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經絡基礎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今天繼續講“四氣調神大論”的第六段,昨天講了“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講了一下天氣,講這個霧霾和我們身體相類似的情況,比方鼻子塞,眼睛紅等這種濁陰上侵,然后還有陽氣不下這種情況,以及腿腳寒涼有厥逆的情況。今天我們講的內容非常短,但是,因為是第一次出現少陽、太陽、太陰、少陰和經絡相關的這部分內容,所以今天我會把經絡的這一部分內容插進來講。

先來看這部分文字:“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春天對應的是肝;“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講的是心;“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講的是肺;“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講的是腎。春、夏、秋、冬四季,如果氣逆了,分別會傷肝、心、肺、腎。

中間的那幾個詞,一般會使很多初學的同學看完了之后就頭腦發暈,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實際上我們知道,除了少陽、太陽,還有陽明,除了少陰、太陰,還有厥陰。如果是三陰三陽加在一起,再分成手足呢,就有手六經、足六經,就是我們的十二經脈。那我們先看一下這個里面所講的含義:如果逆了春氣,肝氣就內變,肝氣內變有的時候是肝氣太強,有的時候是肝氣太弱。我們知道有“過猶不及”一詞,太過了不行,肝氣太過了就會上沖,有的人就會出現頭痛、頭暈,出現各種風癥;如果肝氣太弱則疏泄不通,就會出現《內經》講的這種情況——或血熱;或血狂;或出現厥癥,手腳涼;或出現痿癥。

如果逆夏氣呢,心氣會受到影響。我們先把中間的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些名詞放下,一會兒專門講這一塊。如果心氣受到影響會怎樣呢?《內經》講的是內洞,我們在夏天最容易出什么狀況呢?一個常見疾病就是中暑,中暑了一般吃什么最對癥?這時如果喝一支藿香正氣水,喝下去就有一股辛辣的味道直沖腸胃,從喉嚨一直到下面都有辛辣的、辛散的感覺,就使得身體里面內洞的寒氣發散出來。如果汗“嘩”地一下子出來了,寒氣就這樣外發出來的話,那么癥狀就會減輕。

逆秋氣是會傷肺的,到了秋天就會咳嗽,因為肺對人來說就像一個用來冷卻的水箱。如果肺的冷卻功能不好,肺部的津液會不足,就會有一種燒灼感,還會出現濃痰。

如果人逆了冬氣,腎就會受損。現在是冬季了,通過我這段時間的講解,如果你沉下心來仔細觀察自己,你就會明顯感覺到,皮膚的干燥濕潤程度在冬天、夏天是不一樣的,身體里面的熱度流轉也不一樣。在冬天,如果藏的功能沒有發揮好,那么腎氣獨沉。

我們先講了逆春氣,然后講了肝、心、肺、腎,大概講了一些日常經常碰到的疾病,然后我們講中間最難的難點,來啃這個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里提到了少陽少陰,一般我們是這樣看這幾個詞的,比方說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然后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它們兩兩都是相表里的。足少陰是腎經,手少陰是心經,這講的都是五臟。除五臟之外,我們知道還有六腑,這一塊內容講起來,會讓一些同學有點眩暈,不著急的,我們先從經絡學起。首先我講這個課不是要求大家在今天學完之后立刻懂了,而是學完之后,讓大家對這一塊東西大概有個印象,形成一個框架,在你們以后自己學習的時候,一個詞出現了,大概知道它是從哪兒來的,是什么含義,就看下面這個圖,這個圖所講的就是一個經絡的總體。

