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研究目的

(一)學術目的

第一,比較全面、客觀地展現網絡人際傳播研究的發展歷程。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網絡人際傳播研究發軔以來,迄今已走過近40年的歷程,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研究焦點也已從籠統的網絡人際傳播效果研究中先后發展出了網絡人際傳播中的情感/情緒表達、去抑制行為、印象形成等研究分支。盡管國外傳播學界在網絡人際傳播研究方面不斷發展,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更不必說實現本土化的網絡人際傳播研究了。對此,本書擬從各種可能的渠道盡可能地收集國際上主要的傳播學期刊中關于網絡人際傳播研究的重要資料,努力厘清網絡人際傳播近40年來的發展脈絡。

第二,深入探索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的影響因素、機制與效果,基于主要變量抽象出相對較為完整的過程模型。模型是用圖像形式對某一客觀現象進行有意簡化的描述,它試圖表明結構或過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這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23]現有的網絡人際印象研究雖然對人際印象效果測量指標、線索及身份因素以及印象效果對人際關系發展的影響等各方面都進行了研究,但沒有一個研究能夠把所有的因素綜合到一起,建立一個包含主要變量并反映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的機制與效果的完整模型?;谶@一原因,本書力爭在一系列相關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整合研究結論,提出一個相對完整的、兼具有描述功能和解釋功能的網絡人際印象形成過程的結構性模型。

第三,將網絡人際傳播中社交線索訊息的傳播效果研究深入到知覺信息加工的層面。效果研究是傳播學研究的傳統領域,所謂“效果”是指對人產生的影響,故也稱“影響研究”??梢姡Ч厝蛔饔糜谌说男睦韺用?。那么,對于傳播效果的分析顯然就有必要借助于對人的心理研究最為專業、最為深入的學科——心理學。當代新興的心理學研究進路——認知心理學將人的心理過程視為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而感知(知覺)作為一個古老的心理學研究對象,在認知心理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認知心理學將感知看作是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即獲得感覺信息的意義的過程。[24]這一過程是由一系列連續階段的信息加工過程構成的,并依賴于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認知(信息加工)的視角不僅影響了當代社會心理學,促進了社會認知研究的進步,更影響了傳播學尤其是人際傳播學的發展路向,使得人際傳播研究越來越重視對社會知覺信息加工機制的研究。在人際傳播中,社交線索是特定信息通道所傳遞的特定訊息,為人的認知提供依據,其包含的是知覺信息。交流者對社交線索的接收和處理實際上也是一個知覺信息加工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社會知覺信息加工過程(so-cial perceptual processing)。本書擬在這一基礎上,將研究放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下展開,充分利用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目前已有的方法和理論成果,推動網絡人際傳播效果研究進入一個較深的層次。

第四,在社交線索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從認知圖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的視角對網絡人際傳播中交流者之間的印象形成機制加以解釋。目前國際上的相關研究成果雖然絕大多數已經采用了控制實驗方法,但由于人際傳播的社會屬性,大多數研究更偏重于社會心理學的解釋角度,而尚未重視認知心理學的現有理論體系對其的解釋效果。而圖式是認知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是過去經驗中形成的關于個人、群體、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組織的認知系統或架構。當我們接觸外界事物時,常在記憶中檢索那些與輸入信息最符合的圖式與之對照,加以理解與解釋,這個過程被稱為圖式加工。[25]人的認知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圖式加工。如果將傳播參與者對線索的接收和處理看作是社會知覺信息的加工過程,顯然圖式加工就有可能成為網絡人際印象形成機制最為有力的解釋之一。因此,本書擬在這一方面做出可能有益的嘗試。

