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解讀陌生人的微行為

——讀懂他的行為語言,找到自己的知心好友

1.他為什么對狗比對人好

多年的朋友會出賣我們,我們的孩子會輪番逗樂和激怒我們,我們的配偶時常讓我們失望,政治家也許會將我們推向絕望,我們該相信誰呢,寵物嗎?

很多養(yǎng)狗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跟身邊的朋友相比,自己要更喜歡小狗,因為小狗更值得信賴。

當主人回家的時候,小狗總是在門口迎接。不管主人生活如何或情緒如何,它都會揮動尾巴,快速跑到主人的旁邊,又叫又跳,或者舔主人的手。小狗的這種行為會讓人覺得備加溫暖。

是的,小狗很有趣,它們可愛、忠誠、親熱,總是能讓主人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

當然,主人對于小狗來說同樣很特別:主人為小狗提供食物、安慰、溫暖、友情,給它們理毛,帶它們運動,因此小狗令人驚訝地高度重視它的主人。于是,有些主人盲目地愛他的小狗,因為他認為小狗似乎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予以回報。但是主人似乎沒有察覺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它們如果有機會就會選擇別的小狗玩伴,而非唯一的主人。主人只是意識到了當它們在家陪伴自己時,自己是它們世界的中心,此時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它的可愛充滿誘惑力。

很少聽養(yǎng)狗的人說小狗給予的愛太過沉重,很難承受,大多數(shù)養(yǎng)狗人都很快樂地接受了小狗的愛。無論在其他任何地方,他們都不會遇到如此簡單的情感:只要輕拍著小狗,小狗就會給出恰當?shù)幕貞?

就像許多人無法攻克愛人的密碼一樣,“我想不出她會看中那狗的哪里”。養(yǎng)狗人對其寵物的寵愛對其他人來說通常是難以理解的。

“我們剛剛為一條8歲的狗花2000元看病。”人們會問,“為什么你沒有拋棄它?”“不能那么做,它是我家庭的一分子,是我的親人。”

“我厭惡狗跳到我身上,它們的主人會不疼不癢地說‘別擔心,它不會咬人’。不會咬人?我并不是擔心被咬,我只是不喜歡一只小狗將臟臟的小爪放在我身上,或者將其鼻子埋在我的褲襠處。我很難理解,為什么會有人喜愛這些動物?”

人們之所以喜歡養(yǎng)小狗,并不是僅僅希望小狗能帶來快樂,更多地是喜歡來自自身和小狗帶來的相互的快樂和關心。小狗從來不會背叛主人。你從外面回來,它會第一個沖上前迎接你;你無聊的時候,你一呼喚它,它馬上來陪你玩耍;當你認為它做錯事而責備它,它會很溫順地默默承受,而不會用它天生的武器攻擊你。

所以,對有些人來說,養(yǎng)小狗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

【微行為密碼】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被尊重和被認同,你和我都有給予別人這種感覺的能力。其實,他并不是覺得狗比人好,而是你給的信任和關注還不夠。

2.在自動扶梯上依舊匆匆前行

不知你注意過沒有,雖然有的人沒什么急事,但乘坐自動扶梯時,他還是會在左側不停地前進,匆匆忙忙地超過站在右側的人。他為什么會這么做呢?這又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

按照一般的規(guī)矩,乘坐自動抉梯時,人應該靠右側站立,把左側的位置空出來讓那些有急事的人跨步上樓梯。不過,有些人就算沒什么急事,一上自動抉梯也會從左側快速地邁步前行。這是什么心理呢?

