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志(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
- 梁滿倉譯注
- 7307字
- 2021-01-19 17:31:13
卷上
九征第一
征,即指外在表現。九征,指人的九種性情的外在表現,這就是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氣息、臉色、儀表、容貌、語言。這九種表現是由人的內在本質所決定的,這就是仁、義、禮、智、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五常”?!熬耪鳌迸c“五常”的關系,是表里關系,表里是否和諧以及和諧的程度,都影響著人才品第的高低。表里高度一致,達到中和的境界稱作中庸,是最高品第的人才。表里大體上一致稱作德行,較中庸次之。表里部分一致稱作偏才,又次之。表里不和諧是人才的末流,不受作者的關注。
蓋人物之本(1),出乎情性(2)。情性之理(3),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4)!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5),稟陰陽以立性(6),體五行而著形(7)。茍有形質(8),猶可即而求之。
【注釋】
(1)本:人的內在的最根本的資質。劉昺在注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時說:“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于染習”,所說的“自然”即人天生的最根本的資質。
(2)情性:思想和性情。
(3)理:道理。
(4)究:弄清楚,弄明白。
(5)元一:事物最本源最初始的狀態。此處專指人的本質。劉昺在注釋“莫不含元一以為質”這句話時說:“質不至則不能涉寒暑,歷四時?!币馑颊f,人的最初始的生理狀態沒有發展到最完善的時候,就不能度過嚴寒酷暑,經歷春夏秋冬。
(6)稟:承受。陰陽: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即萬物中皆存在的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物質。此處專指人所具有的陰陽二氣。劉昺在注釋“稟陰陽以立性”時說:“性資于陰陽,故剛柔之意別矣?!币馑颊f,人的性格有剛強和柔弱的不同,是由于陰陽二氣的強弱不同。
(7)體:依據,效法。五行:水、火、木、金、土。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世界各種物質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并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犊鬃蛹艺Z·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毙危褐溉说男误w。
(8)茍:只要。
【譯文】
人內在的最根本的資質,是通過他的思想和性情表現出來的。關于思想和性情的道理,是非常微妙和玄遠的,如果不是古代圣賢的考察和研究,誰又能夠把它們弄明白呢!凡是有生命的物體,沒有不包含最根本最初始狀態的性質的,他們秉承著陰陽形成個性,依據五行而成就形體。只要是有形體的生命物體,就可以根據形體去探求他們的本質。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1)。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2),變化應節(3)。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聰明。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4),圣人淳耀(5),能兼二美。知微知章(6),自非圣人莫能兩遂(7)。故明白之士(8),達動之機而暗于玄慮(9),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于速捷,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若量其材質(10),稽諸五物(11),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體矣。
【注釋】
(1)中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儒家認為能“致中和”,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于和諧境界?!吨杏埂罚骸跋才分窗l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2)五材:人的忠、智、仁、信、勇五種品德。
