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饒尚寬譯注
- 1126字
- 2021-01-19 17:21:03
二十章(修身)
本章說明行道之人(即老子)與眾不同,重在修身。
唯與阿、美與惡,是有差別,但是畢竟標準不同,隨著世風流轉變化,眾人畏懼,老子也畏懼,這是他與眾人相同的地方。但是,老子淡泊自守,渾沌寧靜,質樸純厚,無為無不為,因為取法于道,順應自然,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又與眾不同,遺世獨立。雖然是以“我”與眾人比較,實則為行道者樹立了榜樣。
唯之與阿(1),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2)。荒兮,其未央哉(3)!
眾人熙熙(4),如享太牢(5),如春登臺(6);我獨泊兮(7),其未兆(8)。
沌沌兮(9),如嬰兒之未孩(10);傫傫兮(11),若無所歸。
俗人昭昭(14),我獨昏昏(15);俗人察察(16),我獨(17)。(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18)。)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19)。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20)。
【注釋】
(1) 唯之與阿:唯聲與阿聲,應諾聲。阿,同“訶”。“唯”,對上;“阿”,對下。
(2)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們所畏懼的,我不能不怕。
(3) 荒兮,其未央哉:宇宙是如此寬闊啊,從古到今,世風流轉,好像沒有盡頭!荒,寬廣,遙遠。未央,未到邊際盡頭。以上是說與眾人相同之處。
(4) 熙熙:縱欲狂歡的樣子。
(5) 太牢:用牛、羊、豬三牲之肉做成食品,用于祭祀或盛筵,稱為太牢。
(6) 如春登臺:如同春天登上高臺,極目遠望。
(7) 泊:淡泊。
(8) 未兆:沒有征兆,無動于衷。
(9) 沌沌(dùn)兮:渾渾沌沌的樣子。
(10) 孩:小兒笑。
(11) 傫傫(lěi)兮:疲勞的樣子。
(12) 遺:借作“匱”,不足。
(13) 愚人:蠢笨的人。這是老子以反話自嘲。下同。
(14) 昭昭:明白、鮮亮的樣子。
(15) 昏昏:糊涂、暗昧的樣子。
(16) 察察:潔凈、精明的樣子。汶,通“”。
(17) 悶悶:渾濁、質樸的樣子。
(18) 以上兩句與文義不合,疑為錯簡,已移至《十五章》,此處當刪。
(19)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大家都有作為,我卻頑愚而且鄙陋。以,用。頑且鄙,頑愚而鄙陋。
(20) 食母:用道。食,用。母,指道。《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以上是說與眾人不同之處。
【譯文】
唯聲與阿聲,相差多少?美麗與丑陋,相差幾何?人們所畏懼的,我不能不害怕。宇宙是如此寬闊啊,從古到今,世風流轉,好像沒有盡頭!
然而,眾人都在縱欲狂歡,如同享用太牢的盛筵,如同春天登上高臺極目遠望;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啊,無動于衷。
渾渾沌沌的樣子啊,好像嬰兒不知嘻笑;疲勞困頓的樣子啊,好像無所歸依。
眾人都有剩余,而唯獨我好像不足,我真有一顆愚人的心啊!
世俗的人都活得明白鮮亮,而我卻過得糊涂暗昧;世俗的人活得潔凈精明,而我卻過得渾濁質樸。
大家都有作為,我卻頑愚而且鄙陋。
我獨與世人不同,而是重視取法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