我們從下往上看,最下面講的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到上面講到手三陰經,手三陽經,總共是十二經脈;此外,還有皮部,還有經筋,還有經別,還有絡脈,還有孫絡,還有浮洛,還有十五絡脈,還有奇經八脈,還有我們最經常聽到的任督二脈(一會兒我們也會介紹一下任督二脈),然后還有沖脈,還有帶脈(帶脈大概就是腰帶這一圈環結的位置),此外,還有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這是一個總圖,至少我們學中醫的時候知道總的系統是這樣的,這就好像是一個總的器官零件組裝圖。當然我這個說法不是很合適,這個地方一定要給大家講清楚,就是中醫不希望你朝著這個方向去走的,越往細分,越往下分,分得越來越多,這樣分不是中醫的方向,中醫的方向是希望你往總綱上走,最好是十二個合成六個,六個合成三個,三個再合成兩個,兩個再合成一個,最后就像我們在講《論語》里面所講的“吾道一以貫之”,最后合到道上去。不管是醫道也好,易道也好,還是人道、地道、天道也好,最后都合到一個道上去。因為我們要去理解這塊內容,我們就得先把它分解,但是,一定要時時刻刻在心里記住這一點,最后要歸一的。

知道這幾部分內容后,我們先把下面的這個內容稍微捋一捋:你看這個地方非常有意思,先分開了手和足,手有三陽經、三陰經;足有三陽經、三陰經,那么它們的走向非常有意思,如果是從足的經絡呢,它就是從腳一直走,陰陽經的走向都不一樣。今天我把怎么記住經絡的方法告訴大家,我們一條一條看吧,任脈督脈先給大家說一下。

任脈是在前方,任脈是所有的陰脈的一個匯總;督脈是在后面,任脈是主陰的,督脈是主陽的。

我們從足厥陰肝經這里開始。大家去看,陰經的一個共同點,都是在手或者是足的內側。手三陰經或足三陰經,都是在手或足的內側(如下圖)。

而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都是在手或是足的外側,我們以立正姿勢站著的時候,這個經脈的分布,在手上或是在足上的分布是完全一樣的,怎么個一樣法呢?就是說在身體的正前方,都是陽明經的經脈。(如下圖)

在身體的兩個外側,就是左側和右側都是少陽經的分布。(如下圖)

在身體的正后方,或者是胳膊的正后方,這都是太陽經的分布。(如下圖)

身體的正前方是什么經脈呢?是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身體側面分布的是什么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身體的正后方呢,是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所有的三陰經都是在內側,都是在一個面上。如果把手和足都當成是一個柱體,那三個面,每個面上有一個經脈,手和足的內側都是三條陰的經脈;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部就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這樣來分布的。其他還有一些小的變化,我們先把這個大的框架記住了。如果你記住這個了,那么你身體若出現了什么狀況,你大概知道是在哪條經絡上出了問題,有了這個大概框架之后再慢慢記憶穴位,比如說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的大穴有足三里,合谷穴是在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牙痛的時候你就懂得用了,還有一些歌訣,如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委中在什么地方?是在我們足太陽膀胱經上,足太陽膀胱經是從腳后面一直通到我們的后背上,其中經過膝蓋后面的腘窩里面,這里正好就是委中穴。這個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一個大穴,如果是腰痛、背痛的時候,這個委中穴往往是比較重要的取穴部位。

我們簡單講了經絡的記憶之后,就回到我們今天要講的原文當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為什么少陽是肝,太陽是心?為什么是這樣的一個描述的方式呢?心、肝、脾、肺、腎是五臟;金、木、水、火、土是五行,如果我們把五臟抽象比作五行,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去接觸五行的理論。我們講到春夏秋冬的時候講的是一個什么東西呢?講的是季節,或者說,是講時間的一個變化。那么時間的變化在地球上來講就是春夏秋冬,我們能感覺到四季的輪轉;四季可以對應到方位上:北方對應冬天,東方對應春天,南方對應夏天,西方對應秋天,這樣就把時空對應起來了。那我們把時間春夏秋冬與空間東西南北對應起來之后,同樣也可以把心肝脾肺腎也放上去對應起來。怎么對應呢?心是屬火的,在正南方,對應的是夏;肝是屬木的,風木是在正東方,對應的是春天;脾是屬土的,又在四方又在中央,這個概念大家記住就可以了,脾為什么又在四方又在中央?這個是需要專門花一節課來講的,一旦涉及到這一塊內容,講起來就比較花時間,那么大家先記住,不要因為碰到一些學習的難點,自己就產生畏難情緒。我一向是這樣建議的:如果你碰到比較難的部分,或者是特別重要的部分,你可以專門花一個專題去學習,不要在一開始學的時候,碰到一個難題就去攻一個難題,那樣你極有可能發現,學下來之后,你掌握不到整個篇章的梗概,最后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導致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總是受到打擊,然后垂頭喪氣,影響了自己的學習興趣,這樣就不好了,有的東西你要把它放在后面。

