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0到1學創業
- 郭曉宏 段秀紅 陳浩
- 1324字
- 2019-07-10 11:26:20
合伙人誤區一:哥們兒義氣更有凝聚力
電影演員佟大為飾演《中國合伙人》中的王陽時,在劇中說過一段經典臺詞:“千萬別跟最好的朋友合伙開公司。”或許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覺得選擇好朋友做創業合伙人,合伙人之間的“凝聚力”應該更強。然而,現實里很多不幸被言中的案例卻一一應驗了佟大為在劇中所說的話,以至于“合伙兄弟反目”一度成為創業圈內排行首位的熱詞。
其實,早在2002年初,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調查了5500多家創業型的企業,其中約有44.6%的創始人都因為各種原因被董事會(主要由創始人的合伙人構成)踢出局。這說明創業分手并不僅僅在中國高發,也是全世界創業型企業都面臨的普遍問題。
實際上,在創業圈,“兄弟反目,夫妻為敵”的事情并不少見,很多人眼看著別人在一件事情上失敗,自己也總是跟著失敗,按照投資人的說法:“坑永遠都是那些坑,只是每次摔倒的人不同而已。”
對于創業者來說,沒有誰愿意主動去跳這些“坑”,只是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沒有規避而已。
舉例來說,“泡面吧”曾是估值達1億元人民幣的在線教育網站,一度受到投資人的熱捧。當年,兩三個年輕、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在夢想的感召下,勇猛地投身于創業中。其中,“泡面吧”的三駕馬車,即俞昊然、王沖和嚴霽玥,他們相識多年,是在百度組織的大學生活動中結識的。王沖曾是百度高校倶樂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站主席,嚴霽玥則是副主席。正是出于對彼此的信任,在公司做重要決策時,三位合伙人選擇了以口頭的“君子協議”替代書面的“法律協議”,從而為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后來,三位合伙人的這種決策方式,也就是基于“相互信任”的“口頭協議”,卻讓彼此在關鍵問題上互不信任,最終倒在了A輪融資的前夜。如今,“泡面吧”已經裂變為“計蒜客”和“萌碼”,但面對曾經引以為傲的明星創業企業隕落,仍不免讓人倍感唏噓。
一名分析師認為,“泡面吧”內斗,源于缺乏規范,過于松散。在現實中,的確存在不少年輕創業者常常因為“兄弟情深”而一起創業,并且忽視簽訂書面協議,最后在各種利益誘惑面前,反目內耗,最終走向下坡路。
相比較而言,在美國,創業小伙伴們首先會簽訂一個發起人協議書。協議書的內容一般有十幾章之多,將未來發展過程中關鍵的東西在其中界定下來。比如,每個人各拿多少股份,這個股份是一次性給還是分期給?你需要在這個企業工作多長時間,如果中途要退出的話,怎么退出去?在一起創業期間,能不能同時兼做存在競爭性的工作……對于這些問題,我國的創業團隊在創業早期一般不會予以考慮。不少創業者覺得,幾個“哥們兒”一起干就干了,“約束太細”沒有什么“必要”,這種做法又往往為公司日后的發展埋下很多隱患,直到集中爆發而無法收拾。
對此,孔子在《論語》中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意思是說,可以共同學習的人不一定可以共同追求某種理想;可以共同追求某種理想的人不一定可以與之共同堅守原則;可以共同堅守原則的人卻不一定可以與之權衡利益得失。
可見,在刻意選擇“好哥們兒”做創業合伙人的問題面前,“共學、適道、與立、與權”皆是學問。我們平時說“兄弟好做伙難合”,往往難就難在經濟規則與社會規則的權衡和共存上。對于創業者而言,這是要引起足夠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