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習之道
- Fiberead 喬納森·大衛·哈努姆
- 4437字
- 2019-11-15 22:31:26
第3章
你的可塑大腦
若你改變看事物的方式,事物也因之改變。
——韋恩·戴爾,作家(1940-)
會因一場芭蕾舞劇而引發騷亂的日子大概已經一去不返了。但1931年5月29日,當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芭蕾舞劇《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時,觀眾們都瘋了,至少傳聞是這樣。臺上的音樂和畫面極具爭議,以至于場面一度十分混亂:觀眾用盡了市面上可見的各種蔬菜來砸演員,肢體沖突乍起,法國老太太們用拐杖互毆,甚至還有流血事件,舞蹈演員和音樂家們在春天的夜色里被火冒三丈的觀眾們追了幾條街。一片混亂!看起來這場首演引起的騷亂比真正的暴動還大。斯特拉文斯基深知有爭議才更好賣座,因而有些人認為這場風波背后有作曲家本人在推波助瀾。
不論真假,《春之祭》首演的熱鬧故事是個開始思考改變與學習的好理由,因為這關乎音樂。1913年的春天,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首次呈現的新和聲與音樂理念非常不合時宜,旋律和節奏都硬邦邦的棱角分明。撇開舞劇粗獷蠻橫的劇情不提,這種聲音跟芭蕾舞劇觀眾們過去聽慣了的優雅調性根本就是兩個世界。這種變化太激進了,不難想象法國老太太們在迷惑、憤怒的恐慌中揮著拐杖的樣子。
獻祭處女帶來春天這種異教儀式,即便是在巴黎也多多少少有些超前。但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最終還是成了備受喜愛的音樂。第二年的三月,也就是十個月后,《春之祭》又一次在巴黎上演。這次演出之后,斯特拉文斯基成了英雄,他因為創造了這部不可思議的藝術品被人用步輦抬著去參加宴席。后來,迪士尼推出的、廣受世界兒童喜愛的電影《幻想曲》中使用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春之祭》的接受程度達到了頂峰。
是什么變了呢?首演后誘發了暴亂的音樂是怎樣變得如此受人喜愛,甚至適合給孩子聽了?音樂當然沒有變,是人們變了。其中的轉變,跟大腦處理聲音的方式密切有關。
在我們聽力范圍內的振動,會通過外耳的軟骨結構傳送到耳內的微型鼓膜——耳鼓膜上。在這塊人體最小的骨骼上,振動將再次被傳遞。最終,這些振動被傳遞到耳蝸里,被耳蝸轉化成神經沖動,沿著耳蝸神經輸向大腦。

大腦聽覺皮層中有一小部分被稱為“皮層聲音網絡”(cortical fugal network),負責處理和理解部分聲音信息。當皮層聲音網絡接收到了新的聲音,尤其是過于不同的全新聲音時,它會感到很“茫然”,無法預測這種新聲音的節奏,進而發出所謂的誤判信號。這種信號大腦一時分析不出來,所以,全新的聲音基本上就是噪音了。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多聽幾遍不熟悉的聲音,大腦皮層的聲音網絡就會開始適應這種新的聲音,最終給這種聲音頒發“已識別”認證。在這之后,大腦皮層的聲音網絡就會覺得這沒什么了。接下來,你就能更清晰地感知它,從而更仔細地聆聽和理解了。你的“濕件”1被振動重新聯網了,所以你的軟件——意識——就會通過自動重新編程來更好地理解這種新的聲音。我這么說有點過度簡化了這個過程,不過這個比喻還挺貼切的。
這個發生在大腦皮層聲音網絡的過程,大概就是新音樂總被不理解的人們稱作噪音的原因之一。搖滾樂和爵士樂一開始都被抨擊為噪音和垃圾,都從某種程度上被稱為“惡魔的音樂”2。對不習慣它們的大腦來說,新的音樂就是莫名其妙的廢話、噪音。如果這個噪音還伴隨著挑戰你底線的畫面、情節和前所未見的舞蹈動作,當心!這就是文化炸藥的配方組合。
一百多年以前,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說過:“一個時代的自由思想,是下一個時代的常識。”這就是大腦可塑性發揮的作用。沒有大腦的可塑性,所有的練習都是徒勞。如果你真的想在哪方面提高水平,以下內容會讓你更好地理解練習和大腦可塑性之間的互相影響。
“可塑性”(plastic)這個詞名聲不太好,就像跟著混混們出去玩的好孩子一樣,“plastic”3被人們的聯想敗壞了。“塑料”被石油大佬們綁架,跟抓壯丁似地被頻繁使用。以至于現在這個詞變成了那些大量生產的便宜貨、用完就丟的廉價品。
