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人們的脾胃消化功能一般比較旺盛,有利于營養的吸收,使身體能夠適應下一季節的氣候變化。但這一時期也是胃病的易發期,因為,脾胃好,食欲增,易于飲食過量,損傷脾胃。因而,提醒大家,盡管食欲大增,每頓飯也要保持七、八分飽,切忌暴飲暴食。每天堅持按摩足三里穴,有助于平衡協調飲食,是健脾保健防病的最好方法。谷雨節氣中雨水較多,注意防治風濕性腰腿痛等疾病。
節氣解說與氣候變化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在每年4月20日或21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谷雨,一言以蔽之,就是雨水充沛,百谷生長之意。
谷雨跟早春二月時的雨水相比,雖同有一個“雨”字,但在含義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雨水節氣,不見雪花飛舞,靜聽春雨無聲,意味著黃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下雨。而谷雨來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說,此時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重要。不過,谷雨的“谷”字不單是指谷子這一種莊稼,而是所有農作物的總稱。
長江中下游、江南一帶,雨水開始明顯增多,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華南地區,隨著冷空氣與暖濕空氣的交匯,往往會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在云雨中夾裹著的強對流天氣,不僅會帶來冰雹、雷暴等災害性天氣,而且還會伴隨短時間的、局地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橫溢和嚴重內澇,時間較長的暴雨還會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
諺語云:“清明谷雨雨常缺”,在這兩個節氣期間,雨水緊缺。谷雨期間,晴天多、日照強、蒸發大、多風沙、空氣干,此時的雨水更是貴如油。春天播下的谷子、玉米、高粱、棉花、蔬菜等,要有雨水才能根深苗壯,茁壯成長,越冬作物冬小麥、油菜等進入成熟期也需要雨水,如果冬季降雪少,更容易出現旱象。再加上土壤干燥、疏松,極易引發大風、沙塵天氣。
谷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是早晚仍然有時冷時熱的情況,因此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疾病發生。
節氣養生指南
由于谷雨時節脾氣旺盛,此時也是身體補益的大好時節,養生要做到早晚適當“春捂”,飲食上宜少食酸味,多食甘味食物,忌食冷膩食物以養脾。順應天時調節不良的情緒使肝經舒暢,小心花粉過敏及風濕病等復發。其具體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心隨自然。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地郁郁蔥蔥,百花競艷,一片生機盎然,可以說是一年中大自然最為美好的時候。俗話說,“心隨自然”,人的心情和精神狀態也達到一年中最佳狀態,日常起居遵循自然節氣的變化進行調養。
野外春風和煦,光線適宜,使人產生一種非常舒適的感覺,由于緊張工作而產生的疲勞感覺,也會因此而消散。另外,可以使人的心跳和呼吸放慢,從而使心肺得到休息。經科學測定,在野外,每分鐘心臟跳動比在城市要減少4~8次,個別情況可減少14~18次,呼吸可減少2~3次。
第二,進補要適當。谷雨到時,已是暮春,絕大多數地區多大風天氣,因此,人體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誘發或加重感冒及常見慢性病。于是,補水就顯得特別重要。晨起喝杯水不僅可補充因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洗滌已排空的腸胃,還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暮春時節,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還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但是不宜進食羊肉、狗肉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
第三,防舊病復發。谷雨后,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所謂“百草回芽、舊病萌發”,所以,每到春夏之交,是各種疾病容易作亂的時機,要格外注意防病。同時,谷雨節氣后,常有大風天氣,影響人體的神經系統,使人感到緊張、煩躁,導致神經痛高發,如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
第四,防花粉過敏。谷雨前后,由于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尤其是在北方地區,桃花、杏花相繼開放,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過敏體質者很容易出現臉部紅腫、打噴嚏、流鼻涕等不適。為此,應格外注意防止花粉癥及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在飲食上減少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小妙招:打個秋千,不再腰疼
古人說:“打個秋千不腰疼”。常做倒退運動,能使平時很少活動的腰部活動開,可以用于預防、緩解腰椎間盤突出。
