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理能懂,小情緒難控
- (日)和田秀樹
- 1089字
- 2019-07-03 18:21:14
獲得諾貝爾獎的“惡魔手術”
早在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便已提出“情緒由邊緣系統產生”的假設。經過后人的研究,科學家們有了更重大的發現。
事實上,過去早已有推測,控制情緒的具體位置就在腦內的大腦新皮質中,即命名為“額葉”的區域。
大腦新皮質覆蓋邊緣系統周圍,并分成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其中,額葉在頭部前方,相當于額頭的內側。
為什么說“額葉負責掌控情緒”呢?
舉個例子,若是罹患腦梗死或腦瘤等腦部疾病,病患會因為腦部受損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有的人失去計算能力,有的人則會說不出話來。因為大腦各區域負責的功能各不相同。

但額葉如果受損,智力測驗的成績并不會下滑,受影響的反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
葡萄牙籍的埃加斯·莫尼茲(António Egas Moniz)醫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5年發明了額葉切除術,但人們在20世紀50年代發現了這項手術產生的后遺癥,即有些患者變得無精打采、缺乏感情,因而也令人聯想到額葉與情緒的關系。
額葉切除術方法有許多種,有的是在頭蓋骨上鉆一個洞,利用細長的手術刀切除額葉;有的是將冰錐插進眼窩,切斷神經纖維。
雖然當時已推測額葉會產生負面情緒,但為了改善尚無治療方法的思覺失調癥及憂郁癥等精神疾病,人們還是發明了額葉切除術。
美國精神科醫師沃爾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等人對精神病患者施以額葉切除術后,發現可抑制精神病患者的暴戾性情,因此當時這種治療方法風靡世界各地。
發明額葉切除術的莫尼茲醫師于1949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獎理由是“發現額葉區域腦神經切斷療法,對特定精神疾病具有治療效果”。
在施行額葉切除術后,如果病患的智力完全不受影響,確實是一項能穩定情緒的劃時代療法。
然而,自從莫尼茲醫師獲獎后,人們陸續發現有些病患變得無精打采、缺乏感情,甚至失去了自我。
原以為是“奇跡手術”的額葉切除術,頓時成了“惡魔手術”而在全球遭到禁止,但是人們也因此了解到情緒的掌控是與額葉息息相關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21世紀初期,隨著檢測大腦活動的科學儀器發展,人們已能利用磁共振造影(MRI)技術發展呈現腦內的血流量,腦科學因此急速發展。
經過研究證實,人的所作所為,是由大腦的某個區域主導的。例如,讓接受實驗者進行計算與朗讀,會發現他們腦部血流量活絡的區域各不相同。通過實驗可知,“計算是與腦部某個區域有關的”。
一般來說,角回是計算中樞;顳葉則是語言中樞,與朗讀時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關。研究顯示,計算及朗讀能增加對應區域角回的血流量,但是額葉區域增加的血流量則更多。由此可知,計算及朗讀可活絡額葉。
另一項實驗則顯示,人處在驚慌狀態時,額葉的血流量會大減。由此我們便能了解到當額葉功能不佳時,人就無法有效掌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