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君書(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石磊譯注
- 6474字
- 2020-12-11 18:38:11
墾令第二
墾令,即開墾荒地的法令。本篇是有關墾荒令的內容,共有二十條法令及對法令的論證和解釋。各條法令之間沒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歸納起來主要有:整頓吏治、統一法規使百姓不被不良官吏盤剝,從而穩定民心;通過提高賦稅的手段,迫使高門貴族的子女、依附他們的食客和仆役去務農;限制經營項目、提高經商的賦稅,使經商無利可圖,迫使人們放棄經商的念頭;控制百姓的居、行、言論、意志,使他們心無旁騖只知耕種。很明顯,其目的是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加以限制,迫使人民去從事農業生產。奴隸社會時期,糧食在國家安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商鞅抓住了這一強國的根本問題。但商鞅的舉措在今天看來還是比較激進,一些措施,對于中國社會重農抑商的傳統產生了重大影響。鼓勵政策少,強制手段多,顯示出商鞅高調變法的作風。
無宿治(1),則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2),而百官之情不相稽(3)。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余日(4)。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則農不敗(5)。農不敗而有余日,則草必墾矣。
【注釋】
(1)無: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詞。宿(sù):隔夜的,此指拖延。
(2)邪官:有私心的官吏。
(3)情:事情。稽:滯留。
(4)余日:空閑。
(5)敗:毀壞,此指農民被盤剝。
【譯文】
不允許官吏拖延政務不辦,那樣有私心的官吏就找不到機會到百姓那里謀求私利,大臣之間的事情就不會拖延。大臣之間的事情不拖延,那么農民就會有空閑時間。有私心的官吏沒有機會到百姓中謀私利,那么農民就不會受到盤剝。農民不受到盤剝又有空閑時間,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訾粟而稅(1),則上壹而民平(2)。上壹則信(3),信則官不敢為邪。民平則慎(4),慎則難變。上信而官不敢為邪,民慎而難變,則上不非上,中不苦官(5)。上不非上,中不苦官,則壯民疾農不變(6)。壯民疾農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7)。少民學之不休,則草必墾矣。
【注釋】
(1)訾(zī):衡量,計算。粟:一種糧食作物,北方通稱“谷子”,去皮后稱“小米”。古代泛稱谷類。
(2)壹:統一,一致。
(3)信:明確。
(4)慎:謹慎。
(5)苦:擔憂。
(6)壯民:指老一輩的人。疾:積極。
(7)少民:指少一輩的人。
【譯文】
根據糧食的產量來收稅,那么國家的政策統一,而百姓感覺公平。國家的制度統一了,就使百姓對政策有明確的認知,百姓對政策有明確的認知,大臣便不敢謀私利。百姓覺得公平,就會謹慎,百姓謹慎,就不會生出異心。國家的田賦制度明確而官吏不敢謀私,百姓謹慎而不易生出異心。如此,百姓上不會對君主不滿,中間不會擔憂官吏的盤剝。百姓上不對君主不滿,中間不擔心官吏的盤剝,那么老一輩人就會積極從事農業生產不改做其他行業。老一輩人積極從事農業生產,那么后代人一定會一輩接一輩地效仿前人。后代不斷地效仿前人積極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無以外權任爵與官(1),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而不殆(2)。民不賤農(3),則勉農而不偷(4)。國安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
【注釋】
(1)外:指務農之外的事。權:衡量。任:任用。
(2)殆:危險。
(3)賤:輕視。
(4)勉:努力。偷:怠惰。
【譯文】
不要用務農以外的因素來衡量給某些人封官晉爵,那樣百姓就不會看重學問,也不會輕視農業。百姓不認為有學問尊貴,就會愚昧。百姓愚昧沒有見識,就不會到外國交游。百姓不到外國交游,那么國家就沒有危險。農民不輕視農業,就會努力生產而不怠惰。國家沒有危險,農民盡力從事農業生產不怠惰,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1),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賦而重使之(2),則辟淫游惰之民無所于食(3)。無所于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食口:指依附貴族的食客。
(2)賦:收稅。使:指徭役。
(3)辟淫游惰之民:指游手好閑之徒。辟,邪。
