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唐高宗朝詩歌系年考(上元二年至弘道元年

【提要】 本文考證了唐高宗上元二年至弘道元年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杜審言、蘇味道、崔融、劉希夷、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等51位詩人175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份。這九年中,王勃、劉希夷與盧照鄰相繼謝世,而沈佺期、宋之問與陳子昂已開始登上詩壇。系年涉及作品真?zhèn)巍⒆髡呖急妗⒃娙松健?chuàng)作背景、校勘訓(xùn)釋、史實地理、詩歌本事以及詩人間的交往唱和,對史志記載有誤及舊說不確者,時有訂正。

【關(guān)鍵詞】 上元 儀鳳 調(diào)露 永隆 開耀 永淳 弘道

上元二年乙亥(675)

四月己亥,太子李弘卒。

六月戊寅,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尋改崇賢館為崇文館,避太子諱也。

沈佺期、宋之問、劉希夷、張鷟等四十五人登進(jìn)士第。

劉祎之《孝敬皇帝挽歌》,見《全唐詩》卷四四。

《舊紀(jì)》:“上元二年四月己亥,皇太子弘薨于合璧宮之綺云殿。”《新紀(jì)》直書“己亥,天后殺皇太子”,《通鑒》卷二〇二謂“時人以為天后酖之也”。《舊紀(jì)》:“五月己亥,追謚太子弘為孝敬皇帝。”按:是年五月甲辰朔,無己亥日,《舊紀(jì)》誤;《新紀(jì)》、《通鑒》俱作“五月戊申(五日)”,是。《挽歌》當(dāng)作于五月五日之后。

編選者按:本文原載于《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王勃《采蓮曲》,見《全唐詩》卷五五。

《舊唐書》本傳:“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為《采蓮賦》以見意,其辭甚美。”此言“往交趾省父”,不確,說見下;然《采蓮賦》作于上元二年,當(dāng)可信。《賦》云:“臨枉渚之一送,見秋潭兮四平。”《曲》云:“秋風(fēng)起浪鳧雁飛。”時令皆秋也。寫人則《賦》云“吳娃越艷”,《曲》云“吳姬越女”;言樂則《賦》云“吳歈越吟”,《曲》云“江謳越吹”。疑《采蓮曲》亦作于本年秋。

王勃《滕王閣》,見《全唐詩》卷五五。

《新唐書》本傳:“父福畤,由雍州司功參軍坐勃故左遷交趾令。勃往省,……道出鐘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dāng);至勃,汎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序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詩序也。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一據(jù)勃《滕王閣序》、《過淮陰謁漢高祖廟祭文》及日本藏唐寫本《王勃集》附錄王承烈《與王勃書》,考定“勃之此行,乃隨父赴任,非覲省其父”。張《譜》說同。確甚。至于《唐摭言》卷五謂“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云云,乃小說家言,不足據(jù),清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書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及劉汝霖《王子安年譜》均有辯正。要之,《登滕王閣詩并序》作于本年九月九日,時年二十六。

駱賓王《別李嶠得勝字》,見《全唐詩》卷七八。

李嶠《餞駱?biāo)摹范祝?/span>見《全唐詩》卷五八。

李嶠原有集五十卷,宋時已散佚,今傳李集皆后人摭拾而成,多有闕漏,如明銅活字本《李嶠集》,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稱為“善本”,然《餞駱?biāo)摹范资铡4硕资家娪凇段脑酚⑷A》卷二六七,題同。諸本駱集皆錄之,然詩題有異:清元和江氏靈鶼閣影刻南宋陳道人家本《駱賓王集》、明銅活字本《駱賓王集》、清乾隆星渚項氏刻《初唐四杰集·駱丞集》均作《餞駱?biāo)摹范祝宓拦馐旋S重雕宋蜀本《駱賓王文集》作《餞駱?biāo)牡苗娮帧罚礃?biāo)明二首,然第二首另行起,自為二首無疑;《四庫全書》本《駱丞集》作《餞駱?biāo)牡苗娮帧罚m未標(biāo)明二首,然第一首后有“又”字,占一行;唯《四部叢刊》影明翻元刊本《駱賓王文集》作《餞駱?biāo)牡苗娮帧罚优牛B為一首,誤;陳《箋》第一首作《餞駱?biāo)牡苗娮帧罚诙鬃鳌妒ь}》,注:“按此詩亦送人之作,舊誤連于《餞駱?biāo)摹吩姡駝e為一首。”彭按:據(jù)《英華》及諸本駱集,此二首皆李嶠作;且二詩均為五律,其一云:“星月懸秋漢,風(fēng)霜入曙鐘。”其二云:“人追竹林會,酒獻(xiàn)菊花秋。”駱詩云:“寒更承夜永,涼景向秋澄。”其時令皆為深秋九月,當(dāng)為同時之作。然李詩其一之韻字為“逢、容、鐘、重”,故詩題有“得鐘字”、其二之韻字為“游、秋、流、憂”,則詩題當(dāng)補(bǔ)“得游字”或“得流字”。《新唐書·李嶠傳》:“二十擢進(jìn)士第,始調(diào)安定尉。舉制策甲科,遷長安。時畿尉名文章者,駱賓王、劉光業(yè)、嶠最少,與等夷。”據(jù)孟二冬《登科記考補(bǔ)正》,李嶠進(jìn)士及第在麟德元年(664);又《全唐文》卷二四七李嶠《上雍州高長史書》與《與雍州崔錄事司馬錄事書》皆自稱“三原尉趙國李嶠”,三原尉亦畿尉也,蓋先尉三原,后遷長安。上文已述,咸亨元年(670)春,賓王從軍西域,嶠有《送駱奉禮從軍》詩;是年九月,嶠有《晚秋喜雨并序》,可證咸亨初嶠已為畿尉。本年深秋,賓王奉使江南(說詳下),時李嶠尉長安,為之餞別,駱作《別李嶠》,李作《餞駱?biāo)摹范祝世钤娖湟辉疲骸懊魅张R溝水,青山幾萬重。”其二云:“重嗟歡賞地,翻召別離憂。”駱詩云:“客似游江岸,人疑上灞陵。”

駱賓王《早發(fā)淮口望盱眙》,見《全唐詩》卷七九。

又《渡瓜步江》,見《全唐詩》卷七八。

前詩云:“一朝從奉檄,千里倦懸旌。背流桐柏遠(yuǎn),逗浦木蘭輕。……唯有貞心在,獨映寒潭清。”后詩云:“捧檄辭幽徑,鳴榔下貴洲。驚濤疑躍馬,積氣似連牛。月迥寒沙凈,風(fēng)急夜江秋。不學(xué)浮云影,他鄉(xiāng)空滯留。”據(jù)陳《箋》,淮口,即公路浦,唐屬楚州山陽縣,即今江蘇淮安縣。盱眙,縣名,唐屬楚州,今屬江蘇。瓜步江,在揚(yáng)州六合縣南,以瓜步山得名,即長江流經(jīng)瓜步之一段也。貴洲,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附近。賓王《疇昔篇》敘其奉使西蜀歸京后,接云:“十年不調(diào)為貧賤,百日屢遷隨倚伏。只為須求負(fù)郭田,使我再干州郡祿。百年郁郁少騰遷,萬里迢迢入鏡川。吳江沸潮沖白日,淮海長波接遠(yuǎn)天。叢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煙。賴有邊城月,來傍客旌懸。東南美箭稱吳會,名都隱軫三江外。涂山執(zhí)玉應(yīng)昌朝,曲水開襟重文會。……眺聽煙霞正流盼,即從王事歸艫轉(zhuǎn)。”蓋賓王于上元元年秋自蜀歸京后,上元元年冬或二年春授武功主簿,此所謂“再干州郡祿”也。尋又“從王事”奉檄吳越,此所謂“萬里迢迢入鏡川”也。以上二首,皆本年奉使途中所作,時為深秋。

駱賓王《晚憩田家》,見《全唐詩》卷七七。

詩云:“轉(zhuǎn)蓬勞遠(yuǎn)役,披薜下田家。……霧巖淪曉魄,風(fēng)溆漲寒沙。心跡一朝舛,關(guān)山萬里賒。龍章徒表越,閩俗本殊華。旅行悲泛梗,離贈斷疏麻。惟有寒潭菊,獨似故園花。”此言“勞遠(yuǎn)役”,當(dāng)亦本年奉使吳越之作;“寒潭菊”則時為深秋也。“龍章”句自屬越地,而“閩俗本殊華”,疑此次奉使已入閩矣。上引《疇昔篇》有“賴有邊城月”之句,而上述詩中提及之淮海、盱眙、京口、會稽等地,皆通都大邑,固非“邊城”,唯閩地荒遠(yuǎn),堪稱“邊城”也。

宋之問《潛珠篇》。

此篇《全唐詩》未收,陳尚君《全唐詩續(xù)拾》卷八據(jù)影印本《詩淵》第一冊七一頁錄之。詩云:“世有南山采薇子,從來道氣凌白云。今乃千里作一尉,無媒為獻(xiàn)明圣君,”則之問曾為縣尉。兩《唐書》本傳關(guān)于之問早年行事之記載極簡略,且有誤。《舊傳》:“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dāng)時無能出其右者。初征令與楊炯分直內(nèi)教。”《新傳》:“甫冠,武后召與楊炯分直習(xí)藝館。”習(xí)藝館,本名內(nèi)文學(xué)館,掌教習(xí)宮人書、算、眾藝。武后如意元年(629)改名習(xí)藝館,又改曰翰林內(nèi)教坊,尋復(fù)舊。見《新唐書·百官志二》。習(xí)藝館在宮中,位于洛陽城西,故之問《秋蓮賦序》云:“天授元年,敕學(xué)士楊炯與之問分直于洛城西。”據(jù)《唐才子傳》卷一,之問于上元二年進(jìn)士及第,以其年二十歲推算,則天授元年(690)為三十五歲,而《新傳》曰“甫冠”,顯誤。自之問登第至分直習(xí)藝館,其間十余年行蹤不甚了然,倘《潛珠篇》確為之問作,則其所云“今乃千里作一尉”,可補(bǔ)史傳之闕;然何時何地“作尉”,尤難確考,《編年史》據(jù)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推定為本年秋任礠州某縣尉,姑從之。俟考。

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見《全唐詩》卷七七。

詩云:“姑蘇望南浦,邯鄲通北走。北走平生親,南浦別離津。瀟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秋江無綠芷,寒汀有白蘋。采之將何遺?故人漳水濱。漳濱已遼遠(yuǎn),江潭未旋返。為聽《短歌行》,當(dāng)憶長洲苑。……秦聲懷舊里,楚奏悲無已。郢路少知音,叢臺富奇士。溫輝凌愛日,壯氣驚寒水。”詩稱之問為“故人”,則其相識已久。詩中地理多以南北對舉,“姑蘇”、“江潭”、“長洲苑”,當(dāng)是賓王奉使吳越所經(jīng)之地(“瀟湘”,“洞庭”、“郢路”當(dāng)屬用典,非賓王輾轉(zhuǎn)于吳越荊湘也);“邯鄲”、“漳濱”、“叢臺”,當(dāng)是之問所在之地。《編年史》:“叢臺在礠州邯鄲縣,州有漳水,見《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似宋之問時在礠州,非與賓王同在江南,疑題奪一‘寄’字。”此可備一說。詩姑系于本年。

駱賓王《憶蜀地佳人》,見《全唐詩》卷七九。

詩云:“東吳西蜀(原作“東西吳蜀”,據(jù)陳《箋》改)關(guān)山遠(yuǎn),魚來雁去兩難聞。莫怪常有千行淚,只為陽臺一片云。”知賓王在吳,而“佳人”在蜀。賓王《疇昔篇》敘其奉使西蜀時之情狀云:“川平煙霧開,游戲錦城隈。墉高龜步轉(zhuǎn),水凈雁文回。尋姝入酒肆,訪客上琴臺。”其在東吳所憶之“佳人”,蓋即錦城酒肆所尋之“姝”也。詩當(dāng)作于本年。

