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流年
- 曹淑玫
- 1053字
- 2020-03-11 14:46:20
(三)無奈的抉擇
我的父母都是新中國成立前畢業于醫學院校的知識分子,在“文革”中屬于“臭老九”,是監督改造的對象。文革伊始,父母就受到政治沖擊。父親被批斗和勞動改造,身心備受摧殘。母親的境況比父親稍好,但屬于被監督對象,人身自由受到嚴格限制,每時每刻都得低聲下氣,只能老老實實,不能亂說亂動。受父母政治上的連累,我面對老三屆知青大安置,絕對不敢有絲毫怠慢。
我們兄妹四人,哥哥姐姐都在外埠,跟隨父母生活的子女只有我一個。
聽說像我家這種情況,我可以留城待在父母身邊。但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但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我被要求下鄉了。我不敢,我媽不敢,我爸更不敢提出讓我留城的申請,唯恐“引火燒身”。父親已經自身難保,一旦再給他扣上一頂“對抗國家上山下鄉大政方針”的帽子,那“罪過”可就嚴重了。參軍服兵役?那是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擺在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上山下鄉。
去哪兒呢?跟隨本校的同學去昌黎縣集體插隊是個選項。可是,家里有被檢查出患了乳腺癌的舅姥姥,她的病情很重,需要有人照顧。父親已經失去人身自由,母親在上班時間不敢請假,他們都指望著我能繼續照顧舅姥姥呢。故此,父母愿意我插隊的地點離家近些,以便能時不時地回來侍奉舅姥姥。為實現這一愿望,母親悄悄在單位和鄰里中打聽誰家的孩子要去附近的農村插隊,意在能使我結伴同去。沒過多久就得到令其振奮的好消息:我校高二丙班的女同學張毅平要到農村的親戚家插隊落戶,離家很近。我母親跟張毅平的母親素來熟悉,就主動商量能否讓我與張毅平搭伴插隊的事。張母爽快地答應了,她感到倆孩子在一起能夠互相照應,是件大好事。這下,我能比較方便地回家照顧舅姥姥了,懸在父母親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這個消息也足足令我高興了好幾天。俗話說夜長夢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我趕緊去派出所注銷了城市戶口,巴不得立刻就成為一個農民。
我興高采烈地哼著小曲,抓緊收拾下鄉要用到的生活物品,心里美滋滋的。
能夠就近下鄉,以便照顧舅姥姥,為什么令我興奮無比呢?這是因為,舅姥姥對我來說太重要了。她老人家是我母親的二舅母,自20世紀50年代初就住在我家。父母工作太忙,經常加班和倒班,顧不了家。舅姥姥幫著父母料理家務,帶我們兄弟姐妹。說起來,我是舅姥姥一手帶大的。在我的心目中,我與舅姥姥的親情程度不亞于我與父母。老人家和父母一樣,是我最親近的長輩。我們娘倆無話不說,親如骨肉。如今舅姥姥身患絕癥,我有責任照顧她。照顧她一直到老,這是我必須達成的心愿!
如今,我照顧舅姥姥的心愿得以實現了,這該是多么令人興奮的消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