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他建立了一個食品帝國——亨利·J.海因茨
- 有目標的人生
- (英)彼得·馬斯特斯
- 4965字
- 2019-07-16 17:31:23
從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東部的阿勒格尼河上游六英里處,放眼遼闊的草原,有一座邊境小村夏普斯堡。在十九世紀中葉,有個八歲的男孩成長在這片草原上,對他來說,似乎生活的全部就是牛群和涂著油彩的印第安勇士。雖然他的確曾聽聞過美國其他大州,知道有不斷擴張的城市、大型工廠和先進的鐵路,但他所生活的地方只有驛馬能與其他城鎮聯系,村里甚至連一個莫爾斯電報站都沒有。
這就是亨利·海因茨所生活的世界,他的祖上是從德國移民過來的,他是家中的長子。由于夏普斯堡與世隔絕的特點,此地居住的幾百居民需要極大的幽默感和智慧才能把日子過下去。每天早上海因茨都會走在通向學校的泥濘道路上,學校里只有一個大班,給他們上課的是一位熱心奉獻的路德宗[1]牧師。每天下午放學回家后,他就像一個特洛伊勇士一樣在他媽媽雜亂的菜園辛勤勞作,這個菜園幾乎能為全家提供全部蔬菜。隨后他所要做的最后一項家務活就是把剩余的蔬菜裝到籃子里,到村內叫賣。
在他斯巴達軍訓式的童年生活中,亨利·海因茨的想象力遠遠地飛出了這片遼闊的草原,甚至超越了在不斷機械化的工業城市中未曾見聞的奇事。他經常會想到一位令人驚訝的人——耶穌基督,他曾走在東方的草原上,那里有駱駝、橡樹和羅馬士兵。就像他的媽媽和路德宗的牧師那樣,小海因茨視基督為上帝的兒子、榮耀的主。年輕的海因茨明白主容許自己被釘在木頭的十字架上在痛苦中死去的含義。“我的罪”,他認為,“在那里受到刑罰!他是我的救主,他替我受死,耶和華使我們所有的罪都歸在他身上!”
對于亨利·海因茨來說,耶穌基督是天地萬物的主,住在天上和地下,同樣居住在海因茨的家里,在他父母的生活中,在他們的心中。他就是那位小孩子都能與之交談并得以認識的主,就是那位配得人們愛戴、服侍和順服的主。《圣經》是小亨利學校的主要教材,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話題。
“在為主而活、服侍主的過程中”,海因茨在以后的日子里說道,“有些事情給了我無法數算的幫助,我很感激能夠從我媽媽那里得到教導。她說過的許多話一直以來都響徹在我心里,并且影響著我的行為。”
作為八個孩子中的長子,亨利的父母希望他能成為牧師,但他在菜園里以及后來的家族生意中,都干得那么出色,甚至無法分身,因此這個愿望沒能實現。他十歲那年,在菜園中的收獲就讓他每天都能在村里賣掉裝滿整個獨輪車的菜了,十二歲時他的收獲可以裝滿馬車上街銷售。即使在這樣的年齡,面對成年人會遇到的疑難問題時,他也能快速高效地解決。一次翻騰的阿勒格尼河漲水了,水位異常的高,沖毀了家中部分土地。亨利駕著一輛結實的舊馬車來到河邊,挖了幾噸的沙土,在家園距離河邊最近的地方堆筑起了河堤。令他的父母大為驚嘆的是,他保住了余下的菜園。
在學校生活結束后,菜園經營得紅紅火火,儼然成為一個銷售蔬菜的種植園,需要工人照看。除了管理菜園,海因茨還要幫助父親經營慘淡的小磚廠。海因茨一直都很執迷于對磚塊的研究。他晚年的時候,經常會停下腳步欣賞制作精美的磚塊,贊賞其精湛的制作工藝。他工廠里砌墻的磚都是精心挑選的。在他食品生意的巔峰時期,他書桌的抽屜里擺滿了各種磚塊的樣本。
1869年,二十五歲的海因茨與薩拉·楊結合。她也是位熱忱的基督教信徒,他們攜手一起侍奉主。1869年,“亨利·亨氏食品”公司成功注冊。他靠著一塊土地、兩間廠房和一個地窖,開始生產瓶裝辣根。清潔整理新鮮的辣根是件很費力的事。清洗切碎辣根的過程比剝洋蔥還令人難受,然而海因茨終結了這項令人痛苦的家務活,把上千個切好的辣根裝到瓶子里,人們食用時只需旋開瓶蓋即可。這種產品立時取得令人矚目的銷售業績。
公司雖然在成長階段出現了各種問題,但海因茨仍然擠出時間帶領當地的主日學,組織聚會,帶領孩子們敬拜,教導他們并且充滿愛心地給他們提出建議,這些“學生們”從未忘記他的愛心。在公司擴張的艱難階段,當他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于新作物的開發時,在資助基督教事工上面他遇到極大的難題。他所在的教會剛建造了一個新教堂,欠了一大筆錢。教會里的同工,包括海因茨在內,聚集在一起商量辦法,其中有人建議每人要奉獻出一大筆錢。當同工主動地奉獻時,海因茨內心卻做起了思想斗爭。他是他們當中最年輕的,剛剛結婚不久,而且他把錢投入到快速發展的生意中去了。他無法保證能負擔得起這筆錢,但是他想起曾向主承諾不會逃避義務且要慷慨奉獻,因此他心甘情愿地拿出了這筆錢,隨后告訴家人說,“如果主想讓我這么做,他將會幫助我很好地完成我的承諾。”他很早就明白,基督徒首要的事就是幫助推進主的工作。
