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遺留的證據
- (英)彼得·馬斯特斯
- 11549字
- 2019-11-07 18:24:03
I 亞述進攻巴勒斯坦地區
石刻證實了諸多圣經事件

亞述帝國
公元前1225年亞述勢力范圍
公元前858~前824年帝國的擴張(撒縵以色三世時期)
公元前745~前727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時期)
公元前721~前681年(撒珥根二世和西拿基立時期)
公元前680~前626年,極盛時期的亞述帝國
01 亞述紀念碑證實《圣經》記載
本次參觀首先看到的展品主要是發掘自亞述皇宮的出土文物。亞述帝國約在公元前880年開始形成,在近三個世紀中,不斷給周邊國家帶來恐慌,蹂躪并逐漸吞并了許多國家。有多任亞述王入侵或者威脅到了《圣經》中所記載的以色列和猶大的國土,使這兩國屈服、進貢。像這樣的交往持續了多年,很自然有許多人和戰斗事件都分別記載在《圣經》以及亞述的史冊和紀念碑上,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圣經》記載的準確性。
現在開始參觀吧。進入博物館入口后左轉,穿過衣帽間進入第六展廳,亞述雕塑展區,看看這許多極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中的第一件吧。

注:圖中數字表示第六展廳,下文各插圖中同類數字也表示展廳序號。
02 撒縵以色提到了亞哈和便哈達(約公元前853年)
本節提要
年代:公元前853年
主要人物:亞述納西爾帕二世;撒縵以色三世;
以色列王亞哈;亞蘭王便哈達
這一時期的先知:以利沙
圣經記載:《列王紀上》第22章
進入第六展廳后右轉,一直走到頭。
我們看到的第一批展品中有一塊亞述紀念碑提及舊約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兩位王,證實了《圣經》的時間記載是正確的。有三塊類似的紀念碑立在一起,其中之一(中間的那塊)紀念的是亞述納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這位亞述王開始了擴張的行動,建立了帝國。他麾下的亞述軍隊采用了新的攻城技術,特別是他們使用了壁壘和沖城器械,并由機弦手和弓箭手輔助。
左側的那塊沙色紀念碑對我們極為重要。這塊碑名為“撒縵以色三世石碑”(也稱為“柯爾克石碑”)。石碑畫的是撒縵以色三世(公元前859~前824年在位)向他右手上方的小圖所象征的諸神問安。文字則布滿他的畫像四周以及石碑背面。碑文記述了撒縵以色的前六次軍事行動,提到了亞哈(以色列王)和便哈達(亞蘭王)。

左:撒縵以色三世石碑
[ANE 118884],第六展廳
右:亞述納西爾帕二世石碑
[ANE 118883],第六展廳
撒縵以色在石碑中記錄了(公元前853年)他如何向西遠征,威脅到許多國家。但哈馬王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聯軍來抵御,有十二國的王參加(包括亞哈和便哈達)。亞哈和便哈達大多數時間都在相互攻伐,但有三年他們保持和平(參見《列王紀上》22:1),一起加入哈馬的聯軍抗擊撒縵以色。(此期間先知以利沙在世)雙方在哈馬附近的卡卡拉展開會戰,撒縵以色這樣描述戰斗場面:
“寡人逼近卡卡拉。寡人破壞、摧毀并包圍了卡卡拉,他的王室所在之處。前來幫助他的有大馬士革的哈大底謝(便哈達一世)的一千二百輛戰車、一千二百騎兵、兩萬步兵……以色列人亞哈的兩千輛戰車、一萬步兵。”
碑文記載聯軍共有五萬步兵、一萬四千騎兵和近四千輛戰車。撒縵以色吹噓說自己大勝,尸體讓河水斷流,鮮血在谷中橫流,但他的勝利不可能有碑文所說的那么顯著,因為敵軍有效地阻止了他進軍,他從未占領敵人的領土。《圣經》也沒有提及亞哈和便哈達的軍隊如此大規模地敗退。這場會戰之后不久,亞哈又去進攻便哈達,死在了戰場上(《列王紀上》22:34-35)。
撒縵以色三世石碑確鑿地證實了《列王紀下》和《歷代志下》中記述的諸多人物的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我們將會看到,有眾多出土文物證實《圣經》人物確實生活在《圣經》陳述的時間、地點,這塊紀念碑就是典型。
03 提革拉毗列色入侵以色列(公元前734~前732年)
本節提要
年代:公元前732年
主要人物: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色列王比加
這一時期的先知:以賽亞;何西阿
圣經記載:《列王紀下》15:29;《歷代志上》5:25-26
撒縵以色三世石碑左側是一塊發掘自尼姆魯德的石板浮雕,講述的是公元前732年亞述攻占亞斯他錄。
公元前824年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駕崩,此后近80年間,亞述和巴勒斯坦地區之間沒有發生嚴重的沖突。直到公元前745年,一個亞述將軍奪取了政權,即位為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他重新實行撒縵以色三世的擴張政策。提革拉毗列色在位期間兩次入侵以色列。我們眼前的這塊浮雕講述的是占領亞斯他錄(約旦河東位于基列的一處地方),特別是要紀念公元前734~前732年間提革拉毗列色第二次入侵以色列的事。亞述王出現在浮雕底部,在他上方則是押送戰利品和以色列俘虜。這與《列王紀下》15:29的《圣經》記載完全吻合:

尼姆魯德(1)的宮殿遺址發掘出的浮雕[編號:ANE 118908],講述亞述攻占基列的亞斯他錄。第六展廳。

“以色列王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來奪了以云、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夏鎖、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將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
《歷代志上》5:25-26也提到了提革拉毗列色(這段經文里稱他為“普勒”)對以色列的這一懲罰性入侵。記載提革拉毗列色的本紀的牌匾也證實了這次入侵,該牌匾[編號:WA K 3751]稍后就可以在下一層的展廳中看到,參見64頁。
04 撒縵以色三世方尖碑上有耶戶的像(公元前841年)
本節提要
年代:公元前853~前841年
主要人物:撒縵以色三世;以色列王約蘭;以色列王耶戶
這一時期的先知:以利沙
《圣經》記載:《列王紀下》第8~10章
(1)黑色方尖碑
就在參觀上一件展品時的原來位置,轉身就能看到。
方尖碑帶我們回到了撒縵以色三世的時代,這塊碑給我們提供了已知的唯一一幅希伯來人國王的像。碑為黑色柱狀,石灰石制成,四面布滿了雕刻畫和文字,記錄了以色列王耶戶如何向撒縵以色進貢(此外還記錄了其他事情)。碑文記錄了耶戶的名字,浮雕畫面上,他在撒縵以色三世面前伏拜。碑文這樣陳述貢物的價值:
“寡人從他那里收到了銀子、金子、一個金碗、金酒杯、成罐的金子、錫、國王手中的權杖……”
(2)背景
(以色列王)亞哈于公元前853年死去,他兒子亞哈謝繼位,僅僅在位兩年即于前852年早逝,由亞哈的另一個兒子約蘭繼位,執掌王權十年之久。約蘭的統治極其邪惡,公元前841年,將領耶戶被以利沙的使者“膏立”為以色列王,受命摧毀亞哈王朝。《列王紀下》9-10章記載了這一系列事件。耶戶在位28年,他建立的王朝持續了百年之久。

第六展廳中的撒縵以色三世黑色方尖碑(從上往下的第二個框里的文字提到了耶戶)[編號:ANE 118885]
耶戶坐車去耶斯列,亞哈的兒子約蘭王(戰場上受了傷,正在養傷)和二十一歲的猶大王,另一位亞哈謝(一個不可救藥的惡棍)在那里。耶戶的車揚起一陣塵土,耶斯列守望的人以為大軍壓境。不過,當耶戶越來越臨近,守望的人向約蘭報告:“車趕得甚猛,像……耶戶的趕法。”(《列王紀下》9:20)耶戶一箭射死想逃跑的約蘭,并重創亞哈謝,使其受了致命傷。耶戶進城找到亞哈的遺孀,臭名昭著的耶洗別,那時她正在化妝,從樓上的窗戶往外觀看。耶戶下令將她不體面地從窗口扔下來摔死,然后狗來吃她的肉。

