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nèi)論懷古:內(nèi)經(jīng)逐句
- 李國棟
- 7234字
- 2019-11-07 18:33:03
秋三月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古代的文字,一個字就有其中一個字的含義,比方說“養(yǎng)收”其實是養(yǎng)和收,并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用詞造句,大部分是兩個字一個詞,所以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要慢下來,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學。很多時候,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太心急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就好像我們學英語時花了很多時間去找捷徑,但英語的水平一直提升不高。有一句話叫“經(jīng)常找捷徑的人是爬不到山頂?shù)摹保驗樗褧r間都浪費在這個找捷徑上了,還不如早一點踏踏實實地循著一個向上的道路去前進。
秋三月,此謂容平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生長收藏的主要是我們的陽氣。“秋三月,此謂容平”,秋天比較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秋高氣爽、天高云淡,這個高就有一個容的含義在其中。夏天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天氣云蒸雨施,非常悶熱;但是到了秋天,天就變得非常高遠了,看起來天地之間有更多可容納的一個空間。秋天,有一個節(jié)氣叫作“秋分”,一年當中,春分、秋分這兩個時間,正好是太陽直射地球赤道,白天和晚上正好相等的時候,這時光照最強的地方實際是在赤道附近,所以南北半球就有一個容和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人法地,地法天,所有天地之間造的這一切都是由天氣變化而來。講到“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中國文化中“氣”的用處和用法都非常多。中醫(yī)當中有一個學派,形容宇宙當中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炁流行”。這個“炁”和我們普通人理解的“氣”不一樣,它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代名詞,包括了世間的萬事萬物。我們在中醫(yī)當中接觸到的氣非常多,如肺部中的宗氣,從西醫(yī)的角度來看就像是我們進行心肺交換時的這個氣,呼吸的這個氣;到了脾中,還有脾氣;到了胃中還有胃氣,胃氣好是身體比較好的一個指征。胃氣足的時候,人很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容易餓,有的人經(jīng)常產(chǎn)生饑餓感,說明胃氣好。如果一個人生病了,不管是受外傷還是內(nèi)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胃氣不像以前那么強健了。一般來講,一個人在痛苦、疼痛的時候,或者說不上疼痛,就是有點難受的時候,首先是他的食欲下降,不想吃東西,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病者的常態(tài)。實際上在這個時候,胃氣就被消耗掉了。還有脾氣、肝氣,比方說人頭疼的時候,很多是因為肝氣上沖得太快。在中醫(yī)當中,上沖的東西要向下彎著往上走,向下走的東西要向上彎著往下走,這個說法有點繞,大家仔細體會下。它不能直上直下,直上容易頭疼,直下,容易腹瀉,所以要彎著來走。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早臥早起”,之前我們說過,無論是夜臥早起,還是早臥早起,都是在和陽氣進行更多的接觸。到了秋天,霧露凝重,就要早些睡,而秋分時節(jié),陽氣雖然已經(jīng)開始向下走,但還不像是冬天那樣特別得衰敗,如果是冬天的話,那就要早臥晚起,主要是避辰時的那個寒。辰時的寒氣是陰之氣,因為冬天夜里更長了,陰氣晚上來得早,早上撤得晚,所以在冬天就要早臥晚起,但是在秋天的時候還是要早臥早起,去跟陽氣更多地接觸。
