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習之道
- Fiberead 喬納森·大衛(wèi)·哈努姆
- 3417字
- 2019-11-15 22:31:28
第6章
熟練演奏的動機
你若對每次打磨倍感煩躁,又如何變得完美無瑕?
——魯米,詩人(Rumi,1207-1273年)
你對才能的觀念,從根本上塑造了你的訓練。你對音樂天賦本質的理解不僅影響你練習的動機,還首先會影響你對待練習、音樂學習的方式。這甚至會深刻影響你在音樂學習中的深度。
那么你怎么想?音樂才華是你天生的嗎?你要么有才華,要么就沒有?它是一種從基因中帶來的能力,流淌于你的血液中的天賦嗎?還是說,音樂才華是一種通過練習得到的結果呢?才華是從接觸音樂開始發(fā)展而來的嗎?通過努力你會獲得更多的才能嗎?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至關重要。
為了理解你對音樂才華的看法如何影響你的動機以及練習的質量,讓我們回顧1986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偉克(Carol Dweck)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她論述了我們對于知識的本質的內隱看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學習過程的。1
將近30年前,卡羅爾·德偉克首次發(fā)表了她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xiàn),提出了她現(xiàn)在稱之為“思維模式”的概念。德偉克提出了兩種關于智力的觀念。有人認為,智力在質量上是固定不變的。你的智商是120,那就是你素有的智商了,你不會變聰明,也不會變笨,你的智力在你的一生中不會有變化。也有另一些人認為,智力是浮動變化的,你可以變得更聰明,可以通過勤奮努力與學習來增長你的智力。2德偉克把這兩種思維模式分別稱作“固定型”與“成長型”思維模式。人們屬于其中哪種思維模式,其實都不奇怪,但這些思維模式對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卻令人震驚。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智力的量是固定的,就像你的智商。相信這種定義的人,其自我意識也與這種觀念緊密相關。因為你要么擁有,要么沒有,要么聰明,要么不聰明。在這種固定思維模式中,智力是你的一部分,就像你臉上的鼻子一樣。持有一種固定型的智力理論,會使你試圖證明自己是聰明的,同時避免任何被認為是“不聰明”的時刻。相信智力是固定的,意味著你傾向于尋求更為簡單、那些你知道自己可以輕松解決的任務,從而向自己及他人證明你是聰明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陰暗面之一在于,它還使人傾向于避免有難度的挑戰(zhàn),因為失敗的風險可能會傷害自尊,還是謹慎為上。那些思維固化的人大多以一種膚淺的方式進行學習,他們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做某事。那已經(jīng)夠差了,但還會變得更差。
當具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人遭遇失敗,甚至只是遇到點困難,他們一般就會放棄這個任務,因為失敗或困難讓他們顯得不那么聰明,或者不擅長于這項任務。這是對自尊心的另一個打擊,因為任何失敗都被當成是對你天性的反映。當然,沒有人想要“看起來笨”。但是對于具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人,看起來笨,就是笨。這是很小的差別,卻極為重要。
另一方面,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智力是可以增長的東西。努力、工作、挑戰(zhàn)使你的智力得以成長,進而開花結果。相對來說,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會如此熱衷于展現(xiàn)他們的聰明才智,因為他們知道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智力并不是根本的、一成不變的自我意識的一面。注意我說的是“相對來說”。
我們都對他人的目光相當敏感。沒有人想顯得很蠢,但如果你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在失敗或者面對較大的挑戰(zhàn)時,這些困難對于自我不會造成如此巨大的打擊。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知道,失敗是一種評估,它告訴你要加倍努力,或者從另一個角度去解決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失敗是一種學習機會,而不會證明你本身智力不足。
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也傾向于尋求挑戰(zhàn)。他們在遇到失敗時會傾向于堅持,采用更為深層的學習策略,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掌握這門技巧,而不是為了滿足自我而去貼上“聰明的”標簽。所以這與音樂、練習的動機有什么關聯(lián)呢?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大提琴家、音樂教育家、學者布雷特·史密斯(Bret P. Smith)。他在音樂生涯中與諸多音樂人有過合作,其中包括Yes樂隊的鼓手艾倫·懷特(Alan White )、藍調旅者樂隊(Blues Traveler)成員約翰·波普爾(John Popper)以及前衛(wèi)重金屬樂隊皇后殺手(Queensr?che)。以一名學者的洞見,史密斯博士測試了德偉克所發(fā)現(xiàn)的智力理論是否同樣適用于關于音樂才能的理論。
