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于氣
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因于氣
中醫講氣的范圍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氣,甚至可以這樣講:在古代不能認識到的,不能看見的,儀器不能探測到的,技術不能達到的很多東西都歸為了氣。所以氣有很多種:陽氣、陰氣、宗氣、衛氣、營氣、榮氣……
為腫
這個“氣”與《內經》所講的“腫”有什么聯系呢?如果病在氣上,會出現“腫”的癥狀。這個“腫”和上面的“濕”是有關系的。
人體的健壯和肥胖臃腫,是不一樣的。身體健壯的人肌肉比較發達,一個運動員的皮下脂肪會非常薄,很少有運動員非常健壯,卻長了一寸的脂肪,沒有這樣的運動員。有的話,那也可能是“圍棋運動員”了。另外一種是肥胖臃腫,這是因為身體里面的水濕運不出去,水濕運不出去是因為身體里面的氣帶不動。氣血在身體里面運行的主要動力來源于哪里呢?它的動力不是來自于血,血是供應營養的,主要是來自于氣。如果氣帶不動的話,身體里就會有一些東西留下來。留下來的東西就形成了脂肪,這就是肥胖。
那水腫呢?比如我們扭傷了,韌帶拉傷了,身體里一些原本整體的東西被破壞了,在表皮里面會有水液滲出來,就形成了水腫;還有一種水腫是來自于臟器的,身體內部的腑臟本來有自己循環的規律,當水運不出去的時候就留在了腑臟里形成水腫,現在有種治療手段是用穿刺的方法把腑臟的水抽出去。這個就是腫的另外一種。
還有很多腫,比如同學們說的“肺水腫”。這些腫是因為什么原因呢?這些都是因為太多的水停留在身體里了。可是這個水太多了,不是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是氣的問題,是把水運出去的動力出了問題。所以說,“因于氣”之后會出現“腫”的這種狀態。
有些解釋是說:“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是指邪氣的相互糾纏,會把陽氣枯竭掉,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
四維相代
四維,指的是四肢。四肢相代,這個“代”如何理解呢?我們先來看看脈。診脈的時候有很多種脈象,其中一種就是代脈。代脈和什么相關呢?和脾相關,脾胃當令的季節或者脾胃不好的時候會出現代脈。“四維相代”指的是人體的四肢并不是那么靈活,不能很靈活的原因與“為腫”是相關的。
陽氣乃竭
在這種情況下,身體里動力缺乏了,陽氣也缺乏了,所以“腫”預示著身體里陽氣進一步的衰竭。
我們從“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可以看出,運動對于我們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陽氣以四肢為本,四肢的活動是人產生陽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有的時候一個人因為小病躺在床上的時間久了,結果使得陽氣越來越弱,就把小病養成了大病。
所以,當我們遇到“為腫”的時候要怎么做呢?我們可以疏通經絡,比如針灸、按摩等;另外還可以通過增加四肢的活動,也就是多運動,來增加陽氣;當然,我們還可以吃一些行水利濕的中藥。用這些方法,把“腫”消掉了,也就預示著陽氣正在恢復。
〖名家注解〗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王冰曰:此明前陽氣之用也。言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不明則天境暝昧,陽不固則人壽夭折。天運當以日光明,言人之生,固宜藉其陽氣也。陽因而上衛外者,正明陽氣運行之部分,輔衛人身之正用也。欲如運樞,謂內動也。起居如驚,謂暴卒也。言因天之寒,當深居周密,如樞紐之內動,不當煩擾筋骨,使陽氣發泄于皮膚,而傷于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馳騁荒佚,則神氣浮越,無所綏寧矣。脈要精微論曰: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四氣調神大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之謂也。不能靜慎,傷于寒毒,至夏而變暑病也。煩謂煩躁,靜謂安靜,喝謂大呵出聲也。言病因于暑,則當汗泄不為發表,邪熟內攻,中外俱熱,故煩躁喘數,大呵而出其聲也。若不煩躁,內熱外涼,瘀熱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體若燔炭之炎熱者,何以救之?必以汗出,乃熱氣施散,此重明可汗之理也。表熱為病當汗泄之,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望除其熱,熱氣不釋,兼濕內攻,大筋受熱則縮而短,小筋得濕則引而長,縮短故拘攣而不伸,引長故痿弱而無力。攘,除也。緛,縮也。弛,引也。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然邪氣漸盛,正氣侵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負,故云四維相代也。致邪代正,氣不宣通,衛無所從,便至衰弱,故言陽氣乃竭也。衛者,陽氣也。
馬蒔曰:此言陽氣所以衛外,而陽氣不固者,則四時必傷于邪氣而為病也。夫所謂陽氣者,衛氣也。人有此陽氣,猶天之有日也。日得天之明而能久照,陽氣必不失其所而能久壽,若失其所而不能衛外,必折夭而不彰。失其所者,衛氣衰弱而不能衛外也。故天運當有此日以為之光明,人當有此陽氣以為之衛外。是故陽氣因而上行于皮膚分肉之間,所以衛外者也。惟陽氣不固,故凡四時之邪氣,皆從之而傷矣。所謂不能因時之序者是也。是故因于冬之嚴寒者,當深居周密,凡有意欲,心有所運而身不妄動,如運樞以開辟其戶,戶不太勞,若起居卒暴,有所驚駭,則神氣浮露,無復中存矣。因于夏之暑氣者,其體必有汗,或煩躁而動,則為喘喝,或不煩躁而靜,則亦不免于多言。暑證者,熱證也。故合動靜而皆不能靜者,如此一身之熱如燔炭然,必從而汗之,則邪從汗散矣。因于濕氣之所感者,凡人之有濕,有內濕,有外濕,外濕足先受之,內濕者,多飲酒漿潼酪所致也,其血氣熏蒸,上行如霧,首如有所包裹,而昏且重矣。惟濕蒸為熱,而不能除卻,大筋受濕侵熱蒸,則軟而短,小筋受濕侵熱蒸,則懈弛而長,軟短故手足拘攣而不伸,弛長故手足痿弱而無力矣。因于氣證所致者,凡怒則傷肝,肝氣有余,來侮脾土,脾土不能制水,水氣泛溢于四肢,而為腫脹之疾。其手足先后而腫,此四維之所以相代也。四維者,四肢也,斯時也,上文所謂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者是也,其陽氣豈不竭盡矣乎?