“與雞俱興”,這里反射出一個道理,就是動物比人更聰明,它雖然沒有像人一樣的上進心、功利心,但它更懂得天地之間的道理,所以大公雞起來的那個點就是陽氣開始升發(fā)的時候。其實,我們的身體在早晨剛起來的時候有很多陽氣開始升發(fā)的指征和特點。平常我們感覺醒著和睡著沒什么區(qū)別,但實際上人沉睡的狀態(tài)下和剛醒的時候,就好像一個是壓縮了的面包,一個是在水里泡開的面包。如果你仔細體會一下,早上起來之后,身體的各個部分開始蘇醒了,有點血管擴張、心跳開始慢慢變快等這些變化。在夜里,人的心跳慢,正常是四五十下,到了白天肯定就是六七十下,甚至七八十下,這都是在你醒來的一剎那來做的這種轉變。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秋三月里,兩個地方提到了“志”,一個是“使志安寧”,一個是“無外其志”。很多人身體出現(xiàn)狀況之后往往只看到健康損壞了,就去求醫(yī)問藥,雖然有的小病可以通過醫(yī)藥的方式解決,殊不知有的病是因為志的問題,不是用藥所能治好的。我們權且用“理想”來代替一下這個志。一個人的生活沒有理想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呢?在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之后,我們才能明白其實一個人沒有理想是一生當中最大的麻煩。一個有理想的人和一個沒有理想的人,生活狀態(tài)是很不同的,因為沒有理想,他平時會花很多時間去做一些庸庸碌碌之事,這種事平時看不出來影響,但是如果他做了十年、幾十年之后產(chǎn)生了一種積習,非常難改,慢慢就會影響身體健康,這時候就必須在“志”上下功夫。
我們都聽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在這里,天地對應的就是陰陽,對應的就是我們的思想和身體。實際上,一個人的身體究竟會以什么樣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一個人的行動也是由其思想所主導的。大家可以慢慢體會一下陰陽的特點,如果對應到我們?nèi)松砩希蟊碁殛枺懊鏋殛帲直碁殛枺中臑殛帲鹊龋@是一個對應的關系。
天,也就是陽,對應我們的思想。云在天上飄,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上一分鐘和下一分鐘展現(xiàn)的景象都不同,你想讓這朵云待在什么地方,那朵云變成什么顏色,這是不可能的。對人的思想來講也是這樣,人每秒鐘會有無數(shù)個念頭冒出來,要想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改造也十分困難。地,也就是陰,有點像我們的身體。我們看天上的云彩,每一個時辰都在變,地上好像沒什么變化,樹還是那棵樹,土還是那片土,但實際上這個樹和土一直都是在變的,只是相比天的變化慢很多。大家再對應一下看自己的身體和思想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思想,明顯此一刻和下一刻變化非常大,身體,看起來好像還是那個身體,上一個小時和這一個小時沒有太大變化,但是這個身體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而且它極有可能到什么時候就會給你一個比較吃驚的反應,有時會打一個嗝,有時候會疼一下、酸一下,這就是地的變化。
還有一點我們要知道,一年四季天都是很藍的,雖然有變化,但并不是很明顯,可是地上的變化就比較明顯了:春天到處都開始冒出綠色,夏天植物長得非常繁盛,秋天就開始落葉變黃,冬天(特別在北方)一片枯敗。相對于人的身體也是這樣,你的思想從年初到年尾好像也沒太大變化,但你的身體其實在春天和在夏天肯定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我們?nèi)豪镉袑W《內(nèi)經(jīng)》時間長點的同學會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會發(fā)現(xiàn)春天頭發(fā)長得比較多,到了夏天會長得比較密,到了秋天頭發(fā)就會掉得比較厲害,這就是身體其中的一個變化。這些變化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的,就好像我們看到地上的樹會發(fā)芽、開花、結果、落葉一樣,還有我們看不到身體里面的五臟六腑也是有變化的。以上我是順帶用天氣對應陰陽的方式給大家介紹一下陰陽的概念。
