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三

園池第十三

【題解】

本篇記載大夫與文學在天子諸侯園池存廢問題上展開的論爭。從司馬相如《子虛》、《上林》中,我們看到漢代天子諸侯的山林苑囿是何等富麗壯觀。這些園林池苑既滿足天子諸侯的游樂田獵需求,同時園池的經營收入又作為天子諸侯的“小金庫”,用來彌補國家財政的不足。文中大夫陳述朝廷經營園池山海的經濟意義,認為罷園池會導致國家財政困乏。文學則主張制民之產,維護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方式,要求朝廷將園池還歸于民,朝廷所做的僅限于征收賦稅,認為這樣做會使上下豐饒,避免出現國富民窮的現象。

大夫曰:“諸侯以國為家(1),其憂在內。天子以八極為境(2),其慮在外。故宇小者用菲(3),功巨者用大(4)。是以縣官開園池(5),總山海(6),致利以助貢賦(7),修溝渠,立諸農(8),廣田牧(9),盛苑囿(10)。太仆、水衡、少府、大農(11),歲課諸入田牧之利(12),池籞之假(13),及北邊置任田官(14),以贍諸用(15),而猶未足。今欲罷之,絕其源,杜其流,上下俱殫(16),困乏之應也(17),雖好省事節用,如之何其可也(18)?”

【注釋】

(1)國:封國。家:統治區域。

(2)八極:八方。境:邊境。

(3)宇:疆土,一說為器宇。菲:少,薄。

(4)功:功用。巨:大。

(5)縣官:朝廷,官府。園池:園林池苑。

(6)總:統一管理。山海:山林河海。

(7)致利:獲取財利。助:補助。貢賦:賦稅。

(8)諸農:諸位農官,指大司農屬官,如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等。

(9)廣:拓展。田:田園。牧:牧場。原作“收”,據王先謙說校改。

(10)盛:增設。苑囿:古代畜養禽獸的地方,大的叫苑,小的叫囿。一說,養鳥獸曰苑,苑有垣墻叫囿。

(11)太仆:掌管牧場的官員。水衡:水衡都尉,掌管水澤的官員。少府:掌管山林池海稅收的官員。大農:大司農。

(12)歲課:按年交納的賦稅。諸入:各項賦稅收入。田牧之利:田園牧場的財利。牧,原作“收”,據王先謙說校改。

(13)籞(yù):帝王的禁苑。假:出租。

(14)及北邊置任田官:本句多一“任”字,據盧文弨說校刪。田官,屯田官員。

(15)贍:供給。諸用:國家各項開支。

(16)殫:竭盡。

(17)困乏:貧困。應:效應。

(18)如之何其可:怎么可以。

【譯文】

大夫說:“諸侯以封國為家,他們所憂在封國之內。天子以八方之極為邊境,他的憂慮在國都之外。因此國土面積小的諸侯費用少,功用巨大的天子費用多。所以朝廷廣開園林池苑,委派官員統一管理山林河海,獲取財利來彌補賦稅的不足,朝廷組織民眾修筑溝渠,設立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等各種農官,拓展田園牧場,增設畜養禽獸的苑囿。太仆、水衡、少府、大農各位農官,他們每年征收的各種賦稅收入,加上田園牧場的財利,陂池禁苑出租的租金,以及北邊設置屯田官的收入,全都用來供給國家各項開支,如此尚且不夠。如今文學想取消園池,這將會斷了國家的財源,杜絕了財富流通,上下財路一起枯竭,國家貧困效應隨之而來,即使努力減省事務,節省費用,又怎么可以呢?”

文學曰:“古者,制地足以養民(1),民足以承其上(2)。千乘之國(3),百里之地(4),公侯伯子男(5),各充其求贍其欲(6)。秦兼萬國之地(7),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贍(8),非宇小而用菲,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9)。語曰:‘廚有腐肉,國有饑民;廄有肥馬,路有人。’(10)今狗馬之養,蟲獸之食,豈特腐肉肥馬之費哉(11)!無用之官,不急之作(12),服淫侈之變(13),無功而衣食縣官者眾,是以上不足而下困乏也。今不減除其本而欲贍其末(14),設機利(15),造田畜(16),與百姓爭薦草(17),與商賈爭市利,非所以明主德而相國家也(18)。夫男耕女績(19),天下之大業也。故古者分地而處之(20),制田畝而事之(21)。是以業無不食之地(22),國無乏作之民(23)。今縣官之多張苑囿、公田、池澤,公家有鄣假之名(24),而利歸權家(25)。三輔迫近于山、河(26),地狹人眾,四方并湊(27),粟米薪采(28),不能相贍(29)。公田轉假(30),桑榆菜果不殖(31),地力不盡(32)。愚以為非。先帝之開苑囿、池籞,可賦歸之于民(33),縣官租稅而已(34)。假稅殊名,其實一也。夫如是,匹夫之力,盡于南畝(35),匹婦之力,盡于麻枲(36)。田野辟,麻枲治,則上下俱衍(37),何困乏之有矣?”

