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短期行為和任期
短期行為是管理中一種十分常見的毛病。人人都知道它的危害,但就是克服不了。對于這種現象,簡單地告知管理者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的大道理,根本無濟于事。管理者自己會算賬,如果眼下就過不去,談何長遠?有些專家,撰文批評短期行為頭頭是道,但總有站著說話腰不疼的嫌疑。凡是撰寫這種文章的人,應該先換個位置想想,如果把你放到經理人的位置上,你自己的主張能否兌現?
如何克服短期行為,需要從病根入手。引發短期行為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點似乎尚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就是任期的影響。任何人作為經理人,都有基本的經濟理性。在短期行為和長期安排之間選擇,肯定要涉及到利益估算。如果任期長,當事人就會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進行比較判斷,看選擇哪頭更劃算。當然,這種判斷有可能不完全準確,但畢竟會把將來的收益作為考慮因素。但如果任期短,長遠利益對他來說等于零,那無論如何都會把眼前利益放在首位。如果一個經理人面對長期收益而發出牢騷:“誰知道是給哪個孫子干好事呢?”那么,他幾乎鐵定會選擇短期行為。
還應注意,任期有實際任期和預期任期的區別。現實中,也有不少人實際任期很長,但他的行為選擇卻短期化。這種情況,往往是預期任期過短造成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人,有可能實際上是一輩子當和尚,但他的預期任期卻不是一輩子。如果他每天都在考慮明天就不當和尚了,他就會只做一天的打算。我們有些公司,表面上有任期規定,但是人人都知道,只要總部或者上級一聲令下,隨時都有可能讓你挪窩。這種情況下,誰也不會把法定任期當真。本來,規定任期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當事人能根據任期考慮自己的行為效力長短。任期未滿的頻繁調動,會把這一制度的本意沖減殆盡。這一點,需要引起人力資源管理的注意。
許多公司推行經理人持股制度。本來,這是通過股權把經理人與公司利益捆綁在一起的激勵手段,但如果制度設計不好,有可能會帶來副作用。按照錢德勒的研究,股東和經理相比眼光會更短淺。如果股票中短期投機的成分較大,那么,經理人持股誘發短期行為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即使不投機不轉讓,也會使經理致力于短期市盈率。所以,經理人持股也是雙刃劍。
那么,傳統社會的仁人志士,不惜殺身成仁,追求流芳百世,這該屬于長期行為了吧?對此,如果稍加注意就不難明白,凡是這種追求青史留名的行為,所獲聲譽的受益人恰恰是犧牲者自己。也就是說,正是由于價值觀念的穩定性,使得犧牲者能清楚地獲悉自己的聲譽增加值。如果殺身成仁的行為不能帶來當事人的聲譽,是否選擇這種行為就大有疑問。歷史上的宦官專政之所以弊多利少,其原因就是宦官多數不考慮身后的名望。
可見,眼光的長遠與否和任期的長短是緊密相關的。沒有一個公司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領導者走馬燈式的換人而事業能長久發展的。以大學為例,如果沒有終身教職,那么就不可能有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形成選擇長遠利益的任期制度,是減少乃至消除短期行為的基礎保證。那種置任期于不顧的走馬換人,往往不是出于事業所需。當然,如果任職者不稱職,換人就是必須的,因為不稱職者哪怕任期再長,也無法保證組織的長期收益。但我們更要提防的是另一種情況,即并不是由于不稱職,而是由于“上面”不放心,擔憂尾大不掉而換人。動不動就來一次“競爭上崗”,很有可能造成的是“打短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