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構建現實
- 看山是山
- 丹尼爾·厄爾威(阿卡·尼馬拉)
- 6419字
- 2019-07-04 17:54:18
拋卻信仰赤裸面對
事物的意義是由我們來決定的。整個生活都是虛幻的:我們構建了我們的信仰,然后篤信它們。我們建立起所有我們想要的,每一刻我們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一個新故事。我們可以隨意決定這意味著什么,那意味著什么,也可以自由地改變我們的想法,決定相反的才是正確的。所以當你認為開悟是很重要的,那么它就是很重要。當你認為開悟是毫無意義的,那么它就沒有意義。當你認為你所做的是無用的,那么它是無用的。當你認為自己必須經歷自我的死亡,那么看起來你必須經歷自我的死亡。
我并不是說你決定發生什么事。我是說當有事情發生時,是你來決定它的意義。意義就像一件藝術品,我們用我們的想法來涂畫,并不斷修飾和重新創作。這并不意味著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你決定他們沒有意義,它的意義就是我們給予它的意義。
考慮到想法的本性是流動的,不斷變化的,從而意義也不斷變化,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信你所相信的,但不要輕信它。我們需要一定的信仰體系在世界中運作和導向。但是,我們不需要一個終極信仰或準則來表明事物的運作或者表達的含義。你可以和信仰和意義玩耍,看看它們有什么效果。如果一個信仰運轉良好——那很棒;如果一個信仰不起作用——那很棒,因為你可以改變它。
在全面探索信仰的過程中,暫停一下并且不去相信同樣是可取的。我并不是建議你認定那些事沒有意義,而是讓你暫停了解事物的意義,或暫停探索某件事是否有意義。如果你認為你所思考的事很重要,不去探索確實很難做到。如果你有一種感覺,認為這些想法是虛假的,那么毫無信仰地赤身裸體片刻,你會感覺良好。然后如果你想改變一下,想去相信,那就再穿上信仰的外衣。
當你允許讓自己不去探索的時候,就有可能看到事情的真相。甚至你編個故事并相信它是真實的,并且以這種方式看待現實,也是可行的。終極目標不是完全地和永久地停止探索,而是探索的靈活性,時不時地去探索或不探索。這靈活性包括,拋開知道這個過濾器,體驗純粹存在的深度,這也包括你曾經歷過的每一個知道、信念或意義。這種探索的靈活性不是一種處方或你的獲得物,而是你的意識描述,就像當下以及一直以來都在的。
你體驗的一切都是你必須相信的這種能量的表達。體驗無所謂對和錯。生活向你展示你全部的意識,從拘束的、狹隘的信仰到未被意義或信仰所過濾的現實的全方面。這是現實和信仰之間的舞蹈,它組成了你在任何時刻的體驗。你也許也會喜歡這個表演!
心靈與現實之舞
問:我們的信仰確實隨著時間而改變。有時甚至在一天之內,我們可能會想到關于現實和一切如何運作的兩件不同的事情。但是,客觀事物存在嗎?有最終的真理嗎,還是一切都是主觀的?我們的想法和信仰之外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我們是用我們的信仰和想法創造我們的世界嗎?