駱賓王《陪潤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隱寺》,見《全唐詩》卷七八。

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謂“司空”乃“司功”之誤,是初唐三公,無薛姓者。司功,即司功參軍,州府屬官。明府,縣令之別稱。潤州治丹徒縣(今江蘇鎮(zhèn)江市),《元和郡縣志》卷二五:“招隱山在縣西南九里,即隱士戴颙之所居也。”招隱寺即在招隱山。詩云:“共尋招隱寺,初識戴颙家。……綠竹寒天筍,紅蕉臘月花。”上文已述賓王奉使南下,過京口時已屆深秋,而此言“寒天筍”、“臘月花”則其北歸過潤州時已是歲末。詩當(dāng)作于本年十二月。

儀鳳元年丙子(676)

十一月壬申,改上元三年為儀鳳元年。

正月,崔融、陳該登詞殫文律科。楊炯應(yīng)制舉,補(bǔ)校書郎。

八月,王勃卒。

十二月二日,皇太子李賢上所注《后漢書》。

本年,陳子昂十八歲,始立志讀書,謝絕門客,不復(fù)馳俠縱博。見盧藏用《陳氏別傳》。

駱賓王《樂大夫挽歌詞》五首,見《全唐詩》卷七八。

樂大夫,御史大夫樂彥瑋也。《舊唐書》本傳:“乾封元年,代劉仁軌為大司憲。官復(fù)舊名,改為御史大夫。上元三年卒,贈秦州都督。”詩云:“返照寒無影,窮泉凍不流。”“草露當(dāng)春泣,松風(fēng)向暮哀。”當(dāng)作于本年初春。

盧照鄰《羈臥山中》,見《全唐詩》卷四二。

又《懷仙引》,見《全唐詩》卷四一。

前詩云:“臥壑迷時代,行歌任死生。紅顏意氣盡,白璧故交輕。潤戶無人跡,山窗聽鳥聲。……紫書常日閱,丹藥幾年成?扣鐘鳴天鼓,燒香厭地精。倘遇浮丘鶴,飄飖凌太清。”后詩云:“若有人兮山之曲,駕青虬兮乘白鹿,往從之游愿心足。披澗戶,訪巖軒。……回行遵故道,通川遍流潦。回首望群峰,白云正溶溶。珠為闕兮玉為樓,青云蓋兮紫霜裘。天長地久時相憶,千齡萬代一來游。”是皆山居求仙之作。《舊唐書》本傳:“后拜新都尉,因染風(fēng)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餌為事。”按照鄰實因秩滿去官,其“染風(fēng)疾”乃在去官三年之后,《舊傳》敘事含混,說見“咸亨三年”條;然言其“處太白山中,以服餌為事”則確甚。照鄰居太白山時所作《赤谷安禪師塔》云:“且當(dāng)事芝術(shù),從吾所好云。”(見“咸亨三年”條)又《與洛陽名流朝士乞藥直書》:“昔在關(guān)西太白山下,一隱士多玄明膏,中有丹砂八兩,予時居貧,不得好上砂,但取馬牙顏色微光凈者充用。自爾丁府君憂,每一號哭,涕泗中皆藥氣流出,三四年羸臥苦嗽,幾至于不免。”《新唐書》本傳即據(jù)此而書。照鄰于咸亨四年移居長安,后丁父憂,仍退居太白山中,服餌求仙。二詩當(dāng)作于本年前后。

薛元超《出征》,已佚。

《乾陵稽古》載《薛元超墓志》:“時吐蕃作梗河源,詔英王為元率,公賦《出征》詩一首,帝覽而嘉之,親紓御筆,代王為和。”《舊紀(jì)》:“閏三月己巳朔,吐蕃人寇鄯、廓、河、芳等四州。乙酉,洛州牧、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領(lǐng)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并州都督、相王輪為涼州道行軍元帥,領(lǐng)左衛(wèi)將軍契苾何力等軍,以討吐蕃。二王竟不行。”《新紀(jì)》、《通鑒》卷二〇二同。李顯,高宗第七子,顯慶二年封周王,授洛州牧。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

劉希夷《歸山》,見《全唐詩》卷八二。

又《嵩岳聞笙》,同上。

又《秋日題汝陽潭壁》,同上。

又《獨鶴篇》,見敦煌遺書伯二六八七卷,陳尚君《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以錄之。

《大唐新語》卷七《文章》:“劉希夷,一名挺之(《唐詩紀(jì)事》卷十三引作“庭芝”,是,當(dāng)據(jù)改),汝州人。”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縣。《唐才子傳》卷一:劉希夷“上元二年鄭益榜進(jìn)士,時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又載其卒“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并評曰:“寸祿不沾,長懷頓挫,斯才高而見忌者也。”成書于天寶三載(744)之《國秀集目錄》逕稱“廣文進(jìn)士劉希夷”,是為希夷未曾入仕之確證。且史籍中皆無希夷入仕之記載,而現(xiàn)存唐代詩文中亦不見其與官吏交往之跡象。唯《全唐詩》所錄希夷詩有《夜集張諲所居》,按張諲于天寶中官至刑部員外郎,王維稱之為“張五弟”,與希夷時代不相及,而《全唐詩》卷二五〇又錄作皇甫冉詩,皇甫冉與張諲、劉方平交厚,有《答張諲劉方平兼呈賀蘭廣》、《與張諲宿劉八(方平)城東莊》等詩為證,故《夜集張諲所居》當(dāng)從明銅活字本《唐五十家詩集》屬皇甫冉作;又《洛中晴月送殷四入關(guān)》,岑仲勉《唐人行第錄》謂殷四即殷遙,《唐才子傳校箋》已辨其誤;另《餞李秀才赴舉》之李秀才,名字不詳,是否登科入仕亦無可考。要之,希夷生平交往,無一有功名者,此亦其未曾入仕之旁證。蓋唐時進(jìn)士及第,僅為出身資格,尚須通過吏部詮試,方可入仕。唐制:凡選,十一月一日赴省,三月三十日畢(見《通典·選舉三》)。希夷于上元二年登進(jìn)士第后,約于是年冬參選,黜落;本年春,失意而歸,作《歸山》,詩曰:“歸去嵩山道,煙花覆青草。草綠山無塵,山青楊柳春。日暮松聲合,空歌思?xì)⑷恕!贬陨骄嗳曛萆踅R穆淦菤w來,棲隱于此。景色雖美,悒郁難排。《嵩岳聞笙》云:“昔去落塵俗,愿言聞此曲。今來臥嵩岑,何幸承幽音。神仙樂吾事,笙歌銘夙心。”“昔去”與“今來”對照,黜落歸山之意益顯。《秋日題汝陽潭壁》云:“獨坐秋陰生,悲來從所適。……歲暮歸去來,東山余宿昔。”知希夷歸山后,曾于秋末冬初出游汝陽(今河南汝南縣),尋歸嵩山。《獨鶴篇》云“嵩岳靈泉搖玉羽,蓬丘仙霧下金衣。自憐流落煩歲暮,唯有悲涼人事非。”知其歲暮仍居嵩山,而“流落”之情更為悲涼。

李嶠《和麴典設(shè)扈從東郊憶弟使往安西冬至日恨不得同申拜慶》,見《全唐詩》卷五八。

詩云:“玉關(guān)方叱馭,桂苑正陪輿。……重此西流詠,彌傷南至初。”駱賓王《秋日餞麴錄事使往西州序》:“麴錄事務(wù)切皇華,指輪臺而鳳舉;群公等情敦素賞,臨別館以鳧分。……人探一字,一韻一篇。”其詩皆佚。《編年史》:“麴典設(shè)弟當(dāng)即駱賓王詩中之麴錄事,……高宗晚年多在洛陽,本年九月自洛還京,故系本年。”

儀鳳二年丁丑(677)

本年,上宮婉兒十四歲,“聰達(dá)敏識,才華無比。天后聞而試之,援筆立成,皆如宿構(gòu)”。見《太平廣記》卷二七一引《景龍文館記》。

張鷟、姚崇、韓思彥、王無競登下筆成章科。

員半千應(yīng)八科舉,授武陟尉。

趙冬曦生。

李嶠《汾陰行》,見《全唐詩》卷五七。

詩云:“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后土親祭祠。齋宮宿寢設(shè)儲供,撞鐘鳴鼓樹羽旂。漢家五葉才且雄,賓延萬靈朝九戎。柏梁賦詩高宴罷,詔書法駕幸河?xùn)|。……金鼎發(fā)色正焜煌,靈祇煒燁攄景光。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此言漢武帝祠汾陰后土事。《漢書·武帝紀(jì)》:“元鼎四年冬十月……行自夏陽,東幸汾陰。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陰脽上。禮畢,行幸滎陽。……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汾陰,漢縣名,唐為寶鼎縣,在今山西萬榮縣西南。《編年史》據(jù)李嶠《與夏縣崔少府書》、《楚望賦序》及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考定儀鳳二年李嶠為三原縣尉,崔融為夏縣尉;是年夏秋間,嶠使絳州,訪融不遇,貽書與詩。可信。考李嶠生平,唯本年到過河?xùn)|。汾陰后土祠距絳州甚近,李嶠使絳州時,或途經(jīng)此地,或乘便游覽,遂有此作。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稱嶠“山柱河官之作,珠胎鼎氣之篇,并登作者之心,每諷詞人之口”,所謂“鼎氣”云云,適與《汾陰行》之“金鼎”等句相合,或即此詩歟!《明皇雜錄》載:玄宗幸蜀前夕,置酒花萼樓上,“命作樂,有進(jìn)《水調(diào)歌》者曰:‘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上問誰為此詞,曰:‘李嶠。’上曰:‘真才子也。’遂不終飲而去。”所唱即此篇末四句。

劉希夷《晚憩南陽旅館》,見《全唐詩》卷八二。

又《謁漢世祖廟》,同上。

又《巫山懷古》,同上。

又《蜀城懷古》,同上。

漢世祖,即漢光武帝,南陽蔡陽人。蔡陽,唐為隨州棗陽縣,在今湖北棗陽縣。《元和郡縣志》卷二一載:棗陽有“后漢世祖宅,在縣東南三十里”。世祖廟當(dāng)亦在此。上文已考希夷于上元三年春歸山,歲末猶居嵩岳。《晚憩南陽旅館》云:“途窮人自哭,春至鳥還歌。……傷心不可去,回首怨如何!”“途窮”句用阮籍事,“春至”句表明時令。蓋希夷黜落歸山后,于翌年春出游,憩南陽旅館而作此悲歌。旋即南下,至棗陽謁漢世祖廟,賦詩云:“宗子行舊邑,恭聞《清廟》篇。君容穆而圣,臣像儼猶賢。……懷古江山在,惟新歷數(shù)遷。空余今夜月,長似舊時懸。”希夷世系無可考。唯此自稱“宗子”,則漢世祖之后裔也。其詩雖曰“懷古”,而失志之慨溢于言表。謁漢世祖廟后,又西游,經(jīng)三峽入蜀,作《巫山懷古》:“搖落殊未已,榮華倏徂遷。愁思瀟湘浦,悲涼云夢田。猿啼秋風(fēng)夜,雁飛明月天。巴歌不可聽,聽此益潺湲。”知其過巫山時已是深秋,而悲愁悵惘益不可遏。初冬,抵成都,作《蜀城懷古》:“蜀土(一作“山”)繞水竹,吳天積風(fēng)霜。……嘆世已多感,懷心益自傷。”約本年末或明年春,回歸汝州。要之,以上四首,當(dāng)作于本年。