一般來說,這類人性格都比較急,而且缺乏協(xié)作性。當他們從左側上自動抉梯時,假如有人不守規(guī)矩站在左側擋住去路,或者站在右側的乘客行李太多,把左側的優(yōu)先道給占住的話,他們就會變得焦躁不安,似乎心情糟糕得都無法表述了。其實,他們并不是因為有重要的事而著急,是因為不能繼續(xù)走上樓梯,并覺得自己的步調被打亂了。

本來,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乘坐自動抉梯時必須站在右側,把左側空出來讓給有急事的人優(yōu)先通過。而且,出于安全的考慮,在商場和地鐵站等有自動抉梯的地方,一般還會通過廣播勸告大家不要在自動抉梯上隨意走動,以免發(fā)生危險。雖然如此,但在自動抉梯上還是有人無法忍受左側的通道被人堵塞,他們心中暗自抱怨“真沒有常識”,然后,不耐煩地停住前行的腳步。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在自動抉梯上還自己上樓梯的人,大多有較強的競爭意識。自動抉梯本身已經在上升,再加上人還在自動抉梯上行走,速度還是相當快的。而且,不停地超過站在右側的人,這時,他們心中便會產生一種優(yōu)越感——“我比別人快”。無形之中,其內心深處“不愿輸給任何人”的競爭意識就得到了滿足。

【微行為密碼】

需要注意的是,本沒什么著急的事情,但在自動扶梯上還要自己邁步前行的人,往往都非常固執(zhí)于自己的步調,并會在不知不覺間就會喪失為別人著想、關心他人的想法。因此,也可以說,他們屬于那種優(yōu)先考慮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3.頻繁改變形象的人,沒有安全感

經常變換發(fā)型、發(fā)色的人,與其說是追求時髦,倒不如說有著強烈的“變身愿望”。他們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大多是因為內心充滿了不安。

時隔一個月之后,再次跟某位朋友相見時,我著實吃了一驚。從發(fā)型、發(fā)色到服裝風格,來了個整體大變樣,簡直就跟換了一個人一樣。這時我才想起,以前每次見面,她的形象都會出現(xiàn)很明顯的變化。她為什么要如此頻繁地改變自己的形象呢?

內心的不安是根源。

發(fā)型本來是人們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形式,偶爾改變一下頭發(fā)的長度、顏色,可以讓自己看起來跟以往不同,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過,今天是黑色短發(fā),過幾天就換成披肩的金色鬈發(fā),沒出兩個星期又換成朋克爆炸頭……如此極端地改變自我形象的人,很難被定位成趕時髦。

可以說,這種類型的人,內心極有可能存在某種不安感。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與其說“我想成為這樣”,倒不如說“我想讓別人這樣看我”。換句話說,自己的形象之所以無法固定下來,是因為他們對別人的視線總是充滿了不安,覺得對方不認可這樣的自己。

在頻繁改變形象的背后,是缺乏“自我信賴感”的心理在發(fā)揮作用。這樣的人,對別人的要求和非難,根本無法做出正確判斷,而需要借助其他形式。一般情況下,假如某人想改變自己,那他往往會加強內在修養(yǎng)的磨煉,而這類人卻不這么做,他們習慣借助表面形象的改變來獲得精神上的安定。由此看來,經常大幅度改變外在形象的人,多是對自己缺乏自信、心中充滿不安的人。

一個人對自己沒有自信,通過不停地改變形象來緩解,就是說他在用外表來彌補自信心,以求實現(xiàn)精神上的安定。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作缺乏“自我信賴感”。所謂自我信賴感,是指自己對自己的信任。缺乏自我信賴感的人,就會表現(xiàn)得沒有自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把頭發(fā)染成明快顏色的人,是在尋找嶄新的自我,是向前邁出第一步的信號。假如并沒有頻繁重復這種行為,那說明他已經找到自信,并擺脫了不安情緒的困擾。

【微行為密碼】

·頭發(fā)很短,這樣看起來很簡潔,而且也極為方便這樣的人大多有勃勃的野心,他們的生活總是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占據(jù)著。他們在內心很想把這些事情做好,但實際上卻往往什么也做不好,因為他們缺少必要的責任心,在遭遇困難,面對挫折的時候,往往是選擇逃避。他們把事情往往做得很細致。