【譯文】
士大夫貴族的俸祿豐厚而收取的租稅又多,食客數量眾多,這是有損農業生產的。那就要根據他們豢養的食客的人數收取賦稅并從重役使他們。那么這些游手好閑的人就沒有地方混飯吃。這些游手好閑的人沒處混飯吃,就一定會去務農。他們都去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使商無得糶(1),農無得糴(2)。農無得糴,則窳惰之農勉疾(3)。商無得糶,則多歲不加樂(4)。多歲不加樂,則饑歲無裕利(5)。無裕利,則商怯(6)。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糶(tiào):賣出谷物。
(2)糴(dí):買進谷物。
(3)窳(yǔ)惰:懶惰。
(4)多歲:豐年。樂:樂歲之樂,指可觀的收入。
(5)裕:充裕,此指多余。
(6)怯:擔憂,顧慮。
【譯文】
商人不準賣糧食,農民不準買糧食。農民不準買糧食,那么懶惰的農民就會積極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商人不準賣糧食,到了豐年就不能牟取豐厚的利潤。豐年沒有豐厚的利潤,那么饑年更沒有過多的利潤可圖。沒有厚利可圖,那么商人就會有顧慮。商人有顧慮,就會想去務農。懶惰的農民努力從事生產,商人也想去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聲服無通于百縣(1),則民行作不顧(2),休居不聽(3)。休居不聽,則氣不淫(4);行作不顧,則意必壹(5)。意壹而氣不淫,則草必墾矣。
【注釋】
(1)聲服:淫聲異服。
(2)行作:行走勞作。
(3)休居:居家休息。“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互文見意。
(4)淫:精神渙散。
(5)壹:專一。
【譯文】
不允許淫聲異服在各郡縣流行,那么農民在外出勞作時就不會看見奇裝異服,在家里休息時聽不到靡靡之音。休息時聽不到靡靡之音,那么他的精神就不會渙散;到田間勞動時看不見奇裝異服,那么他的心思一定會專心在農業生產上。心思專一而且意志不渙散,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無得取庸(1),則大夫家長不建繕(2)。愛子不惰食(3),惰民不窳(4),而庸民無所于食,是必農。大夫家長不建繕,則農事不傷。愛子惰民不窳,則故田不荒。農事不傷,農民益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庸:同“傭”,雇傭。
(2)家長:即家主。建:建筑。繕:修葺房屋。
(3)愛子:指大夫家主的子女。
(4)窳(yǔ):偷懶。
【譯文】
不準許雇用傭工,那么大夫、家主就不會建院修屋。他們那些嬌養的兒女無法不勞而食,懶惰的人也不能偷懶,那些靠給人作傭工生活的人就沒有地方混飯吃,這樣他們就一定去務農。大夫、家主不建院修屋,那么農業生產就不會受到妨害。卿大夫兒女和懶惰之人不再偷懶,那么原本歸他們種的農田就不會撂荒。農業生產不會受到妨害,農民更加努力從事農業生產,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廢逆旅(1),則奸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2)。逆旅之民無所于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逆旅:旅館,客舍。
(2)奸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分別指奸猾、心思活泛、喜歡四處交游、不專心務農的人。
【譯文】
取締旅館,那么奸邪偽詐、心思活泛、私下交游、不專心務農的人就不會外出四處周游,那些開旅館的人就沒有辦法謀生,那么他們一定會去務農。這些人都去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壹山澤(1),則惡農、慢惰、倍欲之民無所于食(2)。無所于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壹:統一,意謂收歸國有。
(2)倍欲:指貪念十足。
【譯文】
國家統一管理山林、湖澤,那么討厭務農、怠慢懶惰、貪欲十足的人就沒有吃飯的營生。沒有吃飯的營生,那么一定會去務農。這些人都去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1)。然則商賈少(2),民不能喜酣奭(3),大臣不為荒飽(4)。商賈少,則上不費粟(5);民不能喜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飽,則國事不稽,主無過舉(6)。上不費粟,民不慢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樸:指成本。
(2)商賈(gǔ):商人。
(3)酣奭(shì):謂飲酒過度。酣,半醉。奭,盛,過多。
(4)荒飽:指大吃大喝。荒,放縱。
(5)商賈少,則上不費粟:此句謂賣酒肉的商人少,釀酒和平日大吃大喝浪費的糧食就少。
(6)過舉:錯誤的舉措。
【譯文】