大夫默然,視其丞相、御史。

【注釋】

(1)制地:制定田地制度,如周代有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2)承:供養。

(3)千乘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先秦時期,人們按照擁有兵車數量來衡量諸侯國的大小。

(4)百里之地:為公、侯級別的諸侯國。

(5)公侯伯子男:五個級別的諸侯。《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6)充:滿足。贍:贍養。

(7)兼:兼并。萬國:實指山東六國,萬國是夸張的說法。

(8)贍:滿足。

(9)嗜:原作“者”,據王利器說校改。堪:勝任。

(10)廚有腐肉,國有饑民;廄(jiù)有肥馬,路有(něi)人:見于《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廄,馬棚。,通“餒”,饑餓。

(11)特:單獨。肥馬:原作“秣馬”,據王利器說校改。

(12)作:興作,工程。

(13)服淫侈之變:姚范說,“服”字之上可能脫三字。

(14)本:指造成國家財用不足的根源。末:末節,指通過園池興利。

(15)設:設置。機:機構,指上文鹽鐵、酒榷、均輸、平準各種興利機構。利:財利。

(16)造:興造,開辟。田:牧場。畜:飼養牲畜。

(17)薦草:茂盛的牧草。

(18)明主德:宣傳君主恩德。相:輔助。

(19)績:紡織。

(20)處:居住。

(21)制:原作“利”,據郭沫若說校改。事:耕種。

(22)業:產業。不食之地:指未曾耕種的土地。

(23)乏作之民:不務正業的民眾。

(24)鄣:同“障”,阻塞,指筑堤蓄水。假:出租。

(25)權家:權貴家族。

(26)三輔: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山:華山。河:黃河。

(27)并湊:輻湊,聚會。

(28)粟米:糧食。薪采:柴火。采,原作“菜”,據張敦仁說校改。

(29)贍:充足。

(30)轉假:轉租。

(31)殖:種植。

(32)地力不盡:不能充分使用地力。

(33)賦歸:歸還。

(34)租稅:用作動詞,征收租稅。

(35)南畝:泛指田地。

(36)麻枲(xǐ):麻的總稱。

(37)衍:豐饒。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朝廷制定田地制度,足以養活民眾,民眾足以供奉上司。擁有千乘兵車的諸侯國,方圓百里的土地,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各自都能滿足生活欲求。秦王朝吞并山東六國土地,擁有四海財富,可是秦始皇之意并不滿足,這并不是因為國土狹小,費用不足,而是由于秦始皇嗜欲太多,民眾不能承受他的欲求。諺語說:‘宮廷廚中有腐肉,國內路邊有饑民,宮廷馬廄有肥馬,道旁卻有饑餓人。’如今朝廷狗馬的飼養,鳥獸的喂食,豈止是腐肉肥馬的費用呢!無用的官吏,不急需的工程,荒淫奢侈之風變化多端,沒有功勞卻從朝廷領取俸祿的人太多,因此朝廷財用不足,底層民眾生活困乏。現在朝廷不減除造成財政不足的本源,卻想從園池末節上求得富足,設置機構興利,開辟牧場養畜,與百姓爭奪飼養草料,與商人爭奪利潤,這不是用來宣傳君主恩德、輔助國家的正確之道啊!男耕女織,自古是天下的大業。因此古代劃定區域讓民眾居住,制定田畝制度讓民眾耕種。所以產業上沒有不曾耕種的土地,國家沒有不務正業的民眾。現在朝廷廣泛開辟苑囿、公田、池澤,公家有鄣塞、出租的名義,而利益卻歸于權貴私人家族。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三輔靠近華山、黃河,土地狹小,人口眾多,四方人眾集中到京師,糧食柴火,不能滿足。朝廷將公田轉租,桑樹、榆樹、蔬菜、水果不能得到充分種植,地力沒有得到充分使用。我認為朝廷這些政策錯了。先朝皇帝所開辟的苑囿、池陂,可以將它們歸還給民眾,朝廷只需征收租稅而已。轉租公田,與征收賦稅,雖然名稱不同,其實是一樣的。如果這樣做,那么匹夫的氣力,都會全部用在田地之上,匹婦的氣力,就會全部用在紡織之上。田野得到開辟,絲麻得到紡織,那么國家和民眾都會豐饒,哪里會有財用困乏的現象呢?”

大夫默不出聲,看著丞相、御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东区| 凤凰县| 淄博市| 禹城市| 瓮安县| 同德县| 吉林省| 仪陇县| 迁安市| 安徽省| 鄄城县| 蛟河市| 安泽县| 长岛县| 罗山县| 平武县| 陆河县| 璧山县| 西林县| 桃江县| 横峰县| 新泰市| 巢湖市| 合肥市| 射洪县| 卢龙县| 天峻县| 灵川县| 林甸县| 蒙自县| 肇东市| 琼海市| 舟山市| 大城县| 广宁县| 平山县| 龙泉市| 景德镇市| 昌都县| 山阴县|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