后來,他的瓶裝食品公司收購了125英畝地,并且擴大生產許多種類的產品,但困難還在前頭。公司極需額外的蔬菜以供需求,因此他們允諾采購伊利諾伊州一家農場的全部產品。只要蔬菜質量好,海因茨就同意統統收購下來。樣樣事情都進展順利,直到迎來了美國最著名的大豐收年。伊利諾伊州那家農場的收成令人震驚,他們把作物都送到匹茨堡的亨氏工廠并且要求付款。一個月內他們就能從地里采摘兩千蒲式耳(約70m3)的黃瓜,工廠需要支付給他們每天1200美元,然而這樣的豐收看似還將繼續下去。
通常來說,海因茨可以很容易地利用銀行透支來支付所有費用,但是在這個全國經濟恐慌的特殊時期,成百上千的銀行倒閉,致使一些最大的公司也陷入破產。任何人都無法得到信貸。海因茨傾其所有,用盡各種辦法來確保有額外的現金來支付這些源源不斷的蔬菜。這些作物瘋狂地涌入,但不管怎樣,他履行了義務,直到最終他山窮水盡。這時,他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道:“恐怕我們無法安然渡過這場大恐慌……很遺憾,我的公司將會加入到那些成千上萬一夜之間倒閉的公司的行列。”
在圣誕節的時候,公司最終還是倒閉了,海因茨身無分文。即使處在災難的時候,亨利·海因茨仍然心存信心,并信守誠實,從動蕩的商界脫穎而出。在這些最為艱難的村鎮里,如果有人不專顧自身饑飽,會被認為是愚蠢的,但是海因茨決定遵守他的義務和諾言,他為自己定下目標要償付因公司倒閉欠下的所有債務,盡管破產法庭判定他無需償付債務。他有一本標有“M.O.”字樣的賬簿(M和O分別是英文單詞“道德”和“義務”的第一個字母)。這本“道德義務賬簿”上記錄了公司拖欠的每筆賬款。不出意料,當海因茨的親戚們拿出自己的積蓄來鼓勵他重新經營之時,他之前的債權人也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因為他們敬重并信任他。他公司曾經的房東同意在一定時間內免費把房屋出租給他,他的生意可以重新開始了。海因茨盡管身形矮小,卻再一次精力充沛地在廠房里來回走動;到處指點人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完善,鼓勵員工,并且時刻關注有可能需要改善的地方。不久,小瓶罐裝的“純食品加工產品”再一次出現在商店貨架,標志著他的公司生涯又開啟了全新且杰出的篇章。
海因茨有著優秀的品格,越來越多的員工對他表現出由衷的贊賞。他是個實干派,但瘦小的身形掩蓋了他的無限活力。他留著大胡子,雙目總是炯炯有神,精力充沛。他勤于教導,總是不由自主地預備著就幾乎任何自己所知道的事進行滔滔不絕而又富有表現力和說服力的講解。他熱情而又充滿愛心,只要他一出現就能幫助人們化解矛盾,振奮士氣。他最親密的同事回憶說從未見他在辦公桌前連續工作超過二十分鐘。盡管他不會按部就班地在辦公室例行公事,但他的頭腦中總能源源不斷地冒出各種創意、策略和銷售方式。
隨著海因茨設計出新型制造流程、改善銷售模式并研制出新配方,公司發展更加快速了。公司需要擴充土地,建立新廠房甚至推廣大量不同品種的產品。“海因茨理念”至今還是必須保持的:車間廠房必須做到處處清潔,原材料的采購和產品銷售必須完全公平。
海因茨的亨氏公司是美國最早提供員工福利設施的公司之一。公司創辦人堅持為員工提供食堂、衣物保管室、更衣室、健身館、游泳池、制服、免費醫療和牙齒治療、免費的人身保險和進修的條件。因此很少有人會愿意離開龐大的亨氏帝國,無論是在匹茲堡的總部還是其他分廠。在這一切的中心,公司的創建者——用一位高管的話來說——他是“內在平安的豐碑”。
四十二歲時,作為一家全國性公司的總裁,海因茨卻最終決定去旅行,這是他持續一生的愿望。歐洲是他最想去的地方,尤其是英國,在他心里那里是許多偉大屬靈奇事的家園;還有德國,那是他父母的故土。但他在這次旅行中最重要的抱負,是親自把亨氏純食品加工產品推銷到倫敦最著名的食品商店——坐落在皮卡迪利大街上的福特納姆&梅森。