(3)應節:迎合節拍。此處指適應社會的需要。
(4)中睿外明:內心聰慧外表敏銳。睿,聰明。明,敏銳。
(5)淳耀:光明。
(6)章:明顯,顯著。
(7)兩遂:兩種都能實現。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耳目兼察,通幽達微,官材授方,舉無遺失?!笨梢姟皟伤臁敝傅氖嵌斈棵?,知微知著。
(8)明白:機敏。
(9)玄慮:深思熟慮。
(10)量:衡量,評價。
(11)稽:考察。五物: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譯文】
人的資質和能力中,各種情緒的表現與外界環境和諧一致可謂中和,而中和是最珍貴的。中和這種素質,必然是平淡無味的,因其平淡無味所以能夠調諧出仁、智、忠、信、勇五種品德,并不斷變化以適應社會需要。所以觀察一個人考察他的素質,必然先要考察他是否有平淡的素質,然后才尋求他的聰明。聰明是人的陰陽二氣結合的精華,陰陽清純和諧就會使人內心聰慧外表敏銳,圣人之所以光彩耀人,是因為他同時具有聰慧敏銳兩種美德。既能明察細微又能洞悉宏觀,除非圣人沒有人能同時做到這兩點。所以反應機敏的人,能夠抓住行動的機會卻不能做到深思熟慮,深思熟慮的人能夠靜思事物的源頭卻不善于快速敏捷地行動,就好像火焰和太陽的光芒能照耀外物但不能映出自身的形象,金屬和水面能映出外物的形象但不能對外放出光芒。兩種東西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有陰陽的區別。如果衡量人的才能和資質,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對照進行考察,那么五種物質的特征也就顯著地存在于他的身上了。
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1)。五物之實,各有所濟(2),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3),弘毅也者,仁之質也。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4),文理也者,禮之本也。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5),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6),勇敢也者,義之決也(7)。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8),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9)。
【注釋】
(1)象:現象,表象。
(2)濟:成就。
(3)植:直。弘毅:寬宏堅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敝祆洹都ⅰ罚骸昂?,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p>
(4)文理:禮儀?!盾髯印ざY論》:“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
(5)貞固:守持正道,堅定不移?!吨芤住で罚骸拔难栽唬骸懻?,事之干也……貞固足以干事。’”孔穎達疏:“言君子能堅固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干濟,此法天之貞也?!备吆嘧ⅲ骸柏懝?,正而堅,即堅持正道。干是動詞,主持,主辦。”
(6)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筋腱強勁而精干叫做勇敢?!肚f子·徐無鬼》:“筋力之士矜難,勇敢之士奮患?!闭f明筋力之士和勇敢之士的關系。
(7)勇敢也者,義之決也:勇敢就像是金屬截斷物品一樣果斷。劉昺對這句話的注釋說:“金能斷割,為義之決。決不勇敢,不能成義?!币驗閯③空J為筋腱屬金,筋腱強勁就能勇敢決斷。
(8)通微:通曉、洞察細微的事物。
(9)五常:五種恒常不變的東西。劉昺在注釋“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時說:“五物,天地之常氣;五德,人物之常行?!笨梢姶宋宄V畼嫵扇f物的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人的仁、義、禮、智、信的五種品德。
【譯文】
