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人性的弱點
第一章 不要讓憂慮困擾你
認清憂慮的真實面貌
對于跋涉在成功道路上的人來說,成功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會有焦慮、憂慮等不良的情緒相伴而來,但是,如果長期生活在憂慮和緊張之中,那么人的心理狀況就會變得極為混亂,漸漸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精神和行為,并且會造成極其不良的后果。
在談到憂慮對人的影響時,一位醫生說,有70%的人只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就會自然好起來。這些病都是真病,比如胃潰瘍,恐懼使其憂慮,憂慮使其緊張,并影響到其胃部的神經,使胃里的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產生胃潰瘍。
憂慮還容易導致關節炎和其他疾病。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羅素·塞西爾博士是世界知名的治療關節炎的權威,他列舉了四種最容易得關節炎的情況:婚姻破裂、財務上的不幸和難關、寂寞和憂慮、長期的憤怒。
現實中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憂慮而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情況,不肯由此做出改進,不愿在災難中盡可能搶救出一點東西,他們不但不愿意重新構筑自己的財富,還沉浸于過去失敗的記憶中不能自拔。終于,使自己成為憂慮情緒的奴隸,他們摧毀了自己奠定成功的最后一塊基石——健康。
與此同時,憂慮也容易導致神經和精神問題。臨床研究發現,一半以上的患有神經病的人,在強力的顯微鏡下,以最現代的方法來檢查他們的神經時,卻發現大部分人都非常健康。他們“神經上的毛病”都不是因為神經本身有什么異常的地方,而是因為悲觀、煩躁、焦急、憂慮、恐懼、挫敗、頹喪等情緒造成的。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已經大量消除了那些可怕的、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醫學界一直還不能治療精神和身體上那些不是由細菌所引起,而是由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癥。而這種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漸增加,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快得驚人。
其實,憂慮不僅能夠使人得病,而且還是長壽的克星。
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的亞力西斯·柯銳爾博士說:“不知道怎樣抗拒憂慮的商人,都會短命而死。”其實不止商人,家庭主婦、獸醫和泥水匠亦是如此。
總而言之,憂慮就像不停地往下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的憂慮,真的是我們健康的大敵,同時也是我們長壽的克星。
不要中了憂慮的“毒”
憂慮是人在面臨不利環境和條件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抑制,它是一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使人精神沮喪、身心疲憊。那些憂心忡忡的人,總是整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一副暮氣沉沉的樣子。他們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生活成了一種酷刑。恰如高爾基說的,憂慮像磨盤似的,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光明的、生活的幻想所賦予的一切,都碾成了枯燥、單調而又刺鼻的煙。
憂慮的人是無法專注于工作的。憂慮也使人神思恍惚,反應減慢,智力水平下降。整天為不如意的事憂慮傷神,大腦長期處于低潮狀態,工作、勞動自然不會取得較好的成果。憂慮也會使人生病,中醫早就指出“憂者傷神”。長期心緒不佳,胃口必然不好,體質必然虛弱。嚴重的憂慮癥,還可能引發輕生的念頭。
憂慮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心態:
(1)逃避問題。由于問題難以解決而干脆采取回避態度,但事實上問題依然存在,自己只是在表面上逃避,內心深處還是放不下,于是,難題就成為了自己心頭的沉重包袱。
(2)對問題過分執著,將其看得過于嚴重。這實際上是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3)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自我封閉。所謂“煩著呢,別理我”,就是這樣一種心態的反映。
實際上,事情只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問題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么糟,至少沒有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只要采取積極正確的態度,問題就會得到解決。這樣,我們也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另一種是,問題的確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能解決的范圍。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樂觀一些,就像楊柳承受風雨一樣,我們也要承受無可避免的事實。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要樂于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總經理凱勒說:“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況,只要想得出辦法能解決的,我就去做。要是干不成的,我就干脆把它忘了。我從來不為未來擔心,因為,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了,也沒有人能說清這些影響都從何而來,所以,何必為它們擔心呢?”
憂慮就像無處不在的病菌,它時刻準備著侵入你的身心。因此,我們必須對它提高警惕。
以己之力擺脫憂慮
19世紀的美國著名作家梭羅曾說過:“一件事物的代價,也就是我稱之為生活的總值,需要當場或長時期進行交換。”
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以生活的一部分來付出代價,而付出得太多了的話,我們就是傻子。這也正是美國作詞家吉爾伯特和作曲家蘇利文的悲哀:他們原先是一對很好的搭檔,他們知道如何創作出快樂的歌詞和歌譜,卻完全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快樂。他們寫過很多令世人非常喜歡的輕歌劇,可是他們卻沒有辦法控制他們的脾氣。他們只不過為了一張地毯的價錢而爭吵多年。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蘇利文為他們的劇院買了一張新的地毯,當吉爾伯特看到賬單有差錯時,大為惱火。這件事甚至鬧到了公堂上,從此兩個人至死都沒有再交談過。蘇利文替新歌劇寫完曲子之后,就把它寄給吉爾伯特,而吉爾伯特填上歌詞之后,再把它們寄回給蘇利文。有一次,他們一定要一起到臺上謝幕,于是他們站在舞臺的兩邊,分別向不同的方向鞠躬,這樣才可以不必看見對方。他們就不懂得應該在彼此的不快里定下一個“到此為止”的最低限度,而林肯卻做到了這一點。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有一次,林肯的幾位朋友攻擊他的一些敵人,林肯說:“你們對私人恩怨的感覺比我要多,也許我這種感覺太少了吧:可是我向來以為這樣很不值得。一個人實在沒有時間把他的半輩子都花在爭吵上,要是那個人不再攻擊我,我就再也不會記他的仇了。”
我經常告誡人們,要在憂慮毀掉你之前,改掉憂慮的習慣。為此,我給人們列出了以下幾條規則:
(1)讓自己不停地忙著,憂慮的人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則只有在絕望中掙扎。
(2)不要讓自己因為一些應該丟開和忘記的小事煩心,要記住:“生命太短促了,不要再為小事煩惱。”
(3)讓我們看看以前的記錄,問問自己,我現在擔心會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概率是多少?
(4)適應不可避免的情況。
(5)任何時候,我們想拿出錢來買的東西和生活比較起來不算好的話,讓我們先停下來,用下面三個問題問問自己:
① 我現在正在擔心的問題,到底和我自己有什么樣的關系?
② 在這件令我憂慮的事情上,我應該在什么地方放下“到此為止”的最低限度,然后把它整個忘掉?
③ 我到底應該付這個東西多少錢?我所付出的是不是已經超過它的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