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型人格的熱心腸
奉獻型人格在生活中是非常樂于助人的一類人,他們覺得自己的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體現。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選擇幫助他人,但是通常情況下,人們的幫助也只是盡力而為,不會把幫助他人作為自己幸福、快樂與否的判斷標準。
然而奉獻主義者會將自己的熱心腸完完全全地貢獻出來,這也就使得他們成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高手。奉獻主義者在最佳狀態下會是完全的利他主義者,他人給予的認同感和贊賞是他們快樂的源泉。
在幼年時期,奉獻主義者就知道通過何種方法能夠更好地討好他人,那就是通過幫助他人獲得老師和家長的肯定。在與他們相處的時候,他們能想你所想,急你所急,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愿意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身邊,給你提供幫助。
盡管有些時候,奉獻主義者的這些表現會給他人造成困惑,但是他們通常能通過自己的真心誠意,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善意,進而使得雙方的關系保持融洽的狀態。他們堅信,自己付出這么多愛,別人就一定會付出同等的愛來回報自己,因此他們的熱心腸實際上是在滿足自己內心深處對愛的需求。
除此之外,雖然奉獻主義者對自己能滿足他人的需求感到驕傲,但是經常會忽略本身的需要,他們會覺得:“雖然他們都需要我,但是我不需要任何人。”這就導致在他們的熱心腸之下,隱藏著自身特有的一種偏執。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奉獻主義者得知自己的朋友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沒有向自己求助,那么他們的內心就會感到受挫,覺得對方這種表現是對自己的一種不信任。
王樂是一個典型的奉獻主義者,在生活中從來都是“朋友有難,拔刀相助”,但是他的這些做法有些時候也會讓朋友感到壓力和不解。因為需要幫助,說明自己在生活的某些方面過得不如意,所以沒有人希望自己總是被幫助。
有一次,王樂發現朋友在生活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沒有向自己尋求幫助,對此他非常傷心,覺得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心上,最后使雙方的關系慢慢變得冷淡起來。而那位朋友在內心深處是不想失去王樂這個朋友的,因此,他又找了一個借口找王樂幫忙。聽到對方需要幫助時,王樂也不生氣了,馬上付諸行動去幫助他。對于王樂來說,朋友對自己的需要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奉獻主義者通過情感的調節,使得自己和別人保持情感上的同步。在交際過程中感同身受的表現,使他們明顯感覺到自己變得更受歡迎了。所以,有些時候他們會強迫自己去改變自身的習慣,使自己變得更加符合他人的需要,從而確保自己受歡迎的程度。
因此,奉獻主義者在交際的過程中會盡可能地伸出自己的援手,表現出自己無私、謙卑等美好的一面,來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所以,人們在同其交往的時候經常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洋溢和寬厚仁慈。但是他們的這種表現有些時候會讓人覺得過分親昵,從而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熱情,而是一種入侵。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奉獻主義者總是會以幫助他人的名義,去干涉他人的各種活動,想要成為別人的依靠。但是這些行為在一定情況下會成為雙方關系破裂的一個緣由。
M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一個習慣獨立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愿意被別人干涉。最近,M認識了一個朋友N,兩個人在各方面都比較談得來,但是N的一些行為經常會讓M感到自己受到了冒犯。例如,當N聽說M最近在忙一件事情,就會打電話來提供自己的建議,但他卻完全沒有考慮過對方是否需要,也沒有想過自己的建議是否會給對方帶來困擾。
如果僅僅是提供建議這一件事情,其實不會讓M覺得反感和難做,讓M覺得無奈的是,N在提供完建議之后,還會說服對方一定要接受自己的想法,否則絕不罷休。如果最后M沒有采納N的建議,N就會疏離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