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饒尚寬譯注
- 758字
- 2021-01-19 17:21:03
十九章(治國)
本章論述治療社會弊病的方略,重在治國。
老子認為,儒家的圣智、仁義、巧利,是統治者擾民的“有為”,是欺騙百姓的“文飾”,是搜刮民利、六親不和、產生盜賊的起因,是造成道德淪喪、世風敗壞、社會混亂的根源,應該堅決杜絕和拋棄。因為,“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智邪?”(《莊子·胠篋》)既然如此,仁義之類不足以治國,只會亂國,因此說,“以智治國,國之賊”。正確的辦法只能是堅持質樸,減少私欲,杜絕圣智、仁義、巧利之類所謂學問,才能沒有憂患。可見,在“文”與“質”的對立中,老子強調的是“質”,返璞歸真,才是治國的出路。
絕圣棄智(1),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2),不足。故令有所屬(3):見素抱樸(4),少私寡欲,絕學無憂(5)。
【注釋】
(1) 絕圣棄智:杜絕和拋棄聰明巧智。圣,睿智,聰明。《六十五章》曰:“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 文:文飾。
(3) 所屬:歸屬的地方。
(4) 見(xiàn)素抱樸:顯現并堅守樸素。見,同“現”,顯現。素,未染色的絲。抱,堅守。樸,未雕鑿的木。
(5) 絕學無憂:杜絕學問沒有憂患。學,指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之學。《六十五章》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譯文】
杜絕和拋棄聰明巧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絕和拋棄仁義,百姓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杜絕和拋棄巧詐私利,盜賊就不會存在。這三者,以為文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百姓有歸屬之地:顯現并堅守樸素,減少私欲,杜絕世俗之學,就不會有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