如果把春夏秋冬,心肝脾肺腎,按照東西南北這樣放進去相對應之后呢,少陽、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厥陰同樣也可以放。其實我們講的中心含義就是: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是一個圓,一個輪回。實際上也隱含地告訴我們:人的運行也是一個圓。我們是在時空這個大圓中,時空是輪回的,我們是在天地之間,天有這個天氣,地有這個地氣,既然天氣和地氣都是這樣來輪回的,那么人氣當然也是這樣輪回的嘛。如果人能合于這個天地之氣,那是最好的健康狀況。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之后能夠身體力行,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那么這個人的身體就會越來越好。為什么講逆春氣、逆夏氣、逆秋氣、逆冬氣呢?就是說如果你倒著來,該那樣的時候你不那樣,身體就會生病。春天就需要生,生什么呢?生志,這個之前我們講過了;夏天你需要長,長什么呢?長志;秋天需要收,收什么呢?收志;到了冬天需要藏,藏什么呢?藏志。所謂的志是什么?大家把“志”字拆開一看就會明白,上面是一個“士”字,下面是一個“心”字。士大夫的“士”是指人的具有理想的精神方面的一個東西。這個“志”需要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厚德載物的“厚德”,就如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是承載了一種理想的,這是人生來的意義。這也是一個人本身的一個定義,這就是《內經》告訴我們一個人是什么樣子的:他是有身體的,有理想的。那么到底是理想服從于身體還是身體服從于理想?引領我們去生長收藏的就是這個“志”。《內經》講得很明白,這個志肯定不是我們身體的某一個部件。《內經》告訴你,如果你這個生長收藏做不好,不生不長不收不藏,最后傷的是什么?是肝心肺腎。受傷的方式也告訴你——內變、內動、焦滿、獨沉。受傷所帶來的影響也給我們大致描述了。如果你常觀察身體的外側,有時發現有熱氣流動,很多時候這個熱是來自于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比較好理解,但手少陽三焦經很多人覺得不好理解,這就是我們人類的認識缺陷。我們對形象的東西很好理解,我們能理解膽,因為看過膽的圖片,但一講到三焦,很多人就糊涂,三焦是什么呀?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中焦?什么是下焦?還是搞不懂。相對于足少陽膽經來講,三焦就是人體熱力輸布的一個網絡系統,我用詞比較現代化,古代人不會用“網絡系統”這個詞,我們現在用一些我們好理解的詞,你可以在明白之后就把這個詞拋棄,這個詞是用來給大家傳遞信息的媒介。三焦就好像人體的不內不外的一層油網。到了冬天,有的家庭會用電熱汀取暖,電熱汀里傳遞熱量的媒介就是油。我們的身體里面有氣,有水,還有油脂,油脂其實也是屬于液的范圍。我們講到少陽,少陽主要是用于蒸熱的,少陽是屬于相火這一部分,這就提到另外一個概念了,我們講到這兒就要把這部分內容攤開來講。

我們知道,除了五行還有六氣,春天會有風,夏天會有暑,到了長夏會有濕,秋天會有燥,到了冬天就會有寒,春夏秋冬的中間再加了一個長夏,六氣就是風、暑、濕、燥、熱、寒,六氣和我們地上的五行正好應了《易經》中的泰卦。我們看天上的氣帶來的影響,比如說春天的風,夏天的熱,長夏的暑濕,天上六氣的六在《易經》中是屬陰數,而地上五行的五是陽數,這正好應了《易經》中的泰卦,就是非常通泰的樣子:地在上,天在下。但是如果地在下,天在上,就出問題了,我們平常一想覺得挺好的呀,天本來就在上,地本來就在下嘛,這樣的話就會交通不表。《易經》一開篇就講了一句很美的話:“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什么叫云行呢?就是云氣上升,地氣在往上走;雨施呢,就是天氣往下行,天地有了交通,萬物才能生長化育。舉個交通不表的例子:沙漠從來不下雨,植物都死光了。