這塊黑色方尖碑刻的是耶戶向撒縵以色進貢[編號:ANE118885],位于第六展廳。
耶戶著手從以色列清除巴力崇拜,手段極其狡猾殘暴,誅滅了所有以色列王族,以及巴力的祭司。從這塊方尖碑上,我們可以看到耶戶(在作王的頭一年)試圖通過向撒縵以色三世進貢的方式來贏得亞述的友誼。
這塊1845年于尼姆魯德發現的石碑作為世俗文獻記載,可靠地證實了《圣經》中與之同時代的又一位王的存在。
我們現在來看那對人首翼獅像。這對石像曾坐落在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的亞述納西爾帕二世(撒縵以色三世的前任)的金鑾殿門口。宮殿位于尼姆魯德。下文將窺探亞述帝國的三座都城及其宮殿的歷史。
05 亞述宮殿(公元前880~前612年)
亞述諸王在王宮入口兩側放置碩大的人首翼牛或翼獅像。這些雕像是智慧與力量的象征,表明帝王統治領土的寬廣。在尼姆魯德發現的這些巨大人首翼獅像(我們現在看到的)曾經為多位侵襲過以色列地區的亞述王“鎮守”宮殿。尼姆魯德城墻防衛著的城市面積達360公頃。其中僅宮殿的面積就占了20公頃,耗費了長達50年的時間才建成。
巴拉瓦特(撒縵以色三世建造的行宮)的巨大城門裝飾有許多青銅雕刻,這些青銅雕刻的原件位于兩扇城門復原品上,并有玻璃罩保護。其中的一件青銅雕刻記錄了亞述對卡卡拉的遠征(參見第21頁),上面刻著戰車進攻哈馬地區,下方則是押解俘虜。
當你走到人首翼獅像之間時,請看左側的玻璃罩[編號:Band 124655]。

藝術家畫筆下的尼尼微王宮

[編號:Band 124655]
撒縵以色三世的皇宮巴拉瓦特大門上的銅飾,描述的是第11頁所述在哈馬(位于上方)和卡卡拉(位于下方)進行的軍事行動,位于第六展廳。

[編號:ANE 118801-2]
復原的巴拉瓦特大門,門前的一對人首翼獅像(有五只腳)原本坐落在亞述納西拔二世在尼姆魯德的金鑾殿門口,位于第六展廳。

[編號:ANE 118872]
人首翼牛像,亞述納西爾帕二世王宮門口有一對這種像,這是其中的一尊,位于第八展廳。
探究尼姆魯德、科爾薩巴德和尼尼微三座亞述首都的歷史并不難。大約在公元前880年,亞述納西爾帕二世從亞述古城遷都到尼姆魯德,亞述遂定都于此170年。撒縵以色三世即位后,在附近的巴拉瓦特建造了行宮。又經歷了其后五位相對不那么重要的國王統治后,公元前745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登基為亞述王。前面已經看到了,他入侵以色列,并記錄下戰果。提革拉毗列色在尼姆魯德作王,想必經常在這些帶翼雕塑之間穿行。他兒子撒縵以色五世也在尼姆魯德作王。
直到撒珥根二世于公元前722年接續撒縵以色五世登基為王之后,尼姆魯德才終止了亞述首都的地位。撒珥根二世在科爾薩巴德建造了新宮殿。(很快我們就能看到他的翼牛像)然而,科爾薩巴德只做了一任亞述王的首都,因為撒珥根之子西拿基立遷都到了尼尼微。此后尼尼微一直是亞述首都,歷經五位國王統治,直到公元前612年被迦勒底人摧毀。
與《圣經》歷史相關的亞述宮殿次序如下:公元前880~前710年的尼姆魯德(包括附近建于公元前845年的巴拉瓦特);公元前710~前700年的科爾薩巴德;以及公元前700~前612年的尼尼微。

06 尼姆魯德宮墻浮雕
現在離開巴拉瓦特城門,進入第七展廳——尼姆魯德宮殿浮雕(通常稱作“尼姆魯德畫廊”)。
這里有亞述納西爾帕爾二世金鑾殿里的淺浮雕。縱觀歷史,這位王對叛逆者和戰敗的敵人之殘忍無人能出其右。這些版上的浮雕主要內容是亞述納西爾帕爾二世狩獵和打仗的事。這里并沒有《圣經》事件的直接證據,所以我們很快轉入第八展廳。