對人體來說,骨骼是與外界木相對應的物象,筋腱是與金相對應的物象,氣息是與火相對應的物象,肌肉是與土相對應的物象,血脈是與水相對應的物象。五種物質所對應的實際物象,各自有其成就人的品質的作用,所以骨骼挺拔又柔韌的可以稱為有遠大抱負意志堅強的人,抱負遠大意志堅強,這是“仁”的資質。氣息清純而又明朗的可以稱為禮儀之人,禮儀,這是“禮”的根本。形體端正而又堅實的可以稱為守持正道堅定不移的人,守持正道堅定不移,這是“信”的根基。筋腱強勁而精干的可以稱為勇敢之人,勇敢,這是果斷地行“義”的前提。血色平和而又通暢的可以稱為通曉事物洞察細微之人,通曉事物洞察細微,這是“智”的本源。外界的和人體的五種物質都具有恒常不變的特性,所以稱它們為五常。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1)。是故溫直而擾毅(2),木之德也。剛塞而弘毅(3),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4),水之德也。寬栗而柔立(5),土之德也。簡暢而明砭(6),火之德也。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
【注釋】
(1)五德:此指下文所述的五種品德。
(2)溫直:溫和而正直?!渡袝じ尢罩儭罚骸爸倍鴾亍!笨装矅鴤鳎骸靶姓倍鴼鉁睾汀!睌_毅:和順堅毅?!渡袝じ尢罩儭罚骸皵_而毅?!笨装矅鴤鳎骸皵_,順也。致果為毅。”
(3)剛塞:剛健篤實?!渡袝じ尢罩儭罚骸皠偠!笨装矅鴤鳎骸皠倲喽鴮嵢??!睂嵢V實。
(4)愿恭:忠厚誠實恭敬莊重?!渡袝じ尢罩儭罚骸霸付А!笨装矅鴤鳎骸皭庠付с?。”理敬:有治理才能而又謹慎恭敬?!渡袝じ尢罩儭罚骸皝y而敬?!笨装矅鴤鳎骸皝y,治也。有治而能謹敬。”
(5)寬栗:寬宏大量而又小心謹慎。《尚書·皋陶謨》:“寬而栗。”孔安國傳:“性寬宏而能莊栗?!比崃ⅲ簻厝岫修k事能力。《尚書·皋陶謨》:“柔而立?!笨装矅鴤鳎骸昂腿岫芰⑹隆!?/p>
(6)簡暢:爽快剛直,簡約流暢?!渡袝じ尢罩儭罚骸昂喍鴷场!笨装矅鴤鳎骸靶院喆蠖辛纭!绷纾饨?。明砭:明于事理又善于勸諫。
【譯文】
根據五常的區別,可以分列出五種品德。所以溫和正直而和順堅毅,是“木”的品德。剛健篤實而寬宏堅毅,是“金”的品德。忠厚誠實恭敬莊重而有治理才能且謹慎恭敬,是“水”的品德。寬宏大量小心謹慎而又溫柔有辦事能力,是“土”的品德。爽快剛直簡約流暢而又明于事理善于勸諫,是“火”的品德。雖然人的品德和性情變化無窮,但其變化仍以五物的品質為依據。
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征著乎形容(1),見乎聲色(2),發乎情味,各如其象。故心質亮直(3),其儀勁固;心質休決(4),其儀進猛;心質平理(5),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6),各有態度:直容之動(7),矯矯行行(8);休容之動(9),業業蹌蹌(10);德容之動(11),颙颙卬卬(12)。
【注釋】
(1)形容:形體容貌,外部表現。
(2)見:“現”的古字,表現。
(3)亮直:誠信正直。亮,通“諒”,作“誠信”解。
(4)休決:美善而剛毅。休,美好。
(5)平理:平和有條理。
(6)容:外部表現。
(7)直容:正直之人的外部表現。
(8)矯矯行行:勇武剛強的樣子。矯矯,勇武貌?!对娊洝旐灐ゃ罚骸俺C矯虎臣,在泮獻馘?!编嵭{:“矯矯,武貌?!毙行校瑒倧娯摎饷病!墩撜Z·先進》:“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何晏《集解》:“鄭曰:‘樂各盡其性,行行,剛強之貌。’”
(9)休容:溫和之人的外部表現。
(10)業業蹌蹌:心懷危懼小心謹慎。業業,危懼貌?!渡袝じ尢罩儭罚骸熬ぞI業,一日二日萬機。”孔安國傳:“業業,危懼?!臂勠?,形容走路有節奏的樣子?!对娊洝ば⊙拧こ摹罚骸皾鷿勠?,絜爾牛羊?!备吆嘧ⅲ骸佰勠?,步趨有節貌?!?/p>
(11)德容:品德高尚之人的外部表現。
(12)颙颙(yónɡ)卬卬:肅穆軒昂的樣子。
【譯文】
所以剛柔明暢貞固的內質都有其外部顯著的反映,從聲音神色顯示出來,從性情趣味發散出來,各自與其外在的表現一致。所以內在品質誠信正直,他的風度儀容就堅毅剛強;內在品質美善剛毅,他的儀容風度就奮進勇猛;內在品質平和有條理,他的儀容風度就安逸悠閑。儀容風度的外部表現,各自有不同的姿態風度:正直之人表現出來的樣子,是武勇剛強的;溫和之人表現出來的樣子,是心懷危懼小心謹慎的;品德高尚之人表現出來的樣子,是肅穆軒昂的。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1),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2)。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3)。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4)。夫聲暢于氣則實存貌色(5),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6),誠智必有明達之色。夫色見于貌所謂征神(7),征神見貌則情發于目,故仁目之精(8),愨然以端(9);勇膽之精,曄然以強(10)。然皆偏至之材(11),以勝體為質者也(12),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13),勁而不精則力(14),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15),暢而不平則蕩(16)。是故中庸之質,異于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17),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18)。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19)。