少陽在六氣是產生相火作用的,少陽之后是太陽,太陽是寒水,主要主長的,這部分內容更深刻,我到現在也不是了解得非常透徹,我只是拋磚引玉,把自己所了解的部分講出來。少陽,看字面意思就是剛開始生長的陽叫少陽,到了太陽就屬于陽的巔峰了。我們看太極圖中陰陽魚,先開始有一個少陽在生長,長到了極點的時候就變成了太陽,再過去就是太陰,非常大,到了最后,少陰就開始出現了。為什么是這樣一個順序呢?有這么一句話“陽道順行,陰道逆行”,意思是如果屬陽的東西,它的運轉是順著來走的,如果到了屬陰的時候它就逆著來走。大家在學習《內經》或傳統國學的時候,可以慢慢地體會一下陽順陰逆。我們人類身上有非常多的信息,舉個例子,我們有兩只眼,兩個鼻孔,兩個耳朵,這就好像一個坤卦,就是三個陰爻在上面。我們的嘴和身體下面前后二陰,這三個單獨的孔又好像三個陽爻。那么上面一個坤卦,下面一個乾卦,坤(地)乾(天),地天泰,有點泰卦的含義。這就是告訴大家,這些信息不僅僅是在紙上,而我們身體構造上也是這個樣子,別的動物可能不是這樣,它們也許不會像人類這樣來發展。再比方說我們人類左右手各有五個手指,左右腳各有五個腳趾,加起來總共是二十個,類似人類的動物也是這個數,比如猴子,我們稱之為靈長目。別的動物呢,例如奇蹄目動物,只有一個蹄子,比方說馬蹄,就只長了一個手指;或者說偶蹄目動物,比如牛羊是屬于偶蹄;還有三個手指,四個手指的。這些動物沒有和天地的“五”這個數相應,那么它們就不可能成為在地球上繁衍得最壯大的動物,這就是應了那句話——合其道則昌,逆其道則泱。所以有些事情看起來很平常,比如鼻子眼睛這些,為什么非要上面三個,下面三個,且奇偶分布,如果換一個位置可不可以?有的動物是換了的,但是換了之后你就會知道不方便,比如說手指,多點不可以嗎?一個手上長十個。那不行,回頭我們再去問為什么,你會發現這個答案會讓你非常吃驚。如果你認真思考之后,這個時候你去看人類所有書籍,在所有文化知識當中尋找,你就會發現只有在中國的文化當中,這一部分內容是保持得最完整的,而且是非常系統的。就像我們學習的《論語》,孔子說過那么多話,從前到后,他的弟子把他幾十年的話記下來,記了二十篇,我們從頭到尾讀完之后沒有發現有矛盾沖突的地方。我們中國的文化其實就是這樣,醫學也是這個樣子,講五運,講六氣,講五行,講陰陽。易經、道家也是這個樣子,在儒家的學說當中也有一部分是這個樣子。

回到我們課題最主要的內容上,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十二經脈,手足之分之后,你首先要明白身體是有這樣一個東西在,其次要明白春夏秋冬、東西南北和時空之間,和陰陽之間的一個關系。這個慢慢來,東西南北和春夏秋冬配一配,這個還比較容易,但是如果把陰陽、少陰少陽、四象配上就稍微困難一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一分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什么東西?DNA的遺傳組里面的所有的基準序列的數字也是六十四組,這就是我要告訴大家,還有這些地方是有契合的。

今天最主要的內容就給大家介紹完了,僅僅是介紹一下,如果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大家就去加我們的QQ學習群,慢慢地把這些包括中醫學、《論語》的內容系統地學起來,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使自己的身體、家人的身體變得健康。通過學習中醫這一塊,知道我們的身體是怎么樣的一個構造;通過學習《論語》把我們的生活理順,這樣非常幸福了。