07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普勒)的更多相關資料(公元前745~前727年)
本節提要
年代:公元前745~前727年
主要人物: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色列王米拿現、比加、何細亞;猶大王亞哈斯;亞蘭王利汛
這一時期的先知:以賽亞;何西阿
《圣經》記載:《列王紀下》15-16章;《歷代志下》28章;《以賽亞書》7章
第八展廳(更多尼姆魯德宮殿浮雕)里有其他巨大的人頭獸身像,但我們感興趣的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
亞斯他錄浮雕記錄了公元前732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對以色列的第二次入侵。《圣經》九次提及這位亞述王。當我們從第七展廳進入第八展廳時,右側就是他的石像。再往前走一點,右側是描繪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戰車的淺浮雕。
《列王紀下》15:19-20記載了提革拉毗列色第一次入侵以色列的事。當時以色列王是米拿現(公元前752~前742年在位)。《圣經》如此記載:
“亞述王普勒來攻擊以色列國,米拿現給他一千他連得銀子,請普勒幫助他堅定國位。米拿現向以色列一切大富戶索要銀子,使他們各出五十舍客勒,就給了亞述王。于是亞述王回去,不在國中停留。”

左: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編號:WA118900],位于第八展廳;

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另一種戰車[編號:WA124961 & 132306],位于第八展廳
提革拉毗列色自己的本紀(這里看不到展示)如此記述:
“至于米拿現,寡人像一場暴風雪一樣震懾了他,他像只孤鳥一樣逃竄,又在我腳前下拜。我打發他回去,給我進貢。”
關于這位亞述王的其他記錄證實了《圣經》關于他入侵以色列的記述。為了滿足大家的興趣,我們對《列王紀上》15:22-31、16:5-9;《歷代志下》第28章和《以賽亞書》第7章中的事件進行了整理,并加上了提革拉毗列色自己的一些顯著的相關記載:
將軍比加發動政變弒君后于公元前740年登基為以色列王。不久,他與亞蘭王利汛聯合起來攻擊猶大。而在猶大,國王亞哈斯罔顧以賽亞的意見,拒絕尋求神的幫助。結果,以色列和亞蘭聯軍重創了猶大,殺死十二萬男丁,并擄走許多俘虜。亞哈斯絕望之下求助于亞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以金錢來求他解救。《圣經》說:
“亞哈斯差遣使者去見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說:‘我是你的仆人、你的兒子。現在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攻擊我,求你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亞哈斯將耶和華殿里和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亞述王……就上去攻打大馬士革,將城攻取,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列王紀下》16:7-9)
公元前732年,比加(以色列王)和利汛(大馬士革的亞蘭王)的聯盟瓦解。大馬士革陷落,歷史悠久的亞蘭王國終結了。至于比加,幾乎在同一時間,他受害于一樁陰謀——何細亞殺了他,篡了他的位(《列王紀下》15:30)。
提革拉毗列色的本紀證實了這一切,涉及如下人和事。一份題記中講述了亞哈斯(猶大王)如何付給他包括王室財產、黃金、白銀、鉛、錫、鐵、羊毛制品、亞麻布、紫袍、馬匹和騾子的巨額貢賦。提革拉毗列色也詳細記述了自己如何攻取亞蘭,掃平通往大馬士革的全部道路。他還講述了利汛王怎樣逃離該城,利汛王的謀臣如何在一片殘垣斷壁中被釘在尖樁上。提革拉毗列色的本紀也聲稱參與了比加遇刺的陰謀:“他們推翻了比加王,我就讓何細亞作王統治他們。”《圣經》里的歷史記載再次得到了多方驗證。

08 撒珥根二世與公元前722年撒瑪利亞的陷落
本節提要
年代:公元前722年
主要人物:撒縵以色五世;撒珥根二世;以色列王何細亞
這一時期的先知:;以賽亞;何西阿
《圣經》記載:;《列王紀下》17:1-6,24;《以賽亞書》20:18
我們從第八展廳步入第二十三展廳(希臘和羅馬雕塑),再左轉進入第十展廳,科爾薩巴德城門上的巨大的人首翼牛像就矗立在那里。朝樓梯頂部看,有一幅亞述皇帝撒珥根二世的雕刻,比真人要大。這位皇帝的記錄證實了《圣經》關于公元前722年北王國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陷落的記載。這幅巨大的雕刻來自撒珥根在科爾薩巴德的宮殿,雕刻中,左側是王,在接待一位貴族,很可能是他兒子——太子西拿基立。
《列王紀下》17:1-6記載,以色列王何細亞最初屈服于撒縵以色五世,向他進貢。然而,何細亞不久就停止進貢,并求助于埃及幫他抵御亞述。撒縵以色的回應是把何細亞抓起來囚禁,并圍困撒瑪利亞。三年后,公元前722年該城陷落——此時撒縵以色剛剛去世,撒珥根二世繼位。