【注釋】
(1)動作:動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作?!眲氶墩x》:“作,起也?!?/p>
(2)聲變:隨著心氣而變化的聲音。劉昺在解釋“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時說:“心不系一,聲和乃變”,即指聲音隨著心氣變化。
(3)律呂:古代校正樂律的律管,十二支,因有不同的長度而產生不同的音高。從低音管算起,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律;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為陰律。六陽律稱謂六律,六陰律稱為六呂。
(4)回衍:回旋伸展。
(5)貌色:容貌。
(6)矜奮:武勇果敢。
(7)征神:反映人的內心世界的神態、表情等。劉昺注釋這句話時說:“貌色徐疾為神之征驗?!奔慈菝彩切纳竦姆从?。
(8)精:通“睛”。此指眼神。
(9)愨(què)然:誠實謹慎的樣子。
(10)曄(yè)然:光亮的樣子。
(11)偏至之材:即偏才。
(12)勝體為質:讓形體承擔反映內質的任務。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未能不怒而威,不厲而嚴?!?/p>
(13)木:質樸,木訥。
(14)力:倔強。
(15)越:散失,飄散。
(16)蕩:飄蕩消失。劉昺在注釋“暢而不平則蕩”時說:“好智無涯,蕩然失紀?!币馑颊f沒有邊際地任用智力,就會蕩然無存。
(17)五精:指仁、義、禮、智、信五種精神表現。外章:外露。
(18)五暉:五彩的光輝。此指多種表達的目光神情。
(19)窮理盡性:把道理和性情研究到家了。窮和盡都是終端、到頭的意思。
【譯文】
人的外在表現的產生是由內部的心氣而發的,是心氣變化的表征,又是聲音的變化。心氣與聲音相合,聲音和樂音一樣也可分為六律和六呂。有溫和平緩的聲音,有清純流暢的聲音,有回旋深長的聲音。聲音在氣息中流暢而其內在的本質體現在容貌之中,所以真正的仁愛必然顯現出溫柔的神色,真正的勇敢必然顯現出武勇果敢的神色,真正的智慧必然顯現出明澈通達的神色。容貌出現了這些神色就是人們所說的征神,征神出現在容貌上而其神情則從眼睛中表現出來,所以閃耀仁慈目光的眼睛,是誠實謹慎端正無邪的;反映勇氣膽量的眼睛,是光亮強勁的。然而這些都是偏才,是讓形體承擔反映內質的任務,所以完美的內質不能精確反映,因此事情也不能如愿。所以耿直而不兼具柔和則表現為質樸木訥,剛勁而不兼具精干則表現為倔強,固執而不兼具端正則表現為愚憨,心氣而不清純則會飄揚四散,聲音流暢而不平和則會飄蕩消失。所以處事不偏不倚守常不變的資質,是和上述所說不同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的資質已經具備,外部用平淡來包裝。五常的資質充實于內,五種精神表現在外,所以目光神情發出五彩的光輝。所以說萬物生來有它的形體,形體也有它的精神。能夠深刻地了解精神,就把其中的道理和性情研究到家了。
性之所盡,九質之征也(1)。然則平陂之質在于神(2),明暗之實在于精(3),勇怯之勢在于筋,強弱之植在于骨(4),躁靜之決在于氣,慘懌之情在于色(5),衰正之形在于儀,態度之動在于容(6),緩急之狀在于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征皆至,則純粹之德也。
【注釋】
(1)九質:即下文所說的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
(2)陂(bì):傾斜,不平。《周易·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笨追f達疏:“路有傾危,是平路之將陂也?!?/p>
(3)精:通“情”,感情。
(4)植:木柱?!赌印涑情T》:“城上百步一樓,樓四植,植皆為通舄。”孫詒讓《間詁》:“蘇云:‘四植即四柱。’”引申為支柱。
(5)慘:悲傷。懌(yì):喜悅。
(6)態度:舉止神情?!盾髯印ば奚怼罚骸叭菝病B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img alt="" class="calibre9"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ABDA/141927002039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0003.jpeg?sign=1754504513-PjHCyLQ1ZtTKS7SuIdpMqpdJUOdo4nJ8-0-d58e32ed152e77ffc9742e5a86ef2f48">
