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2458字
- 2021-03-03 17:26:34
五年
【經】五年,春,公觀魚于棠[129]。
【傳】傳曰:常事曰視[130],非常曰觀。禮:尊不親小事,卑不尸大功[131]。魚,卑者之事也,公觀之,非正也[132]。
【注釋】
[129]魚:捕魚。棠:魯地,在今山東魚臺西北。
[130]常:正常的,常規的。
[131]尸:居,享。
[132]正:合禮儀。
【譯文】
【經】隱公五年,春天,魯隱公在棠地觀看捕魚。
【傳】《傳》說:做符合常規的事情稱作“視”,做非常規的事情稱作“觀”。按照禮制:地位尊貴的人不親做小事,身份卑微的人不能占有大的功勞。捕魚,是卑微的人做的事,魯隱公去觀看這件事,是不合禮制的。
【經】夏,四月,葬衛桓公。
【注釋】
[133]月葬:記錄安葬的月份。
[134]故也:有變故。按照當時的禮制,諸侯去世后五月而葬。衛桓公死于隱公四年三月,此時下葬已經過了十三個月。之所以拖延,是有緣故的,在此期間,衛國發生了伐鄭戰爭、除掉祝吁等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譯文】
【經】夏天,四月,安葬衛桓公。
【傳】記載下葬的月份,是有變故。
【經】秋,衛師入郕[135]。
【傳】入者,內弗受也。郕,國也。將卑師眾曰師[136]。
【注釋】
[135]郕(chéng):又作“成”或“盛”。國名,姬姓,周武王同母弟叔武始封于此,故城在今河南范縣東南。一說在今山東汶上西北二十里。據《左傳》:郕國曾乘衛國內亂時入侵衛國,此時衛國反擊,進入郕國。
[136]將卑:將領的地位卑微。師眾:軍隊人數眾多。
【譯文】
【經】秋天,衛國軍隊入侵郕國。
【傳】“入”,表示郕國國內不愿意接受這樣的行為。郕,是一個國家。將領地位卑微而軍隊人數眾多便稱作“師”。
【經】九月,考仲子之宮[137]。
【傳】考者何也?考者成之也[138],成之為夫人也。禮:庶子為君[139],為其母筑宮,使公子主其祭也[140]。于子祭,于孫止。仲子者,惠公之母。隱孫而修之,非隱也。
【注釋】
[137]考:古時宗廟宮室或重要器物初成,要舉行祭禮,叫做考。仲子:《左傳》和《公羊傳》認為是魯桓公的母親。《穀梁傳》認為是魯孝公之妾,魯惠公之母。宮:此指仲子的廟。《春秋》的慣例,周公的廟稱作太廟,其他人的廟都稱作宮。
[138]成:落成。
[139]庶子:妾所生的兒子。
[140]公子:諸侯之子稱為公子,這里當是指庶君的弟弟。
【譯文】
【經】九月,仲子的廟落成,舉行祭禮。
【傳】“考”是什么意思?“考”就是落成的意思,廟落成了就可以用夫人之禮來祭祀仲子了。按照禮制:庶子做了國君,為他的母親修筑廟寢,可以派公子主持祭祀。作為兒子可以祭祀,作為孫子就該停止祭祀了。仲子,是魯惠公的母親。魯隱公作為孫子卻修建祭祀她的廟寢,經文這是在批評隱公。
【經】初獻六羽[141]。
【傳】初,始也。穀梁子曰:“舞《夏》[142],天子八佾,諸公六佾[143],諸侯四佾。初獻六羽,始僭樂矣[144]。”《尸子》曰[145]:“舞《夏》,自天子至諸侯皆用八佾。初獻六羽,始厲樂矣[146]。”
【注釋】
[141]六羽:六行四十八人的舞隊跳舞。羽,指野雞的翎毛,樹之于桿,執之而舞。六羽就是六佾(yì)。另據楊伯峻注,此獻六羽與考仲子之宮相關,但是兩件事。考仲子之宮是為廟成而舉行的落成之祭,所祭是廟。此處是仲子神主入廟,獻六羽樂舞。