我們這個課呢,主要是讓大家以一種不太難的方式慢慢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是一個入門課,入門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大家的興趣提起來。有時候,我們看上去努力學了很多東西,好像也蠻有成就,但到了一定年齡之后會發(fā)現(xiàn)還是有很多不如意、不開心的地方,以前學的這個物理呀、化學呀,亦或是上了多少年大學所學的內(nèi)容都幫不了你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來看這些問題都是什么問題呢?它是基本的人生問題、是基本的家庭問題、社會的問題,這些就要到《論語》當中去學、去尋找答案。在中國整個的學術傳統(tǒng)氛圍中,這一塊其實解決得非常好,如果有問題的話你到這里面去找,很容易找到答案。再者,我們經(jīng)常講努力,經(jīng)常講奮斗,可努力奮斗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卻發(fā)現(xiàn)身體出現(xiàn)問題了,健康出現(xiàn)問題了,那么首當其沖的就是幸福感下降。因為沒有一個載體了,厚德載物的這個載體不見了,這個時候就會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內(nèi)容、所做的事情,之后就會急于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去找到能重新修復自己身體的東西。實際上,在中醫(yī)里面,這些東西都是每一個人必修的東西,必修的課程,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粗v陰陽這些理論的一個原因。現(xiàn)在,我們接著講下面的內(nèi)容。
“使志安寧”,就是說春天的時候志生,夏天的時候無使志怒,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過度,到了秋天的時候就要使志安寧下來。一年之計在于春,如果你想立一個志,不能說到了秋天才來開始準備干一番什么樣的大事,因為秋天從各方面來講都是一個人準備進入冬天的狀態(tài)。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個人到了晚上才開始決定規(guī)劃一天的行程,這就明顯搞錯了,對吧?早上起來的時候,可以規(guī)劃一下今天要做什么,因為這時候是在經(jīng)過一晚的休息之后進入了再次整裝待發(fā)的狀態(tài)。到了晚上,對應四季中的秋天,相當于一天中最好的時光過去了,開始要由動慢慢地轉入靜,由消耗開始慢慢進入保養(yǎng)的階段了。如果把人的身體比做車子的話,車子在這個時候得不到休息,那么肯定會出問題的。身體是天地、父母賜給的,而你老是用自己的想法玩命地去糟蹋,它肯定會出狀況的,對吧?這是“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這個地方講出了一個重點,就是說要使秋天的這個刑傷、刑罰得到緩解。秋季本來就是一個殺伐的季節(jié),這個殺伐在什么地方體現(xiàn),大家知道嗎?我們春天要予而勿奪,生而勿殺,要給萬事萬物機會,能讓他生就不讓他死,你能給他一樣什么東西就給他,更不要去強奪他的東西。到了秋天,大部分草木都要枯黃敗落,這就是秋刑的時候,所以古時候講秋后問斬。對于人來講呢,我們?nèi)诉€不是這個草,人應該像木一樣,雖然這個葉子落了,但你還要把自己的根、莖和枝干保留下來,對吧?那這個“以緩秋刑”和前面那個“使志安寧”實際上是結合在一起的。什么情況叫作違反了“以緩秋刑”這一規(guī)律呢?就好像一棵樹到了秋天本來已經(jīng)落葉了,偏偏又長出來一次葉子,而秋天寒冷的空氣肯定不會允許它再生長一次,氣溫肯定會該冷繼續(xù)冷下去,這樣由樹本身陽氣升發(fā)出來的這個樹葉就會再次落掉,這個時候就相當于被砍了兩刀,等于加重了秋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在秋季,要收斂兩樣東西:一個是神,一個是氣。這里又提到了神的概念,我們現(xiàn)在是無神論的年代,其實也不是無神,因為每個人畢竟有眼神,看到一個人他的眼神怪怪的,就是說明還是有神的嘛,對吧?所以只是說無視這個神罷了。無視這個神,那這個神也不會太客氣,因為實際上一切都是由神來主導的。