墻面上刻的是薩爾根二世(左)接見一位高官,也許就是西拿基立[編號:ANE 118822],位于第十展廳
數世紀以來,眾先知警告說以色列國會陷落、遭到懲罰、被擄,而撒珥根二世正是讓這些警告成為現實的亞述帝王。從此,北方的十個支派成為擄民,只剩下南國猶大還是自由的。撒瑪利亞憑借堅固的城防堅持了三年。考古發掘顯示,公元前722年圍困之前四五十年,耶羅波安王修了雙重城墻,總厚度達9.8米。不管怎樣,正如《圣經》所說,撒瑪利亞因其百姓的罪惡陷落了,并且——
“亞述王攻取了撒瑪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列王紀下》17:6, 24)
有多處碑文都將撒瑪利亞的陷落歸功于撒珥根二世。比如本館中一根未公開展覽的棱柱[編號:WA 22505]上的碑文說撒珥根二世的一次遠征攻掠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諸多地方,攻占了撒瑪利亞,“暗利家之地”。撒珥根二世留下的另一處碑文說:
“寡人登基的第一年,圍困了撒瑪利亞,將其征服,擄走了27,290名居民。”
這些文字出自科爾薩巴德出土的撒珥根紀念碑,現存于巴黎盧浮宮。巴格達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根棱柱(很幸運,這件文物并未在戰亂中遺失)記載的內容更加詳細:

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里的刻字棱柱,描述了撒馬利亞的陷落,以及之后該地區的人口遷入,印證了《列王紀下》第17章。(大英博物館中有一個未展出的棱柱[編號:WA 22505]也與之類似,不過是九邊形的)
“寡人包圍了撒瑪利亞,將其中的27,290名居民擄走……寡人用從他們身上得到的裝備了200輛戰車……寡人修復了撒瑪利亞城……從寡人征服之地遷徙居民住在其中。”
由此可以看到,多份古代文獻證實,《圣經》記載完全準確。遷入撒瑪利亞代替以色列人的是亞述從巴比倫和亞蘭北部押來的擄民。因此這片土地上有了新的語言和風俗,以及信仰上的混雜。由此產生了撒瑪利亞教派,而猶大的主流猶太教對此深惡痛絕。
09 摩押王證實了《圣經》歷史記載(約公元前853年)
本節提要
年代:公元前853年
主要人物:;摩押王米沙;以色列王暗利、亞哈
這一時期的先知:以利沙
《圣經》記載:《列王紀下》3:4-5
摩押石碑(米沙碑碣)
摩押石碑并不在大英博物館里,不過大英博物館有一個同比例復制品展出。我們提到這件文物,是因為對于研讀《圣經》歷史,這是能發揮最絕妙作用的紀念碑之一。原件是巴黎盧浮宮的展品。摩押地位于死海以東,大約長950公里,寬40~50公里。大衛和所羅門制服了該國,使之成為附庸,但公元前930年起,該國不再服從以色列的統治。然而,《圣經》記載表明,公元前853年(亞哈死的那一年)摩押又已經長期順服以色列,此時準備再次尋求獨立。《列王紀下》3:4-5說:
“摩押王米沙牧養許多羊,每年將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亞哈死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

摩押石碑,也被稱為“米沙碑碣”,近1.2米高,60厘米寬,6厘米厚。
1868年,一個阿拉伯酋長得到這塊紀念碑。此碑提及以色列王暗利和亞哈,并列舉了摩押王米沙的諸多成就,證實了上述經文的準確性。米沙用39行碑文告訴我們:
“我是米沙……摩押王……以色列王暗利壓制摩押許多年……他兒子(亞哈)……也說:‘我要讓摩押謙恭順從。’在我作王的時候他如此說,但我勝過了他。”
摩押石碑接著講述了從以色列奪取其他地區的事,還有興建水壩和城鎮。這無疑是對《圣經》歷史細節記錄準確性的有力證明。
10 希西家保衛耶路撒冷(公元前701年)
本節提要
年代:公元前701年
主要人物:西拿基立;猶大王希西家;以賽亞
《圣經》記載:《列王紀下》18-20章;
《歷代志下》32章;《以賽亞書》36-37章
史書和西拿基立王宮殿雕刻中如此記載
撒珥根二世和西拿基立浮雕的對面是一塊巨大的燒制版刻。
即將進入的拉吉展廳中的展品是最能證實《圣經》歷史記載的已出土文物之一。實際上,這些1847年出土自尼尼微宮殿的文物是首批直接證實《圣經》歷史事件的文物。亞述王西拿基立比其父撒珥根二世更具侵略性。公元前701年他率領大軍攻入猶大,要占領所有堅城。此時駐耶路撒冷的先知是以賽亞,猶大王是希西家。《圣經》用了相當長的篇幅來記述西拿基立與杰出而敬虔的希西家之間的交手。而亞述的記錄也同樣對此著墨頗多。西拿基立的編年史出土于尼尼微,一起出土的還有石刻壁畫,這些壁畫鑲嵌在他宮殿的墻上,他的宮殿共有71個房間。

