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0到1學創業
- 郭曉宏 段秀紅 陳浩
- 2182字
- 2019-07-10 11:26:20
從“桃園三結義”中學找合伙人
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涿郡的沒落貴族、已經成為平民百姓的劉備,還有當地家境較富裕的屠戶張飛,以及因犯事而流亡到涿郡的關羽,三個人有感于天下動亂、民不聊生,以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為己任,在張飛家里的桃園結拜,尊劉備為兄長,關羽次之,張飛排行老三。這便是“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劉、關、張三個人結義后,情同手足。其中,劉備素有大志,以“中興漢室”,再建“太平天下”為愿景,可以說,劉備是仨人團隊中的核心人物,激勵著團隊任何時候都能不懈奮斗;關羽熟讀兵書,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有將帥之才;張飛敢作敢為,有拼勁兒和闖勁兒,富有激情,在沖鋒陷陣中常能起到激勵士卒的作用。
后來,在仨人團隊的努力下,劉備陣營有了質的升華,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優秀人才的加盟,其中就包括才華橫溢的諸葛亮。最后,劉備終于從一介平民奮斗成為東漢末“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立了蜀漢政權,甚至一度快要一統天下。
應該說,劉、關、張的仨人團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當初的愿景。可以說,“桃園三結義”中的三個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三個合伙人。我們從“桃園三結義”的得失之中可以看到值得借鑒與規避的諸多方面。
相對而言,劉、關、張三個人畢竟屬于當時的平民階層,與地方豪強比起來,錢財方面還是不占優勢的,甚至處于劣勢,但仨人都有一身本領,這便是他們創業的最大資本。仨人的優勢各有側重,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劉備有領導才能,關羽有勇有謀,張飛勇冠三軍,三個人的突出才能整合成了較為完整強大的職業團隊。仨人之中,缺乏參謀,所以才有后來的“隆中對”,請諸葛亮出山做軍師。請諸葛亮出山,說明桃園三兄弟對自己團隊的優、劣勢有著清醒的認識。
另外,劉、關、張三個人在組成團隊后,有效地規避了小本創業的尷尬。一般來說,小本創業的團隊投資能力差,難以承擔高昂的生產資料和經營管理成本,也難以承擔高昂的人力成本。所以,小本創業的團隊往往選擇“自雇”經營,以節約創業成本。由于劉、關、張各具經營能力,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很強的職業團隊,從而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開展業務,走出創業的第一步。
其中,劉、關、張三個人先是組合成打工團隊,在討伐董卓的聯軍中,以及后來在曹操、袁紹手下打工,積累了經驗和名氣。從徐州、沛縣開始,到新野獨當一面,然后借居荊州,火燒赤壁,大張旗鼓開創事業,一直到進軍西川,建立蜀漢王朝,劉、關、張這個團隊,歷盡千難萬苦,堅韌不拔,不離不棄,終于修成創業正果。
應該說,劉、關、張團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五方面的因素。
第一,形成了團隊核心。比如,關羽雖然傲慢,張飛雖然魯莽,但都尊劉備為“大哥”,尊劉備為團隊領頭人,有效地避免了團隊紛爭和散亂。所以我們在選擇創業合伙人時,也要牢記確定團隊的核心人物,否則,沒有了核心,團隊的凝聚力一定會面臨危機。
第二,團隊內部坦誠相待,無私奉獻。劉、關、張三個人心力合一,沒有相互之間拆臺的現象,合力貢獻,成為事業發展的基石。
第三,講究科學發展策略。在打工階段,劉、關、張基本上就職于“知名企業”,這種資歷,既提高了個人能力,又提高了團隊的無形資產。其間經歷過沛縣、新野創業的痛苦之后,毅然進行經營轉向,走荊州,下江南,攻西川,尤其是得巴蜀之地,屬于劍走偏鋒,抓住市場競爭的空檔,差異化經營,一舉奠定霸業。此外,劉、關、張團隊還注重整合外部資源,如孫劉聯姻,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四,有效吸納人才。在創業過程中,團隊意識到只有三兄弟是不夠的,于是,從多層面吸納人才。比如前期吸納趙云、周倉、糜竹等,然后是黃忠、諸葛亮、龐統、馬超等,這些重要人才的加入,為蜀漢創業插上了翅膀,攻城略地,不斷騰飛。
第五,歷盡艱辛,不折不撓,終于事業有成。
誠然,劉、關、張兄弟創業的故事可歌可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最終為什么未能持續強大,以及實現“中興漢室”的愿景,這便是我們需要從“桃園三結義”中規避的地方。
首先,團隊胸懷相對狹小,任人唯親,缺乏人力資源的張力。比如,劉、關、張三兄弟視為一體,“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他們打拼出來的事業,無論大小,均視為三兄弟的私產,而這個隊伍的團結和核心作用,又不容他人破壞和侵犯,甚至忽視了由此帶來的風險。比如,在安排守衛荊州的人選時,諸葛亮本來贊同待人持重有分寸的趙云守衛荊州,劉備卻偏向于任用自己的二弟關羽來守衛荊州,結果,關羽很快與東吳鬧僵了關系,將東吳推到了曹魏一方,與其聯合制蜀,使得關羽在北伐時,遭遇東吳偷襲,喪失了荊州,劉備一統天下的夢想也因此而功虧一簣。
其次,小團隊利益很容易侵犯事業利益。既然是三兄弟義結金蘭,那么在他們的心中,自然是小團隊的利益至高無上,任何侵犯小團隊的行為,都是不能容忍的。而為了維護小團體的利益,任何大局、大利、大義都可以拋棄。這方面的典型是,關羽敗走麥城而為東吳所殺后,劉備舉全國之兵,以報仇為名義,大舉進攻東吳。或許劉備此時有著更加深遠的戰略考慮,但是他在做出這個決定時,不能不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非理智的因素,沒有權衡當時蜀漢的財力、物力與時機,也忘記了“匡復漢室”的口號,忘記了自己當時的敵人是曹魏而非東吳。結果,劉備在夷陵大敗,蜀漢頓失在三足鼎立中的優勢地位,而且使蜀漢新政權遭受嚴重創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希望創業者從桃園三結義中權衡利弊,找到促進自己事業騰飛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