答:關于什么是客觀的真實的問題上有幾個觀點,他們都有幾分道理。一個觀點是,唯一真正真實的東西是不會來回出現消失的,或者說是永恒的。根據這個定義,有形的或有名稱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唯一真實的事物是超越名字和形式的神秘,它是一切的源泉。這是一個非常絕對的觀點,它能強有力地化解世俗依戀。它切開所有表象,進入無限的,虛空的存在狀態,就在所有存在的核心。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切都是真實的,這里最終只有一件事物,而且它是非常真實的。一切都是這個現實的一部分,所以一切是真實的,一切都是相連的。這是一種更加以心為本的看法,它可以強有力地打開我們本真中固有的品質:愛,同情和接納。
第三種可能的觀點是前兩種方式的組合:認識到只存在一件事,即每件事都是真實的,同時能夠辨別體驗中的現實程度。有些事有很多現實,而有些很少。例如,一個想法或信念有一些現實,但很少。你所有的想法夾在你兩耳之間,那么它們實際能有多大?這第三個觀點是更實際和更實用的方法,可以喚起我們分辨能力并采取有效行動。
尼薩伽達塔[1]有句名言總結了這三個觀點:“當我明白我什么都不是時,那就是智慧,當我明白我就是一切時,那就是愛。我的人生就是這兩者之間的運動。”所有這三個觀點都是真實的,在完全理解現實方面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他們都沒有包含全部的真理,這是語言和思想的內在局限。
為了回答你的問題,我會建議,世上存在有客觀的現實和主觀的現實,人生就是這兩者之間的舞蹈。心靈和信仰之外的現實是純粹的、空洞的、無限的潛能。這是最大的真理,但它并不是最終的真理,因為人生顯然不能以純粹的潛能停留,而是樂于行進在頭腦和信仰中轉化為形式。人生在安寧狀態下是純粹客觀的,如同永恒無限的空間,當它進入與外部現實沒有聯系的思想領域時,它就會變得純主觀,就像我們做白日夢想要一個完美的情人一樣。大多數時候,現實或體驗是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的混合體。
我們的體驗越客觀,它就越實在、持久和深刻。而我們的體驗越是主觀,它就會越短暫,越不真實。不能說兩者哪個更好或更糟,它們絕對是不同的體驗,而我們可以辨別每種體驗有多少真實性。由于我們的頭腦是主觀現實的源泉,因此頭腦在分辨事物的真實性方面并不是非常有用。對頭腦而言,一切看起來都是真實的,所以頭腦對辨別客觀和主觀的現實并沒有多大幫助。幸運的是,我們還有一顆心,它天生便能夠識別體驗有多真實。真相或現實會打開心靈,使頭腦平靜。相反,不真實的東西會束縛心靈,使頭腦更加忙碌。
客觀現實和主觀信仰之間的這種跳舞是非常活躍和動態的。我們的體驗即使在一天或一刻間都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隨著每個想法或念頭在我們的頭腦中涌現,甚至更為夸張地,在一點點想法或根本沒有想法時,以及在客觀事實的某方面一閃而過時,體驗發生了變化。因此,從經驗上看,似乎沒有真相的最終體驗,而是一種無盡的,關于真理本身的展現。生命創造出多么驚人的舞蹈!
至于我們是否以我們的主觀思想和信仰來創造我們的現實,我認為,我們應該伴隨著所有其他意識,共同創造我們的主觀現實。我們的思想和信仰對現實如何顯現起了作用,這就是這種生命之舞是如何工作的:萬物之間互相影響。所以,即使在有限的主觀存在中我們的思想也會對所發生的其他一切產生影響。不過,有多大的影響力仍然是個難題。我們的想法創造了我們經歷的整個現實嗎?還是現實也受到他人思想的影響?人類思想是這場游戲中唯一的玩家嗎?如果有很多層面的存在形態參與這個舞蹈呢?我們的集體思想或信仰呢?在上帝的頭腦中產生的思想或信仰呢?如果有無數意識力量將客觀現實塑造成主觀經驗呢?
所以答案可能是:我們的信仰影響現實,同時其他一切也在影響現實。最終可能是我們現實的產物就是影響生命展開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包括我們的個人思想和信仰。正確看待我們所思考和所相信的有多重要——雖然可能在現實的創造中沒那么重要。你可以發揮你的信仰帶來的效果,但別太在意你的信仰。事實證明,大部分發生的事情是更大力量的結果,我們也許稱之為命運或恩典。
制造信仰
我們天生就是制造信仰的生物,就像松鼠天生就會藏匿堅果一樣,人類會制造信仰。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怎么創造意義,怎么安排和定義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是作家或編劇,編寫著關于“我”的故事,我們相信我們所認為的生活就是全部真理,就這樣我們構建了信仰。