章懷太子《黃臺瓜辭》,見《全唐詩》卷六。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傳》:“李泌因奏曰:‘臣幼稚時念《黃臺瓜辭》,陛下嘗聞其說乎?高宗大帝有八子,……長曰孝敬皇帝,為太子監(jiān)國,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賢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父母之側(cè),無由敢言,乃作《黃臺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后聞之省悟,即生哀愍。辭云……而太子賢終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太平廣記》卷三八引《鄴侯外傳》略同,蓋即《舊傳》所本。又《章懷太子傳》:“上元二年,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尋令監(jiān)國。賢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儀鳳元年,手敕褒之曰……時正議大夫(彭按:當(dāng)作正諫大夫即諫議大夫,龍朔二年改名,神龍元年復(fù)舊)明崇儼以符劾之術(shù)為天后所任使,密稱‘英王(即唐中宗)狀類太宗’。又宮人潛議云:‘賢是后姊韓國夫人所生。’賢亦自疑懼。則天又嘗為賢撰《少陽政范》及《孝子傳》以賜之,仍數(shù)作書以責(zé)讓賢,賢逾不自安。調(diào)露二年,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賢所為,……乃廢賢為庶人,幽于別所。”《明崇儼傳》載:崇儼于儀鳳二年擢正諫大夫,四年為盜所殺。《舊紀(jì)》、《通鑒》卷二〇二載:崇儼于儀鳳四年五月壬午被殺,李賢于調(diào)露二年八月甲子廢為庶人。故《黃臺瓜辭》當(dāng)作于儀鳳二年至四年間。

儀鳳三年戊寅(678)

李邕生。張九齡生。

元希古進(jìn)士及第。

崔泰之十二歲,游昭文館,對策高第。

唐高宗等《咸亨殿宴近臣諸親柏梁體》。

《全唐詩》卷二據(jù)《玉海》錄高宗一句,并注:“霍王以下和句亡。”按:此注誤。《冊府》卷一一〇:“儀鳳三年(《冊府》卷四〇作“二年”,誤)七月丁巳,宴百寮及諸親于九成宮之咸亨殿,帝謂霍王元軌等曰:‘去冬無雪,今春少雨,昨五月避暑此宮,甘雨屢降,夏麥豐熟,秋稼滋榮。又得李敬玄表奏,吐蓄已入龍支。張?zhí)帲ó?dāng)據(jù)《舊紀(jì)》作“虔”)勖率領(lǐng)驍勇與其交戰(zhàn),一日兩陣,賊俱敗走,奔趨數(shù)百里,虜獲極多。又太史先奏,七月朔,太陽虧,而日竟不食。此是上天垂祐,宗社降靈,豈在位虛薄所能致此?又以男輪最小,特所留愛,比來與選新婦,多不稱情;近納劉延景女,觀其極有孝行,不失婦容,復(fù)是私中一喜,思共叔等同為此歡,宜各盡情相勸,樂酒飲酣。’帝賦詩作柏梁體曰云云。”下錄高宗詩句及太子、霍王元軌、相王輪、右仆射戴至德、黃門侍郎來恒、中書侍郎薛元超等六人和句。事又見《舊紀(jì)》及《冊府》卷四〇。

《李敬玄謠》,見《全唐詩》卷八七八。

《朝野僉載》卷四:“唐中書令李敬玄為元帥討吐蕃,至樹墩城,聞劉尚書沒蕃,著靴不得,狼狽而走。時將軍王杲、副總管曹懷舜等驚退,遺卻麥飯,首尾千里,地上尺余。時軍中謠曰云云。”據(jù)《舊紀(jì)》、《新紀(jì)》、《通鑒》卷二〇二,敬玄兵敗在本年九月丙寅,謠當(dāng)作于是時。

駱賓王《帝京篇》,見《全唐詩》卷七七。

陳《箋》題作《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并啟》。《舊唐書》本傳:“少善屬文,尤妙于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dāng)時以為絕唱。……高宗末,為長安主簿。”《朝野僉載》卷一:“明堂主簿駱賓王《帝京篇》曰云云。”陳《箋》、楊《譜》、張《譜》皆定為上元三年調(diào)任明堂主簿時作,疑非。詩前《啟》云:“賓王啟:昨引注日,垂索鄙文,拜手驚魂,承恩累息。”則詩必上于吏部詮選之時。《唐會要》卷七五《選限》載:自貞觀十九年至開元中,吏部詮選皆“十月一日赴省,三月三十日詮畢”。而據(jù)陳《箋》、楊《譜》、張《譜》所考,上元三年秋冬,賓王丁母憂,則是年史部詮選時,賓王正在服喪,豈能上詩以求注擬?故《帝京篇》斷非上元三年作。賓王《疇昔篇》云:“人事謝光陰,俄遭霜露侵。……茹荼空有嘆,懷橘獨傷心。”《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鄭玄注:“為感時念親也。”又《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知賓王母喪當(dāng)在上元三年九月。《會要》卷三七《服紀(jì)》引張柬之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不刊之典也。”則賓王當(dāng)于儀鳳三年十月服闕,適逢吏部詮選,時裴行儉為吏部侍郎掌選,遂向賓王索文,賓王乃上《帝京篇》。《編年史》系于本年冬,是。

駱賓王《敘寄員半千》,見《全唐詩》卷七七。

詩云:“薄宦三河道,自負(fù)十余年。不應(yīng)驚若厲,只為直如弦。……嗟為刀筆吏,恥從繩墨牽。歧路倩難狎,人倫地本偏。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寄言二三子,生死不來旋。”陳《箋》:“按此詩首句云‘薄宦三河道’及‘刀筆吏’云云,當(dāng)是員為武陟尉時,而駱寄之也。自‘歧路’以下六句,皆臨海自謂也。”陳說是。《舊唐書·員半千傳》:“上元初,應(yīng)八科舉,授武陟尉。”《大唐詔令集》卷一〇二、《冊府》卷六四五載,儀鳳元年十二月詔曰:“山東、江左,人物甚眾,雖每充賓薦,而未盡英髦。或孝悌通神,遐邇推敬;或德行光俗,邦邑崇仰;或?qū)W綜九流,垂帷睹奧;或文高六藝,下筆成章;或備曉八音,洞該七曜;或射能穿札,力可翹關(guān);或丘園秀異,志存棲隱;或?qū)涀訉O,世稱勇烈。委巡撫大使,咸加采訪,佇申褒獎。”是為八科舉之詔。下詔在儀鳳元年十二月,則員半千對策及授武陟尉,當(dāng)在儀鳳二年。詩言“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據(jù)《疇昔篇》,賓王服母喪時,“掛冠裂冕已辭榮,南畝東皋事耕鑿”,“我住青門外,家臨素浐濱。”故《敘寄員半千》當(dāng)作于儀鳳二年至三年之間。

劉希夷《故園置酒》,見《全唐詩》卷八二。

詩云:“酒熟人須飲,春還鬢已秋。愿逢千日醉,得緩百年優(yōu)。舊里多青草,新知盡白頭。風(fēng)前燈易滅,川上月難留。……平生能幾日,不及且邀游。”上文已考希夷于去年游南陽、巴蜀,此詩云“春還鬢已秋”,則本年春已歸汝州故園。詩心凄楚,大有來日無多之慨,當(dāng)作于本年春。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一作《白頭吟》),見《全唐詩》卷八二。

《大唐新語》卷八《文章》:“劉希夷……嘗為《白頭翁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既而嘆曰:‘此句復(fù)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fù)由此?’乃兩存之。詩成未周,為奸所殺(《太平廣記》卷一四三引作“詩成未周歲,為奸人所殺”)。或云宋之問害之。”《本事詩·徵咎》略同,唯末句作“果以來春之初下世”,而不言“宋之問害之”。《劉賓客嘉話錄》:“劉希夷詩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知其未示人,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囊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引文據(jù)唐蘭《〈劉賓客嘉話錄〉的校輯與辨?zhèn)巍罚短撇抛觽鳌肪硪粨?jù)《大唐新語》與《劉賓客嘉話錄》而綴合成文。宋之問殺劉希夷事,殊不足信,《唐才子傳校箋》已有辨正。然謂“詩成未周歲,為奸人所殺”或“果以來春之初下世”,當(dāng)可信。上文已考希夷生于永徽二年(651),卒“時未及三十”,約卒于儀鳳四年,則《白頭吟》當(dāng)作于本年。

調(diào)露元年己卯(679)

六月辛亥,改儀鳳四年為調(diào)露元年。

王之渙生。

劉希夷約卒于本年。

魏知古《奉和春日途中喜雨應(yīng)詔》,見《全唐詩》卷九一。

詩云:“皇輿向洛城,時雨應(yīng)天行。……絲入綸言喜,花依錦字明。微臣忝東觀,載筆佇西成。”當(dāng)作于扈從幸洛陽時。《舊唐書》本傳:“弱冠舉進(jìn)士,累授著作郎,兼修國史。長安中,歷遷鳳閣舍人、衛(wèi)尉少卿。”《新唐書》本傳略同。據(jù)《登科記考》卷二,知古于乾封元年(666)進(jìn)士及第。詩言“忝東觀”、“載筆”,知其時為著作郎,兼修國史。據(jù)《舊紀(jì)》、《新紀(jì)》,乾封之后,高宗四幸洛陽:第一次在咸亨二年(671)正月,其時知古入仕不久,不可能官至從五品上之著作郎;第二、四次分別在上元元年(674)十一月與永淳元年(682)四月。皆與詩題之“春日”不合;第三次在調(diào)露元年,以正月戊子(七日)發(fā)京師,己酉(二十八日)至東都。其時知古入仕已十多年,累轉(zhuǎn)而至著作郎,自屬正常遷升。故詩當(dāng)作于本年正月。高宗駕崩后,武后長居?xùn)|都,惟長安元年(701)十月幸京師,三年十月歸東都,亦與詩題之“春日”不合。

陳子昂《初入峽苦風(fēng)寄故鄉(xiāng)親友》,見《全唐詩》卷八四。

又《江上暫別蕭四劉三旋欣接遇》,同上。

又《白帝城懷古》,同上。

又《度荊門望楚》,同上。

又《晚次樂鄉(xiāng)縣》,同上。

又《峴山懷古》,同上。

又《于長史山池三日曲水宴》,同上。

盧藏用《陳氏別傳》:“年二十一,始東入咸京,游太學(xué)。歷抵群公,都邑靡然屬目矣。”據(jù)拙著《陳子昂年譜》所考,子昂生于顯慶四年(659),二十一歲乃調(diào)露元年。詩題曰“初入峽”,當(dāng)作于初次出蜀時。《江上暫別蕭四劉三》云:“終愧神仙友,來接野人舟。”神仙友用李膺、郭泰事,以李、郭喻蕭、劉也;野人舟以東晉隱士郭翻自況,知其尚未出仕也。白帝城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白帝山上。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之虎牙山對峙。樂鄉(xiāng),唐縣名,故城在今湖北荊門市東北。峴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由此可知子昂初入咸京之路線:首途射洪,沿涪江南下,入長江,出三峽,度荊門,次樂鄉(xiāng),經(jīng)襄陽,北上長安。于長史,疑即于克構(gòu),乃于志寧之曾孫,官左監(jiān)門率府長史。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三日曲水宴,三月三日曲水流觴之宴也。子昂三月已在長安,則其出蜀當(dāng)在本年初春。方回以《度荊門望楚》為《瀛奎律髓》壓卷之作,云:“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白帝》、《峴山》二首極佳,已入‘懷古’類,今揭此一詩為諸選之冠。”

陳子昂《酬田逸人游巖見尋不遇題隱居里壁》,見《全唐詩》卷八四。

詩云:“游人獻(xiàn)書去,薄暮返靈臺。傳道尋仙友,青囊賣卜來。聞鶯忽相訪,題鳳久裴回。”靈臺,學(xué)宮也。漢以辟雍、明堂、靈臺為三雍宮,簡稱三雍。見《漢書·河間獻(xiàn)王傳》顏師古注引應(yīng)劭說。唐人常以靈臺代指太學(xué)。田游巖,京兆三原人。初補(bǔ)太學(xué)生,后罷歸,隱居箕山,自號“許由東鄰”。調(diào)露二年(680),召授崇文館學(xué)士,翌年遷太子洗馬。兩《唐書》有傳。詩題稱“田逸人”,當(dāng)在其出仕之前。本年子昂入京游太學(xué),游巖至長安尋訪不遇,遂有此作。