·頭發(fā)像鋼絲,又粗又硬,而且還很濃密

這樣的人疑心多比較重,不會輕而易舉地相信別人。他們最相信的就是自己,所以凡事都要自己動手。他們做事很有魄力,而且組織能力也比較強,具有一定的領導才能。

4.對你搖頭的人也許想幫你

有些人明明是你的伯樂,他很愿意幫助你。可是,你卻因為不懂肢體語言,會錯了意,錯過了伯樂的幫助。比如搖頭,一般來說,搖頭就是代表“不”的意思。不過,具體到不同的領域與場合,它還會有別的意義。

很多時候,一些動作所代表的含義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了,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約定俗成。人們一看到某個動作,就認為它表示這種含義,不會根據(jù)不同場合與不同領域進行具體分析。

比如,搖頭基本含義是代表拒絕。根據(jù)某些進化生物學家分析,搖頭是人們出生后學會的第一個動作,起源于褪褓中的哺乳時期,嬰兒在吃飽之后,用來拒絕奶水或者其他食物。很顯然,人們從孩童時候就已經開始用搖頭來說“不”了。所以,看到搖頭的動作,人們很自然就會覺得那是拒絕、否定的意思。

這天,田沖與上次在飯局中結識的李老板不期而遇。剛打完招呼,李老板劈頭就問:“小田,你上次不是說要找我?guī)兔Γ趺匆恢币矝]見你來呢?我可是一直在等著你的出現(xiàn)呢!”

聽李老板這么一說,田沖不解其意。他不知道李老板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上次他向李老板提及請他幫忙的事時,李老板明明沖他搖了搖頭,而如今怎么又主動提出要幫自己的忙,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李老板是在說客套話?

但是,田沖又見他一臉真誠,并沒有敷衍自己的意思。于是,他便斗膽問了李老板一句:“李老板,我斗膽問一下,請問你是真的想幫我的忙嗎?”

李老板一聽,臉色立即陰沉下來,很不高興地回答道:“你看你這小伙子,我這么大把年紀了說話還能不算話?我是確實想幫幫你們這些有志氣的年輕人啊!”

田沖更加不解了,便索性把事情弄個明白,于是又問道:“可是,我上次請您幫忙時,怎么見您沖我直搖頭啊,我還以為您是在拒絕我,只不過沒有口頭上說出來而已,所以,我就知難而退,沒有再去找過您。難道您當時不是在拒絕我嗎?”

李老板終于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了,便大笑道:“你太不了解我了,搖頭是我的習慣性動作,我不僅在拒絕別人的時候搖頭,有時候,我希望別人繼續(xù)講話時也會搖頭,吃到好吃的東西時也會搖頭。這么看來,你這個小伙子是不懂心理學了,你可以翻翻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那上面對搖頭的含義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相信看過之后你就不會再那么單一地去看待我的搖頭動作了。”

田沖這下終于明白了,原來是他會錯了李老板的意。這一錯白白耽誤了他這么長時間,不然的話,他早就得到李老板的幫助,渡過如今的難關了。

故事中的田沖就理解錯了李老板搖頭的含義。當他請求李老板幫忙,但李老板卻沖他搖了搖頭,他就認為李老板是在拒絕他的請求。事實上,搖頭只是李老板的一種習慣性動作。假如田沖當初能多了解點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恐怕當時就不會對李老板的搖頭動作作出主觀臆斷,認為是拒絕自己的意思,也就不會把自己找對方幫忙的計劃給擱淺了。說不定,他的事業(yè)現(xiàn)在已經在李老板的幫助下上了一個新臺階。

毫無疑問,田沖理解錯了搖頭的含義,錯過了李老板對自己的幫助。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得出一個道理:對你搖頭的人不一定是在拒絕幫助你,也許他正是想幫助你的人。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景來作出判斷,千萬不要片面理解,認為對方是在拒絕自己的請求,否則你就會錯過別人的幫助。