人法地,地法天,我們剛才講過這里的天其實就是精神,這個精神不一定都是在外在的什么地方,其實都是在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的內(nèi)外其實是一體的,內(nèi)心想什么,外面就會有一個感應,內(nèi)外的這種相應是永遠都存在的。所以收斂神是對自己陽氣的一個保養(yǎng),收斂氣還是對自己陽的保養(yǎng),收斂神氣最終來講還是說要順應時節(jié)的變化,使秋氣平。《內(nèi)經(jīng)》當中講過什么樣的人不會生病呢?“平人”不病。這個平字非常厲害,如果找些和它相似的詞,比如和平,可以看出和為貴的原因是因為有和才會平;我們講“儒家八目”還會講到平天下,所以“平”字非常重要;再比如心平,心平才能氣和嘛!一個心平氣和的人是非常難生病的,為什么?因為正氣在內(nèi),邪不可干。如果你的正氣足夠,一定是以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了,這時即便有暑濕燥熱寒這些邪氣,也沒法侵入到人身之內(nèi)。
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多講一點,就像冬天有的人會感冒,感冒不外乎就是因為氣不平,氣不平有時候是因為寒氣入內(nèi),有的時候是因為寒氣入內(nèi)之后造成的火氣升發(fā),總之它不是一個平氣。這時我們?nèi)ヅ袛喔忻暗膰乐爻潭扔羞@么一個標準,就是看他的神是否傷了。如果這個人感冒后雖然出現(xiàn)了流鼻涕、打噴嚏現(xiàn)象,但是他的精神不倒,那這種感冒就不是很重。什么叫精神不倒呢?也就是說他閉上眼睛的時候感覺到?jīng)]有太大的影響,只是呼吸的時候鼻子不是很通暢,整個的脈絡氣血的循環(huán)不是很順暢,但是內(nèi)在的精神還是很好的;但有的人感冒好多天之后一直不出汗,就發(fā)燒了,有的汗過了之后,感冒癥狀仍在,這時候感冒就深入了。這個深入的感冒就會影響到精神,我們看這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可能就會萎靡不振或者是昏昏沉沉。一般來講,如果不太注意及時處理的話,感冒基本上都會深入進去。在感冒最開始的時候,一般采用艾灸的方法,尤其在冬天效果更佳。因為冬天是寒氣最盛行的時候,艾灸本身有調(diào)和陰陽、溫通經(jīng)絡、驅散寒邪的功能,對感冒后期的痊愈有非常好的幫助,但艾灸有非常多的禁忌,大家要去學習一下才好使用。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昨天我們講夏三月的時候說“若所愛在外”,大家記得這句嗎?“無外其志”,這個“志”它是一種情感,也是帶有愛的成分在其中的,是有一種向外表露的情感,一種精神。“無外其志”的意思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你可以把它適當?shù)厥栈貋砹恕4禾斓臅r候是“予而勿奪”,在秋天的時候可以稍稍收回來一些,不予也沒有關系,那當然并不是鼓勵去奪了,因為秋天本身就是一個刑罰的季節(jié),如果你要是在刑罰的天氣之外給自己再加上強奪的心意,兩兩相加就等于刑罰過重了,刑罰過重的話還是屬于不平,對身體不好。
后面講“使肺氣清”,那我們就可以引申地知道秋天的時候肺氣容易濁,肺氣濁是一種什么情況?我們見到秋天咳嗽的人特別多,其實就是在肺里邊有了不該呆的東西,不清亮的東西,到這個時候就要把它咳出來。那么這個要咳出來的東西是什么呢?大部分都是寒,從什么地方進入的呢?從我們后背的身柱穴那里進去,還有的是從前面的這個天突穴進去。有一年,我和我的父親在北京碰面,晚上父親咳嗽,我就把手搭過去正好放在他的天突穴上。一般來講人的手心都會比較熱,手少陰心經(jīng)在手臂的正下方,手上的熱量其實是從我們五臟當中出來的,把手心上的勞宮穴捂在天突穴上,一捂上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父親那個地方非常得冷,其實是寒氣正在往里走,走進去之后就使這個肺氣不清,所以人就要咳。那么當你給它一捂上之后就好像說“停”,這個寒氣就不再往里走了,這個咳嗽立刻就停止了。后來我就跟我父親講,如果您以后再咳的話,就自己用手把勞宮穴對準天突穴,往這一放就可以止住了,我父親也就慢慢地學會了。如果我們自己咳嗽,你就把這個被子往上一揪,揪到什么地方呢?一定要把天突穴這個地方給蓋住,防止寒氣從這兒進。剛才我們提到了寒氣入肺的兩個比較重要的地方,是后背的身柱穴和前面的天突穴,大家要開始在平時慢慢體會感受。你如果感受不到也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去辦,就只能去買藥,是吧?