然而,有可能認識到,這個定義現實的過程非常有創意,具有挑戰性,甚至是有趣的,但它永遠不會達到完整或完全準確。我們的信仰忽略了很多現實情況。例如,如果我們認為某人是一個好人,我們就忽略了那個人的負面。如果我們相信某人是個混蛋,我們就會忽略一些關于他或她的好的方面。信仰的有限性不僅適用于我們對他人的信仰,也適用于我們對自己的信仰。我們擁有一個由我們對自己的信仰組成的身份,那個身份與其他任何信仰一樣是流動的,可改變的和不完整的。
這不是個問題,甚至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過程。然而,我們經常忘記我們正在制造一些事情:我們相信自己是個好人,或者比別人更好,然后忘了這至多只有一半是事實。這就像看電影,忘了它是虛構的,然后在電影結束后的幾個小時或幾天內因角色的行為而感到難過。演員只是花錢被雇來扮演壞角色,但是我們忘記了這一切都是人為假扮的。
所以,有信仰和身份沒有錯,當我們忘記了它們是我們制造出來的時候,它們才會讓我們遭受痛苦。如果我們嚴格控制它們,并且防止它們發生任何矛盾,它們就會約束我們的意識和行動。我們被卡在由我們自己的頭腦創造的虛幻電影中,我們忘記了我們可以隨時更改劇本。了解現實并非如你所相信的那樣,并不一定意味著你改變了你的經歷。但知道這點可以讓你盡情享受這一體驗,就像知道你正在看電影一樣,可以讓你欣賞超級英雄的荒唐滑稽動作或心碎的情人的絕望行為,而不會太難過。當忘記了自己的生活同樣有如此解釋時,可能意味著,你不去享受每一次體驗的豐富多彩,卻為了解決自己的信仰所造成的問題,忙著去改變事情。
你是身無分文還是富甲一方,這意味著什么?當有人拿你開玩笑,你是什么感覺?當你的職業生涯飆升或崩潰時,你感覺如何?你認為你是誰?你可編造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及數百萬個這樣的問答。在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有關你存在的故事中,也有著可以看看故事以外其他內容的機會。現在有什么是不屬于你的信仰?你編造的現實背后的真實現實是什么?是什么創造了物質世界?是什么創造了正在編織你的信仰之頭腦?沒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做出明確的答案,因為那只是另一個信仰。相反,你可以添加沒完沒了的新的答案來和每個問題玩一玩,從而發現你的本真的無限潛力。制造信仰是很有趣的!
思想不完全真實
我們的信仰、故事、主意、恐懼、希望、愿望、欲望、預測和傷害只是些思想。思想存在,由此產生一些現實,有些作用于現實,但思想并沒有太多的現實。當我們思想變得狹窄的時候,是因為我們被卷入頭腦中的一個故事。有趣的是,參與到一個積極的故事中我們的思想會變得緊縮,比如:“我會贏得彩票,找到完美的情人,住在一個大房子里,并開悟。”如果你在這樣一個精心制作的故事在腦海發生時進行檢查,你會發現那一時刻你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實際上變得很窄,很小,這反映了這種思想沒有多少事實。
變窄不是壞事,也不是錯誤,它只是有所不同于,不如處于不變窄時那樣愉快。像我們的恐懼、預測、希望和夢想那樣的想象事物,只有在我們的意識變窄時才能被體驗到。我們的意識必須變窄以適應我們想象中經歷的小小現實。擺脫想法和幻想并不是解決之道(我們無法這么做),而是要看到它們真實面目:一些小的真理。一個小的真理并不比一個更大的真理糟糕,就像鞋盒不比車庫差——它只是更小。但能夠分辨鞋盒和車庫的差異是好的,這樣你就不會試圖將你的車存放在鞋盒中,或者建一個車庫來存放一雙鞋子!在辨別某物有多大時,你自然會認識到它的適用性。當涉及真實的東西時,思想是有用的,但是,就所有的思想本身——特別是恐懼——都是沒有作用力的。專注于你的恐懼或希望通常無助于達到目的。
比起我們對未來或過去的思索,比起我們的恐懼、懷疑、信仰、夢想、愿望、判斷和觀點,當下發生著更多的事情。更大的事實是,此時此刻,在你的本真中,愛、歡樂和寧靜的體驗即將被發現。為什么忽略真實的和事實的東西呢?你不必擺脫你的恐懼、欲望、判斷或其他想法,但為什么過于看重它們呢?如果它們實際上很渺小,而你的力量、智慧、歡樂、愛和意識是無限的呢?當你正確看待恐懼和其他想法時,即使它們繼續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它們也不會有太多的能量讓你遭受痛苦。
內心的鬼魂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鬼魂是在我們死后才有的,它繼續出沒在我們活著時生活過的地方。如果你活著的時候鬼魂纏身,那會怎么樣?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個鬼魂呢?