【微行為密碼】

·搖頭十分明顯且頻率很高

當搖頭表示明顯拒覺時,人們的頭部動作就會左右搖晃得十分明顯,而且頻率也特別高。這個動作暗含著對對方所說的話非常不耐煩。

·搖頭幅度小且頻率非常低

當一個人聽另一個人說話時,也會出現(xiàn)搖頭的動作。雖然這也是搖頭,但搖晃的幅度非常小,頻率非常低。這時的搖頭并不代表否定意味,反而帶著一種暗示,是聽話者在暗示對方繼續(xù)說,而他自己暫時沒有發(fā)話的打算。

·口頭上贊賞你,卻時不時地搖頭

一個人口頭上大加贊賞你,卻時不時地搖頭說“我一定會考慮你”“我很欣賞你的作品”“我們會合作得很愉快”等。不管他們的態(tài)度有多么誠懇,但他們的搖頭動作都是他們內心消極態(tài)度的體現(xiàn)。所以,你應該多留點兒神。

5.喜歡把手背在身后的人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生活中的很多人往往喜歡以貌取人,看到那些長得很丑,或者言行舉止不夠文雅的人,他們便投以鄙視的眼神。然而,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你鄙視的人也許正是你的伯樂。

在生活和工作中,千萬不要小瞧那些其貌不揚的人,因為其貌不揚跟能力沒有任何關系,如果認真觀察對方的微行為,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對方正是一位重要人物。

張旭是一家公司的市場主管。前幾天,公司市場部經理辭職了。張旭暗自猜想著:經理一辭職,那么主任就會提升為經理,而自己很可能提升為主任。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幾天后,公司新招了一位經理。

這位新上任的經理其貌不揚,走路時,躬著背,彎著腰,在上班時,還總喜歡把手背在身后,踱來踱去,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張旭一開始就不喜歡這位新上任的經理,看到他這個舉動更加反感。因此,他便有意遠離這位新上任的經理,對工作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敢肯定,這位新上任的經理不可能做出什么業(yè)績,很有可能立馬下臺。可是,他的同事王宇飛卻非常喜歡這位經理,只要是經理交代的工作,他都會保質保量地完成。為此,張旭還嘲笑同事王宇飛:“就你把他當作經理,把他的命令當作皇命一樣執(zhí)行。你也不看看他那副熊樣。”王宇飛笑了笑,卻什么也沒說。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有一天,總經理突然宣布:王宇飛任公司市場部經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所以。原來“新招來”的市場經理并不是新招來的,而是公司董事長臨時代替,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從公司現(xiàn)有的員工中提拔經理。

這件事情以后,張旭很不服氣地質問王宇飛:“你是不是一開始就知道他是董事長啊,所以就格外討好他。”

王宇飛笑著說:“我最初可不知道這個消息,做好工作是我的職責。不過,我看見他把手背在身后,我就知道他是一個做事謹慎、成熟老練的人,像這樣的人很可能做出一番成就。”

張旭聽了王宇飛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故事中的張旭以貌取人,對新上任的經理有偏見,對他交代的工作也很懈怠,并且斷定這樣的經理不可能做出什么業(yè)績來。王宇飛則與之相反,不僅對新上任的經理充滿了崇拜之情,還對他的安排表現(xiàn)得服服帖帖的,并保質保量地完成他交代的工作。自然,王宇飛得到了新上任經理的信任與肯定。

然而,命運卻跟張旭開了一個玩笑,新上任的經理不但沒有卷被子走人,而且還是公司的董事長。他為了從員工中尋找到市場經理的合適人選,便故意扮演新上任的經理。以貌取人的張旭自然被落選了,而王宇飛自然成為市場經理的最佳人選。毫無疑問,張旭錯過了他的機會,而王宇飛抓住了他的機會。王宇飛之所以能抓住他的機會,關鍵在于他注意到了新上任經理將手背在身后的舉止。因為將手背在身后象征著權威、自信與力量。

