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生活時代:北京的自然與社會生態
- 樊志斌
- 1783字
- 2020-03-11 14:47:50
二、北京城市的管理之步軍統領
步軍統領一稱九門提督,全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掌京師正陽、崇文、宣武、安定、德勝、東直、西直、朝陽、阜成九門管鑰,統率八旗步軍、巡捕五營守衛巡緝,清查地方,以親信滿洲大臣兼任。《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七十三《官署十二》載:
提督九門、巡捕三營步軍統領一人,掌管門禁鎖鑰,統率八旗步軍、三營,將備以肅清輦轂。
福格《聽雨叢談》卷一“步軍統領”條載:
步軍統領,即古之執金吾,今俗呼九門提督。蓋九門鎖鑰、白塔信炮、大內合符,皆歸掌之。秩如漢之司隸校尉、明之錦衣衛,雖武職二品,威權甚重,多以王公勛臣兼領其事。漢光武云:“作官須作執金吾。”此官之盛,由來久矣。管轄八旗步軍、巡捕五營,又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筆帖式為之屬。徒罪以下詞訟,皆得自理。出入九衢,清塵灑道,街官閭吏,呵殿道迎,雖親王行途,無此威重也。
步軍統領始建于康熙十三年,并無專署,至雍正十二年,方以宣武門內京畿道胡同內務府官房給步軍統領為衙門。乾隆二十一年,衙門移至地安門外帽兒胡同顯佑宮之右,房屋共一百四十二楹。
其統率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為京師八旗步軍組成的步軍營,一為京城綠營馬步兵組成的巡捕營。
八旗步軍、巡捕五營的馬步兵,按地區分汛駐扎防守。八旗步軍防守內城,按八旗方位分汛防守,巡捕五營防守外城及京郊地方。其主要職責為:守衛、斷獄、門禁、編查保甲、緝捕、巡夜、禁令、救火、發信號炮等。
(一)步軍統領下屬之八旗步軍
步軍統領下設左、右翼步軍翼尉,步軍協尉,八旗副尉,步軍尉,委署步軍尉,捕盜步軍尉,領催等官,轄步軍近18000人。
步軍統領之下設官、職掌

(二)駐扎
北京內城八旗基層軍事單位稱作汛,下設堆撥和柵欄。
皇城內各汛均由八旗滿洲步兵駐扎,皇城外各汛則由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分別駐扎,每汛(設在通衢、鬧市旁)設步兵12名,按地界防守稽查,夜晚則巡更擊柝。
汛下設柵欄,每柵欄(胡同入口處)設步兵3名。供步兵休息的地方叫作堆撥,亦名巡房,堆子房,內有條凳,墻上掛弓箭,門外插架上插著長槍,并有用以滅火的設備,相當于今天的駐地派出所和消防隊。
各城門設城門領,內九門每門二人(以八旗滿洲充),外七門每門一人(以八旗漢軍充);復設城門吏、門千總,每門二人,負責掌管城門啟閉、人員出入。城門處分別設有班房、更房,“內城百有五楹,外城八十楹”,城上設戍守望,“內城八十四所,外城四十三所”。
皇城內供八旗滿洲步軍宿衛的營房共有90所,此外,內城各門的堆撥房數量也很多:
內城九門各設巡房,左翼三百二十七所,右翼二百九十九所,分隸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門內皆令循環巡警;
附城列屋三千六百十有六,每旗各撥滿洲、蒙古、漢軍官兵挈眷駐防;
并于城門外各設巡房八間,即令駐防官兵分班守衛;
外城七門設馬、步兵巡房三百四十二所,分隸巡捕三營巡守。
除上述所管八旗步軍外,步軍統領還管轄漢人組成的綠營兵,即巡捕營,負責近畿地區的治安。
(三)步軍統領下屬之巡捕營
巡捕營是拱衛京城的綠營軍隊,掌分汛防守并巡邏稽查外城及京郊地方。
初設南、北二營,順治十四年(1657)增設中營,稱“巡捕三營”,由兵部職方司漢主事管轄。康熙三十年(1691),改由步軍統領衙門兼管。巡捕三營各官分布如下:
中營參將分駐崇文門外抽分廠,中營游擊分駐正陽門外豬市口西南,一守備署在宣武門外棉花頭條胡同東南,二守備署在崇文門外上三條胡同外,正東守備署在朝陽門外大街外,東南守備署在廣渠門外關廂大街外,正南守備署在永定門外,海子墻守備署在左安門外黃家莊。
南營參將分駐海甸;南營游擊分駐宣武門外菜市口東,南一守備署在正陽門外東小市西,南二守備署在廣寧門內牛街外,南一守備署在西直門外西關外,南二守備署在右安門外關廂外,南三守備署在廣寧門外大街;暢春園守備署在海甸莊,圓明園守備署在掛甲屯西胡同,圓明園千總署在水磨地方,圓明園樹村守備署在樹村南,把總署在甕山東北,靜宜園守備署在香山買賣街,千總署在四王府,把總署在小屯村。
北營參將分駐宣武門外斜街,北營游擊分駐安定門外大關內北,東守備署在正陽門外東河沿內北,西守備署在宣武門外鐵廠外,東北守備署在東直門外大街外,西北守備署在德勝門外大關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胡同。
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前,巡捕三營弁兵廨舍之制一直如此,直到乾隆四十六年擴建。
乾隆四十六年前巡捕營官兵設置

營下設汛,下有柵欄,并有堆房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