駱賓王《春日離長安客中言懷》,見《全唐詩》卷七九。

又《蓬萊鎮(zhèn)》,同上。

又《海曲書情》,同上。

又《遠(yuǎn)使海曲春夜多懷》,同上。

蓬菜鎮(zhèn),貞觀八年置,見《元和郡縣志》卷十一,在今山東蓬萊縣。海曲,漢縣名,唐為密州莒縣,在今山東日照市。賓王《與博昌父老書》:“自解攜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無半在。……故每懷夙昔,尚想經(jīng)過,于役不遑,愿言徒擁。……所恨跂予望之,經(jīng)途密邇,竚中衢而空軫,巾下澤而莫因。”陳《箋》:“臨海如以麟德元年離齊,計高宗麟德二年、乾封二年、總章二年、咸亨四年、上元二年、儀鳳三年,自麟德至是年,凡十五年,次年即調(diào)露元年也。據(jù)《書》中‘于役不逞’及‘經(jīng)途密邇’之句,臨海蓋以行役復(fù)至齊境也。證以《邊夜》、《蓬萊鎮(zhèn)》、《使海曲》諸詩,當(dāng)是由燕至齊,疑在調(diào)露初也。”陳氏考出賓王于調(diào)露初行役而復(fù)至齊境,甚是,然其時間計算及行役路線有誤。賓王以麟德二年十二月離齊,說見“永徽四年”條;又上文已考賓王于儀鳳三年十月服闕,參選,補(bǔ)長安主簿,次年春奉使。自麟德二年至調(diào)露元年,恰十五年也;其出使路線當(dāng)是自齊至燕,蓋其齊地所作多在春日,而燕地所作皆在秋日也。《春日離長安》云:“年華開早律,霽色蕩芳晨。城闕千門曉,山河四望春。……自惟安直道,守拙忌因人。談器非先木,圖榮異后薪。揶揄慚路鬼,憔悴切波臣。玄草終疲漢,烏裘幾滯秦。生涯無歲月,歧路有風(fēng)塵。還嗟太行道,處處白頭新。”張《譜》定為弱冠應(yīng)舉落第之作,實非,蓋其時賓王尚未入仕,而詩中“非先木”、“異后薪”、“路鬼揶揄”、“波臣憔悴”、“玄草疲漢”諸典,皆抒仕途困頓之慨。賓王解褐道王府屬,出府后閑居齊魯十載,拜奉禮郎、東臺詳正學(xué)士,兩度從軍,兩度出使,歷武功、明堂二縣主簿,迄今尚為長安主簿,從八品上,迍邅坎坷,才高位下,故有“還嗟太行道,處處白頭新”之嘆。又據(jù)詩題及首句,其離京時為早春。《蓬萊鎮(zhèn)》云:“旅客春心斷,邊城夜望高。”《海曲書情》:“白云照春海,青山橫曙天。”《遠(yuǎn)使海曲》:“長嘯三春晚,端居百慮盈。”以上諸詩,時令正相銜接,均作于本年春出使齊地時。

杜審言《贈蘇味道》,見《全唐詩》卷六二。

詩云:“北地寒應(yīng)苦,南庭戍未歸。邊聲亂羌笛,朔氣卷戎衣。雨雪關(guān)山暗,風(fēng)霜草木稀。……據(jù)鞍雄劍動,插(一作“搖”)筆羽書飛。輿駕還京邑,朋游滿帝畿。方期來獻(xiàn)凱,歌舞共春輝。“《舊唐書·蘇味道傳》:“累轉(zhuǎn)咸陽尉。吏部侍郎裴行儉先知其貴,甚加禮遇。及征突厥阿史那都支,引為管記。”傅璇琮《杜審言考》據(jù)此及《通鑒》卷二〇二,考定為調(diào)露元年作,是。《舊紀(jì)》:“調(diào)露元年九月壬午,吏部侍郎裴行儉討西突厥,擒其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別帥李遮匐以歸。”《新紀(jì)》:“六月辛亥,大赦,改元。吏部侍郎裴行儉伐西突厥。九月壬午,行儉敗西突厥,執(zhí)其可汗都支。”《通鑒》卷二〇二亦載行儉出師在六月,凱旋在九月。詩曰“方期來獻(xiàn)凱”云云,是為初出征時贈別之作,時在本年六月,地在洛陽,時高宗居?xùn)|都也。詩中“北地寒”、“朔氣”、“雨雪”、“風(fēng)霜”等句,皆懸想之詞,傅氏據(jù)以定為“本年秋天”作,不確。

駱賓王《在兗州餞宋五之問》,見《全唐詩》卷七八。

又《送宋五之問得涼字》,同上。

又《于紫云觀贈道士并序》,同上。

又《于易水送人》,見《全唐詩》卷七九。

又《邊夜有懷》,同上。

上文已考賓王于本年春奉使,春末猶在海曲。《在兗州餞宋五之問》云:“別路青驪遠(yuǎn),離尊綠蟻空。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紅。”知秋日賓王已至兗州。《送宋五之問》云:“愿言游泗水,支離去二漳。……霜威侵竹冷,秋爽帶池涼。”二漳,指清漳河、濁漳河,此代指之問故里汾州。泗水,在兗州泗水縣。知之問自汾州來游兗州,得與賓王相遇,故有餞送之作,其時亦為秋也。紫云觀在兗州,乾封元年正月置,見《舊紀(jì)》。《于紫云觀贈道士序》:“余鄉(xiāng)國一辭,江山萬里。昔年離別,還同塞北之鳧;今日歸來,即似遼東之鶴。”賓王雖義烏人,然居兗州多年,自麟德二年(665)離齊后,因出使而再至兗州,不勝滄桑之慨。詩云:“碧落澄秋景,玄門啟曙關(guān)。”時令亦秋也。《于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化用荊軻《易水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其時為深秋也。《邊夜有懷》:“漢地行逾遠(yuǎn),燕山去不窮。……夜關(guān)明隴月,秋塞急胡風(fēng)。倚伏良難定,榮枯豈易通?旅魂勞泛梗,離恨斷征蓬。”明為秋日行役途經(jīng)燕地之作。以上五首,當(dāng)作于本年秋。

李嶠《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爾而作》,見《全唐詩》卷五七。

六州,謂六胡州也,在今內(nèi)蒙西南部及寧夏北部一帶。《元和郡縣志》卷四:“新宥州,本在鹽州北三百里。初,調(diào)露元年于靈州南界置魯、麗、含、塞、依、契等六州,以處突厥降戶,時人謂之‘六胡州’。”《新唐書·地理志》同,《舊唐書·地理志》亦云:“調(diào)露元年,又置魯、麗、塞、含、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詩曰:“奉詔受邊服,總徒筑朔方。驅(qū)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子來多悅豫,王事寧怠遑?三旬無愆期,百雉郁相望。”知本年李嶠奉詔總領(lǐng)筑朔方六州城事也。詩又曰:“驅(qū)車登崇墉,顧眄凌大荒。千里何蕭條,草木自悲涼。”當(dāng)作于本年秋。

駱賓王《憲臺出縶寒夜有懷》,見《全唐詩》卷七八。

詩云:“獨坐懷明發(fā),長謠苦未安。自應(yīng)迷北叟,誰肯問南冠?生死交情異,殷憂歲序闌。空余朝夕鳥,相伴夜啼寒。”憲臺,即御史臺,龍朔二年改名,咸亨元年復(fù)舊,此仍用舊稱也。詩言“南冠”,知其時賓王在獄也。郗云卿《駱賓王文集序》與兩《唐書》本傳均稱賓王獲罪而左遷臨海丞,未言及下獄事。按賓王《疇昔篇》云:“果乘驄馬發(fā)囂書,復(fù)道郎官稟綸詔。冶長非罪曾縲紲,長孺然灰也經(jīng)溺。……適離京兆謗,還從御府彈。炎威資夏景,平曲況秋翰。畫地終難入,書空自不安。吹毛未可待,搖尾且求餐。”陳《箋》:“是臨海以薦為侍御史,上書言事,未幾下獄也。”《唐才子傳校箋》卷一:“意謂于侍御史任上,被誣以長安主簿時之罪尤致譴。”且考定其下獄“時間當(dāng)為調(diào)露元年(679)冬至永隆元年(680)秋”,是。詩題曰“寒夜有懷”,詩曰“殷憂歲序闌”,當(dāng)作于本年冬。

《調(diào)露初京城民謠》,見《全唐詩》卷八七八。

《新唐書·五行志》二:“調(diào)露初,京城民謠有‘側(cè)堂堂,橈堂堂’之言。太常丞李嗣真曰:‘側(cè)者,不正;橈者,不安。自隋以來,樂府有《堂堂曲》,再言堂堂者,唐再受命之象。'”

盧照鄰《失群雁并序》,見《全唐詩》卷四一。

序云:“溫縣明府以《雁》詩垂示。余以為古之郎官,出宰百里;今之墨綬,人應(yīng)千官。事止雁行,未宜傷嘆。至如羸臥空巖者,乃可為失群慟耳。聊因伏枕多暇,以斯文應(yīng)之。”詩云:“三秋北地雪皚皚,萬里南翔渡海來。……虞人負(fù)繳來相及,齊客虛弓忽見傷。毛翎顦顇飛無力,羽翮摧頹君不識。……愿君弄影鳳皇池,時憶籠中摧折羽。”是以受傷之失群雁自況,“毛翎顦顇”、“羽翮摧頹”,自言傷痛之苦;“羸臥空巖”、“伏枕”,知其臥病山中。溫縣,唐屬河南府,在今河南溫縣。明府,縣令之別稱。據(jù)祝尚書《盧照臨年譜》、李云逸《盧照鄰年譜》所考,照鄰約于儀鳳三年(678)自太白山移居洛陽東龍門山。詩當(dāng)作于本年前后臥病東龍門山時。

楊炯《從軍行》,見《全唐詩》卷五〇。

此詩作年殊難確考,唯首句“烽火照西京”尚可尋繹。《舊紀(jì)》:“調(diào)露元年冬十月,單于大都護(hù)府突厥阿史德溫傅及奉職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首領(lǐng)并叛。遣單于大都護(hù)長史蕭嗣業(yè)、將軍花大智、李景嘉等討之。與突厥戰(zhàn),為賊所敗,嗣業(yè)配流桂州。壬子,令將軍曹懷舜率兵往恒州守井陘,崔獻(xiàn)往絳州守龍門,以備突厥。庚申,前詔封嵩山,宜停。……十一月甲辰,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與營州都督周道務(wù)等兵十八萬,并西軍程務(wù)挺、東軍李文暕等,總?cè)f以討突厥。”《通鑒》卷二〇二同。《元和郡縣志》卷十二:絳州“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龍門“東至州一百一十里”,“龍門關(guān)在縣西北二十二里”。則龍門關(guān)距長安僅五百零二里,唐軍守龍門以備突厥,足見態(tài)勢嚴(yán)峻;且發(fā)兵多達(dá)三十萬以討突厥,“連亙數(shù)千里,并受行儉節(jié)度,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舊唐書·裴行儉傳》)。凡此可證,“烽火照西京”并非夸飾之詞。又本年秋裴行儉征阿史那都支,引蘇味道為管記,杜審言有《贈蘇味道》詩以壯行色,可知當(dāng)時文士建功邊塞之熱情。時楊炯為校書郎,當(dāng)亦心動。俄突厥反叛,唐軍設(shè)防于井陘、龍門,裴行儉再度出征,楊炯遂有此作。詩言“雪暗凋旗畫”,時令正合,當(dāng)作于本年冬。尾聯(lián)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盛唐邊塞詩中“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行軍》)之豪情,蓋濫觴于此。

永隆元年庚辰(680)