手是身體的一部分,也是身體語言表露的重要“工具”。有時候,手在交往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舉一動可以對語言起著補充說明的作用,甚至可以發(fā)揮獨立有效的功能。因此,有時候無須語言,手部動作往往就能直接反映出人的感情和欲望。所以,手部動作千萬忽視不得。

【微行為密碼】

蹺大拇指的手勢。一般來說,上級對下級、內行對外行都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手勢。上輩對晚輩,前者往往會不知不覺地蹺起驕傲的大拇指,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的地位和本事。這種人一般比較自負。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喜歡蹺起大拇指的人與他們的性格和地位有比較密切的關系。性格外向、穿著講究、有錢有勢的人常常有使用這一手勢的習慣;而那些性格內向、經濟狀況不佳,因而腰桿子挺不起來的人,很少使用這種手勢。

6.做事有計劃的人很成熟

想要完成某件事,除了設定明確目標之外,還要記得制訂一個完整而詳細的計劃,因為不管怎樣,事先有沒有訂好計劃,會關系到整件事情的進展以及最后的結局。所以人們常說:“計劃周詳?shù)娜送亲羁释晒Φ娜恕!?

看了上面的這段話禁不住點頭的人,應該是不管做什么事,都會認真地制訂計劃吧。而假如有人覺得“雖然明白應該這樣,但……”那他一定對事前制訂計劃不感興趣,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認為即興行動才是最有效的做事方式。

對這種不同,人們通常都簡單地理解為:有計劃性的人為人嚴謹,沒有計劃性的人做事馬虎,即因為為人嚴謹,所以有計劃性;因為做事馬虎,所以沒有計劃性。確實,這個公式很容易理解。

但是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因為一個人是否有計劃性,除了性格方面的因素,還跟“是否容易形成動機”的人格特質有很大的關系。

制訂計劃,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先進行研究然后認準目標。而這里有一種被叫作“成就動機”的欲望在起作用,即“想要盡可能出色地、迅速地完成任務、達成目標”。人自發(fā)地做出某種行為時,肯定是先產生了某種動機。有計劃性的人,可以說是成就動機比較發(fā)達的人,而且還是易于產生動機的人。相反,沒有計劃性的人,則屬于成就動機水平較低,并且不容易產生動機的人。

成就動機的定義最先由哈佛大學心理學者亨利·馬勒提出來的,后來,同樣來自哈佛大學的心理學者大衛(wèi)·麥克利蘭接手了這項研究。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就動機的高低跟幼時接受的教育密切相關。小學生每次放暑假前,學校都會要求制作假期計劃表,這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們的成就動機。另外,成就動機發(fā)達的人往往有這樣一些特征:對自己的行動及其結果特別關心,責任感非常強,有適當?shù)奶魬?zhàn)精神等。

所以,可以這么認為:成就動機發(fā)達的人就是有計劃性的人,一個人做事越有計劃性,他的思想也就越成熟。

【微行為密碼】

有的人做事情習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他們雖然制訂了一個又一個的計劃,但經常不按計劃執(zhí)行,甚至隨隨便便放棄自己的計劃。

盡管這類人的成就動機同樣很發(fā)達,但大多數(shù)時候,因為設定了超出能力范圍的目標,所以動機很難起到激勵作用。大概,在最初執(zhí)行計劃的時候,為了實現(xiàn)目標,他們還是付出過努力的,但很少會堅持下去。

由于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一天、兩天、三天……

目標依舊沒有實現(xiàn)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對按計劃行動產生了厭煩;也可能是由于動機太強烈而具體執(zhí)行卻太單調,才覺得厭煩了。總之,最后他們的計劃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