我們先來看拉吉展廳門口那塊很大的石板,上面有文字(見右下圖)。石板嚴重燒焦,因為近100年后的公元前612年,尼尼微毀于大火(應驗了先知那鴻的預言)。板上的文字詳細記述了希西家給亞述人的貢賦,并將其歸功于那次軍事行動。《圣經》說希西家拒絕侍奉亞述王、向他進貢。(《列王紀下》18:1-18)西拿基立怒火中燒,《列王紀下》18:13-15說:

考古學家繪制的落入西拿基立之手前的拉吉要塞。

焚燒過的刻文,出土自尼尼微城西南部的宮殿,記載了希西家向亞述繳納的貢賦[編號:WA 118815],位于第十展廳。
“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猶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見亞述王,說:‘我有罪了!求你離開我,凡你罰我的,我必承當。'于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家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希西家就把耶和華殿里和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銀子都給了他。”
亞述王要希西家繳納的貢賦高達10噸白銀和1噸黃金。盡管榨取了如此巨額的貢賦,西拿基立顯然決定繼續其洗劫耶路撒冷的企圖,在圍困從西南方向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上最后一座堅城、距耶路撒冷48公里的拉吉時,他派高級將領來威脅希西家(這些都記載在《列王紀下》18:17-37)。
西拿基立的本紀與《圣經》關于此次沖突的記載大致吻合(稍后在關于“泰勒棱柱”的介紹中將提及)。亞述記載如下:

第十展廳的壁櫥中有一根八面棱柱[編號:WA 103000]。上面包含攻克拉吉以及有效地把希西家“困在”耶路撒冷的報告。泰勒棱柱要到美索不達米亞展廳(第五十五展廳)才能看到,該棱柱載有西拿基立自己對入侵猶大的描述。
“猶大的希西家不伏在寡人的軛下,寡人就圍困他的46座堅城……爬城墻、用攻城器械猛攻……挖地道、擊破城墻,用各種方法,寡人攻占了這些城。寡人擄走了200,150名居民……馬匹……牲畜和羊群不計其數。
“(希西家)他自己像只籠中鳥一樣被寡人困在他的王城耶路撒冷。寡人修建工事攻擊他;寡人把從他城門出來的人趕回去繼續其悲慘命運……
“寡人顯赫而可怖的威嚴壓服了希西家……他的雇傭兵……離棄了他。此外,我把30他連得金子、800他連得銀子(寡人擄來的)、寶石、銻、珠寶……象牙……值錢的珍寶,還有他的女兒、女眷、男女樂師伶人都送去王城尼尼微。”
《圣經》和西拿基立的碑文在下列幾點上吻合:①希西家背叛了西拿基立;②46座猶大堅城陷落了;③拉吉也陷落了;④希西家被“困在”耶路撒冷;⑤希西家進貢了30他連得金子(盡管白銀和其他貢品的數量還有爭議);⑥耶路撒冷并未陷落,在未經任何戰斗的情況下,亞述大軍就離開了該地區。按照《圣經》的記述,西拿基立的軍隊被耶和華的使者毀滅了,而亞述人也清楚地承認耶路撒冷毫發無損(著名的“泰勒棱柱”上的記述)。不一致之處很容易解釋。
現在我們從撒珥根的翼牛像之間穿過,進入有“拉吉浮雕”的展室。耶路撒冷并未陷落,所以西拿基立不得不滿足于把拉吉當作他浮雕的主題。此外,他再未返回巴勒斯坦地區,無疑是因為在這里承受了巨大損失。《圣經》記載了希西家看到耶路撒冷被圍似乎無法避免后,怎樣精心地預備。他祈求神的幫助,而以賽亞向他傳耶和華的話,讓他確信能夠得到解救。《列王紀下》18-19章、《歷代志上》32章以及《以賽亞書》36-37章詳細記述了這些內容。其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特哈加,古實太子抑或攝政王,率軍來犯,西拿基立轉去迎戰(參見《列王紀下》19:9和《以賽亞書》37:9)。亞述軍隊定然是在從戰場上返回后,還沒抵達耶路撒冷城下就覆沒了。一天夜里——