[142]《夏》:禹樂名,其樂頌揚禹能發揚堯舜之德。
[143]諸公:公與侯對舉,此處是指爵位最高的公爵諸侯。佾:古代樂舞八人一行,稱作一佾。
[144]僭(jiàn):超越本分,下級冒用上級的名義。因為魯國是侯等爵位的諸侯國,應該用四佾,開始獻六佾是超越本分的僭越行為。
[145]《尸子》:先秦雜家著作,原書佚,今有清人輯本。尸子名佼,戰國魯人或魏人。
[146]厲:省減,降格。此處尸子和穀梁子對于諸侯用樂舞的看法相反,但是都認為此處初獻六羽是違反了禮樂制度的。所以都隱含了對隱公不遵守禮樂規格的批評之意。其實魯隱公獻六佾符合當時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的禮制。
【譯文】
【經】魯隱公開始獻上由六行舞隊所跳的舞蹈。
【傳】“初”是開始的意思。穀梁子說:“跳《夏》之舞,天子用八行舞隊,諸公用六行舞隊,諸侯用四行舞隊。開始獻上六行舞隊的舞蹈,就是侯等爵位的魯國開始僭越樂舞規格的意思。”《尸子》說:“跳《夏》之舞,從天子到諸侯都享用八行舞隊。開始獻上六行舞隊的舞蹈,就是開始降低樂舞規格的意思。”
【經】邾人、鄭人伐宋[147]。
【注釋】
[147]邾人、鄭人伐宋:據《左傳》,伐宋是因為宋國奪取了邾國的田地,邾國向鄭國求援。
【譯文】
【經】邾國人、鄭國人攻打宋國。
【經】螟[148]。
【傳】蟲災也。甚則月,不甚則時[149]。
【注釋】
[148]螟(míng):螟蛾的幼蟲,是一種蛀食稻心的害蟲。
[149]時:記載季節。
【譯文】
【經】有螟蟲。
【傳】是發生了蟲災。災害很嚴重就記載月份,不很嚴重就記載季節。
【傳】隱不爵命大夫[152],其曰公子彄,何也?先君之大夫也[153]。
【注釋】
[150]辛巳:為當年當月的二十九日。
[151]公子彄(kōu):魯國大夫,魯孝公之子,魯惠公之弟。
[152]爵命:冊封任命。
[153]先君:前代已故國君,這里指魯惠公。
【譯文】
【經】冬天,十二月,辛巳(二十九)日,公子彄去世。
【傳】隱公沒有冊封任命過大夫,經文里稱“公子彄”,為什么呢?因為彄是前代國君的大夫。
【傳】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久之也[156]。伐不逾時[157],戰不逐奔[158],誅不填服[159]。苞人民、毆牛馬曰侵[160]。斬樹木、壞宮室曰伐[161]。
【注釋】
[154]宋人伐鄭:據《左傳》,是宋國人對邾國、鄭國伐宋的報復。
[155]長葛:鄭地,在今河南長葛東北二十余里。
[156]久之:指此次圍長葛的時間很長,直到六年冬天才攻下長葛。
[157]時:季節。
[158]奔:逃兵。
[159]填服:殺戮降服的人。填,通“殄”,殺戮的意思。服,被降服的人。
[160]苞(fú):同“俘”,俘獲。毆:通“驅”,驅趕。
[161]伐:對于“侵”和“伐”的區別有多種說法。《左傳》認為是“有鐘鼓曰伐,無曰侵”,《公羊傳》認為是“觕(cū)者曰侵,精者曰伐”,觕指騷擾邊界,精指深入其國。
【譯文】
【經】宋國人攻打鄭國,圍攻長葛。
【傳】攻打一國通常不說圍攻城邑,這里說了,為什么呢?因為圍攻得太久了。攻打一國的時間不應超過一個季節,作戰時不應該追趕逃兵,誅殺敵人不應該殺害已經降服的人。俘獲百姓、驅趕牲畜叫做“侵”。砍倒樹木、毀壞房屋叫做“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