7.樂于助人者就是你的伯樂

人們一般將“伯樂”定義為:伯樂就是那些能耐特別大、路子特別廣、關鍵時刻能幫自己大忙的人。這樣的定義雖然談不上錯,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本領再大的人也有不擅長的領域,而身邊看起來不起眼的人卻常常能幫你解燃眉之急。

盡管那些位高權重、能呼風喚雨、掌控大局的人能在事業(yè)上助我們一臂之力,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未必能獲得他們的幫助,有些領域是他們鞭長莫及的。而那些在我們周圍的鄰里親朋,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樂于助人者都會伸出援助的雙手。這些小人物何嘗不是我們的伯樂呢?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夠幫到你的人往往就在你的身邊。伯樂不在于有多“貴”,而在于是否能幫得到你,能給你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的人才是真正的伯樂。所以,我們在尋找伯樂時,不要好高騖遠,因為真正的伯樂往往就在我們的身邊。

衛(wèi)芬是一個很有追求的女人,大學畢業(yè)后,她努力工作,希望能做出一番事業(yè)出來。可是,不管她怎么努力,事業(yè)依然不見起色。經過反思總結,她覺得自己很努力了,但依然一事無成,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沒有遇到伯樂。因此,衛(wèi)芬開始苦苦尋找伯樂。

在衛(wèi)芬看來,伯樂就是那些比自己有錢、地位比自己高、能給自己幫助與指導的人,因此,她想盡辦法去接觸這類人,見到那些有能力的人就眉開眼笑,見到那些開著寶馬的人就熱情地與人打招呼……而對那些跟自己地位一樣,甚至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衛(wèi)芬則視而不見,甚至還看不起他們。

衛(wèi)芬有一個表弟由于家境貧窮,初中還沒上完就輟學了。后來,出來打工跟人學起了裝修。衛(wèi)芬一直看不起這位表弟,連自己結婚也沒有告訴他。

轉眼兩年過去了,衛(wèi)芬買了新房,需要裝修。可是,她沒有接觸過這個行業(yè),對裝修一竅不通,讓別人做又不放心。正好表弟在外做裝修已經好多年了,想到這么一個合適的人選,她自然高興了。可是,一想到自己對表弟的態(tài)度,她心理便打起了退堂鼓。但不管怎么樣,她還是決定試一試,于是,就請表弟來家做客。

那天,一聽到敲門聲,衛(wèi)芬就立即打開了門。當她看見表弟兩腳并攏、雙手背在背后,畢恭畢敬地站在門外時,她心里的一塊石頭一下子就落了地。因為從表弟站立時喜歡兩腳并攏這個動作,她揣摩出表弟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肯定不會拒絕幫助自己。因此,當表弟吃過飯后,衛(wèi)芬便提出了自己的請求。

果然不出她所料,表弟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她,并且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為她家裝修忙里忙外、跑前跑后。而她呢,有了表弟的幫忙,不僅放心多了,還省心多了。

3個月后,看著裝修完工后瘦了一圈的表弟,衛(wèi)芬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兒。她怎么也不會料到,關鍵時刻竟然是這個不起眼的表弟幫了她的大忙,而平時被她仰視的那些“伯樂”此刻又在哪里呢?從這件事情中,她悟出了一個道理:其實,真正的伯樂也許就在自己身邊,只要用心觀察,就能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發(fā)現(xiàn)誰是自己的伯樂。而那些所謂的伯樂縱然什么都比自己好,但是他未必肯幫自己。

悟出這個道理后,衛(wèi)芬又發(fā)現(xiàn)要做出一番事業(yè),不僅需要得到那些比自己能力強的人的幫助,還要得到那些比自己能力低的人的擁抱。只有這樣,方能做出一番成就。

故事中的衛(wèi)芬就犯了一個常見錯誤,總是認為能幫助自己的伯樂是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結果,真正給予自己幫助的人卻是自己一直忽視,并且看不起的表弟。