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價錢,加重收取這些東西的賦稅,讓賦稅的數量高出它的成本十倍。如果這樣的話,賣酒、肉的商人就會減少,農民也就不能盡情飲酒作樂,大臣也就不會大吃大喝。經商的人少了,那么從源頭上就不會浪費糧食;農民不能縱情飲酒作樂,那么農民就不會懶惰怠慢;大臣不大吃大喝,那么國家的政事就不會被拖延,君主也就不會有錯誤的舉措。源頭上不浪費糧食,農民不怠慢放松農業,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重刑而連其罪(1),則褊急之民不訟(2),很剛之民不斗(3),怠惰之民不游,費資之民不作(4),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5)。五民者不生于境內,則草必墾矣。
【注釋】
(1)重刑:加重處罰力度。連其罪:即連坐。
(2)褊(biǎn)急:心胸狹隘、性情急躁。訟:爭嚷。
(3)很剛:兇殘暴戾。很,“狠”的古字。
(4)費資之民:指奢侈浪費的人。作:起。
(5)巧諛:花言巧語。惡(è)心:心懷叵測。變:變詐。
【譯文】
加重處罰力度,并且建立連坐制度,那么那些心胸狹隘、性格暴躁的人就不敢爭吵斗嘴,兇狠強悍的人便不再敢打架斗毆,懶惰的人也不敢到處游蕩,喜歡揮霍的人也不再會產生,善于花言巧語、心懷叵測的人就不敢再進行欺詐。這五種人在國內不任意胡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使民無得擅徙(1),則誅愚(2)。亂農之民無所于食而必農(3)。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4)。農靜誅愚,亂農之民欲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徙:遷徙,搬家。
(2)誅愚:愚昧。
(3)亂:擾亂,不安心。
(4)靜:穩定,沒有其他想法。
【譯文】
讓百姓不能隨便搬遷,那么就會愚昧遲鈍,而那些不安心務農的人就失去混飯吃的地方,一定會去務農了。愚昧無知、性情浮躁的人也能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了,那么農民就一定會安心務農。農民安心務農又愚昧遲鈍,不安心務農的人也想去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均出余子之使令(1),以世使之(2)。又高其解舍(3),令有甬官食(4),概(5)。不可以辟役(6),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則余子不游事人(7),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余子:指奴隸主貴族、卿大夫嫡長子以外的子弟。
(2)世:指出身。
(3)解舍:免除兵役和徭役。
(4)有:取。甬官:掌管徭役的官吏。
(5)概(gài):量米時將米刮平,使米與量器口平齊的工具。
(6)辟:通“避”。
(7)游:游歷它處。事人:指作高門的家臣,以求逃避徭役。
【譯文】
統一發布有關卿大夫、貴族嫡長子以外子弟擔負徭役賦稅的法令,根據他們的出身讓他們服徭役。提高他們免除服徭役的條件,讓他們從掌管徭役的官吏那里領取糧食,而不多付給糧食照顧他們。不可能逃避徭役,也不能通過游歷結交權貴而做大官,那么那些子弟就不再四處游歷投靠權貴,而一定會去務農。這些人去務農,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辯慧、游居之事(1),皆無得為;無得居游于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2)。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知農無從離其故事(3),而愚農不知,不好學問。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注釋】
(1)辯慧:巧辯。游居:周游。
(2)變:通“辯”。方(páng):廣博。
(3)知:同“智”,有頭腦。故事:舊事,舊業。
【譯文】
國家的大臣諸大夫們,不準做那些提高聞見、辯論、周游居住外鄉之類的事;不準許到各郡縣去居住游說,那么農民就無從聽到奇談怪論增廣見聞。農民沒有地方聽到奇談怪論增廣見聞,那么有頭腦的農民就沒有辦法脫離他們原本從事的農業,而那些愚昧的農民就會無知,不喜歡學問。愚昧的農民無知,不喜歡學問,那么就會積極務農。有頭腦的農民不脫離他們原來所從事的農業,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令軍市無有女子(1),而命其商令人自給甲兵,使視軍興(2)。又使軍市無得私輸糧者,則奸謀無所于伏(3),盜糧者無所售(4),輸糧者不私稽(5),輕惰之民不游軍市。盜糧者無所售,送糧者不私稽,輕惰之民不游軍市,則農民不淫,國粟不勞(6),則草必墾矣。
【注釋】
(1)軍市:軍中的市場。
(2)興:動向。
(3)伏:隱藏。
(4)售:賣出去。
(5)稽:貯存。
(6)勞:勞苦,此謂虧空。
【譯文】