張志聰曰:上節言順蒼天之氣,以養吾身之陽,此復言人之陽氣,又當如天與日焉,若失其所居之位,所運之機,則短折其壽而不能彰著矣。夫天氣清凈光明者也,然明德惟藏而健運不息,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天之藏德不下,故人之陽氣亦因而居上,天之交通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故人之陽氣所以衛外者也。夫陽氣生于至陰,由樞轉而外出風寒之邪,皆始傷皮毛氣分,是故因于寒,而吾身之陽氣,當如運樞以外應。陽氣司表,邪客在門,故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出以應之。神氣,神臟之陽氣也。天之陽邪,傷人陽氣,氣傷外弛,故汗出也。氣分之邪,熱盛則追及所生,心主脈,故心煩。肺乃心之蓋,故煩則喘喝也。如不煩而靜此邪仍在氣分,而氣傷神氣虛,故多言也。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天之陽邪,傷人陽氣,兩陽相搏,故體若燔炭,陽熱之邪,得吾身之陰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按《傷寒論》曰:病常自汗出者,此衛氣不和也。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故因于暑而汗出者,暑傷陽而衛氣不和也。汗出而散者,得榮衛和而汗出乃解也。陽氣者,若天與日,因而上者也。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陰濕之邪,上干陽氣而冒明,故首如裹也。濕傷陽氣,則因陽而化熱矣。陽氣者,柔則養筋,陽氣傷而不能榮養于筋,故大筋緛短,小筋弛長,蓋大筋連于骨節之內,故郁熱而緛短,小筋絡于骨肉之外,故因濕而弛長,短則縮急而為拘攣,長則放縱而為痿棄,此言寒暑濕邪,傷人陽氣者如此。如因外淫之邪,有傷于氣,則為腫矣。陰陽別論曰:結陽者腫四肢。蓋陽氣傷而不能運行,則榮血泣而為腫矣。四肢為諸陽之本,氣為邪傷,是以四肢之陽,交相代謝,而陽氣乃竭也。此總結上文而言。
高士宗曰:人身陽氣,如天如日。蓋營運通體之陽氣,若天旋轉。經脈之陽氣,若日也。通體之氣,經脈之氣,各有其所,若失其所,則營運者,不周于通體,施轉者,不循于經脈,故短折其壽而不彰著于人世矣。天氣清凈,明德惟藏。故天之默運于上也,當以日光明。是故人身之陽氣,因之而上。陽因而上,其體如天;衛外者也,其體如日,此陽氣之若天與日也。清凈之氣,天人之正氣也。寒暑燥火濕風之氣,天人之淫氣也。若因于寒,則欲如運樞。運樞者,寒邪卒至,則起居如驚,神氣乃外浮以應之也。由是而知,因于寒,乃陽因而上也,欲如運樞,衛外者也。若因于暑,夏月皮毛開發,故汗;煩則喘喝,暑邪傷陽也。靜則多言,暑邪傷陰也。若傷暑無汗,則病燥火之氣,故體若燔炭。燔炭,燥火也。故必汗出而散。言陰液出于皮毛,則暑邪燥火始散。由是而知,因于暑,乃陽因而上也。汗出而散,衛外者也。緛,軟同,全篇仿此。若因于濕,濕氣重著,故首如裹。陽熱之氣,逢濕則滯,故濕熱不攘。不攘者,不外拒于皮毛,不如因寒之乃浮,不如因暑之汗出也。濕傷肌肉,不從肌肉而外出,則內入于筋骨之間,故大筋緛弱而短,小筋弛縱而長。大筋連于骨內,緛短,則屈而不伸,故緛短為拘。拘,攣也。小筋絡于骨外,弛長則伸而不屈,故弛長為痿。痿,痿痹也。此陽因而上,濕熱不攘,不能衛外者也。氣,猶風也。《陰陽應象大論》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不言風而言氣。因于氣為腫者,風淫末疾,四肢腫也。四維相代者,四肢行動,不能彼此借力而相代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今四維相代,則陽氣乃竭,此陽因而上,陽氣竭,而不能衛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