尋找伯樂時不以位分尊卑為依據(jù)沒有錯,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一定要識別伯樂與小人。故事中的衛(wèi)芬之所以能請求表弟幫忙,是因為她通過觀察表弟雙腳并攏的動作揣摩出表弟樂于助人,斷然不會拒絕自己的請求。假如表弟忌恨如仇,不喜歡幫助別人,那么他不僅不會答應衛(wèi)芬的請求,很可能還會將她悉落一頓。

因此,我們在尋找伯樂時,不僅要打破位分尊卑的束縛,還一定要擦亮雙眼,尋找到真正能幫助自己的人。

【微行為密碼】

·自然站立時左腳在前的人

假如一個人喜歡雙腳自然站立,并且左腳在前,左手習慣地放在褲兜里,則表明這個人的人際關系相對較為協(xié)調。他們從來不給別人出什么難題,其為人也敦厚篤實。這類人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斯斯文文的,平常也喜歡安靜的環(huán)境,不過一旦碰上比較氣憤的事,他們也會暴跳如雷。

·兩腳并攏或自然站立,雙手背在身后

這類人與別人相處一般都比較融洽,可能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他們很少拒絕別人,從不對別人說“不”。其性格特點是奉公守法,尊重權威,極富責任感,不過有時情緒不穩(wěn)定,往往令人莫測高深,最大的優(yōu)點是富有耐性,而且能夠接受新思想和新觀點。

·站立時雙腳合并,雙手自然下垂的人

這類人一般比較誠實可靠、循規(guī)蹈矩而且生性堅毅,不會向任何困難屈服低頭。

8.用力把煙頭捻滅的人意志堅強

吸煙是觀察一個人性格的絕好機會。除了吸煙的姿勢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之外,彈煙灰和熄滅煙中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門道。其實,吸煙者彈煙灰和熄滅煙的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不知你是否注意過?

通過前一小節(jié)的介紹我們知道,吸煙原來是一種展現(xiàn)內心活動的行為。而且,不同的吸煙方式能夠展示出人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在這一節(jié)中,我們來研究一下彈煙灰的方式和熄滅煙的方式跟人的心理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說,吸完煙后用力把煙頭捻滅的人,多屬于意志比較強的人。用力捻煙頭,是為了要讓煙頭的火在短時間內完全熄滅。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這類人具有完美主義的一面,即為了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他們會一直不懈努力。

不過,假如這種性格過強的話,則容易積累較多的精神壓力。

接下來,我們再分析一下把煙頭折斷熄滅的人。這類人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由人”。他們具有靈活、變通的思維能力,可以說是“靈光閃現(xiàn)”的聰明人。不過另一方面,他們把煙頭折斷,是急于把火的根源切斷,讓煙頭盡快熄滅。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對人對事沒有足夠的耐心。

另外,熄滅煙之后,有的人會把散落的煙灰處理干凈,這類人多是做人規(guī)規(guī)矩矩、辦事一絲不茍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他們比較容易感受到各方面的精神壓力,而“處理煙灰”就是經常出現(xiàn)在他們身上的一種代償行為。

除此之外,吸煙的過程中,頻繁彈煙灰的人往往是“完美主義者”;而在此過程中基本上不彈煙灰,等煙快吸完,煙灰已經積累很長的時候才彈掉煙灰的人,則很可能是出名的“吝嗇一族”。在吸煙的時候,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支手指捏著香煙的人,大多充滿自信而且善于社交。

下面,我們就對彈煙灰的方式和熄滅煙的方式進行一下歸納。

頻繁地彈煙灰

這類人是完美主義者,不允許犯一點錯誤。對任何事情都不妥協(xié)。

積累很長再彈掉

煙灰積累了很長也不介意,這類人多少有點迷糊,并且有小氣的一面。

用力捻滅煙頭

必須要把煙頭的火完全熄滅,這類人意志堅強,中規(guī)中矩。

折斷熄滅

這類人思維靈活、變通,但有時會缺乏耐性。

【微行為密碼】

有的人喜歡抽無過濾嘴煙,這類人多誠實可信,為人處世比較腳踏實地,人格魅力很突出,非常值得我們去結交。但他們是很現(xiàn)實的人,不會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對于某件事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他們也會感到深深地懊惱。