在塑料變成煉制石油的副產品之前,這個詞意味著可能性和潛力,代表能夠變成多種形狀的能力。塑料曾指那些延展性強、無固定形態、變化的東西,當然,現在也是。我們的大腦就是正面意義上的“塑料”,它跟生活環境的方方面面建立起聯系,不斷地相互影響,去改變、去適應。
大腦中神經連結的數量多得超乎想象。
想象出邊長是1毫米的立方體。如果檢查腦中神經組織最密集的1立方毫米,測量這一小塊大腦里有多少神經連接的話(別在家這么干),你會發現神經連接的數量多得就像銀河里的星星。4健康成人的完整大腦里會有超過240兆(240000000000000)個神經元突觸連結,5都是由周圍的環境所塑造的。
通過感知環境來與之相互影響,大腦會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剛出生的時候,大腦可塑性是最強的。隨著成長,部分由于人體在后青春期分泌的一種蛋白質,巨大的神經元網絡被逐漸精簡,變得更加穩定了。這個簡化的過程會優先保留大腦和人的生活環境里最常用的神經連結。
如果玩音樂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我們頭骨里那三磅裝滿了神經元的“粉紅色果凍體”就會因此產生微妙的變化。最新研究顯示:大腦結構在僅15個月的音樂訓練就能讓大腦結構產生變化。6
1995年,戈特弗里德·施勞格(Gottfried Schlaug)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七歲前開始學琴的鋼琴家們的胼胝體(連結兩個大腦半球的管道)明顯比別人的大。7胼胝體的大小對鋼琴學習很重要,不過能不能在其他方面給人帶來什么好處,還不得而知。施勞格和許多研究員們致力于了解音樂創作如何改變人類的大腦,以及這些變化是否會影響其他技能。
愛德華·陶柏(Edward Taub)比較了不會樂器的人和經驗豐富的小提琴演奏家的大腦。小提琴演奏家們的大腦中,控制左手的區域明顯更大,那些很早就開始學音樂的人則更為顯著(部分研究稱7歲前開始學習的人最明顯)。陶柏研究了很多終生音樂家,他著重指出大腦的可塑性是貫穿一生的:“哪怕你40歲才開始學小提琴,你的大腦還會因此而變化。”
毫無疑問,長期學習音樂能提高你的某些能力。可無論那些偽科學營銷吹得再天花亂墜,音樂也沒法讓你變得更聰明。不過,長期學習音樂確實能讓你的大腦發生深刻的改變。音樂家們確實有些特殊的才能,但別忘了,杰出、優秀的音樂制作才能才是這一切的根本。那些附加的音樂超能力只是錦上添花。
這些特殊能力跟樂感有關。音樂家們(特別是那些從小開始學習的)能在嘈雜環境中聽清別人發言,這種技巧對于年長的人來說尤其重要。比起沒有音樂經驗的人,音樂家們能更清楚地聽出和聲,并且對人聲里包含的情緒更為敏銳。有趣的是,那些通過聽來學習演奏技巧的人,比通過識譜來學習的人更能洞察其中的細微差別。
尼娜·克勞斯(Nina Kraus)博士是這個領域的首席研究者之一,她的說法更加準確。她研究語言和音樂感知背后蘊含的神經生物學,以及大腦在學習方面表現出的可塑性。剛剛我提到的這些研究結果都是由克勞斯和她在西北聽覺神經科學實驗室(Northwestern’s Auditory Neuroscience Lab)的研究小組發現的。關于這些研究結果,克勞斯博士寫道:“音樂家的大腦能選擇性地增強聲音刺激,可能因為他們對接收到的信息中那些有規律的相關事件有高超的處理能力。”8
大腦的開發受它所處的環境控制,有益的聲音環境能幫助其開發。不管什么年齡,多聽優秀的音樂作品(尤其是現場音樂表演)都非常重要,這是經常被我們忽視的隱藏練習方法之一。在下一章,我會向你們說明它為什么如此重要。
神經科學學者邁克爾·莫山尼奇(Michael Merzenich)認為:人類大腦的開發有兩個重要時期,第一是大腦建立基礎處理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中,不需要學習來改變大腦,只要讓大腦接觸到新事物。莫山尼奇用環境中的聲音作為例子,說明大腦如何隨著人聽到的聲音發生變化。9有力的證據表明,過于喧鬧的環境會對大腦開發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環境中積極的聲音,比如好的音樂和安靜的環境,則會帶來好的影響。