而蕩秋千時,身體正是隨著秋千前后擺動,處在前進和后退急速變化的狀態之間,這樣,可以協調身體的平衡性,在快速變化中使腰部受到反復刺激,腹部肌肉有節律地收縮、放松,不知不覺中就增加了腰腹部力量。
從這點來說,打秋千確實能起到避免腰疼的作用。因此,經常蕩秋千的朝鮮族人,很多都身板兒硬朗,這與他們長時間蕩秋千是分不開的。
蕩秋千要講究方法:兩手握繩手心相對,與胸同高。兩臂自然彎曲,蕩者可站在或坐在板上。由后上方向前擺時,屈膝下蹲,前擺過垂直部位時,兩腿蹬板,并逐漸伸直,向前送髖,挺腹。
由前上方向后擺時,屈膝下蹲,后擺過垂直部位時,臀部向后上方提起,逐漸蹬直雙腿。雙手隨前后擺蕩而用力。蕩秋千,主要靠腰部、臀部的力量向前、向后擺蕩。
小妙招:按摩舒肝氣,告別抑郁
春季多抑郁,這并不奇怪,基本上都是由于肝郁所致。肝氣不疏,郁結不暢,會使人經常生氣發怒,情緒失控。
肝屬木,木的性格是舒展的,尤其是在春天,各種樹木都伸展枝條,在風中輕輕搖擺。樹木只有這樣才能茁壯成長,肝也需要這樣才能健康。肝氣郁結,就好比把一棵樹罩住,使其無法隨心所欲地抽條、生長。
許多抑郁癥患者都選擇了自殺,就是因為情志始終難以舒暢。實際上調理肝氣,是可以緩解春季抑郁的。核心就在于調理肝的疏泄功能,讓肝氣舒展開來。
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遠眺。這個方法似乎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卻可以起到舒緩和振奮精神的作用。這種心情的頓然放松,其實就是舒展肝氣。
第二,梳頭。梳頭是中醫養生中一種簡單實用的養生保健方法。能疏通氣血,散風明目,榮發固發,促進睡眠,對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建議使用木質的梳子,或者以十指代替梳子。
第三,按摩十宣穴。十宣穴位于十個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個穴。宣即為宣泄,刺激十宣穴,最能調節情志,怡神健腦。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復重掐,以有酸痛感為主,刺激總時間每次以不超過5分鐘為宜。
小妙招:按摩這些穴位,拒絕風熱感冒
谷雨這個季節,流行風熱感冒。在此,介紹一個小方法,可以預防和輔助治療風熱感冒,那就是按摩大椎穴。
大椎穴,古人稱之為“諸陽之會”。這個穴在背部的最高點,背部本來就是陽面,所以大椎堪稱陽中之陽。而且,它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所以陽氣非常足。
這個穴位對于改善肺呼吸功能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最顯著的就是瀉熱了。中醫典籍記載,大椎穴具有治療傷寒熱盛、身痛寒熱、風氣痛、五勞七傷、風勞食氣等癥的效果。
因此,在谷雨這個風熱感冒多發的季節,不妨經常按摩大椎穴。
尤其是有高燒、發熱等癥狀,可以按摩這個穴位。按摩大椎的手法有按法、揉法和搓摩法。
第一,按法。按摩時首先應深呼吸,然后在氣止時用食指緩緩用力按壓穴位,緩緩吐氣;持續數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復操作。
第二,揉法。先以食指和中指或其中一指著力于穴位上,做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
第三,搓摩法。首選用食、中、無名指輕揉,壓力均勻放在穴位上,再盤旋撫摩。
根據自身情況,選用上述一種方法或兩三種組合起來,每次按摩10~15分鐘為宜。此法適用于各種人群,而且不拘于時間,一天做1~2次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年幼、年老和骨質疏松的人,在按摩過程中手法一定要輕柔,避免挫傷頸椎。
除了大椎穴外,風池穴、曲池穴、魚際穴以及合谷穴都是防治風熱感冒的常用穴位,也要經常按摩為好。
小妙招:肚子肥了怎么辦?敲打大腿減減肥
谷雨是胃經氣血最旺的時候,此時可以調節胃經。在此介紹一個按摩手法,那就是敲打和搓揉腿部的胃經。此經絡按摩方法的優勢在于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能夠使瘦弱的人肌體豐盈,使肥胖的人體重恢復到正常狀態。
胃經是走在我們大腿正前側的一條經絡。其他的經絡,或者多血少氣,或者多氣少血。而胃經的特點卻是多血多氣,因此人們稱之為“長壽經”。那么具體該怎么操作呢?方法其實很簡單。
保持端正坐姿,雙手掌心向下,平放于大腿上。然后,右手握舉用力敲大腿,而左手來回用力搓。接著,趕快換手,換成左手敲,右手搓。習慣了之后,慢慢加快速度。如此反復進行即可。
這套手法既能使頭腦變靈活,又調節了腸胃,還能減肥,真可謂一舉多得。長期堅持,還能提高全身的協調性。
對于辦公室的都市白領,可以經常這樣敲一敲,揉一揉,以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頭腦供血不足。脾胃是主思慮的,脾胃虛了,人的腦子就不愛轉了。所以多去敲一敲脾經、胃經,脾胃的氣血足了,頭腦就會比以前更靈活。
節氣習俗:谷雨宜吃春,滋潤又殺蟲
食椿,又名“吃春”。谷雨前后是香椿樹萌發嫩芽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家里有菜園的人家,踩著木梯采摘下來做成香椿炒蛋,其美味是很多人兒時最珍貴的記憶。人們之所以喜歡吃香椿,不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香椿有一種獨特強烈的香味,吃起來清脆爽口,口留余香;二則與季節有關,此時氣候干燥,人的食欲大大削弱,總想吃些清淡、涼爽、開胃的菜蔬,而香椿正好符合了這樣的條件。
香椿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谷雨節氣吃香椿的習俗。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雞蛋,即便只是簡單地開水焯過,加鹽調味,吃起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