9.不要排斥對你說“不”的人

很多人在跟人溝通的時候,都會盡量避免跟他人對立,并覺得這是一種美德。他們認為如果直接說“不”的話,便是對他人的不尊重,而且會顯得自己不禮貌。其實,避免對立跟美德之間并沒有等號,它們也不是對等的關系。

的確,動不動就跟人鬧別扭擾亂集體的和諧,這種行為欠缺考慮。但是,假如連自己不同意的時候也不開口說“不”,不愿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絕對稱不上是什么美德了。準確地講,這只不過是沒有個性的“無事主義”而已。至于說維持集體的現(xiàn)狀,不過是為了逃避個人責任找來的借口。而且,為了掩飾這種無事主義的不合情理,還故意拿出“美德”來迷惑大家。

是否能勇敢地說“不”,明確拒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歸根結底是一個人的內心是否強大的問題。能對不喜歡的事情說“不”的人大多都是內心非常強大的人。當然,為了跟他人對立而故意說“不”,不屬于我們的討論范圍。自己不愿意的時候,能斬釘截鐵拒絕的人往往都有很強的自主性,屬于那種擁有自由意志的類型。

敢說“不”的人有著比較發(fā)達的自我意識,不僅能夠認識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個體”,而且還能夠明確區(qū)分自己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

換句話說,這類人之所以能堅決說“不”,與其說是因為不怕跟他人對立,還不如說是因為他們有強大而堅定的自我。在他們的心里,拒絕只不過是在向對方傳達:“我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與你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是不相同的。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嘛,我拒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類人往往能有一番作為,屬于開創(chuàng)性的人才。

與之相反,那些不能果斷開口說“不”的人,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有些欠缺自主性。其行為背后的心理是想避免跟他人對立,害怕被周圍人拒絕、被孤立在團隊之外。殊不知,越是沒有主觀意識,越是沒有前途。

再進一步說,這類人因為自我不夠成熟,缺乏“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這種意識(可能腦海中明白,但很難在行動上貫徹),所以為了不遭到拒絕,他們總是更在意對方或者集體的想法,并盡量忽略自己的想法。

簡單來說,他們深信“自己拒絕他人和他人拒絕自己是有關聯(lián)的”,認為自己對別人說“不”,別人也會對自己說“不”。

遺憾的是,在如今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能堅決說“不”的人越來越少了,即使是有自主性的人,在“大家一起行動才是最好的”或“沖撞上司是不能容忍的行為”這種社會風潮的影響下,很多時候都將到了嘴邊的“不”字又勉強吞了回去。

【微行為密碼】

·經常滔滔不絕談個不休

這樣說話的人一方面目中無人,另一方面好表現(xiàn)自己,而且,這種類型的人大多性格外向。

·說話比較緩慢

這樣說話的人大都是性格沉穩(wěn)之人,他處世做人是通常所說的慢性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勒县| 长宁县| 中卫市| 广南县| 黔西| 江源县| 东阳市| 景洪市| 无极县| 平昌县| 新邵县| 建瓯市| 永吉县| 崇礼县| 岗巴县| 壤塘县| 平江县| 正镶白旗| 西盟| 鹤峰县| 霸州市| 安乡县| 东宁县| 松桃| 南靖县| 栾城县| 华蓥市| 阿克苏市| 竹山县| 威海市| 高尔夫| 蕲春县| 临洮县| 浑源县| 铁岭县| 临邑县| 南江县| 余庆县| 康定县| 平邑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