正如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鬼魂是來回出現和消失的非物質形態。它們不固定不真實,大多數人看不見它們。然而,我們對自己的形象,我們對自己是誰的看法有多實際或真實?如果你有一天將自己的形象描述為一個有吸引力的人,第二天描述為一個沒有吸引力的人,那么這兩種任何一個形象究竟有多真實?其他人能看到你的自我形象嗎?無論如何,如果你的自我形象并不吸引人,而有人卻被你吸引,這表明什么?也許他們看不到你的自我形象,也許你的自我形象是一種鬼魂。我們并不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種鬼魂,因為我們真的相信我們的自我形象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可能會想:“如果我認為我是非物質的,不真實的,那我是誰?除了鬼魂這個自我形象之外,還有什么?”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確實存在,我們是真實的。但是,這種存在感和真實感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形象還是來自別的東西,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存在?我們很難確切地知道,因為自我形象和真實感可以同時存在,我們自我觀念可以同化更深層次的真實感。
一種衡量事物有多真實的辦法是看它持續時間有多長。越真實的東西,它持續的時間越長。你對自己的想法持續多久?它們來回出現和消失(就像鬼故事的一個鬼魂),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一個想法往往結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們在片刻之后便已忘記。自我形象不斷變化和消失,被其他形象或想法所取代。所以這些形象或身份一定不是真實的。他們可能只是我們頭腦中的鬼魂。
此時你存在的純粹感覺是怎樣的?它是出現又消失的嗎?多少次你有相反的感覺——你根本不存在?你存在這種感覺比起關于你自己的想法更為真實,因為它不會來回出現和消失。你存在,但有關你自身的想法只是些鬼魂。你是什么不包含在你的想法或身份中。即使關于自己的想法漸漸消失,就像電影中的鬼影一樣,而你仍然是在這里。
重要的是這個真實的你。你可以對這個真實的你更加好奇,而不是關于身份的虛假鬼。是什么組成了真正的你?它像什么?它想要什么?它能做什么?這些是豐富而有意義問題有待探索,但要記住,在關乎你自己的想法中找不到真正的答案,答案只在你存在——這個簡單的感覺中。
不去知道
我們耗費大量時間來追求知識。似乎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太多,而我們的家庭和文化都支持這種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不知道某事是不舒服的,甚至令人害怕的。該做什么,想要什么,或將要發生什么,不去知道這些怎么能行。
倘若不去知道的體驗很豐富,還有很多的可能性呢?倘若,在我們急于到達一個知道和確定的地方時,我們繞過了那些不明確的空白空間,而那些空間里可能包含更深層的真相呢?生活是復雜的,有很多方面。生活中較微妙而深刻的元素不會輕易融入我們通常所知的概念和想法。探索這些更深層次的維度可能需要放慢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以使更安靜和更深層的存在得到認知。不知道真是一種缺少或不完整?或者在我們什么都不知道的沉默時刻有什么值得發現的東西?
當你知道一些事情時,沒有什么不對。但事實證明,不知道也沒有什么不對,不知道甚至會導向令人驚訝的新的認識深度。習慣于和適應于不知道,也可以讓人擁有更加完整和滿意的生活體驗。由于通常我們不知道的時候遠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生活的大部分其實在不知道的時空發生著。
現在,你真的了解為何你的心臟跳動如此有規律?你真的知道電是如何工作的?你生命將走向哪里?如何成長為一個人?真正的愛是什么?誰能信任?以及為什么你在這里?誠然,你的心臟在跳動,電好像在工作,你的生命在走向某個地方,你似乎在成長,愛和信任確實發生了,而你就在這里。所有這些經歷都沒有包含或依賴于你的知識,但它們正在發生并且極大地增加豐富著你的生活。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為不知道而掙扎,我們推動自己去越學越多,我們竭盡全力盡可能多地去獲知,所有這些掙扎和奮斗都是痛苦的源泉。但是,如果不知道,它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感覺呢?只有當我們和不知道而想要知道這樣的經歷進行斗爭,當我們無法體驗這種不知道,我們才變得痛苦。
讓自己不知道可以從斗爭中獲得深度的解脫。它也更加充分地打開我們的意識,因為當我們允許自己不知道時,我們趨向關注當下。處在不知道的空白狀態,有著天生的好奇和對真理的渴求。這種好奇的渴求是有活力的,且不斷變化的豐富體驗,所有一切可以被認識,所有的一切都超越我們的常規認知。
注釋
[1]室利·尼薩伽達塔·馬哈拉吉是印度著名的心靈導師,是濕婆不二(非二元論)的印度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