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在我國東周時期,周王室東遷后日益衰微,逐漸喪失了宗主地位,各個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開始了長期的兼并戰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痛心疾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他決心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并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學”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就是對人要尊重、關心和體諒。“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
孔子把孝悌看成“仁”的根本,他把“仁”運用到政治領域,就是重視人民,關心百姓的疾苦,就是“德治”。為了實踐“仁”,孔子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做到仁了!”
為了實現自己的這一政治主張,孔子經過了長達15年在各諸侯國的游說。然而,由于當時各諸侯國都忙于爭霸,并沒有誰采納他以“仁”治國的政治主張。
顛沛流離十幾年后,年近70歲的孔子在并未實現自己政治主張的情況下,回到魯國,專事講學和歷史文獻的整理,并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抱負傾注于筆端,成為我國歷史上私學的開山鼻祖,開創了影響我國知識分子2000多年的儒家學派。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達40多年之久,門生眾多。據史料記載孔子弟子有3000人,其中才華出眾、品德優良者72人。
孔子去世后,他的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將孔子的言行整理成書,書名叫《論語》,內容包括孔子談話、孔子答弟子問、弟子之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弟子對孔子的回憶等,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
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孔子提出仁德的標準,這就是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5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他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意思是說,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借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論語》成書于戰國初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首選的啟蒙讀物,是我們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同一本書”,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思維之道和共同的價值觀。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具有深刻的內涵,對我們廣大讀者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一部《論語》,將孔子及其門生有限生命融入到無盡歷史中,創造了我國古代光輝的人文主義精神,被后人譽為“天不生仲尼,如萬古長夜”,“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作為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理,是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洗禮和多少代人實踐檢驗過的,是我們廣大讀者學習的必備精神食糧。我們廣大讀者閱讀《論語》,能夠秉承仁義精神,學會謙和待人、謹慎待己、勤學好問等優良品行,使我們成為內外兼修的未來精英。
我們廣大讀者閱讀《論語》,就如同師從賢哲。閱讀圣賢之書,與圣賢為伍,是我們精神獲得高尚和超越的最高境界。
在如今社會處于轉型的時期,充斥著各種各樣所謂的現代文化,良莠不齊,紛繁雜蕪,作為我們廣大讀者,應該慎重從文化雜燴中精挑細選最好的、最純的、最精的文化知識進行學習,以便促進我們健康發展,那么《論語》就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作為國學經典的《論語》,并非陳舊過時,可以說能夠適應任何時代的需要,且不同的時代都可以進行新的解讀,都有時代的新意。我們要古為今用,活學活用,在新的時代推陳出新,進行新的解讀,賦予新的內涵,不斷發揚新的精神。
為此,我們特別編撰了這套《論語》讀本,主要是根據廣大讀者學習吸收的特點,在忠實原著基礎上,除了配備原文外,還增設了簡單明白的注釋和白話新解,同時還配有相應啟迪故事,生動形象,非常易于閱讀和理解,是廣大讀者學習《論語》的最佳讀物,相信大家從中會獲得新的感受和新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