剛才我講的QQ群是學習的一個場所,如果你想學得好,一定要有很多人和你共同學習,自己一個人去學叫做“面墻之士”,就是對著墻的那種人,老對著墻是學不出什么道來的。我把這個內容講完之后,還想再穿插一丁點內容,就是經絡實際上是什么樣的一個含義。如果你光記住經絡的位置,你就不太理解經絡,那我們來把經絡的這個模型剖析一下:經絡,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講,有經就有緯,經都是縱向的。當你立正姿勢站立的時候,經像一條一條的線,做人體解剖的時候也會看到人體的肌肉在站立的時候都是豎向的,這個叫作經。如果是橫向的就叫作緯,我們沒有說“緯絡”,只有經絡,大部分都是豎向的。剛才我們講過一個“帶脈”,這是另外一個特例,我們不把它當成這里面的一個主體。所有的肌肉都是縱向的,大塊的肌肉中間會有一些紋理,氣血就匯集在這個地方,我們姑且用“氣血”這個詞籠統來代替。我們知道身體里面有血液等體液,我們用“氣血”籠統來稱述這一部分。氣血所走的這個通路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經絡。中醫有一個類比的說法,把人體和地理進行類比。在中國的學問當中,取類比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學不會這個,那很麻煩的,一定要進行取類比象。剛才我講過的那個方向,如果往下不斷分解的話,這個好辦,這個你不用一直取類比象下去,雖然也是通過取類比象來學習的,但是如果你想要找到本源的時候,取類比象太重要了,比方講到八卦、六十四卦的時候,再往下分,這還好辦;如果是往反方向走,向上走,走到四象,走到兩儀,走到了陰陽,這個時候如果不取類比象就非常難講了,講到這個一的時候,講到太極的時候,你用取類比象可能都已經沒有什么太多用處了,你之前的取類比象變成一個基礎了,這個基礎使得你能理解太極的含義,這個就是“取類比象”在我們學習當中的重要性。

如何用山川大地來比喻我們的人身?心肝脾肺腎對應的是什么?腎主骨,骨屬什么?骨屬水,水生什么?水生木,木是什么?木是筋,筋是屬什么?屬肝,肝是屬木,木生什么呢?木生火,火是屬心,心主血,所有的血脈。在中醫當中,你看到的脈,可不要老是理解為脈絡,這個脈其實指的是血脈。我們知道骨頭上面是筋,筋上面是什么呢?是血。這個時候頭腦當中就要像放電影一樣,想起我剛才說過的氣血在經絡中流行。到了血之后,火生土,土是什么?土是脾,脾是主什么的?脾是主肉的,那你就明白了,在筋和血之后是肉,肉上面是什么?那很簡單了,是皮毛。肺主皮毛,肺是屬金的。金是什么生出來的?當然是土生金,記住了沒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個就從里到外,從骨頭到筋,到血,到肉,到皮毛,這就出來了。

骨像什么呢?就好像我們看到的山和巖石,你現在頭腦當中就應該有個山的景象,在這個山當中肯定有一個比較硬的相當于骨架一樣的東西,就像九華山、武當山,用航拍的照片,你就會看到很磅礴的氣勢,就好像人的骨架把人支撐起來一樣,有這么一個骨架的氣勢;這個骨架之上,水會生木,會有筋,在這個山脈當中這個“筋”還不太一樣,大家去想象一下山脈當中的筋應該是什么樣?筋是主曲直的,是可以活動的,在山脈的中間會有山谷,山谷當中會有溪流流淌,人體當中的氣血就好像這些溪流,在經絡當中流行。你可以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一座山脈,有支撐自己的骨架,有氣血在流動。比方說,我們去山里打一口井,你往下挖,挖到一定程度水就出來了,就好像我們往身體扎針,你往里邊一扎,血就出來了,隨便什么地方只要一扎血就會出來。我們運動的時候出汗,有時吃飯也會出汗,這個汗就是體液出到了表面,實際上內部還有一個氣化的過程,在中醫里面這些都講得非常詳細,這個需要慢慢地學習。我只把這個大概的概念跟大家描述一遍,比如你看到一個人形枯色槁,你就清楚他這塊地不肥。如果他的皮毛干枯得很厲害,就好比山上草長不出來,樹也長得稀稀疏疏的,那你就會知道下面的水不足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氣血不足,這個氣血是兩樣東西:氣和血。我們平常認為身體里面流動的是血液,血后面還要加一個液,因為現在的人用字就是這樣,非要用兩個字才能組成一個詞,但實際上古人講的氣血,在中醫里面把這一部分分成什么呢?分成了營和衛、營氣和衛氣。營養的營,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更多的能量是在這個營氣當中,衛氣是一種熱量。這個營衛在身體里面指既有血又有氣,氣血混合的這么一個狀態,營行脈內,衛行脈外,以后大家深入學習都會碰到這些內容的。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這些祖先的智慧,我們在學習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帶著感恩的心,崇敬的心去學習。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準備的話,從我個人經驗來說,你在學習中醫的路上會遇到非常多不必要的麻煩。古人告訴你這么多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你始終帶著一種不敬的態度去學,真的會給自己招來很多的麻煩。