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
我們記得,在夏三月當中,叫作“養(yǎng)長之道也”,是吧?到了秋天的時候,秋氣之應,就是養(yǎng)收之道了。所以大家要慢慢地琢磨生、長、化、收、藏這幾個字分別所代表的含義。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逆之則傷肺”,之前我們也講過了逆春氣傷肝,逆夏氣傷心,逆秋氣傷肺,因為心肝脾肺腎,春夏秋冬,還有金木水火,它們都是相對應的。五行的東西需要大家有機會以后再去深入學習一下。
“冬為飧泄”,如果逆了秋氣,這個影響到了冬天就會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冬天就會拉肚子。“奉藏者少”,本來在冬天你是要藏住陽氣,但是這個清氣下來入了小腹之后,就全部饗泄放走了,這樣本應冬藏的東西就不足了。饗泄很大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寒氣的深入。相反,如果是熱的話,它熱過了的話,可能就會出現(xiàn)一種當下不下,該瀉下的東西沒有瀉下,也會成為病。正常情況就是該下的時候就下,不該下的時候就不要下。像這種冬為饗泄,明顯就是過了,就屬于下得太多了,這種時候就會把該藏的陽氣沒有藏起來,所以叫作“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名家注解〗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王冰曰: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狀至秋平而定也。天氣以急,風聲切也,地氣以明,物色變也。懼中寒露,故早臥,欲使安寧,故早起。志氣躁則不慎其動,不慎其動則助秋刑急,順殺伐生,故使志安寧,緩秋刑也。神蕩則欲熾,欲熾則傷和氣,和氣既傷,則秋氣不平調(diào)也,故收斂神氣,使秋氣平也。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亦順秋氣之收斂,而養(yǎng)生者必謹奉天時也。逆,謂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于秋,故行夏令則氣傷。冬水王而金廢,故病發(fā)于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于冬藏之令也。
馬蒔曰:七八九月,秋之三月也,陰氣已上,萬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氣象謂之容平。天氣以燥而急,地氣以燥而明,吾人于此,當有善養(yǎng)之術。其臥則早,較春夏異,懼中寒露也。其起亦早,與雞俱興,較春夏尤早也。使此志安寧而不妄動,使秋刑緩用而不妄殺。蓋用刑不緩,志仍不寧也,必收斂神氣,使秋氣之在吾身者和平也。無外馳其志,使肺氣之藏吾內(nèi)者清凈也。凡若此者,蓋以秋時主收,皆以應夫秋氣,而盡養(yǎng)收之道也。否則秋主金,肺亦屬金,逆秋氣則傷肺金,肺金不能生冬時之腎水,而至冬之時,有飧泄之病。正以肺為陽明燥金,脾土惡濕喜燥,肺金既衰不能生水,腎水又衰不能攝水,而脾土又不能制水,故脾濕而飧泄自生也,豈不少氣以迎腎臟欲藏之氣哉?
張志聰曰:容平,萬物皆盛實而平定也。寒氣上升,故天氣以急,陽氣下降,故地氣以明。雞鳴早而出塒晏,與雞俱興,與春夏之早起少遲,所以養(yǎng)秋收之氣也。陽和日退,陰寒日生,故使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無外其志,皆所以順秋收之氣,而使肺金清凈也。凡此應秋氣者,所以養(yǎng)收氣之道也。肺屬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氣則傷肺矣。肺傷至冬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蓋秋收而后冬藏,陽藏于陰,而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則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陽氣下虛,則水谷不化而為飧泄矣。
高士宗曰:夏時盛極,秋氣舒緩,其時則從容而平定也。天氣以急,肅殺將至也,地氣以明,草木將凋也。人體秋時之氣而調(diào)神,當早臥以寧,早起以清。與雞俱興者,雞臥則臥,雞起則起也。早臥早起,所以使肺志安寧,以緩秋時之刑殺也。收斂神氣,使秋氣平者,言使志安寧,所以收斂神氣也。以緩秋刑,所以使秋氣平也,是五藏之志,即五藏之神矣。無外其志,使肺氣清者,言收斂神氣,乃無外其志也。使秋氣平實,使肺氣清也,是五藏之神,即五藏之志矣。凡此,皆所以遂其秋收之氣,故曰此秋氣之應,在人為養(yǎng)收之道也。若逆之而不養(yǎng)其收,則傷肺,肺傷,則秋無以收,故冬為飧泄之病,奉冬藏者少,是知調(diào)秋收之氣,乃為冬藏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