四月,劉思立為考功員外郎,奏請進(jìn)士加試帖經(jīng)及雜文兩道。

八月甲子,廢皇太子李賢為庶人。乙丑,立英王哲為太子,改調(diào)露二年為永隆元年,大赦,賜酺三日。

蘇颋、李福業(yè)、宋璟、馬懷素等登進(jìn)士第。員半千等應(yīng)岳牧舉及第。

席豫生。

崔知賢《上元夜效小庾體》,見《全唐詩》卷七二。

原注:“上元之游,凡六人,皆以春字為韻。長孫正隱為之序。”按:此注錄自《高氏三宴詩集》卷下。

長孫正隱《上元夜效小庾體同用春字并序》,同上。

韓仲宣《上元夜效小庾體》,同上。

高瑾《上元夜效小庾體》,同上。

陳嘉言《上元夜效小庾體》,同上。

陳子昂《上元夜效小庾體》,見《全唐詩》卷八四。

上元,節(jié)日名,正月十五日。小庾體,即庾信體。長孫正隱《序》云:“且九谷帝畿,三川奧域。交風(fēng)均露,上分朱鳥之躔;泝洛背河,下鎮(zhèn)蒼龍之闕。多近臣之第宅,即瞰銅街;有貴戚之樓臺,自連金穴。美人競出,錦障如霞;公子交馳,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尋稅馬之津;爭渡河橋,似向牽牛之渚。實昌年之樂事,令節(jié)之佳游者焉。……蓋陳良夜之歡,共發(fā)乘春之藻,仍為庾體,四韻成章,同以春為韻。”則其地必在洛陽。另有《晦日宴高氏林亭》,《晦日重宴高氏林亭》、《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參與此四次游宴者,少則六人,多則二十一人,其中陳子昂、崔知賢、韓仲宣、高瑾等四人每會必至,地點均在洛陽,故此四次游宴必在同一年之春季。上元之游與晦日之宴,諸公之詩或序中均未紀(jì)年份,唯孫慎行《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序》曰:“調(diào)露二年,暮春三日,同集于王令公之林亭”云云,則此四次游宴皆在本年春也。蓋子昂于去年入長安游太學(xué),是時高宗居?xùn)|都,故于本年春至洛陽應(yīng)試,結(jié)識高、崔、韓、陳、長孫等人,遂有此作。

陳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并序》,見《全唐詩》卷八四。

高正臣《晦日置酒林亭》,見《全唐詩》卷七二。

原注:“是宴凡二十一人,皆以華字為韻。陳子昂為之序。”按:此注錄自《高氏三宴詩集》卷上。

崔知賢《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韓仲宣《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周彥昭《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高球《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弓嗣初《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高瑾《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王茂時《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徐皓《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長孫正隱《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高紹《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郎余令《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陳嘉言《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周彥暉《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高嶠《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劉友賢《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周思鈞《晦日宴高氏林亭》,同上。

王勔《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華字》,見《全唐詩》卷五六。

解琬《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華字》,見《全唐詩》卷一〇五。

張錫《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華字》,同上。

晦日,農(nóng)歷每月之最后一日。唐初至德宗時,以正月晦日(三十日)為晦節(jié)。高氏,名正臣,廣平人,寓居洛陽。高宗時曾任潤、湖、申、邵、襄等州刺史,官至衛(wèi)尉卿。編有《高氏三宴詩集》今傳。子昂《序》曰:“于時律窮太簇,氣淑中京,山河春而霽景華,城闕麗而年光滿。淹留自樂,玩花鳥以忘歸;歡賞不疲,對林泉而獨得。偉矣!信皇州之盛觀也。豈可使晉京才子,孤?lián)柯逑轮危晃菏胰汗毶绵捴兄畷n粮餮灾荆杂浄加巍M揭蛔郑匀A為韻。”中京,洛陽也。以上二十一首,作于本年正月三十日,說見上。

高正臣《晦日重宴》,見《全唐詩》卷七二。

原注:“是宴九人,皆以池字為韻。周彥暉為之序。”按:此注錄自《高氏三宴詩集》卷中。

韓仲宜《晦日重宴》,同上。

弓嗣初《晦日重宴》,同上。

高瑾《晦日重宴》,同上。

陳嘉言《晦日重宴》,同上。

周彥暉《晦日重宴》,同上。

高嶠《晦日重宴》,同上。

周思鈞《晦日重宴》,同上。

陳子昂《晦日重宴高氏林亭》,見《全唐詩》卷八四。

以上九首,亦作于本年正月三十日,說見上。周彥暉《序》已佚。

駱賓王《幽縶(一作“獄中”)書情通簡知己》,見《全唐詩》卷七九。

詩云:“一命淪驕餌,三緘慎禍胎。不言勞倚伏,忽此遘邅回。驄馬刑章峻,蒼鷹獄吏猜。絕縑非易辨。疑璧果難裁。揆畫慚周道,端優(yōu)滯夏臺。”自訴其因上書言事而被誣下獄也。上文已考賓王于去年冬入獄,此詩云:“青陸春芳動,黃沙旅思催。……覆盆徒望日,蟄戶未經(jīng)雷。”當(dāng)作于本年早春也。

唐高宗《幸閑居寺詩》。

武則天《奉和幸閑居寺詩》。

唐睿宗《奉和幸閑居寺詩》。

太平公主《奉和幸閑居寺詩》。

《金石錄》卷五:“周《幸閑居寺詩》:高宗、睿宗、太平公主詩,八分書,無姓名;武后詩,自草書。長安四年四月。”閑居寺在嵩山。《通鑒》卷一四七:“時佛教盛于洛陽,……處士南陽馮亮有巧思,魏主使與河南尹甄琛,沙門統(tǒng)僧暹擇嵩山形勝之地立閑居寺,極巖壑土木之美。”據(jù)《舊紀(jì)》睿宗生于龍朔二年(662)六月。太平公主生年不詳,《新唐書·太平公主傳》:“儀鳳中,吐蕃請主下嫁,后不欲棄之夷,乃真筑宮,如方士熏戒,以拒和親事。”據(jù)《舊唐書·吐蕃傳》、《通鑒》卷二〇二,吐蕃請和親在調(diào)露元年(即儀鳳四年)十月癸亥。《谷梁傳·文公十二年》:“女子十五而許嫁。”以此推之,太平公主約生于麟德元年(664)前后。如此,則閑居寺唱和當(dāng)在高宗晚年。據(jù)《舊紀(jì)》、《新紀(jì)》、《通鑒》卷二〇二、二〇三,永隆元年二月高宗幸嵩山,弘道元年正月至四月幸奉天宮(在嵩山之陽),故詩當(dāng)作于此二年中,至長安四年(704)四月乃刻石立碑。碑亡,詩皆佚。

崔知賢《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魚字》,見《全唐詩》卷七二。

原注:“同賦六人,孫慎行為之序。”

席元明《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郊字》,同上。

韓仲宜《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同上。

高球《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煙字》,同上。

高瑾《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同上。

陳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人字》,見《全唐詩》卷八四。

“得人字”三字原闕,據(jù)《歲時雜詠》卷十六補(bǔ)。

王明府,未詳。孫慎行《序》曰:“調(diào)露二年,暮春三日,同集于王令公之林亭,申交契也。……元巳迨辰,季陽司月,列芳林而薦賞,控清洛以開筵,追李、郭之佳游,嗣裴、王之故事。遠(yuǎn)近送春日,表里壯皇居。……度志陳詩,式紀(jì)良會,仍探一字,六韻成章。”此言“清洛”、“皇居”,其地必在洛陽。以上六首,均作于本年三月三日。唐舉進(jìn)士,“正月乃就禮部試,……通于二月放牓”(《登科記考·凡例》),子昂初試落第,故云“今我不樂,含意未申”也。

蘇味道《單于川對雨》二首,見《全唐詩》卷六五。

單于川,當(dāng)在單于都護(hù)府,府治金河縣,在今內(nèi)蒙呼和浩特市南。詩云:“飛雨欲迎旬,浮云已送春。還從濯枝后,來應(yīng)洗兵辰。氣合龍祠外,聲過鯨海濱。伐邢知有屬,已見靜邊塵。”知其時令為春,唐軍已平定邊亂。《新紀(jì)》:“調(diào)露元年十一月甲辰,禮部尚書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以伐突厥。”“永隆元年三月,裴行儉及突厥戰(zhàn)于黑山,敗之。”《通鑒》卷二〇二:“永隆元年三月,裴行儉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長奉職;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事又見兩《唐書·裴行儉傳》。蘇詩當(dāng)作于本年三月。兩《唐書·蘇味道傳》載裴行儉討突厥阿史那都支,引蘇為管記,時在調(diào)露元年六月;據(jù)此二詩,知本年行儉征突厥阿史那泥熟匐時,蘇仍在裴軍中。

陳子昂《落第西還別劉祭酒高明府》,見《全唐詩》卷八四。

又《落第西還別魏四懍》,同上。

前詩云:“別館分周國,歸驂入漢京。地連函谷塞,川接廣陽城。……莫言長落羽,貧賤一交情。”后詩云:“轉(zhuǎn)蓬方不定,落羽自驚弦。……還因北山逕,歸守東陂田。”子昂于本年春在洛陽應(yīng)試,落第西還,經(jīng)長安歸蜀也。

駱賓王《在獄詠蟬并序》,見《全唐詩》卷七八。

《序》云:“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shù)株焉。……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fā)聲幽息,有切嘗聞。……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yīng),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詩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后漢書·律歷志》:“日行西陸謂之秋。”賓王于去年冬下獄,本年八月遇赦獲釋,詩當(dāng)作于本年七月。

陳子昂《宿襄河驛浦》,見《全唐詩》卷八四。

又《送梁李二明府》,同上。

又《宿空舲峽青樹村浦》,同上。

又《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同上。

又《合州津口別舍弟至東陽峽步趁不及眷然有憶作以示之》,同上。

以上五首皆子昂落第還鄉(xiāng)途中所作。襄河,漢水自襄陽以下一段之別稱。空舲峽,即空泠峽,在今湖北秭歸縣東南。見《水經(jīng)·江水注》及《輿地紀(jì)勝·荊湖北路·歸州》。東陽峽,在今重慶市西。見明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十七。合州,治所在今四川合川縣。自合州溯涪江而上,即至射洪。由此可見,子昂自京還蜀與其自蜀入京之路線全同。《宿襄河驛浦》:“不及能鳴雁,徒思海上鷗。”《送梁李二明府》:“負(fù)書猶在漢,懷策未聞秦。……黃金裝屢盡,白首契逾新。空羨雙鳧舃,俱飛向玉輪。”《宿空舲峽》:“虛聞事朱闕,結(jié)綬鶩華軒。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今成轉(zhuǎn)蓬去,嘆息復(fù)何言?”是皆落第悵恨之言也。《宿襄河驛浦》:“臥聞塞鴻斷,坐聽峽猿愁。沙浦明如月,汀葭晦若秋。”《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鴻雁來,玄鳥歸。”知其歸至襄陽時,已是仲秋八月。蓋二月放牓,三月尚滯留洛陽,后至長安,稍事盤桓,秋日始還鄉(xiāng)也。《送梁李二明府》:“復(fù)此窮秋日,芳樽別故人。”《宿空舲峽》:“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入東陽峽》:“孤狖啼寒月,哀鴻叫斷云。”知其入蜀已至秋末矣。

駱賓王《疇昔篇》,見《全唐詩》卷七七。

此詩末段云:“適離京兆謗,還從御府彈。……丈夫坎壈多愁疾,契闊迍邅盡今日。慎罰寧憑兩造辭,嚴(yán)科直掛三章律。鄒衍銜悲系燕獄,李斯抱怨拘秦桎。不應(yīng)白發(fā)頓成絲,直為黃沙暗如漆。紫禁終難叫,朱門不易排。驚魂聞葉落,危魄逐輪埋。霜威遙有厲,雪枉更無階。含冤欲誰道,飲氣獨居懷。忽聞驛使發(fā)關(guān)東,傳道天波萬里通。涸鱗去轍還游海,幽禽釋網(wǎng)便翔空。”陳《箋》:“案臨海生平行跡,略見于此篇。當(dāng)作于出獄之后,未除臨海丞時也。”《新紀(jì)》:“永隆元年八月丁未(五日),如東都。……甲子(二十二日),廢皇太子為庶人。乙丑(二十三日),立英王哲為太子,大赦,改元,賜酺三日。”時賓王被系于長安,赦令發(fā)自洛陽,故言“驛使發(fā)關(guān)東”。詩當(dāng)作于本年八月底或九月初。