很多頗有建樹的音樂家很早就開始接觸各種音樂。還記得普拉薩德晃著腦袋跟著練聲樂的爸爸一起唱歌嗎?或者雷克斯·馬丁那兩個吹大號的哥哥?紐約愛樂樂團的小號手伊森·本斯多夫(Ethan Bensdorf)告訴我:“我兩三歲的時候父母就帶我去聽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演出了。”巴德·赫塞斯(Bud Herseth)是當時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主號手,他被認為是史上最好的管弦樂隊小號手。搖滾樂手歐姆·約哈里(Om Johari)四歲時起的最愛曲目是《500英里》——奇克·考瑞阿(Chick Corea)的前衛爵士作品。聽優秀的音樂作品對大腦的開發影響重大。
莫山尼奇所說的大腦開發的第二個時期,跟成人的可塑性有關,恰恰是“老狗玩不出新花樣”的反例。在這個階段,成熟的大腦會改善因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莫山尼奇說:“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自我重塑。”這種改變可能是巨大的:產生數以百萬計的新神經元!這意味著大腦里很可能會產生幾百萬,甚至上億個新的神經連結。
如果你打算學習新的技能,想著反正大腦自己會學習、神經元自己會增長,而只圖安逸,那么請記住:沒錯,那些神經元確實會增長。但像大部分生長一樣,這個過程必然非常緩慢。更關鍵的是,不管質量好壞,大腦只會一股腦地處理接收到的東西,所以如果你的做法不正確,那么你建立的神經連結很可能只會添亂。下一章,我們會就這個重要的話題多聊一些。
本章所提到的只是音樂心理學中的冰山一角。關于音樂感知心理學完整、全面的歷史記錄,請查閱羅伯特·葛吉爾丁根(Robert Gjerdingen)在《音樂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usic)第三版中題為《心理學家和音樂家:過去與現在》(Psychologists and Musicians: Then and Now)的文章。
音樂練習改變大腦構造的方式已經取得了重大發現,但關于它們的功能、運作機制以及如何通過練習發生改變的科學研究才剛剛起步。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幫助我們確認、加深對音樂訓練改變大腦的理解。
你說話的時候不需要事先把句子圖解,就能清晰地表達,同樣,你不需要知道大腦研究的細枝末節來提高音樂水平跟其他技巧。不過,有些知識倒是挺有用的。比如下一章介紹的內容: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你的大腦中會經歷一個什么樣的過程。我敢打賭,這些知識會影響你練習的方式。
引申
《春之祭》,尼金斯基編舞
芝加哥喬弗里芭蕾舞團1989的演出,尼金斯基原版編舞演繹。
大腦:精神的實體化
很棒的網站,充滿智慧和善意。從中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了解頭骨結構。網址:http://bit.ly/1lYFPx0。
神經科學家塞巴斯蒂安·承(Sebastian Seung)
承展示了三維彩色的大腦神經元,還聊到了它含有的神經連結數量。網址:http://bit.ly/1mRTW8w。
1 計算機專家用語,指軟件、硬件以外的“件”,即人腦。
2 1921年,約翰·菲利普·蘇薩樂隊(John Philip Sousa band)的著名短號獨奏手赫伯特·L·克拉克(Herbert L. Clarke)回信給后來名聲大噪的小號制作大師艾爾等·本奇(Elden Benge),告訴他小號只會曇花一現,還說“沒人能用這個吹出悅耳的曲子,不吹錯都難。這幾年不知道從哪兒突然冒出來的東西,就跟爵士樂一樣,是音樂里最接近地獄或者惡魔的東西了吧。簡直玷污了音樂這種藝術。”
3 Plastic除了有可塑性的意思之外,還有“塑料”的意思。
4 1立方毫米的大腦組織中具體有多少神經連接還是未知數。也可參考:Marois & Ivanhoff (2005) ;Allen, Damazio & Grabowski (2002)。
5 關于大腦中神經連結總數的測量也有很大的偏差,不管真實數字是多少,總之有很多個零就對了。
6 Hyde, Lerch, Norton, Forgeard, Winner, Evans, & Schlaug, 2009.
7 Schlaug, J?ncke, Huang, Staiger, Steinmetz, 1995.
8 Kraus & Chandrasekaran, 2010, p. 602(重點)。
9 在以下網頁觀看莫山尼奇的演講:http://is.gd/ocog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