【譯文】
概括全部人的性情,有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種表現。這就是平正與邪歪的本質存在于精神,明慧與愚蠢的實質存在于感情,勇敢與怯懦的態勢存在于筋腱,強弱的支柱存在于骨架,暴躁與平靜的關鍵存在于氣息,悲傷與喜悅的情緒存在于臉色,衰怠與端正的形態存在于儀表,舉止神情的活動存在于容貌,和緩與急切的狀態存在于語言。一個人,內質純潔平和淡泊,內心聰慧外表清朗,筋腱挺拔強固,聲音清純神色喜悅,儀表端正容貌莊重,這樣九征全都具備了,道德就精純完美了。
九征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三度不同(1),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2);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3)。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體而微(4),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5),偏材,小雅之質也(6)。一征謂之依似(7),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8),間雜,無恒之人也(9)。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10)。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11)。
【注釋】
(1)三度:指偏才、兼才、兼德三種人才德才比例的不同程度。劉昺在解釋“三度不同”時說:“偏才荷一至之名,兼才居德儀之目,兼德體中庸之度?!币馑颊f偏才只在一種才能上比較完善,兼才有道德表率的作用,兼德體現了中庸的深度。
(2)以材自名:以某一方面的才能命名。劉昺在解釋“以材自名”時說:“猶百工眾伎,各有其名也。”意思說,就好像有紡織技藝的人叫織匠,善于冶煉的人叫金匠等等。
(3)更為美號:以抽象的“美”來稱之。劉昺在解釋“更為美號”時說:“道不可以一體說,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為仁,齊眾形而不為德,凝然平淡,與物無際,誰知其名也?”意思說,大道不可以一種物體來說明,大德不可以一個方面來期待,養育萬物而不是為了“仁”的名號,規范眾人的行為不是為了“德”的名稱,寧靜平淡,與他物沒有界限,這種境界誰又能知道他的具體名稱呢?
(4)具體而微:總體上各種品德都已具備而發展程度還不高?!睹献印す珜O丑上》:“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壁w岐注:“體者,四肢股肱也……具體者,四肢皆具。微,小也。”
(5)一至:在一方面的才能比較完善。
(6)小雅之質:相當于小雅。質,相當,對等。《禮記·聘義》:“介紹而傳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鄭玄注:“質,謂正自相當?!?/p>
(7)一征:“九征”之中的一征。依似:似是而非。劉昺在解釋“依似”時說:“純訐似直而非直,純宕似通而非通。”意思是一味地攻擊別人的短處,好像是正直但并非正直;一味地放蕩不羈,好像是通達但并非通達。
(8)間雜:某些方面有才,某些方面無德。
(9)無恒:無恒常品德。
(10)風人:古代采集民歌民風以觀民情的人,也指詩人。
(11)概:關切。《孔叢子·抗志》:“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概于志矣?!?img alt="" class="calibre9"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ABDA/141927002039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0003.jpeg?sign=1754504513-PjHCyLQ1ZtTKS7SuIdpMqpdJUOdo4nJ8-0-d58e32ed152e77ffc9742e5a86ef2f48">
【譯文】
對九征中有所違背的叫做偏雜之才。偏才、兼才、兼德三種人才德才比例的程度不同,對他們品德的稱呼也不一樣。偏至之才以某一方面的才能命名;兼才之人以其所具有的品德作為稱呼;兼德之人更應用一種抽象的“美”來稱之。所以兼具各種品德而達到極高的程度,就叫做中庸。中庸,是對圣人的稱呼。總體上各種品德都已具備而發展程度還不高,稱之為德行。德行,是對大雅之人的稱呼。在一方面的才能比較完善叫做偏才,偏才,相當于小雅。九征之中只具備一征叫做依似,依似,屬德行紊亂一類。只在某些方面有才在另些方面無德叫做間雜,間雜,指無恒常品德的人。德行紊亂和無恒常品德,風人中的末流之士。末流之人的品質,不能夠把它說完,所以將其省略不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