。ft

【譯文】

【經】隱公三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己巳(初一)日,發生日食。

【傳】只說在己巳這一天而不說是朔日,因為日食發生在月末那天。經文里“日有食之”是什么意思?吐是排出東西,食是吞入東西。太陽殘缺了,看不見它的一部分,是因為有東西吃掉它了。“有”,是表示吞食的說法;“或”,是表示排出的說法。“有食之”,是有東西吞食掉了太陽。經文里不說明是什么吃掉太陽,為什么呢?因為它知道那是搞不清楚的,所以不說,這是明智的做法。

【經】三月,庚戌[90],天王崩[91]

【傳】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92],故不名也[93]

【注釋】

[90]庚戌(xū):當年當月的十二日。

[91]天王:周天子,此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名宜臼,周幽王長子,后世所言東周的首位國君。崩:天子去世叫崩。

[92]大上:地位至高無上。大,同“太”。

[93]不名:不記載名。因為名是用來區別不同人的,而周天子的地位至高無上,旁人沒有任何可以跟他區分不開的地方,所以不需要用名來區分周天子和其他人了。ft

【譯文】

【經】三月,庚辰(十二)日,周平王去世。

【傳】非常高的山倒了稱作“崩”,非常厚的地塌了稱作“崩”,最為尊貴的人去世了稱作“崩”。周天子去世叫做“崩”,因為他的地位尊貴。稱天子的去世為“崩”,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地位在百姓之上,所以稱作“崩”。經文沒有記載周天子的名,為什么呢?因為周天子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不寫出他的名。

【經】夏,四月,辛卯[94],尹氏卒[95]

【傳】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96],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為魯主,故隱而卒之[97]

【注釋】

[94]辛卯:當年當月的二十四日。

[95]尹氏:《左傳》此處記為“君氏”,認為是指隱公的母親聲子。《公羊傳》和《穀梁傳》記為“尹氏”,認為是周王室大夫。

[96]外大夫:指魯國以外的大夫。不卒:不記載去世之事。

[97]隱:悲痛,痛惜。ft

【譯文】

【經】夏天,四月,辛卯(二十四)日,尹氏去世了。

【傳】尹氏是誰呢?是周天子的大夫。魯國以外的大夫是不記載其去世之事的,這里為什么記載了呢?因為周天子上月駕崩的時候是他赴魯國詔訃并死在了魯國的,所以痛惜他而記載了他的去世之事。

【經】秋,武氏子來求賻[98]

【傳】武氏子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稱武氏子,何也?未畢喪[99],孤未爵[100]。未爵使之,非正也[101]。其不言使,何也?無君也。歸死者曰赗[102],歸生者曰賻。曰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魯雖不歸,周不可以求之。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交譏之[103]

【注釋】

[98]武氏子:武氏之子,周王室的大夫。因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尚在服喪,未正式即位,大夫未爵命,不得稱其字,故稱武氏子。賻(fù):助喪的錢財。

[99]未畢喪:周平王的喪事還沒有辦完。父親喪事沒有辦完,兒子不能即位稱天子,所以后文說“無君”。

[100]孤未爵:是說尚沒有即位的天子周桓王不能給武氏的兒子授予爵位。孤,沒有父親的孩子,此指周桓王。爵,授予爵位。

[101]非正也:不合乎正道,不符禮制。

[102]赗(fèng):助喪的物品。

[103]交譏:一并譏諷。本傳認為,赗、賻之類是饋贈之物,不能求取。經文用“求”字表述,是對魯國不想饋贈和周室怕得不到饋贈而前來求取行為的一并譏諷。ft

【譯文】

【經】秋天,周大夫武氏的兒子來魯國求取助喪的錢財。

【傳】武氏之子是誰呢?是周天子的大夫。既然是周天子的大夫,為什么稱作“武氏子”呢?因為周平王的喪事還沒有結束,新的天子還沒有即位,不能授予他爵位。沒有授予爵位就派他出使,是不符合禮制的。經文為什么不說“使”呢?因為新的天子還沒有即位。送給死人助葬的車馬等物品叫“赗”,送給活人治喪的錢財叫“賻”。是說饋贈這些物品,是符合禮制的;求取物品就是不合禮制的了。周王室即使不求取,魯國也不能不饋贈;魯國即使不饋贈,周王室也不應該去求取。用“求”字表述,就是最后能不能得到饋贈還不知道的說法。這是對周王室和魯國一并譏諷。

【經】八月,庚辰[104],宋公和卒[105]

【傳】諸侯日卒,正也。

【注釋】

[104]庚辰:為當年當月的十五日。

[105]宋公和:宋國國君,因宋國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公爵,故稱宋公,子姓,名和,謚穆(mù),即宋穆公,公元前728年—前720年在位。卒:周時制度,天子死亡稱崩,諸侯死亡稱薨,大夫死亡稱卒。但是《春秋》經文據魯史而成,所以只稱魯國國君死亡為薨,外國諸侯死亡則稱卒,以示區別。ft

【譯文】

【經】八月,庚辰(十五)日,宋穆公子和去世。

【傳】諸侯死亡記載日期,表示他是嫡系正傳。

【經】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106]

【注釋】

[106]齊侯:齊僖公(公元前731—前698年在位),姜姓,呂氏,名祿父,齊國為侯等爵位,故稱齊侯。鄭伯:鄭莊公(公元前743—前701在位),姬姓,名寤生,鄭國為伯等爵位,故稱鄭伯。石門:齊地,在今山東長清西南。ft

【譯文】

【經】冬天,十二月,齊國國君、鄭國國君在石門會盟。

【經】癸未[107],葬宋繆公[108]

【傳】日葬,故也[109],危不得葬也[110]

【注釋】

[107]癸(guǐ)未:當為十二月二十日。

[108]繆(mù):《左傳》作“宋穆公”,“繆”、“穆”通用。

[109]故:有變故。

[110]危:遇到危難。ft

【譯文】

【經】癸未(十二月二十)日,安葬宋穆公。

【傳】記載安葬的日期,是發生變故,遇到了危難沒有及時安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宁县| 邮箱| 修水县| 大邑县| 大洼县| 襄城县| 毕节市| 静安区| 宜宾县| 正镶白旗| 淮安市| 绥棱县| 张家港市| 犍为县| 古蔺县| 巧家县| 柳州市| 达孜县| 徐闻县| 楚雄市| 垫江县| 广宁县| 泰兴市| 西藏| 喀喇沁旗| 松桃| 咸宁市| 四川省| 桐乡市| 安龙县| 来安县| 丰宁| 阳谷县| 手机| 文山县| 抚宁县| 衡东县| 贡山| 抚松县| 鸡泽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