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幼兒園的創業思考與管理實踐
- 北京博苑教育管理團隊編著
- 2122字
- 2019-11-07 18:35:13
孩子脾氣大又倔強怎么辦?
崔文生 2008/9/1
在網上看到一些家長的焦慮,焦慮自己的孩子太倔強了、太固執了,想要什么東西一定要得到,這些家長想找到靈丹妙藥,把自己的孩子變得溫順、順從,能根據大人的意志來調整自己的目標。于是,我回復了這篇文章,告訴大家這種倔強本身就是最有價值的。很多家長就好比是一個模具,他把孩子的棱棱角角放在他的模具里將其磨平,并視此為教育的成就,這真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倔強的人,比如孔子,一生碰壁,卻執著不悔。對于這樣的脾氣,家長應該思考如何保護,并給予適當的目標,甚至給孩子裝上翅膀,讓他能夠更好地翱翔,讓他們成為雄鷹,而不是統統都變成小雞。
很多家長提出類似的問題
我的孩子要一個玩具
不給他買就滿地打滾
我和孩子做游戲
他輸了就哭就打我
只有贏了才高興
我家孩子太倔強了
他的想法誰也改變不了
這該怎么辦呢?
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但引起了家長們很大的焦慮
其實家長們大可不必焦慮
反而應該欣喜
因為大人物要么脾氣大要么性子急
不是倔強就是執著
秦始皇脾氣不大統一不了六國
林肯性子不急就拖到下一任打南北戰爭
伊麗莎白女王不倔強就沒有大英帝國
比爾∕蓋茨不執著就沒有微軟
所以有了這些特質
才有成就大事業的基礎
森林里獅子、老虎才有脾氣
小白兔和小松鼠不敢造次
家長可能會說
我不想讓孩子成為大人物
不想讓孩子成為獅子、老虎
小白兔多可愛呀
可是家長朋友
你要知道
人是有天性的
違背這個天性
把老虎變成小綿羊本身就是錯誤的
那也是我們的一種執著
錯誤的執著
那你的孩子可能就繼承著你的這種執著
執著本身沒錯
對與錯取決于執著于什么
執著于中國經濟發展和民主進程
肯定是好事
執著于多要一些拆遷款而變成釘子戶
就比較中性
執著于偷汽車輪胎去賣錢
可能就麻煩了
我們教育的著眼點應該是給孩子原則
原則兩個字
包括的東西就太多了
發展自己而不損害別人是原則
日本人很執著
但為了發展自己非把別人
都用武力收入大東亞共榮圈就錯了
順應自然規律是原則
大冬天執著于不穿衣服在外邊站著就麻
煩了
先大環境后自己利益是原則
孩子喜歡扭旋轉的東西
總不能就打開天然氣讓全家盡情呼吸吧
遇到沖突多想想自己的不對是原則
你天天指責別人誰買賬呀
買玩具需要有前提條件是原則
錢有限、空間有限
從玩具中獲得的快樂也有限
所以不能為所欲為
需要附加上條件
愛護公共財物是原則
孩子小的時候
毀壞幼兒園財物幼兒園不能怎樣
到了小學恐怕家長就要賠償了
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
就是分門別類地把原則內化于孩子
心靈的過程
家長是否有原則
老師是否懂原則
對孩子來說就太重要了
在現實中
家長往往對原則認識就不夠甚至就
沒原則
老師年輕很多事還需要去感悟原則
所以我們的孩子所處的環境
雖然吃喝不愁
卻比經濟困難時候更為艱險
因為物質短缺時代
很多原則的威力可能會更大
排隊搶購糧食你加塞可能要挨揍
家里沒柴燒
把單位的樹砍了可能被扭送派出所
孩子餓了就會想怎樣能解決這個問
題才有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當今
當北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相當于
秘魯的時候
我們很多原則失去了
因為街頭聊天和網上發言成本較低
我們的垃圾情緒盡情發泄之后
還意猶未盡
對孩子難免有負面的熏陶
因為家里有一個人掙的錢
夠全家吃飯便志得意滿
認為世界都該為我服務
孩子的倔強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
混合在一起就危險加大
覺得童年只有一次應該快樂無限
就要給孩子所有
別忘了一句話
出來混總要還的
這句話非常適合于兒童教育
遇到事情不關自己利益就對錯不分
難道說
日本人不打到你家你就不抗日了
這些原則和小寶貝的倔強結合起來
就是培養大紈绔子弟大漢奸大壞蛋
自己的孩子的利益受到一點損傷或
者潛在的威脅就一跳三尺
孩子當然認為
他的所有意志都必須實現
原則這兩個字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們在成人世界里
看一個人
先看他的原則
他的原則折射出他的家庭和社會教
育經歷
他的原則決定著他在遇到問題時采用何種態
度和行為
這些東西是長時間內或者一生都很難改變的
幼兒園也有這樣的老師
遇到他自己眼前利益的時候
眼睛就會變得像燈泡
腳就會變得像風車
嘴就會變得像收音機
他們不知道
決定利益分配和分配走向的根本不在于
你對這個事是否積極
而在于你之前做了什么和之后能做什么
這樣的年輕人
因為目光長遠、大投入與遠期產出等原則
在他的社會和家庭生活中
很遺憾的還沒有內化成為他的原則
從而導致他步入社會時現實和長期利益受損
實在是很可惜
所以
作為教育孩子的家長和老師
都應該好好地思考
我的原則是什么
我希望孩子有什么樣的原則
當把這些問題想好了、去實施了
我們那些脾氣大、性子急的孩子
就會成為未來世界的骨干
如果孩子脾氣不大性子不急
也會因為有原則而生活得很幸福
我想這才是我們需要的
[點擊閱讀]——孔子:倔強的孩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我國古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