沈佺期《獄中聞駕幸長安》二首,見《全唐詩》卷九七。

詩云:“傳聞圣旨向秦京,誰念羈囚滯洛城?扈從由來是方朔,為申冤氣在長平。”“無事今朝來下獄,誰期十月是橫河?君看鷹隼俱堪擊,為報蜘蛛收網(wǎng)羅。”知車駕還京在十月,時佺期被系于洛陽監(jiān)獄。檢兩《唐書》之《高宗紀(jì)》、《則天皇后紀(jì)》、《中宗紀(jì)》,自上元二年(675)佺期進(jìn)士及第后,車駕自洛還京在十月者凡三次:一在永隆元年十月己酉(八日);二在長安元年辛丑歲(701)十月壬寅,佺期有《辛丑歲十月上幸長安時扈從出西岳作》詩,可證是時佺期正為扈從之臣,自不在獄中。《唐才子傳校箋》卷一:“似佺期于長安元年春夏人獄,至十月又獲釋扈從西幸者。”此說誤,蓋是年夏佺期有《夏日梁王席送張岐州》詩,且是年十一月十二日,佺期預(yù)修之《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成,上之,則春夏間正是定稿之時,佺期以修書功自通事舍人擢考功員外郎,正是其仕途得意之時,故是年不可能有下獄之事(詳見“長安元年”、“長安四年”條)。三在神龍二年十月己卯,是時佺期長流驩州,尚未北歸。要之,《獄中聞駕幸長安》二首,當(dāng)作于本年十月。譚優(yōu)學(xué)《沈佺期行年考》即主此說,可參看。

楊炯《和輔先入昊天觀星瞻(一作“占”)》,見《全唐詩》卷五〇。

詩曰:“遁甲爰皇里,星占太乙宮。……上真朝北斗,元始詠南風(fēng)。”昊天觀在長安保寧坊,貞觀初為晉王宅,顯慶元年為太宗追福,立為觀。見《長安志》卷七。輔先,《編年史》謂即道士輔儼,“‘先’下當(dāng)脫一‘生’字”,甚是,唐人以“先生”為道士之尊稱也。《舊唐書·李嗣真?zhèn)鳌?“調(diào)露中,為始平令,風(fēng)化大行。時章懷太子居春宮,嗣真嘗于太清觀奏樂,謂道士劉槩、輔儼曰:‘此曲何哀思不和之甚也?’槩、儼曰:‘此太子所作《寶慶樂》也。’居數(shù)日,太子廢為庶人。”《新唐書·李嗣真?zhèn)鳌仿酝?jù)《舊紀(jì)》、《新紀(jì)》,章懷太子被廢于本年八月甲子,時道士輔儼在京,且與朝官交往,則楊詩當(dāng)作于本年前后。

宋之問《冬宵引贈司馬承禎》,見《全唐詩》卷五一。

司馬承禎《答宋之問》,見《全唐詩》卷八五二。

之問《憶嵩山陸渾舊宅》:“世德辭貴仕,天爵光道門。好仙宅二室,愛藥居陸渾。”知宋氏世代好道,于嵩山附近之陸渾建有別業(yè)。又《臥聞嵩山鐘》:“昔事潘鎮(zhèn)(當(dāng)作“真”)人,北岑采嶶蕨。倚巖顧我笑,謂我有仙骨。”又《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復(fù)傷田洗馬韓觀主》:“與君闊松石,于茲二十年。田公謝昭世,韓子秘幽埏。憶昔同攜手,山棲接二賢。”潘真人即潘師正,田洗馬即田游巖,韓觀主即韓法昭。兩《唐書·隱逸傳》及《通鑒》卷二〇二載:潘師正乃嵩山道士,卒于永淳元年(682);司馬承禎、韓法昭皆潘師正弟子,曾居嵩山修道;田游巖乃嵩山隱士,“惟與韓法昭、宋之問為方外友”,永隆二年(681)閏七月、征為太子洗馬。之問師事潘師正,與司馬承禎、田游巖、韓法昭交游唱和,當(dāng)在本年前后。

宋之問《嵩山天門歌》,見《全唐詩》卷五一。

詩云:“風(fēng)生云起,出鬼而入神。吾亦不知其靈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見羽人。……試一望兮奪魄,況眾妙之無窮。”當(dāng)亦作于嵩山學(xué)仙、師事潘師正時。

開耀元年辛巳(681)

二月,薛元超表薦楊炯、崔融等十人為崇文館學(xué)士。

八月,詔進(jìn)士加試雜文兩首,自此即為常式。

九月乙丑(三十日),改永隆二年為開耀元年。《舊紀(jì)》、《通鑒》均作“十月乙丑改元”,誤,十月丙寅朔,無乙丑日。

李乂、姜晞等進(jìn)士及第。

唐高宗《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見《全唐詩》卷二。

劉祎之《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見《全唐詩》卷四四。

元萬頃《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同上。

郭正一《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同上。

胡元范《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同上。

任希古《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同上。

裴守真《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同上。

《全唐詩》高宗詩題注:“咸亨四年,太子弘納妃裴氏,有司奏贄用白雁,適苑中獲之。”又劉祎之詩題注:“時咸亨四年。”按:此二注皆誤。咸亨四年(673)太子弘納妃獲白雁事,見兩《唐書·李弘傳》,其時太平公主約十歲左右,焉能“出降”? (參見“永隆元年”條)故諸詩題中之太子,必非李弘,而當(dāng)為李哲(即中宗),永隆元年八月立為皇太子。兩《唐書·中宗韋庶人傳》載:中宗為太子時,納韋氏為妃。李哲納妃之時間,史志闕載,然據(jù)高宗等人詩題,當(dāng)與大平公主出降同時。《舊唐書·太平公主傳》:“永隆年,降駙馬薛紹。”永隆二年九月乙丑,改元開耀。《舊紀(jì)》:“永隆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出降薛紹,赦京城系囚。”《冊府》卷八四、《通鑒》卷二〇二、《南部新書》辛皆載:本年七月,太平公主出降薛紹。《新紀(jì)》載為本年七月己丑。故以上十一首,當(dāng)作于本年七月己丑(三日)。

崔融《戶部尚書崔公挽歌》,見《全唐詩》卷六八。

《舊紀(jì)》:“永隆二年八月丁亥,戶部尚書崔知悌卒。”《挽歌》當(dāng)作于是時。

楊炯《和鄭讎校內(nèi)省眺矚思鄉(xiāng)懷友》,見《全唐詩》卷五〇。

讎校,官名。《唐六典》卷八“門下省弘文館”:“校書郎二人,從九品上。”原注:“本置名讎校,掌校典籍。開元七年罷讎校,置校書四人;二十三年,減二人。”內(nèi)省,即門下省,見《通鑒》卷一七一“太建四年”胡注。楊炯《渾天賦序》:“上元三年,始以應(yīng)制舉,補(bǔ)校書郎。”《唐會要》卷六四:“永隆二年二月六日,皇太子親行釋奠之禮。禮畢,上表請博延耆碩英髦之士為崇文館學(xué)士,許之。于是薛元超表薦鄭祖元、鄧元挺、楊炯、崔融等并為崇文學(xué)士。”《新唐書》本傳亦載:永隆二年,炯遷太子詹事司直、充崇文館學(xué)士。則上元三年至永隆二年春,炯在校書郎任。校書郎與讎校職掌相同,其與鄭讎校唱和,當(dāng)在此數(shù)年中。詩云:“暄入瑤房里,春回玉宇前。”時令為初春也。

楊炯《和旻上人傷果禪師》,見《全唐詩》卷五〇。

果禪師,未詳。楊炯《送并州旻上人詩序》:“旻上人天骨多奇,神情獨王。法門梁棟,豈非龍象之雄?晉國英靈,即是河汾之寶。……遍觀天下,暫游城闕。……芝蘭一面,暫悅新知;垂棘連城,將游舊府。雞山法眾,餞行于素浐之濱;麟閣良朋,祖送于青門之外。是日也,河山雨氣,原野秋陰,風(fēng)煙凄而禁籞寒,草木落而城隍晚。……群賢僉議,咸可賦詩,題其爵里,編之簡牘。”知旻上人乃并州高僧,偶游京城,得與楊炯等人結(jié)識,旋于深秋時還晉,群賢餞行于青門外,賦詩贈別。其詩皆佚。疑《和旻上人傷果禪師》或亦作于旻上人在長安時。據(jù)《舊紀(jì)》、《新紀(jì)》,儀鳳元年(676)十月至調(diào)露元年(679)正月、永隆元年(680)十月至永淳元年(682)四月,高宗居京師。詩或作于此數(shù)年中。

田游巖《弘農(nóng)清巖曲有磐石可坐宋十一每拂拭待余寄詩贈之》,見《全唐詩》卷六七。

宋之問《答田征君》(一作《敬答田征君游巖》),見《全唐詩》卷五一。

又《答田征君》,見《全唐詩》卷五三。

田詩云:“仆也潁陽客,望彼空思齊。倘見山人至,簪蒿且杖藜。”宋答云:“家臨清溪水,溪水繞盤石。……傳聞潁陽人,霞外漱靈液。忽枉巖中翰,吟望朝復(fù)夕。何當(dāng)遂遠(yuǎn)游,物色候逋客。”《舊唐書·隱逸傳》:“田游巖,京兆三原人也。……后入箕山,就許由廟東筑室而居,自稱‘許由東鄰’。調(diào)露中,高宗幸嵩山,遣中書侍郎薛元超就問其母,游巖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止之。……因?qū)⒂螏r就行宮,并家口給傳乘赴都,授崇文館學(xué)士。……文明中,進(jìn)授朝散大夫,拜太子洗馬。”《新唐書》本傳略同,并稱其“不交當(dāng)世,惟與韓法昭、宋之問為方外友云”。《通鑒》卷二〇二載:調(diào)露二年(680)二月戊午,高宗幸田游巖所居;開耀元年(681)閏七月,征游巖為太子洗馬。此次贈答,宋詩題稱“田征君”;而此前陳子昂詩稱“田逸人”,見“調(diào)露元年”條;此后子昂、之問詩稱“田洗馬”,見“永淳元年”、“神功元年”條。由此可證:田、宋此次贈答,當(dāng)在調(diào)露二年二月之后,本年閏七月之前。之問乃弘農(nóng)人,又有陸渾別業(yè),常往返于弘農(nóng)、嵩山之間,故《答田征君》云:“出游杳何處,遲回伊洛間。歸寢忽成夢,宛在嵩丘山。”