1886年海因茨和他的妻子及四個孩子開始了歐洲之行。他們決定乘坐柏林城市號,這是一艘巨型渦輪槳蒸汽輪船,駛向利物浦。他在筆記本中詳細記錄下每件映入他眼簾的事物(他很少會不帶筆記本)。輪船的大小、年代、速度、噸位、船員、航行歷史、馬力以及裝備都被恰當地記錄下來。沒有任何事情能逃過這位開創家兼夢想家雄鷹般銳利的眼睛和孩子般的求知欲。到達利物浦離船登岸時,這一幕重演了,他用一把隨身攜帶的鐵卷尺來測量一些不尋常的門口、奇特的磚砌圖案,以及新奇的建筑設計,一邊熟練地測量一邊把他們都記錄下來。
然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海因茨的旅行記錄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他對“小而古老的英格蘭”在屬靈傳承方面表現出的熱愛之情。在途經貝德福德時,他在筆記本上寫滿了對約翰·班揚及其《天路歷程》一書的感想。在倫敦,一周中最令他歡喜的那日他詳實地記錄了下來:“今天是星期天……我們全家乘車去衛斯理禮拜堂,那是一座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循道會教堂,是約翰·衛斯理于1778年興建的。”他對約翰和查理·衛斯理充滿著熱切之情,并且激動地記錄下循道主義的早期歷史。他從本思園的禮拜堂穿過馬路,找到了班揚、克倫威爾和以撒·華滋的墓地——這些人對于他來說意味深長。星期天下午你會發現他正坐在主日學的聚會上,把這里的聚會與自己在匹茲堡的主日學進行對比和比較。到了晚上,他乘坐馬車去聽司布真在擠滿人的都市會幕教堂里的講道——在日記中他寫道:“我從未見過如此謙卑質樸的偉人。”
對于天生且充滿熱情的推銷員海因茨來說,推銷產品給福特納姆梅森(英國王室指定的供貨商)是件極具挑戰性的事。一天早上,他帶上五箱亨氏食品,坐上出租車去要“征服”那家知名商店。他手里拿著個大禮帽,順利且快速地引起了一位商店中層職員的注意力。當這位身材矮小卻威風凜凜、目光矍鑠、留著大胡子的美國人介紹自己及其產自匹茲堡純正美味的產品時,福特納姆梅森的店員呆呆地站在那里打量著他。在機關槍式的開場白結束后,海因茨停下來,目光炯炯有神地看著福特納姆梅森的店員,準備好應對店員對他的第一輪異議。他是個喜歡挑戰的人,然而令他有些失望的是,聽到一個平緩低沉的聲音說道:“海因茨先生,我們全部都要。”亨氏食品就這樣進入了英國市場。他第一次拜訪英國的若干年后,帶有一間小型庫房的倫敦分公司在倫敦塔附近成立了。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亨氏所有產品上都印有“57個品種”的商標,這是營銷史上最成功且最令人難忘的廣告標語。這個聞名遐邇的數字是海因茨想出來的。一天,在紐約乘坐高架城鐵時,他注意到某品牌的鞋子在廣告上夸口說有“21種款式”。他不禁想到自己制造的食品種類繁多,“57”的標志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他一生中都非常積極地擔任主日學負責人,并且在許多教會的主日學工作上給予大量經濟援助。二十五年來,為了鼓勵主日學的工作,他幫忙組建并運營了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參加了許多專門的活動去拜訪并鼓勵人們參加教會。在一次專門的活動中,他指揮了入戶走訪,在匹茲堡訓練了超過2000名訪問員,走訪的家庭超過83000戶。他的資助還不遠萬里地抵達了像日本那樣遙遠的地方,幫助那里的人們促進主日學的事工,他還于1918年親自帶領二十九位牧師及商人走訪了日本、韓國及中國的七十座城市。
他總是騰出時間去拜訪教會,并且向他們講述主日學和少年查經班的重要性,這是為上帝傳福音給年輕一代。
在他辭世的1919年,亨氏公司擁有6523員工,26家工廠,此外還有辦事處及其他的房產共227處,占有耕地100000英畝。在報刊上發布的訃告公正地反映出了他生命中的優先順序:“亨利·J.海因茨,教會人士,慈善家,制造商……”
“他生活中真正熱愛的”,匹茲堡大學教務長說道,“是他的信仰。”海因茨在他的遺愿和見證的序言部分清楚地告訴了人們他的信仰是什么:
“在我屬世生涯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要在這份遺囑的開頭言明——這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事——我信耶穌基督是我的救主。”
注釋
[1]路德宗也稱信義宗,是改教家馬丁·路德建立的基督教宗派。——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