史密斯研究了一個人對音樂才能的觀點是否影響到他們的練習,包括他們的練習動機。3他把兩類人的練習方法進行對比,一類人相信才華恒定不變(是遺傳或者與生俱來的能力),另一類則相信音樂才能是種可以通過努力提升的特性。
史密斯收集了344位來自17所大學的在校音樂人樣本。他套用了德偉克的智力理論來測量受訪者關于音樂才能的想法,以此判定一個人對音樂才能的想法是否與其音樂練習的方法相關。在這個關于音樂才能的研究里,史密斯得到了與德偉克的固定型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相同的結論。
當一個人越是認為音樂能力是擁有固定數(shù)量的,他們就越可能需要展示他們“擁有才能”。對音樂才能抱有固定想法的人,對避免顯得“不具備才能”有更強烈的需求。他們傾向于接受更簡單的音樂任務,練習的動力僅僅是為了展示他們擁有才能。有難度的音樂機會往往被他們避免掉,因為它們是有風險的。在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中,失敗就意味著缺乏才能。
另一方面,那些對于音樂才能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于尋求挑戰(zhàn),在遇到挫折時堅持,尋求反饋。這類人把努力視為獲得更多才能的關鍵之舉。圖片勝于過多言語。當你看這張圖時,想想你自己的練習動機。4
人腦是混亂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明顯的區(qū)分。你的思維模式可能混合了固定型與成長型這兩種思維模式。我也如此。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是有難度的。但好消息是,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對音樂才能的觀點中具有潛伏的固定思維模式,你可以改變它。

改變你的思維
鑒于你在閱讀此書,你或許已經(jīng)傾向于用成長型思維模式來看待音樂才能。但是如果你需要做出一些改變,那就得明白,要花費注意力專心地去練習,才能轉變成相信音樂才能可以增長的人。
對我來說,了解卡羅爾·德偉克與布雷特·史密斯的理論,有如一道閃電之光,使我突然覺悟,看見自己的固定思維模式。僅僅知道這些研究并不會立刻改變我的思維模式,但伴隨這道閃光而來的隆隆雷聲,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響徹耳邊。我發(fā)現(xiàn)轉變?yōu)槌砷L型思維模式是持續(xù)的過程。這里有一些可能會有所幫助的事項:
1)當心別人對你天賦的贊賞和對你缺乏天賦的取笑。不要相信才華來自于遺傳,且是固定不變的。才華來源于練習。如果你教導他人,當心以天賦作為標尺的贊賞。哪怕小小的贊揚也足以改變行為(見本章結尾的引申)。
2)當你遇到了障礙,事情進行得艱難時,仔細審視它所帶給你的感覺,或者你可能避免這一障礙的方法。實際上你想避免的是什么?想出三點可以解決這一困難的方法。做做看。
3)當你在表演中出錯時(我說的是“當”,而不是“如果”),錯誤給你帶來什么感覺?把錯誤記在筆記里,把它列為你在下一部分練習中所需要注意的首要事項。繼續(xù)演奏這段音樂,直到你弄對了。
4)不管你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何種音樂情形中,采用一種初學者的心態(tài):你是來學習的,要接納一切,要對這一過程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初學者的心中有各種可能性,專家心中的可能性卻寥寥無幾。”5
5)探尋你過去的音樂生涯,找到一個你的音樂才能被嚴厲批評或大力贊賞的片段,去徹底地感知它,無論你因此感到痛苦還是愉悅。現(xiàn)在,采取成長型思維模式。那段經(jīng)歷并不能定義你的音樂才能。問問你自己,你能從那段經(jīng)歷中學到什么,繼續(xù)前行。
6)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你害怕什么?那只是音樂。把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上。沒什么大不了的,當然也不會威脅生命,除非你是钚搖滾樂隊(Disaster Area)的一員。看看世界著名長笛演奏家詹姆斯· 高威爵士(Sir James Galway)所說的:“我不認為我自己已經(jīng)熟練掌握長笛了,但我真的樂于嘗試。”6
盡可能多地關注于掌握音樂,少擔心是否能給他人留下技藝高超的印象——可能的話根本不要去擔心。關注于別人對你的印象將會導致失敗。
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你的練習動力將會持續(xù)增長,結果是你將擁有更為深厚、更有樂趣的學習經(jīng)歷,它將持續(xù)一生。找到你愛到想自己制造的那種聲音,專注于對它的熱愛,讓它娛樂你自己。就像喬希·里特(Josh Ritter)在他的歌曲Snow is Gone中唱道:“我因愛它而唱,請憐憫這個男人,他為了被愛而唱。”
引申
對才華的贊賞的影響
德偉克博士的研究中經(jīng)典的分析。贊賞努力或才華——僅一詞之差——影響著你的學習方式。
網(wǎng)址:http://bit.ly/1p99GDF。
1 Dweck, 1986, 2007; Dweck & Leggett, 1988
2 為了解釋這一概念,我采取了極端的情況。有明顯證據(jù)證明一個人的智商是變化的,尤其是對于青少年。更多細微的分析請見http://is.gd/ameyer。
3 Smith, 2005.
4 你可以在以下網(wǎng)址打開全彩色、高清的PDF版圖片:http://www.ThePracticeOfPractice.com/book-extras/。
5 禪宗大師鈴木大拙的名言。
6 來自高威爵士的博客:http://is.gd/adax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