發現尼尼微遺址的19世紀考古學家亨利·萊亞德爵士制作了許多出土石刻的繪本,都是在這些石刻被運走前繪制的。這是他繪制的拉吉圍城浮雕,可以媲美拉吉展廳中的原件(參見下一頁的圖片及相關事件的記述)。

拉吉圍城戰浮雕局部[編號:WA 124906],位于第十展廳。

阿蘭·索雷爾繪制的拉吉圍城戰復原圖,位于第十展廳。

西拿基立接受拉吉的投降,收取戰利品[編號:WA 124910-2],位于第十展廳。
“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列王紀下》19:35-36)。
對于西拿基立野蠻而可怕的圍城戰,在拉吉展室可以獲得極為鮮活生動的印象。展室四面是曾作為王宮一間房間“壁畫”的浮雕石板。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描述了圍困并攻克拉吉的故事。進攻部隊的身后是彈弓手,最前沿是弓箭手,之后是沖鋒隊。士兵們筑起大量土壘(在盾牌保護之下拋土筑成,以有效降低城墻高度),攻城器械往上面沖鋒。防御一方則往下扔火把和石塊。
浮雕內容顯示,攻城戰從該城左側打響,在右側結束。畫中,亞述人從城中運出一輛戰車和其他物品,還有無數俘虜,包括裝著家眷孩童的車輛。亞述人把戰死的守軍穿在桿上,舉行閱兵,以挫傷敵人士氣。有些俘虜遭受了折磨,被打得皮開肉綻。在展室盡頭,可以看到西拿基立坐在行軍寶座上,接受該城投降。浮雕上的一段題記這樣寫道:

發掘拉吉出土的箭頭[編號:WA 132146]和甩石[WA 132127-40],位于第十展廳。
“至高之王,亞述王西拿基立,坐在寶座上,在拉吉獲得的戰利品從他面前一一經過。”
也許希西家的貢賦就是在那時交納的。西拿基立背后的人打著拂塵;不過王的面貌已經被搗毀了。
墻上的一個壁櫥里收藏了在拉吉發掘出的彈弓飛石和箭頭。看看現代藝術家對亞述圍城戰的印象會有益處,就在壁櫥旁邊。一根八面亞述棱柱(圖見43頁)記錄了西拿基立的五場戰役,包括攻占拉吉。
11 西拿基立遇刺
另一處得到亞述文記載證實的《圣經》內容是西拿基立返回尼尼微后,在偶像廟里崇拜時怎樣被自己的兩個兒子殺死。《圣經》也記述了這兩個兒子怎樣逃到亞拉臘,西拿基立的另一個兒子以撒哈頓追擊并擊敗他們,隨后加冕為王。(參見《列王紀下》19:36-37;《歷代志下》32:21和《以賽亞書》37:38。)
亞述文記載完全證實了《圣經》的這些記述,因為除了巴比倫史書的進一步證實之外,以撒哈頓的尼尼微文獻中有這樣的碑文:
“尼散月……寡人愉快地走進王宮,這精美絕倫的地方承載了列王的命運。我的兄弟們作出了殘忍的決定。他們褻瀆了眾神,行暴虐之事,圖謀罪孽……為了奪權他們弒殺了父親西拿基立……”
先知以賽亞
雖然有了如此多證實《圣經》記載的考古發現,我們絕不能忽視當時杰出的教師以賽亞。他在彌賽亞降生700年前就詳細預言了彌賽亞要怎樣來臨、為人類的罪受苦代贖。他論及基督的復活、教會的建立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他大量精準的預言、高屋建瓴的論述,都得到了應驗,證實了《圣經》是獨一無二的默示之書。以賽亞先知最主要的主題是個人要尋求赦免,與神和好。
12 耶路撒冷的希西家水道
考古發現也斷然證實了與希西家和西拿基立有關的另一處《圣經》記述。《圣經》記述了公元前701年希西家為了預備抵御圍城(可能是在西拿基立首次來犯之后),堵塞了城外的泉源,把基訓的泉水通過水道引入城中(《列王紀下20:20;《歷代志下》32:3-4, 30)。這條533米長的水道是在堅固的石灰巖中鑿成。大部分的水道高約1.8米,深深地埋在地下,流向西羅亞池(同時建成)。水道由兩組工人從兩端同時掘進修成。完工時,在兩組工人會師之處的墻壁上放置了一塊紀念牌。1838年,一位美國東方學家愛德華·羅賓孫發現了這條水道,1909~1911年,水道被清理出來了。1880年發現的石刻記述了水道的完工(見左圖)。石刻原件由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陳列展出,西羅亞水道刻文譯文如下:

希西家水道。水道高度在1.6~2米之間,但在某些地方高達4.8米,這些比較高的地方甚至沒有人工開鑿的痕跡,似乎工人們利用了天然侵蝕形成的河槽。
西羅亞水道由伽羅·納爾班迪安拍攝。

兩隊工人從兩端開挖,最后會合點接近希西家水道的中點,盡管,如圖所示,在合龍點附近水道彎度很大。

西羅亞池。2,700年后,孩子們仍在西羅亞池里游泳。池中的水來自城外的基訓泉,距西羅亞池533米。
“水道是這樣鑿成的……還有6肘就貫通的時候,(聽到了)一個工人喊叫同伴……(此處的話看來是說兩條水道彼此之間稍稍有些錯位)……水道貫通之時,工人們都打到了自己的同伴,斧頭碰到斧頭,水從泉源流了1,200肘遠的距離進入儲水池,工人頭頂上的巖石有100肘厚。”
希西家水道(也稱為西羅亞水道)是造福耶路撒冷的三大古代水利設施之首,長度和埋藏深度都遠超其他二者。這是一項讓人嘆為觀止的工程成就,完工速度也十分驚人。現在人們仍然無法解釋當時的工人如何能從兩端開挖,在中間相會,如何在施工時通風。這是古代最長的未在中間鉆井而直接從兩面開鑿會合的水道。
有些地質學家聲稱水道是在公元2世紀鑿成的,但2003年《自然》雜志發表了一位頂級考古學家的文章,證實了該水道修建于公元前8世紀。這一結果得自水道石膏襯料中的植物殘片放射性碳同位素檢測,這些襯料是為了防止水從石灰巖水道中的裂縫流失,足足有20厘米厚。水道幾乎是水平的,經過533米之后僅僅下降了32厘米,水經水道流往西羅亞池。水道深入地下46米。水道蜿蜒前行——這一特征的原因有許多可能,包括避開王室墓地、地質條件的限制。

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內的西羅亞水道刻文。
13 亞述王提到了瑪拿西(約公元前678年)
希西家之子瑪拿西受到西拿基立之子以撒哈頓的逼迫,后者入侵猶大(與其他地區),搜刮了極其沉重的貢賦用于重建尼尼微王宮,包括建筑材料和金銀。瑪拿西并未像其父那樣獲得神的拯救,因為他把可憎的偶像崇拜帶回來了。《圣經》說:
“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致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歷代志下》33:9, 11)
以撒哈頓在一塊燒制黏土棱柱上刻字記述了自己的入侵,其中提到了瑪拿西。(圖片見下一頁)
“寡人招來赫梯地和河(幼發拉底河)對岸的諸王:推羅王巴路、猶大王瑪拿西(之后還提及20位統治者),要他們上交寡人索要的貢賦,并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運到尼尼微……包括用于寡人宮殿的建筑材料:巨木、巨梁、香柏木和松木的板材……還有從山中他們的采石場獲得石制神像……石灰巖板材、阿斯南石、大大小小的木紋角礫巖。”

鳴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不久,瑪拿西被以撒哈頓的兒子俘虜。
(1) 尼姆魯德另譯寧錄,許多人認為尼姆魯德就是圣經中的寧錄。不過通常所用的拼法(Nimrud)與圣經中的寧錄(Nimrod)稍有不同,而且作為知名的考古遺址,“尼姆魯德”這一中文譯名已經廣為采用,所以未將其譯為寧錄。——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