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生活時代:北京的自然與社會生態
- 樊志斌
- 1757字
- 2020-03-11 14:47:51
三、北京城市的管理之外城防的管理
(一)外城劃分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五《城市·外城》載:
舊制,合內外城,分中東西南北,為五城,故前三門外俱謂之南城。今制,內城自為五城,而外城亦各自為五城,正陽門街居中,則為中城,街東則為南城、東城,街西則為北城、西城。
雖然如此,但內城為皇宮、八旗占據,有城仿佛無城,故五城實在外城,故吳長元《宸垣識略》卷五云:“今考內城所編八旗居址,界限甚清。”
五城下復劃分為10個坊,多數坊兼轄內、外城區,坊下分鋪,一般每坊下設3—5個鋪,最多的宣南坊則設有7個鋪。
外城轄區還包括京師內、外城各城門外附近的關廂,或稱作城屬地區。城屬地區之外,即屬大興和宛平兩個附郭縣的地界,習慣上稱作郊炯。
城門之外城屬地區的范圍,東為8里,西為15里,北為12—18里,南為20—24里,但這只是原則上的,實際操作與此頗有出入。
(二)外城設官
外城由五城察院負責管理。五城察院隸屬都察院,其衙署官員由都察院派出,分別執掌中、東、西、南、北諸城稽察,稱為巡城御史。
五城察院各轄有兵馬司。五城察院及兵馬司的建制如下:
中、東、西、南、北五城察院,各設巡城御史滿、漢各一人,經承總計20人。五城兵馬司,各設指揮、副指揮、吏目各一人,經承總計42人。五城副指揮、吏目衙門,額設捕役各24名。
巡城御史由科、道給事中與御史中簡派。最初半年一更換,康熙十五年(1676)后“限一年更換”。
兵馬司指揮為正六品,副指揮為正七品,吏目未入流,均由漢人擔任。康熙四十年,因五城司坊官“俱有治民之責”,規定“應照大、宛二縣例,將順天府屬之人回避”。
在“司坊分理”皆董于御史的原則下,兵馬司各官員各有分工:指揮負責人命案,副指揮、吏目分地管理,負責逃、盜等案。雍正年間,每城副指揮和吏目各管理一個坊。例如,中城副指揮管理中西坊,吏目管理中東坊東城;副指揮管理崇南坊,吏目管理朝陽坊南城;副指揮管理東南坊,吏目管理正東坊西城;副指揮管理宣南坊,吏目管理關外坊北城;副指揮管理日南坊,吏目管理靈中坊。
城中,除南城由副指揮管理外廂,即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以外的地方,其他城中都是副指揮管理城區,吏目管理城外。
中城察院衙署設在兵部洼,東城、南城察院設在正陽門內西、城下道北,西城察院設在高碑胡同,北城察院設在紅井胡同。
五城兵馬司指揮、副指揮、吏目衙署分布

(三)外城管理
五城察院、兵馬司的主要職能為稽查社會治安,維護各行業秩序。此外,宣傳教化、散米平糴、救濟流亡等也是其職責。
實際上,在維護社會治安時,除巡城御史外,其他城官并無實際審查權。清制,“五城詞訟,御史徑行審結,徒罪以上送刑部”;而“五城司坊官概不許收受民詞”。即是說,五城官中惟有御史才有權力受理民間詞訟。
乾隆初年,為了避免遇有緊急案件“貽誤地方”,適當地做了些調整。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一百四十九載:
嗣后,人命案件,仍令指揮管理盜賊案件,仍令副指揮、吏目按地分理。
該司坊遇有尸親事主呈報者,即行收受,一面詳報該城御史,一面親往相驗踏勘。其本案人犯即予查拿,審明解院,不得遲延時日;如有推諉遲誤及借端滋擾等弊,有該城御史參處。
其逃人土倡,責該坊官按地稽察。一經告發準其收受緝拿。至賭博斗毆等件,該坊官于所屬地方,固宜隨拿隨審,即別城隔屬,途行夜巡,但遇酗酒、罵街、角口廝打、開場賭博、小塔竊物等事,隨見隨拿,移交該管坊官審理,不得以地非所屬,過而不問。
至民間一應詞訟,仍遵定例,不許擅受,皆歸該城御史審理。
清理街道,疏浚溝渠,也是五城官的主要任務之一。
乾隆十九年,外城街道泥土每歲堆積增高,行路居人不便,清廷曾動用官帑,除去積土,于就近城外隙地堆置,并規定以后照“從前煤車回空攜帶沙土之例”,隨時將垃圾運出城外。
以后,又不斷頒布諭令,曉諭居民,無論大街小巷,隨時自行鏟刨積土,不許再將灰土任意傾潑,嚴禁堆存穢土,停蓄積水,或“穿墻出穢”等。
為了保障街道的暢通無阻,清廷屢頒諭令,嚴禁鋪戶居民侵占大街官溝,嚴禁衙巷居民“將煤渣等物拋積中邊,擁塞道路”。
五城溝渠,一年一次修理,“務使疏浚深通,不得塞塞”。一般情況,每年二月初開凍后始,至三月底止。溝渠有官、民之分,官溝雇工完成,民溝則由居民鋪戶自行掏挖修理。
總之,曹雪芹生活時代的北京具有時代的特色,是曹雪芹生活、創作的外部空間,其生活與當時的北京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