命令軍隊的市場上不準有女子,還要命令軍內市場上的商人自己給軍隊準備好鎧甲兵器,讓他們時刻關注軍隊軍事行動的動向。要讓軍隊內部的市場不能有私自運輸糧食的人,那么那些打糧食主意的人舉動就沒辦法隱藏。偷軍糧的人沒有地方賣出去,運糧食的人也不能私藏糧食,那些輕浮懶惰的人就不到軍中市場上游蕩。偷運的糧食不能賣出去,運送糧食的人無法私自儲存,輕浮懶惰的人不到軍中市場游逛,那么農民就不會被迷惑,國家的糧食就不會虧空,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百縣之治一形,則徙遷者不飾(1),代者不敢更其制(2),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3)。過舉不匿,則官無邪人。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4)。官無邪,則民不敖(5)。民不敖,則業不敗。官屬少,則征不煩(6)。民不勞,則農多日。農多日,征不煩,業不敗,則草必墾矣。
【注釋】
(1)徙遷:意謂調職升遷。飾:裝飾,美化。
(2)代者:指接替職位的人。
(3)過:犯錯。廢:指免官。
(4)官屬:屬吏,從屬人員。
(5)敖:游玩,此指離開故土。
(6)煩:繁。
【譯文】
各郡縣的政令和治理措施必須一致,那么到期離任和升遷的官吏就沒有辦法美化自己的政績,接任的官吏也不能隨意更改已有的制度,犯了錯誤被罷官的人不能隱瞞自己的錯誤。錯誤行為不能隱瞞,那么官吏中就會沒有心術不端的人。升遷的人不用粉飾自己,接任的官吏不敢更改制度,那么官吏的從屬人員就會減少,農民的負擔就不會過重。官吏中沒有心術不端的人,農民就不用離開故土四處躲避。農民不用四處躲避,那么農業就不會受到危害。官吏的從屬人員少了,那么征收的賦稅就不會多。農民的負擔不重,那農民的閑暇時間就多。農民閑暇的時間多,征收的賦稅也不多,農業不受損害,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重關市之賦(1),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2)。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
【注釋】
(1)關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
(2)疑:懷疑,此謂缺少信心。惰:不積極。
【譯文】
加重交通要道的市集上商品的稅收,那么農民就會不敢輕易經商,商人也會對經商持懷疑的態度。農民不敢經商,商人對自己所從事的產業缺乏信心,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以商之口數使商(1),令之廝、輿、徒、童者必當名(2),則農逸而商勞(3)。農逸則良田不荒;商勞則去來赍送之禮無通于百縣(4)。則農民不饑,行不飾(5)。農民不饑,行不飾,則公作必疾(6),而私作不荒,則農事必勝。農事必勝,則草必墾矣。
【注釋】
(1)使:役使,指攤派徭役。
(2)廝、輿、徒、童:都是仆役的別稱。當名:謂與戶口所登記的相合。
(3)農逸而商勞:按照古代的規定,除為官者,只有作仆役的人可以不按照戶口的登記去服徭役。而商鞅規定商人家的仆役還需要按照戶口去服徭役,商人的負擔就加重了。
(4)赍(jī):贈送。
(5)飾:裝飾。
(6)作:耕作。
【譯文】
根據商人的家庭人口數量向他們攤派徭役,讓他們家中的廝輿徒童等仆役都一定要按照官府登記注冊的情況服徭役,那么相比之下農民的負擔就會輕而商人的負擔就會重。農民負擔輕,良田就不會荒蕪;商人負擔重,往來贈送的禮物就不會在各地通行。如果這樣,農民就不會饑餓,做什么事也不用裝飾門面。農民不挨餓,做事不裝門面,那么他們就一定會對公田的耕作積極努力,并且個人的田地也不會荒廢,那么在農業上的事就會得到好的發展。農業上的事發展好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令送糧無得取僦(1),無得反庸(2)。車牛輿重(3),役必當名。然則往速徠疾,則業不敗農(4)。業不敗農,則草必墾矣。
【注釋】
(1)僦(jiù):雇車。
(2)反:通“返”,返回。庸:此處意同“傭”,雇傭。
(3)輿重:指載重量。
(4)業:事,指運糧之事。
【譯文】
下令運送糧食不能雇別人的車子,更不準運糧車輛在返回時私自搭載其他貨物。車、拉車的牛、車子的載重量服役時一定要同注冊登記的一致。如果這樣的話,那么運糧車就會往返迅速,運糧的環節就不耽誤農業生產。運糧的環節不耽誤農業生產,那么荒地就一定能能夠得到開墾了。
無得為罪人請于吏而餉食之(1),則奸民無主。奸民無主,則為奸不勉(2)。為奸不勉,則奸民無樸(3)。奸民無樸,則農民不敗。農民不敗,則草必墾矣。
【注釋】
(1)餉(xiǎng):送飯。食(sì):使……吃。
(2)勉:受到鼓勵。
(3)樸:根。
【譯文】
不準許為犯人向官吏求情并且給他們送食物讓他們好吃好喝,那么作奸犯科的人就沒有了指望。作奸犯科的人沒有了指望,那么他們做壞事就沒了勁頭。做壞事沒有勁頭,那么作奸犯科的人就沒有了根兒。作奸犯科沒有了根兒,那么農民就不會受到他們的危害。農民不會受到危害,那么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