駱賓王《晚泊江鎮(zhèn)》,見《全唐詩》卷七九。

又《夕次舊吳》,同上。

江鎮(zhèn),即京口鎮(zhèn),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舊吳,即蘇州,周時為吳國,春秋時吳王闔閭遷都于此,故稱“舊吳”。以上二首,皆賓王赴任臨海丞途中所作。賓王貶臨海丞,見兩《唐書》本傳,然未載明年月。賓王《靈泉頌》:“有廣平宋思禮,字過庭,……調(diào)露二年,來佐百里。……某出贊荒隅,途經(jīng)勝壤。三秋客恨,長懷宋玉之悲;一面交歡,暫雪桓譚之涕。”陳《箋》:“案荒隅謂臨海,……勝壤謂蕭山。駱之臨海,當(dāng)為調(diào)露二年之秋,以八月改元永隆,后不得仍紀(jì)調(diào)露也。”后人多從此說,然實不可信。蓋自武后當(dāng)政之后,改元頻繁,往往一年而有兩至三個年號者,時人敘事,用年號并無嚴(yán)格規(guī)定。如楊炯《從弟去盈墓志銘》:“以上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歿于京師勝業(yè)里,嗚呼哀哉!至儀鳳四年十二月二日歸葬于華陰之某原。”又《從弟去溢墓志銘》:“以某年某月某日終于某所,越儀鳳四年十月二日歸葬于華陰之某原。”上元三年十一月壬申改元儀鳳元年,儀鳳四年六月辛亥改元調(diào)露元年。楊文稱“儀鳳四年十二月”、“儀鳳四年十月”,而不言“調(diào)露元年十二月”、“調(diào)露元年十月”,可證敘某年改元前之事,固可用原年號;即令敘改元后之事,亦可用原年號。故《靈泉頌》之“調(diào)露二年”,乃宋思禮就任蕭山縣主簿之時,而不能據(jù)此確定賓王赴任臨海之時。上文已考賓王于調(diào)露二年八月獲釋,而其《與親情書》云:“近緣之官,佐任海曲,便還故里,冀敘宗盟,徒有所懷,未畢斯愿。不意遠(yuǎn)勞折簡,辱逮湮淪,雖未敘言,蹔如披面。……晚夏炎郁,并想履宜。”知本年六月,賓王赴任南歸時,故鄉(xiāng)親友先寄書存問,賓王作書答之。又《釣磯應(yīng)詰文》:“余以三伏晨行,至七里灘,此地即新安江口也,有嚴(yán)子陵釣磯焉。”知其過七里灘(在今浙江桐廬縣南)時,正值三伏。又《再與親情書》:“某初至鄉(xiāng)閭,言尋舊友,耆年者化為異物,少壯者咸為老翁。……取此月二十日,棲桐成禮,事過之后,始可得行。”知賓王抵義烏后,七月二十日葬母于故里,然后赴臨海上任。《晚泊江鎮(zhèn)》:“荷香銷晚夏,菊氣入新秋。”《夕次舊吳》:“唯有荒臺露,薄暮濕征衣。”正是夏末秋初景象,當(dāng)作于本年赴任臨海途經(jīng)京口、蘇州時。參見楊《譜》。

陳元光《平潮寇贈許天正詩》,題擬,今存兩句,見下。

許天正《和陳元光平潮寇詩》,見《全唐詩》卷四五。

許詩題注:“元光贈詩云:‘參軍許天正,是用紀(jì)邦勛。’天正和之。”《輿地紀(jì)勝》卷一三一《福建路·漳州·官吏》:“陳元光,《廟碑》云:公姓陳,諱元光。永隆二年(《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作“三年”,誤,永隆二年九月乙丑改元開耀矣。《方輿勝覽》卷十三引作“二年’,是),盜攻潮州,公擊賊,降之。公請泉、潮之間創(chuàng)置一州,垂拱二年,遂敕置漳州,委公鎮(zhèn)撫。久之,蠻賊復(fù)嘯聚,公討之,戰(zhàn)歿,因廟食于漳。李颙詩云云。”同書同卷《碑記》:“《陳元光威烈廟記》,唐垂拱二年。”《方輿勝覽》卷十三《漳州》載有“陳侯祠”,下引《廟碑》與《輿地紀(jì)勝》略同。《萬姓統(tǒng)譜》卷十八:“(陳元光)以鷹揚(yáng)將軍隨父攻(彭按:當(dāng)作“政”)戍閩,父死,代為將。永隆初,擊降潮州盜,請創(chuàng)置漳州,就命元光鎮(zhèn)撫。久之,以討賊戰(zhàn)沒,因廟食于漳。”《閩書》卷四一《君長志》:“陳元光,字廷炬,固始人。……永隆二年,盜起,攻南海邊鄙,循州司馬高琔(當(dāng)作“琁”)受命專征,令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獲萬計,嶺表率平,還軍于漳。事聞,進(jìn)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元光進(jìn)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事,亦見《全唐文》卷一六四陳元光《請建州縣表》(參下“弘道元年”條)。雍正《廣東通志》卷四四《人物志》:“陳元光,先世家潁川。祖洪,丞義安,因留居,為揭陽人。父政,以武功隸廣州揚(yáng)威府。元光明習(xí)韜鈐,善用兵,有父風(fēng),累官鷹揚(yáng)衛(wèi)將軍。儀鳳中,崖山劇賊陳謙攻陷岡州,嶺左閩粵驚擾,元光隨父征戍閩,父死代為將。潮州刺史常懷德甚倚重之。時高士廉孫琔(當(dāng)作“琁”)嗣爵申國公,左遷循州司馬。永隆二年,盜起攻南海邊鄙,琔(當(dāng)作“琁”)受命專征,令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馘萬計,嶺表悉平。還軍于漳,奏請創(chuàng)置漳州。”常懷德于儀鳳二年刺潮,見《唐刺史考》卷二六〇。高琁襲爵申國公,官循州司馬,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下。《閩書》與《廣東通志》所敘元光家世多異,然諸書皆載元光平潮寇事在永隆二年,故陳、許詩當(dāng)作于本年。

陳元光《曉發(fā)佛潭橋》。

此詩始見于沈定均《漳州府志·藝文志》,孫望《全唐詩補(bǔ)逸》卷一據(jù)以錄之。詩云:“馬鬣嘶風(fēng)聳,龍旂閃電臨。峰攢仙掌巧,露重將袍陰。”似作于平潮寇時,然乾隆二年修《福建通志》卷八《橋梁》:“漳州漳浦縣:佛潭橋,元至正間建。”佛潭橋建于元至正(1271—1294)間,上距初唐六百年,則詩必非元光作。

永淳元年壬午(682)

二月癸未,改開耀二年為永淳元年。

劉知幾、陳子昂等進(jìn)士及第。見《登科記考》卷二及拙著《陳子昂年譜》。

四月,裴行儉卒。

本年前后,王勮、王勔兄弟搜求王勃遺文,編成《王勃集》,楊炯為序,謂“嘗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gòu)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變;盧照鄰人間才杰,覽清規(guī)而輟九攻。知音與之矣,知己從之矣”。薛令公,字元超,永隆二年閏七月丁未至永淳二年七月甲辰為中書令。

《永淳中童謠》,見《全唐詩》卷八七八。

《新唐書·五行志》二:“永淳元年七月,東都大雨,人多殍殕。先是童謠曰云云。”

韋敬辨《澄州無虞縣清泰鄉(xiāng)都萬里六合堅固大宅詩》。

此詩《全唐詩》失收,陳尚君《全唐詩續(xù)拾》卷四錄之,注:“見廣西上林縣麒麟山唐水淳元年立《六合堅固大宅頌》碑附,轉(zhuǎn)錄自《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石刻碑文集》。”無虞縣,唐屬澄州,在今廣西上林縣東。

陳子昂《題田洗馬游巖桔槔》,見《全唐詩》卷八四。

上文已考田游巖于開耀元年閏七月征為太子洗馬。子昂子本年春登進(jìn)士第,尋即還鄉(xiāng),故詩當(dāng)作于本年。

盧照鄰《釋疾文三歌》,見《全唐詩》卷四一。

《舊唐書》本傳:“后疾轉(zhuǎn)篤,徙居陽翟之具茨山,著《釋疾文》、《五悲》等誦,頗有騷人之風(fēng),甚為文士所重。”《釋疾文》有《序》,凡三章:《粵若》、《悲夫》、《命曰》,每章末有“歌曰”,《全唐詩》所錄,即此三章之歌。《序》云:“余羸臥不起。行已十年,宛轉(zhuǎn)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踡;不學(xué)邯鄲步,兩足匍匐。”《歌》亦云:“明鏡羞窺兮向十年,駿馬停驅(qū)兮幾千里。”知是時照鄰臥病已近十年。其《病梨樹賦序》云:“癸酉之歲,余臥病于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癸酉歲乃咸亨四年(673),自此至本年首尾十年。《歌》又云:“茨山有薇兮,潁水有漪。”茨山,即具茨山,在洛州陽翟縣(今河南禹縣)。見《新唐書·地理志》二。當(dāng)作于本年臥病具茨山時。

楊炯《和騫右丞省中暮望》,見《全唐詩》卷五〇。

檢兩《唐書》,有唐一代,騫氏顯達(dá)者,唯騫味道一人,然亦于史無傳。《舊唐書·張薦傳》、《登科記考》卷二載:上元二年(675),味道為考功員外郎,知貢舉。《通鑒》卷二〇三載:光宅元年(684)十月,裴炎下獄,武后命左肅政大夫(即左御史大夫)騫味道鞫之,旋入相。按考功員外郎,從六品上;御史大夫,從三品。十年之中,超升三品十一階,其為尚書右丞(正四品下),必在此十年中。據(jù)楊炯《渾天賦》,上元三年(676),炯應(yīng)制舉,補(bǔ)校書郎。據(jù)楊炯《同詹事府宮寮祭郝少保文》及《唐會要》卷六四,開耀元年(681),炯為太子詹事司直,充崇文館學(xué)士;垂拱元年(685),出為梓州司法參軍。故騫味道為右丞,與楊炯唱和,約在開耀二年前后。

駱賓王《久客臨海有懷》,見《全唐詩》卷七八。

上文已考賓王于開耀元年秋赴任臨海丞,其到任當(dāng)在八月矣。自永徽二年(651)賓王為道王府屬,至此已逾三十載,仍屈居荒陬一丞,從八品下。仕途迍邅,無過于此,才高位下,悲憤難平,故詩云:“天涯非日觀,地屺望星樓。……欲知凄斷意,江上涉安流。”而“草濕姑蘇夕,葉下洞庭秋”則表明時令。約作于本年秋。

駱賓王《秋日山行簡梁大官》,見《全唐詩》卷七九。

詩云:“地偏心易遠(yuǎn),致默體逾玄。得性虛游刃,忘言已棄筌。彈冠勞巧拙,結(jié)綬倦牽纏。不如從四皓,丘中鳴一弦。”題曰“山行”,詩曰“地偏”、“結(jié)綬”,當(dāng)為臨海丞任上之作,蓋賓王除早年為道王府屬外,其它歷任官職均在京城或畿縣,唯臨海地處偏遠(yuǎn)且多山也。詩中雖多用典,然怊悵怨憤,仍溢于言表。末二句則表明:賓王已有棄官之意。約作于本年秋。參見下年。

弘道元年癸未(683)

十二月丁巳(四日。《舊紀(jì)》作“己酉”,誤,是月甲寅朔,無己酉日),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是夕,高宗崩。甲子(十一日),中宗即位,尊武后為皇太后,臨朝稱制。

本年或稍后,盧照鄰疾甚,不堪其苦,自沉潁水而卒。

武則天《從駕幸少林寺并序》,見《全唐詩》卷五。

《序》云:“睹先妃營建之所,倍切煢衿,逾凄遠(yuǎn)慕,聊題即事,用述悲懷。”《金石萃編》卷六〇《天后御制詩書碑》錄則天詩并序,碑尾署“永淳二年九月廿五日司門郎中太孫諮議王知敬書”。開元中裴漼撰《少林寺碑》云:“永淳中,御札又飛白書一‘飛’字題寺壁。”是為本年高宗幸少林寺之佐證。《舊紀(jì)》“永淳二年春正月甲午朔,幸奉天宮。……夏四月己巳(十二日),還東都。”《通鑒》卷二〇三同。據(jù)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是年正月己丑朔,甲午為正月六日,《舊紀(jì)》、《通鑒》誤;《新紀(jì)》作“正月甲午”,無“朔”字,是。《唐會要》卷三〇:“永淳元年七月,造奉天宮于嵩山之南,仍置嵩陽縣。”則天從駕幸少林寺賦詩,當(dāng)在本年春,至九月乃刻石立碑也。

楊炯《送李庶子致仕還洛》,見《全唐詩》卷五〇。

李庶子,李義琰也。《舊唐書》本傳:“上元中,累遷中書侍郎,又授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時天后預(yù)知國政,高宗嘗欲下詔令后攝知國事,義琰與中書令郝處俊固爭,以為不可,事竟寢。……以足疾上疏乞骸骨,乃授銀青光祿大夫,聽致仕。乃將歸東都田里,公卿以下祖餞于通化門外,時人以比漢之二疏。”《新唐書》本傳略同。《新唐書·宰相表上》:“弘道元年三月庚子,義琰以銀青光祿大夫致仕。”《通鑒》卷二〇三亦載為三月庚子(十二日)。詩曰:“白云斷巖岫,綠草覆江沙。”時令正合。當(dāng)作于本年三月。