第五,結合經驗研究與邏輯思辨,強化研究結果的體系性與理論性,構建出兼具實證基礎、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理論。從前面對現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典型”的經驗研究由于其自然科學導向,注重變量、因素之間關系的靜態測量,往往顯得過于刻板、機械。如果能將多樣化的實證研究方法與適當的思辨推理相結合,取長補短而相得益彰,則有可能在理論的構建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具體而言,無論是提出印象評判的全面度指標和鮮明度指標,還是測定頻次因素和持續時間因素對印象形成效果的影響,其研究結論都更像是“只言片語”,在理論性和體系性上都有所欠缺。所以,本書對于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的考察不再停留在變量之間的關系測定上,而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定性思考,力求展現出一個既有實證基礎,又不乏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理論化的過程機制全景。

第六,推動傳播學研究與心理學、社會學等基礎社會學科從方法到理論上的進一步融合。作為新興社會學科之一的傳播學,從創立伊始就吸收了其他社會學科的大量養分,甚至學科的“四大奠基人”都來自于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領域。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下屬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無論是從方法上還是理論上看,都有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趨勢。一方面,傳播學研究大量采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代表性研究方法(分別為控制實驗、問卷調查、田野考察);另一方面,傳播學也為整個社會研究領域貢獻了自己獨有的研究方法——內容分析。理論上,傳播學與其他社會學科也出現交叉融合的趨勢:如美國學者理查德·佩蒂(Richard E.Petty)和約翰·卡西歐珀(John T.Cacioppo)提出的精細加工可能性說服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既是傳播學理論,又是心理學理論。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經典理論模型“二級傳播流”,則既是傳播學理論,也是社會學理論。如今的傳播學研究,越來越需要多學科交叉的知識背景。所以,本書力爭在推動社會學科的整體融合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價值。

(二)現實目的

第一,對網絡人際傳播技術做一個發展史的縱向回顧和功能的橫向比較,增強人們對網絡人際傳播的了解和認識。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網絡人際傳播具體形態的發展演變始終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更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電子郵件的誕生掀開了網絡人際傳播舞臺的大幕,網絡游戲、電子公告牌、計算機協同工作、聊天室、博客、即時通信和社交網絡服務等技術平臺相繼出現,使網絡人際傳播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不同的網絡人際傳播技術平臺會塑造出不同的傳播模式,并且在功能上具有差異性和互補性的特點。因此,本書擬盡量全面地對上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同時對各種不同的網絡人際傳播平臺的傳播模式特點進行比較,以把網絡人際傳播技術近40年來的變遷和當前的分布格局較為清晰地呈現出來。

第二,考察技術中介條件下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的規律,把握媒介技術進步對人的認知機制所帶來的影響,為將來媒介技術發展的政策制定和人文調控提供相對精確的科學依據。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媒介已成為包括都市和鄉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構成要素之一,其在人的認知結構中的作用日趨明顯。它促進了人們精神生活方面的變化并使人們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實質上相當于重構了人類的精神意識活動。這意味著,現代人的精神意識已與媒介進入一種共生的狀態,人們對客觀世界和相互之間的認知中的大部分將不可避免地由媒介來提供并最終反映在媒介文化之中。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些難以回避的問題:首先,通過媒介呈現出的“現實”可能只是關于現實甚至脫離現實的虛擬鏡像/影像,甚至是感知者完全的想象;其次,在媒介環境中,人們的各種需要可能不必通過現實行動就能獲得替代性滿足,由此而導致行動力下降,其中媒介卷入度(media in-volvement)較高的人更是常?;煜F實與虛擬的界線。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本書力爭通過實證方法對相關現象和規律進行探究,提高對媒介特性的認識和把握水平,為相關措施、政策的采取和制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台湾省| 新宾| 清涧县| 东莞市| 潜山县| 孟津县| 福建省| 黑河市| 库尔勒市| 镇沅| 天全县| 江安县| 曲沃县| 武宣县| 馆陶县| 电白县| 甘泉县| 新建县| 仁怀市| 姚安县| 丰镇市| 英山县| 武功县| 德庆县| 佛冈县| 祥云县| 德庆县| 沅陵县| 常德市| 水城县| 贵港市| 泸西县| 仁寿县| 长顺县| 射阳县| 松滋市| 高邮市| 南和县| 太白县| 紫金县|