〖名家注解〗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王冰曰生謂動出也,陽氣不出,內郁于肝,則肝氣混擾,變而傷矣。長謂外茂也。洞謂中空也,陽不外茂,內薄于心,燠熱內消,故心中空也。收謂收斂,焦謂上焦也。太陰行氣,主化上焦,故肺氣不收,上焦滿也。沉謂沉伏也,少陰之氣,內通于腎,故少陰不伏,腎氣獨沉。

馬蒔曰此承首四節而言四時之氣,不可以有逆者,正以其當時而病,不必奉氣而病也。吾謂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者,何哉?蓋不能盡養生之道,以逆此春氣,則少陽不生。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肝與膽為表里,今少陽不生,則肝氣內變,其肝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復有何氣以迎心經欲長之氣,而無寒變之病耶?吾謂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者,何哉?蓋不能盡養長之道,以逆此夏氣,則太陽不長。太陽者,手太陽小腸經也。小腸屬丙火,心屬丁火,心與小腸為表里,今太陽不長,則心氣內洞。內洞者,空而無氣也。其心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復有何氣以迎肺金,欲收之氣,而無痎瘧之病耶?吾謂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者,何哉?蓋不能盡養收之道,以迎此秋氣,則肺屬手太陰經者也。太陰不能收,而肺氣枯焦脹滿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復有何氣以迎腎經欲藏之氣,而無飧泄之病耶?吾謂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者,何哉?蓋不能盡養藏之道,以逆此冬氣,則腎屬足少陰經者也。少陰不能藏,而腎氣已獨沉,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復有何氣以迎肝經欲生之氣,而無痿厥之病耶?然春夏以表言,秋冬以里言,以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也。

張志聰曰此論陰陽之氣,隨時出入,逆則四時所主之臟,自病于內也。少陽主春生之氣,春氣逆則少陽不生,致肝氣郁而內變矣。太陽主夏長之氣,太陽不長,則心氣虛而內洞矣。太陰主秋收之氣,太陰不收,則肺葉熱焦而脹滿矣。少陰主冬藏之氣,少陰不藏,則腎氣虛而獨沉矣。首論所奉者少,而所生之臟受病,此論四時之氣逆,而四時所主之臟氣,亦自病焉。朱濟公曰:少陽主厥陰中見之化,故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心為陽中之太陽,故太陽不長而心氣內虛。

高士宗曰從之則順,反之則逆。少陽主春生之氣,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木王于春,逆則肝氣內變。太陽主夏長之氣,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火王于夏,逆則心氣內洞。太陰主秋收之氣,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金王于秋,逆則肺氣焦滿。少陰主冬藏之氣,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水王于冬,逆則腎氣獨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搜索| 龙南县| 长海县| 扎兰屯市| 武清区| 巴林左旗| 正阳县| 昌平区| 汕头市| 双柏县| 普兰县| 麻栗坡县| 泸州市| 贺兰县| 皮山县| 三江| 安国市| 东丰县| 高青县| 沂南县| 应城市| 长兴县| 博客| 长寿区| 凤山县| 太和县| 新巴尔虎左旗| 武乡县| 伊金霍洛旗| 延吉市| 崇信县| 晋江市| 梁山县| 承德市| 九龙县| 河间市| 邹城市| 塔城市| 颍上县| 丹棱县|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