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見《全唐詩》卷八四。

又《山水粉圖》,見《全唐詩》卷八三。

又《酬暉上人夏日林泉見贈》,同上。

又《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同上。

又《秋日遇荊州府兵曹使宴并序》,見《全唐詩》卷八四。

又《感遇詩》其十一,見《全唐詩》卷八三。

子昂《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府序》:“永淳二年,四月孟夏,東海齊子,宦于此州。……屬乎鑾駕巡方,諸侯納貢,將欲對揚(yáng)天子,命我行人,執(zhí)玉帛而當(dāng)朝,擁騑驂而戒道。指途何渭,發(fā)引岷嵎。粵以丙丁之日,次于暉公別舍,蓋言離也。……嗟乎!朝廷子入,期富貴于崇朝;林嶺吾棲,學(xué)神仙而未畢。……永懷千古,豈知仁者之交;凡我三人,盍崇不朽之跡。斯文未喪,題之此山,同疏六韻云爾。”子昂等《餞齊少府使入京府》詩已佚,然《序》可證本年子昂尚未出仕,棲居林嶺,“學(xué)神仙而未畢”,蓋子昂于上年進(jìn)士及第后,即歸鄉(xiāng)里。陳氏學(xué)仙,淵源有自。子昂五世祖方慶“好道,得《墨子五行秘書》、《白虎七變法》,遂隱于郡武東山”,叔祖嗣“乃輟干祿之學(xué),修養(yǎng)生之道,山壑高居,農(nóng)野永歲”,父元敬“山棲絕谷,放息人事,餌云母以怡其神”(見子昂《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志文》、《梓州射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子昂《荊玉篇序》亦云:“河洲草木無他異者,惟有仙人杖,往往叢生。……余家世好服食,昔嘗餌之。”《春日登金華觀》:“白玉仙臺古,丹丘別望遙。……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金華觀即玉京觀,在子昂故里射洪縣北金華山,傳為晉陳勛學(xué)道成仙處。《山水粉圖》:“山圖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紛群翠之鴻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愛云山以幽求。”以上二詩皆子昂林居學(xué)仙之作。《酬暉上人夏日林泉》當(dāng)與《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府序》同作于本年夏。《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多謝忘機(jī)人,塵憂未能整。”當(dāng)亦作于解褐前從暉上人游時,時在本年秋。《秋日遇荊州府崔兵曹使宴序》:“崔兵曹紫庭公胄,青云貴人,以鐘鼎不足以致奇才,煙霞可以交名士。皇華昭國,懷鳳綍而高尋;白桂追游,邀兔罝而下顧。”詩云:“輶軒鳳凰使,林藪鹖雞冠。江湖一相許,云霧坐交歡。……秋光稍欲暮,歲物已將闌。”《序》曰“白桂”、“兔罝”,詩曰‘林藪”、“鹖冠”,知為出仕前之作,時在本年深秋。《感遇》十一:“吾愛鬼谷子,青谿無垢氛。囊括經(jīng)世道,遺身在白云。七雄方龍斗,天下久無君。浮榮不足貴,遵養(yǎng)晦時文。舒可彌宇宙,卷之不盈分。豈徒山木壽,空與麋鹿群。”當(dāng)亦作于解褐之前。其時子昂雖林居學(xué)仙,然誠如其《諫政理書》所云:“臣每在山谷,有愿朝廷。”故以鬼谷子自況,囊括經(jīng)世之道,養(yǎng)晦待時耳。明年春,子昂即入京詣闕,以“草莽臣”身份,連上《諫靈駕入京書》與《諫政理書》,是為“舒可彌宇宙”也。

駱賓王《望鄉(xiāng)夕泛》,見《全唐詩》卷七八。

又《早發(fā)諸暨》,見《全唐詩》卷七九。

楊《譜》、張《譜》皆定為賓王弱冠應(yīng)試落第、南歸義烏往返途中所作,疑非。《早發(fā)諸暨》:“橘性行應(yīng)化,蓬心去不安。獨掩窮途淚,長歌《行路難》。”是為飽經(jīng)風(fēng)霜、瀕臨絕境之慨,賓王“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疇昔篇》),初經(jīng)挫折,當(dāng)不致有窮途之慟。《舊唐書》本傳:“高宗末,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文明中,與徐敬業(yè)于揚(yáng)州作亂。”《新唐書》本傳:“武后時,數(shù)上疏言事,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徐敬業(yè)亂,署賓王為府屬。”以上二詩,當(dāng)為棄官后所作。《望鄉(xiāng)夕泛》:“歸懷剩不安,促榜犯風(fēng)瀾。……喜逐行前至,憂從望里寬。今夜南枝鵲,應(yīng)無繞樹難。”知其身在舟中而距義烏已甚近,末二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則“今夜”必可到家,故雖“憂”亦“喜”。蓋首途臨海,入東陽,乘舟沿東陽江之東源西下,直抵義烏,故詩當(dāng)作于自臨海歸義烏時。詩又云“落宿含樓近,浮月帶江寒。”知其時為秋末。據(jù)《舊紀(jì)》、《新紀(jì)》、《通鑒》卷二〇三,文明元年(684)九月,徐敬業(yè)起兵于揚(yáng)州,則賓王棄官當(dāng)在本年秋。《早發(fā)諸暨》:“征夫懷遠(yuǎn)路,夙駕上危巒。薄煙橫絕巘,輕凍澀回湍。野霧連空暗,山風(fēng)入曙寒。帝城臨灞涘,禹穴枕江干。”曰“凍”曰“寒”,則賓王自義烏經(jīng)諸暨北上時,已屆寒冬。觀“帝城”句,似擬入京求仕,一如高適之棄封丘尉而入京也。據(jù)《新紀(jì)》,文明元年二月,詔“職官五品以上舉所知一人”。羽林將軍程務(wù)挺薦之,賓王婉辭,見《駱臨海集箋注)卷八《與程將軍書》。后乃南下?lián)P州,隨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后矣。

《楊柳謠》,見《全唐詩》卷八七八。

《朝野僉載》卷一:“永淳之后,天下皆唱‘楊柳楊柳漫頭駝’。后徐敬業(yè)犯事,出柳州司馬,遂作偽敕,自授揚(yáng)州司馬,殺長史陳敬之,據(jù)江淮反。使李孝逸討之,斬業(yè)首,驛馬駝入洛。‘楊柳楊柳漫頭駝’,此其應(yīng)也。”《新唐書·五行志》二作“永淳后民歌曰云云”。

《嵩岳童謠》,見《全唐詩》卷八七八。

《全唐詩》題下注:“調(diào)露中,高宗欲封中岳,屬突厥叛而止。后欲封,吐蕃入寇,復(fù)停。永淳年,又幸嵩岳,至山下,未及行禮,遘疾還,至宮而崩。先是,童謠云。”按:此注系綜合《朝野僉載》卷一及兩《唐書·五行志》而成,然不確。據(jù)《舊紀(jì)》、《唐會要》卷七、《冊府》卷三六、《通鑒》卷二〇二,上元二年(676)二月,詔封嵩山;閏三月,詔以吐蕃犯塞,停封中岳。調(diào)露元年(679)七月,詔封嵩山;十一月,詔以突厥反叛,罷封嵩山。永淳二年(683)七月,詔以十月封嵩山,尋以上不豫,改用來年正月;十一月,上疾甚,詔罷來年封嵩山。故童謠云:“三度征兵馬,傍道打騰騰。”童謠當(dāng)作于本年冬。

楊炯《和劉侍郎入隆唐觀》,見《全唐詩》卷五〇。

《金石萃編》卷六二王適撰《潘尊師碣》:“天皇乃幸結(jié)茅,御蟠木,訪天人之際,究性命之元,……爰制有司,就師立觀,即于逍遙爰(《全唐文》卷二八二作“隱”)谷建隆唐焉。”《新唐書·潘師正傳》:“高宗幸東都,召見,……帝尊異之,詔即其廬作崇唐觀。及營奉天宮,又敕直逍遙谷作門曰仙游,北曰尋真。”《舊傳》同。按:崇唐觀即隆唐觀,后世避玄宗諱改,在嵩山南麓逍遙谷。《舊紀(jì)》:“調(diào)露二年二月己未,幸嵩陽觀及啟母廟,并命立碑。又幸逍遙谷道士潘師正所居。”則隆唐觀始建于調(diào)露二年。檢嚴(yán)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調(diào)露二年之后,長壽元年(692)楊炯出為盈川令之前,劉姓為侍郎者,唯劉守悌一人。據(jù)嚴(yán)氏所考,守悌于高宗末年為刑侍。與炯唱和者,或即守悌。據(jù)《新紀(jì)》、《通鑒》卷二〇三,永淳元年(682)七月,造奉天宮于嵩山之陽。弘道元年八月,以將封嵩山,召皇太子至東都,炯時為太子詹事司直,當(dāng)扈從;十月癸亥,高宗幸奉天宮;十一月丁未,還東都。其間守悌與炯同在奉天宮,宮與隆唐觀相距甚近,故有入觀唱和之作。詩當(dāng)作于本年十至十一月間。劉詩已佚。

李嶠《安輯嶺表事平罷歸》,見《全唐詩》卷五七。

又《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見《全唐詩》卷六一。

前詩云:“白簡承朝憲,朱方撫夷落。既弘天覆廣,且諭皇恩博。皇恩溢外區(qū),憬俗詠來蘇。聲朔臣天子,壇場拜老夫。絳宮韜將略,黃石寢兵符。返旆收龍虎,空營集鳥烏。”言其以御史身份監(jiān)軍嶺南,招撫夷落,事平收兵,凱旋而返。后詩云:“鳴鞞入嶂口,泛舸歷川湄。尚想江陵陣,猶疑下瀨師。……全軍多勝策,無戰(zhàn)在明時。寄謝山東妙,長纓徒自期。”知其凱旋時自邕州(今廣西南寧市)乘舟,順邕江而下。《舊唐書》本傳:“弱冠舉進(jìn)士,累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時嶺南邕、嚴(yán)二州首領(lǐng)反叛,發(fā)兵討擊,高宗令嶠往監(jiān)軍事。嶠乃宣朝旨,特赦其罪,親入獠洞以招諭之,叛者盡降,因罷兵而還,高宗甚嘉之。累遷給事中。”《冊府》卷六五六、《新唐書》本傳略同。三書皆言事在高宗時,而未載年月。上文已考調(diào)露元年(679)秋嶠以監(jiān)察御史奉使筑朔方六州城,其監(jiān)軍嶺南、凱旋賦詩當(dāng)在此后,下限在本年十二月高宗駕崩之前。《安輯嶺表》云:“春色繞邊陲,飛花出荒外。”《軍師凱旋》云:“萍葉沾蘭槳,林花拂桂旗。”時令為春也。

《楊刺史語》,見《全唐詩》卷八七六。

《舊唐書·楊炯傳》附:“(楊)德干,高宗末,歷澤、齊、汴、相四州刺史,治有威名,郡人為之語曰:‘寧食三斗蒜,不逢楊德干。'”《冊府》卷六八九同。《新唐書·賈敦頤傳》“蒜”作“炭”。德干刺澤、齊、汴、相四州之年份無從確考,姑系于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溪县| 星子县| 边坝县| 永年县| 长春市| 颍上县| 永寿县| 温宿县| 大英县| 浏阳市| 南充市| 吴堡县| 桃源县| 喜德县| 德格县| 涟水县| 宁城县| 长阳| 手游| 西安市| 佛冈县| 色达县| 汪清县| 岗巴县| 江永县| 增城市| 斗六市| 南靖县| 霸州市| 香格里拉县| 宜良县| 佛冈县| 华亭县| 靖远县| 潜山县| 布拖县| 福泉市| 和林格尔县| 宣威市| 都安|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